..續本文上一頁二騰衆未悟。就文爲叁。初牒昔二騰今叁今昔互相疑。牒昔有二。初牒無學人二執。二明學無學人二執。初標無學人二執者。一離老病死謂離果患也。究竟涅槃者執無余也。學無學人二執者離諸見謂因患盡也。謂得涅槃者執有余也。所以二文不同者。無學人必離果患。若離因患可通學無學人。前列人別故所離亦別。後列人通故所離亦通。
問。實斷九十八使。何故但離諸見耶。
答。無學之人可具斷九十八使。而今舉離諸見者學無學人皆斷之也。我見爲衆見之本故偏說之。故大品雲。譬如我見攝六十二見。有無見即是斷常謂邊見也。等者等取余叁見也。又等取叁見及余鈍使也。而今于世尊前下第二騰今也。皆墮疑惑者第叁正生疑也。小大互決今昔相征故成疑也。昔明已離兩患無複可離得二涅槃無複更得。今雲由應更離方複更得。今昔相違故墮疑悔也。善哉世尊下第叁正請。所以請者。身子是遂佛轉*輪將軍。有未解者常爲請說。又既已得悟即成菩薩。菩薩以濟物爲懷。須爲物請。又既同是聲聞。昔俱禀偏化而自已得解余人未解。愍其同朋故須爲請。又方便品末佛勸弘經。今爲衆請即是受旨。又上授記明身子行因未來得佛。今爲衆請即是行因也。所言願說因緣者。因緣謂叁一之所以也。有何所以故說叁。有何所以故說一。辨此因緣釋疑除悔故名爲善哉。就佛受請說中複開爲叁。第一緣起。第二從若國邑至下偈雲以是因緣十方谛求名爲正說。第叁從告舍利弗汝諸人等勸其弘經。此叁亦得是子章序正流通也。初緣起中複開爲二。第一騰前法。第二許後譬。騰前法者良以後譬還喻前法故也。前說雖多略騰二種要句而示悟之。二要句者所謂教一及緣一也。教一者前明衆教雖多所表無二。次緣一者以教無異表則緣無異人。故雲皆教菩薩也。以教無異表緣無異人。則果無異酬因無異感。略陳二門則備收一切。若爾久應以領。雲何複疑.然舍利弗下第二許說後譬。然者雖然也。雖前已說而由未解。當用後譬以曉悟之。又言然者然許。雖前已說然許其今由未悟解更用譬喻以明上二義以曉悟之.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者。明其未能忘言以悟旨而能虛心以待譬。以望上根爲愚人。望下根爲智者。又望上根爲愚人。比退席爲智者。又騰前爲指斥。許說名敦喻。指斥者。我前已說他人已悟。汝何事致迷。用此擊之令生憤砺。敦喻者令其重欣慕道發其領解.舍利弗若國邑下第二正說。複開爲二。一者長行二者偈頌。長行爲二。第一受請正說。第二最後以是因緣結酬身子之請。就正說又二。一開譬二合譬。就開譬中光宅法雲法師爲十譬。于文義多違。今依古舊開爲六譬。一總譬。二見火譬。叁救子不得譬。四叁車救子得譬。五等賜大車譬。六不虛譬。所以有此六譬者。總譬雖有六義而以化主爲正。歎如來德無不圓累無不盡。德無不圓故解救患之方。累無不盡故能濟物之累。此爲化物之本故先明之。父既德圓累盡。見子有累無德起大悲心。故有第二見火譬。雖大悲內充複須方便外救。故初成道時即欲拔其有累濟其無德。但父雖能授子未堪受。故有一乘化不得譬。雖大志未成小機已動故于一說叁。應時即悟故有叁乘化子得譬。雖複說叁終爲歸一。是以還說實化之。故有等賜大車譬。許叁與一似若妄談。但賜過所求。又本意與一故非虛也。故有第六不虛譬。就此六譬合成五雙。初一爲總。後五爲別。謂總別一雙。聖人說法前多總說後則別說。故前總後別。就別中又開爲二。初見火譬明內起悲心。即是懸知機。後之四譬應緣說教。謂機教一雙。就後教中複開爲二。初之一譬頓化不得。後之叁譬明漸化得子。謂頓漸一雙。就後漸中又開爲二。初之一譬爲說叁乘教。後之兩譬明一乘教。謂叁一一雙。就一乘中又開爲二。初之一譬正明說教。後不虛譬名爲會教。謂教及會教一雙。
問。此六譬從方便品何文生耶。
答。有人言皆從方便品文生。今明不必爾也。此經有叁周不同者。爲根性各異宜轉勢說法故有叁說不同也。若一一皆如上說者。則文成煩重言非巧妙。又後不異前。聞前既惑禀後亦迷。則聖說無益也。今明唯中間四譬大格從方便品四段文生。初總譬及後不虛譬皆是今品義說。所言四譬從前生者。見火譬從前我以佛眼觀見六道衆生文生也。彼文明佛居法身地見衆生有苦無樂起大悲心。今文明長者在門外見火起燒宅即大驚怖。二文義同故今文從上生也。次長者救子不得譬從上佛初成道一乘化衆生不得文生。第叁長者叁車引子得譬從上叁乘化衆生得文生。第四等賜大車譬從方便品爲說一乘文生。釋迦一期出五濁世始法身地見機終竟靈山之會說一乘法。唯有四章不得多少。是故今明始從見火終竟等賜大車亦唯四譬不得增減。是故四譬從四法生。
問。若爾但有四譬。何故有初總譬及後不虛譬也。
答。雖有初總譬還不離上四義。但欲總明能化之德所化過患故有總譬。又示解義之方前總後別。又將明化物先歎佛有化物之德。故說總譬耳。所以有第六不虛譬者。此譬亦無別體。還是料簡上前叁後一之義耳。爲此因緣故開六譬也。就總譬中更開六譬。一化主譬。二化處譬。叁教門譬。四所化人譬。五化意譬。六根性譬。十方叁世諸佛出世施化皆有此六。釋迦出五濁世亦明此六也。就此六中化主教門是能化事。余之四種是所化事。
問。第一何故前明化主耶。
答。雖有六義然化主爲正。故合譬中正合化主。所以前明化主者。以將欲化物故前歎如來有化物之德。又令物欣此德如法受化也。就明化主凡有五句。一明處大。二辨位德重。叁序年高。四歎巨富。五美多有眷屬。凡爲大人必具此五。此五皆是歎長者之德也。若國邑聚落者明處大也。若者雜心雲若其事也。又若者.如也。如其事而說之。國邑聚落者正譬化處也。但化處有四。一國二邑叁聚四落。所王之處有封疆墟域謂國也。邑者古人呼縣爲邑。內村伍爲聚。外墟畔爲落。今將釋論解發趣品明一佛王化凡有四處。初謂一佛世界。二明一世界海。叁明世界種。四一世界所度之分。一佛世界者。百億日月等名一大千。如是十方各一恒沙大千名一佛世界也。一世界海者。如是一佛世界數如十方恒沙名一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數如十方恒沙名一世界種也。如是世界種十方無量名一世界所度之分。總此四種合是一佛王化之域國是其大處。喻一世界分域也。邑爲其次擬世界種也。落是墟畔之遠擬世界海也。聚是村伍之近擬一世界也。明長者在四處者窮長者之美也。一家之大亦稱長者。于家之外未必皆大。若于四處爲大可謂美之極。明佛亦然義可知也。
問。凡有名聞要從近至遠。今何故從遠至近耶。
答。有二義。一者欲驗長者之德使名實不虛。明此長者非但遠國揄揚乃至近邑稱歎。故從遠至近驗長者實德。如來亦爾。寄此四處定佛名德。二者欲顯佛雖王化四處今欲明一處之化。故從遠以至近。以此一方根緣感佛故也。有大長者下第二次明位德重。世之長者凡有叁種。一有德長者。二年高長者。叁巨富長者。有德長者.略明叁義。一者有智二者有德叁者清潔無瑕。以具此叁義故居物之宗稱爲長者。如來亦爾。一則照理周窮謂之波若。如長者有智。二衆德斯備所謂法身。如長者有德。叁萬累永盡所謂解脫。如長者無瑕。叁德既圓居在物表稱爲世尊也。其年衰邁者第叁句辨年高。即是耆年長者。前明其位德重。此譬于年高。以德重年高爲物所敬。佛亦如是。一備衆德二壽命無窮。以具此二義爲物所尊也。此據法身爲譬。以法身壽不可盡。二者借老人以譬應身。老人生途以窮余命無幾。譬如來此身最後無複余生。故釋論雲。我生胎分盡。是最末後身。我以得解脫。當複度衆生。叁者取廢化來久作譬。昔爲菩薩時教化諸子。諸子違教經于劫數。菩薩廢化已久故名爲老。故信解品雲自念老朽無有子息。四者借最後應付子財爲譬故稱老年。五者.老人在世既久。多所聞見諷誦今古。以譬如來具一切智者。六者其年衰邁。衰邁之人不久住世。譬如來非是安住叁界之人。七者行行來久。譬老人之年積也。財富無量者第四歎巨富。即是大富長者。世之財寶能離苦得樂。法寶亦能離生死苦得大涅槃樂。福慧具足爲財富。出用不窮名無量。又衆德圓滿爲財富。異于因住稱無量。多有田宅。智斷具足能生物善爲田。慈悲覆陰稱之爲宅。又養命曰田。安身爲宅。法寶亦然。能養物慧命若田。安物法身如宅。能安養者無窮故雲多也。及諸僮仆下第五明長者眷屬。舊雲喻所化衆生也。學功微淺爲僮。德行未高如仆。今謂下明五百人是通論所化。叁十子是別論所化。則所化事盡。今不複喻之。但取譬神通以爲僮仆。如後老弊使人也。世富長者凡有叁種。一內多珍寶。二外多田宅。叁多諸僮仆。備此叁種乃稱大富。佛亦如是。一內備自德如多珍寶。二外能生物之善及慈悲覆陰譬多田宅。叁有神通運用譬僮仆屈曲順從。其家廣大者第二明化處。上國邑聚落舉處以歎人。故長者爲四處所崇仰。今舉人以明處。辨長者于一宅內有訓導之能。又上明四處通辨佛在淨穢諸土化物。今明其家廣大別序叁界過患穢土之化也。叁界彌曠名爲廣大。六道所棲稱之爲家。唯有一門者第叁序教門也。九十六種所說之教並不能出離生死故名異門。唯依佛教方能出苦稱一門也。此對外道爲異故銘佛教爲一。此通喻大小乘教。總稱一佛教也。多諸人衆者第四明所化人也。叁界含識品類滋繁故雲多諸人衆。一百譬天。二百譬人。乃至五百通取叁途。修羅或開或合故稱乃至。
問。成論及智度論明有六道。薩婆多部唯明五道。雲何會之耶。
答。有論師雲。取其生報則修羅屬鬼神故明五道。取其受報即與天相似故分六道也。
問。明五百便足。何故複明一百二百耶。
答。人天堪受化故所以別說也。止住其中者五道衆生樂居不舍故雲止住。亦則是四十居止。八大地獄與餓鬼畜生爲十。四天下六欲天複爲十。欲界合二十。色界有十六處。無色四處合四十也。堂閣朽故下第五明化意。就…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