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義疏▪P32

  ..續本文上一頁文爲二。初序宅相二明火起。序宅相爲二。初總明叁界無常。次別明叁界無常。舊雲一重屋曰堂。二重以上稱閣。欲界在下喻堂。色無色界居上喻閣。今明公集之舍爲堂。舍而重累稱閣。叁界果報是衆生共有。而同聚其中譬之如堂。叁界果報高下升沈如舍重累喻之如閣。無常衰謝義言朽故。牆壁頹落者第二別明叁界無常也。前明色法無常。外都援爲牆。內別障爲壁。外四大成叁界形域如牆。成內身四大如壁。色法衰謝義同頹落也。柱根腐敗者。舍之所以立爲柱之所駐。果法所以存以命根之所持。既以陰身爲舍。宜用命根爲柱。命根勢稍窮報身將壞。其由柱根腐敗堂舍將倒。梁棟傾危者。身之維持寄在心識。屋之綱紀要由梁棟。柱根摧朽故梁棟傾危。命根欲窮則心識將落。

  問。何故但明叁法無常耶。

  答。有爲之法凡有叁聚。一色二心叁非色非心。牆壁頹落謂色法無常。梁棟傾危謂心法無常。柱根腐敗謂非色非心法無常。色法既粗無常相顯故在初說之。心法微細無常相微故在後說。非色非心命根能連持色心故在中間說也。周匝俱時歘然火起下第二明火起燒宅。所言火者謂衆苦也。

  問。常有叁界則常有衆苦。亦應常有火宅常有火燃。何故前明火宅後辨火災耶。

  答。此譬可具通別二義。一者通序叁界並皆轉變具受衆災。若爾既常有火宅亦常有火災。此二實是一時。但說成前後耳。前明舍宅序其無常。後辨火災明具衆苦。苦與無常是物所患故偏說之。二者別譬此會叁根衆生。昔日禀化苦有暫息之義。佛既去世還起煩惱。以煩惱故受諸苦果。故前明火宅後辨火起。又已受陰身之苦譬如舍宅。新更起惑招苦名爲火起。後之一義通二人也。

  問。何以知此譬具通別二義耶。

  答。列五百人複明叁十子。五百人通譬五道衆生。叁十子別明昔曾禀化也。所以具明通別二種衆生者。以具化二人故也。一者別化中下根人令識叁一權實。二者通爲一切衆生令知叁界過患也。又此經令一切衆生離凡夫地複離二乘地。以說叁界過患故令物不貪叁界。謂離凡夫地。後明諸子出門求車不得及等賜大車。令知二乘是空卷一乘是真實。令離二乘地。以是因緣故具化二人也。周匝俱時者。衆苦譬火。無處不有義同周匝。叁界俱苦說爲一時。出于橫造故雲欻然也。焚燒舍宅者。煩惱爲火燒心善根。衆苦爲火焚身樂受也。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叁十下第六辨叁乘根性也。

  問。五百人已攝叁乘根性。今何故重辨乎。

  答。前明五百通辨五道衆生。明有人天乘根性未必具叁乘根性。今別明叁十子。雖是五道所攝但別有叁乘根性故別說之。昔曾禀教生善。善從佛生詺善爲子。以善目人。人受子名也。舊雲十譬聲聞。二十譬緣覺。叁十譬菩薩。聲聞德少故數少。菩薩德多故數多。又雲十子易得如聲聞根性易得。乃至叁十子難得譬菩薩根性難得。今並不同此二義。以十譬菩薩。二十譬緣覺。叁十譬聲聞。求大乘者少如一十。求緣覺稍多如二十。求聲聞者轉多如叁十。此釋出華嚴經賢首品。又即如此經叁根人。上根得解者少如身子一人。中根稍多如四大聲聞。下根轉多乃至五百也。

  問。何故無有一乘根性耶。

  答。叁乘中大乘即是一乘根性。又此中正明叁乘機發。一乘機發在後故今不說也。

  問。子有定數。何故言或至叁十耶。

  答。凡有叁義。一者或開聲聞緣覺爲二乘。或合爲一小乘。以開合不定所以言或。例如上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修羅或開或合故有乃至之。言二者就昔叁乘根性不定。如大品。六十菩薩退爲羅漢。迦葉本是緣覺根性值佛故成聲聞。聲聞之人若不值佛即成緣覺。以不定故所以言或。叁者昔雖有叁乘根性終並成菩薩。故複雲或也。長者見是大火下第二明見火譬。此譬所以來者。上歎佛德無不圓累無不盡。今見子累無不圓德無不盡故起大悲心也。

  問。見何等子起大悲耶。

  答。具見通別二子起大悲心。一者通見五道衆生無樂有苦。二者別見叁十子昔曾禀化應得離苦而背化起惑更受煮燒。故起悲也。前方便品法說有叁。一能見二所見叁起悲。今轉勢說法亦開爲叁。第一明長者見火即大驚怖。二自序己之已出。第叁傷子之未離。初有叁句。一能見二所見叁驚怖也。是長者見是者。將欲救難故前明見。即譬如來居法身地以佛眼見衆生無樂有苦也。是大火下第二明所見。普燒叁界故稱大火也。四面起者即是生老病死。涅槃經取譬四山。今譬之四面。生爲東面。老爲南面。病爲西面。死爲北面。即大驚怖者第叁明驚怖。別據叁十子而言者。昔經受化不應致火。故驚。迷著苦境恐慧命將盡成一闡提。所以怖也。通就六道衆生釋者。一往怛愕曰驚。定知是可畏之事稱怖。譬慈心一往與樂稱驚。次起悲心拔苦爲怖也。而作是念下第二自序長者己之已出。所以自序之己出者。意在子之未免也。所燒之門者明所出處也。此詺叁界限域爲門。故後文雲今此叁車皆在門外。即其證也。

  問。此與前唯有一門何異。

  答。前取佛教通人出于叁界悟入理故名爲門。如後文雲以佛教門出叁界苦。今將所燒之言簡異前門。故知詺叁界以之爲門。如世人總舉一宅名之爲門或稱一家或言一戶。今亦然也。以八苦爲能燒。叁界爲所燒。故雲所燒之門也。安穩得出者。昔日行道營出之時無有傾墜。故雲安穩得出。是以經雲。吾獨反其本原自免而特出。又智度論雲。叁乘出法各異。如叁人在獄自有穿穴逾牆壁怖畏而出非安穩出。謂二乘出也。菩薩破叁界獄殺諸獄率與衆生共出名安穩出也。而諸子等下第叁傷子之未免。樂著者貪著五欲樂也。嬉戲者貪著五欲無所克獲也。不覺不知者。前樂著即是貪愛。不覺不知所謂無明故。癡愛是生死本也。不覺舍之垂崩謂不覺無常也。不覺火起謂不覺衆苦也。一往初不悟稱不覺。始終不悟稱不知。背失宿善爲不驚。將殒慧命爲不怖。又初不畏無常苦爲不驚。始終不畏稱不怖也。火來逼身苦痛切己者。上爲未受苦衆生作譬。今爲受苦衆生設譬。老病死苦燒身爲逼身。貪瞋癡燒心爲切己。又遭外苦爲逼身。受內苦爲切己。外苦者謂寒熱打罵。內苦者謂四大不調百一病惱也。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者。總序二種衆生無有厭生死苦求欲出叁界也。是長者作是思惟下第叁救子不得譬。譬上一乘化衆生不得也。初總譬歎佛有樂無苦。次見火譬序衆生有苦無樂。今第叁欲拔衆生之苦同佛無苦與衆生之樂同佛有樂。但聖人雖能授物不能受故有此譬來也。又爲釋疑故來。一乘既是真實。佛初出世何不即說。是故釋雲。佛初成道即欲爲說。但聖雖能授物不堪受。故咎在衆生過非佛也。據身而言。上見火譬在法身地見衆生有苦無樂。今以本垂迹欲拔苦與樂也。據悲心悲事明者。上見火譬明大悲內充。今明旋還赴救即悲事也。凡夫二乘雖有悲心而無悲事故名少悲。今有悲心兼有悲事故名大悲也。以小悲故名假相悲。以大悲故名真實悲。上方便品有叁。初明佛慧甚深衆生根鈍故不說法。二梵王勸請。叁明假使欲說則有損無益故違請息化。今轉勢說法開爲二章。第一作大乘勸門化衆生不得譬。第二作大乘誡門化衆生不得譬。勸門者謂歎法身功德也。誡門者謂說生死過患也。又勸門即是大慈與樂也。誡門謂大悲拔苦也。所以唯明二門者。佛則有樂無苦。衆生則無樂有苦。此既總攝聖凡故但明斯二也。就勸門內有二思惟開爲兩別。第一思惟明佛能授大乘。第二思惟明物不能受。此與方便品二思惟異者。方便品初思惟不可以妙慧授與鈍根。第二思惟假使強授有損無益。以轉勢不同故法譬爲異。經師不應謂後譬必同前法也。是長者作是思惟者總標思惟也。我身手有力者出所思惟事也。極智之體名爲法身。即智之用稱之爲手。能濟惑反本名爲有力。

  問。何故身手有力。

  答。欲明佛初成道則能說一乘也。當以衣裓若以機案從舍出之者。長者思惟身手有力故能用衣裓及以機案從舍出子。如其無力則不能爾也。譬如來內有法身智手外能現通說法從叁界舍引出衆生。此即譬叁輪也。作是思惟身手有力謂他心輪也。當以衣裓謂神通輪也。若以機案謂說*輪也。故下合喻雲當以神力及智慧力。即其事也。

  問。何故前用神通後明說法。

  答叁世諸佛化物之宜要前現通然後說法。是故此經序品之內明叁輪前後。初入無量義定即他心輪。如身手有力雨華動地放光現土即神通輪謂衣裓也。從叁昧起乃至一經竟即說*輪謂機案也。明乘權乘實是所乘之法。譬如機也。辨身權身實是能乘之人。喻之案也。又二段經文各有衣裓機案。初章經現通爲衣裓。一乘因如機。一乘果如案。後章經亦有衣裓機案。多寶湧出二品是現通謂衣裓。說長壽之因如機。說長壽之果如案也。又以二事配經兩段者。初明乘權乘實譬如機案。即說*輪。後辨身權身實短長適化。謂神通輪。譬如衣裓。衣裓者衣衿也。救子之苦出父衿裓故前以衣衿爲喻也。機案者父足所履爲機。父身之所憑爲案也。複更思惟下。第二前思惟明聖能授。此思惟辨物不能受。又開叁別。一思惟理妙。二思惟鈍根。叁思惟不可以妙理授與鈍根。初思惟理妙者。外譬長者思惟門有叁事一明唯有一門。二者明門複窮狹。叁思惟門之極少。內合唯有一門者唯一至理也。至理無二故稱爲一。極妙虛通目之爲門。不容凡夫愛見故稱爲狹。不受二乘斷常目之爲小。又不容凡夫二乘斷常故稱爲狹。亦不受有所得大乘菩薩目爲小也。此約人以釋狹小義也。又至理不容言語則言語道斷稱之爲狹。不容心行則心行處滅目之爲小。又橫絕百非故稱爲狹。堅超四句目之爲小也。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下第二思惟子有叁義。一者幼稚。二未有所識。叁戀著戲處。對上門亦有叁義也。善根微弱爲幼稚。未能識法身功德生死過患名未有所識。纏綿五欲名戀著戲處。合此叁句爲二。初句明有善。後二句明有惡。善有二義。初發心爲幼。觀解微弱稱稚也。惡有二義者。未有所識名之爲癡。戀著戲處名之爲愛。謂具癡愛也。或當墮落爲火所燒者第叁思惟明不得化也…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維摩經義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