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義疏▪P33

  ..續本文上一頁。門具叁義子亦具叁義。若裹之以衣裓擎之以機案。非唯不得子出。翻更令子墮落爲火所燒。內合亦爾。至理微妙衆生鈍根。若以妙理授于鈍根則不能悟解。非但不出生死。反生誹謗也。

  問。佛知鈍根定謗大法。何故稱或當墮落耶。

  答。據初成道時大機未熟。是故起謗。至靈山之會改于小執則能信受。以根性不定故稱或也。

  問。今文辨唯有一門而複狹小。與前文唯有一門有何異耶。

  答。有人言。初總以大小教爲一門。後但以大乘教爲一門。有人言。今文辨一門亦具大小教。唯有一門與上義同。而複狹小別明大乘門也。如直是一門已難得出。況複狹小耶。直是佛法已難信解。況複大乘豈易了耶。今謂此二釋並成難解。衣裓機案既已譬教。雲何複以一門喻教。複何得以衣裓機案之教從佛教門而出子耶。今明如前釋之。此中用理爲門。以衣裓機案爲教也。門既狹小不可以衣裓機案從門出子。理既微妙不可現通說法令物悟理也。

  問。長者身手有力。何故不提子出耶。

  答。身手譬內智照機。衣裓機案譬現通說法外用。但得以外用化物。不得用內智化物也。我當爲說怖畏之事下第二明誡門說大乘化物不得也。就譬而言。以衣裓機案出子不得。今直說怖畏之事令子速出。前說法身功德既不信受。今說生死過患令出叁界也。

  問。誡勸二門何故前勸後誡也。

  答。勸門爲本。誡門爲末。諸佛出世本爲開佛知見。但衆生不解故後方辨生死過患也。又佛慧難解生死過患易知。故前說所難。後陳所易。此句總標欲說怖畏之事也。此舍已燒宜時疾出者正明怖畏之事也。以有陰身。則以爲老病死火燒身。叁毒火燒心也。故言此舍以爲大火所燒也。無令爲火之所燒害者。上雖明二火已燒。但燒而未害。今恐爲二火所害故誡之。若恣此二火則燒滅善根害法身斷慧命也。如所思惟具告諸子者。前句辨內心思惟。此明假設爲說怖畏也。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者。此明無機不受誡門說也。憐其無樂愍其有苦。誘之以法譬之以事。憐愍據內心。善言誘喻約外言說法也。而諸子等樂著嬉戲者。明諸子樂著生死五欲樂也。不肯信受者。不信生死是無常苦也瑞應經雲。設當爲說萬物無常天下皆苦。正言似反。誰肯信者。勞苦我爾。不如早取泥洹也。不驚不畏者。初不畏生死爲不驚。終不怖故爲不畏也。亦複不知何者是火者。不識老病死爲燒身火叁毒爲燒心火也。何者是舍雲何爲失者。不知叁界爲通舍五陰爲別舍。不知由妄想之失故起身心二火即妄想是二火之根。但東西走戲者。舊雲南北爲縱。東西是橫。明諸子橫理用心也。今謂夫立宅則東西無門。但開門向南。以東西無門則背理走戲故無出義。若背北向南則背惑向理便有出義。故不雲南北走戲也。又若南北走者。父在門外子便有從父之理。父便有化子之義。非謂無機也。遊心愛見故稱爲走。無所克獲名爲戲也。視父而已者。初雖不信但會有向理之分故雲視父。未能行修故稱而已。爾時長者下第四叁車救子得譬。所以有此譬來者。既一乘化之不從。無容舍而不救。故于一佛乘分別說叁。則從實起權亦是隱實顯權。又上即是衣裓機案以有物出子不得。今虛指門外以無物出子得也。然如來所得法無虛無實。以無虛無實故能說虛實並實。不得雲無實無虛故虛實並虛也。有物者道理唯有一乘也。無物者道理無二乘也。又衣裓機案以父物救子不得。謂一乘是如來所行。涅槃經雲。複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涅槃。今明叁車是子物。救子得。叁車是衆生所乘故名子物。釋論及攝大乘論雲。佛乘是自乘。二乘是他乘。即此經雲佛自住大乘。故知二乘是子所住也。若就身而言者。見火譬謂法身也。救子不得譬謂舍那報身也。叁車引子譬即釋迦化身也。此譬上叁乘化衆生得也。上文有叁。一念欲起叁乘之化。二說叁乘教。叁明得益。今轉勢說法開文有四。一知子宿好譬。二爲說叁車譬。叁諸子信受出宅譬。四見子免難歡喜譬。初文又有叁。一明不出爲損。二欲設出方。叁知子宿好。此舍已爲大火所燒者。叁界之舍正爲身心二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爲所焚者。上直明燒。今明爲火所害。即不出爲損也。

  問。子不出。可爲火害。父前已出。雲何被燒耶。

  答。有人言。如來若不以叁乘化之令出宅者。衆生善根不生無紹佛種。如子被燒。如來化工于是亦絕。若父被火害。有人言。衆生病故菩薩亦病。衆生燒故如來亦燒。今謂此經始末正歎父已免燒。子未離火。與淨名經來意爲異。故此二釋未可全依。今文意在明子而言父者。此據因時爲論耳。我昔亦在宅中。若不時出則爲火害。以時出故免火宅也。子亦應爾。時出則免。不時出則不免。時者。如來本在叁界。但以機發應出之日應時即出故得免火。衆生機發之時而不出還複受苦也。我今當設方便下第二欲設出方。即是知病識藥。無叁說叁故名方便也。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下第叁正知子宿好。先心者過去各有行願也。所好者現在欲樂也。種種珍玩琦異之物情必樂著者。叁乘于惑者爲珍玩。望一乘爲琦異。又叁乘是出世之法。異于世法故名琦異也。而告之言下第二正爲說叁車譬。文有四句。一稱歎叁車。二示車處。叁勸令速出。四保與不虛。此並譬趣鹿苑說叁乘教也。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者。叁乘聖果並是出世間法。世間所無故稱希有難得也。汝若不取後必憂悔者。聖雖爲說恐物不能信行。故發後悔之言也。機發值佛而不修道取聖果者後必憂悔也。如此種種下第二示車處。種種者注經雲。種種在叁乘之前。即人天乘也。有人言。就一一車中複有叁明六通十智八解。故言種種。羊車鹿車牛車者。菩薩化世。聲聞從師。並居人間之類故。如牛羊。緣覺進不化世退不從師。喻之如鹿。以表山林之流。又釋羊之爲獸其性遲鈍。譬于聲聞。鹿性捷疾譬于緣覺。牛力強壯引重之遠。譬于菩薩。又解羊形小譬小乘。鹿形處中譬中乘。牛形大譬菩薩乘也。

  問。爲約叁智明叁車優劣。爲約叁斷耶。

  答。有人言。具約智斷優劣。聲聞但斷正使。緣覺斷小習。菩薩結習俱傾。今謂中乘斷習經論無文。但取智有優劣譬叁車不同耳。今在門外者。門者宅也。立此叁車同止生死外。所以然者。叁果雖異惑盡義同。故同在門外。又叁乘人所得法謂數滅無爲及盡無生二智。注經雲。六法爲聖果體。謂無漏五陰及數滅無爲。並在生死外也。然羅漢報身實在界內。以人從法。亦得名羅漢爲出界外。以法從人。人在界內亦得雲羅漢在叁界內也。若身法各分則內外兩屬。初果所得無漏則非叁界所系法例此可知也。可以遊戲者明用車意也。疑者雲。若是因乘可有運出叁界用。今已出叁界。何用乘爲是。故釋雲可以遊戲。遊戲者適悅也。生死往來馳騁五道踐涉艱辛。聖果望之故言遊戲也。汝等于此下第叁勸速出。令叁乘人勤精進速斷煩惱得出叁界。實是出去而言出來者。以內望外爲去。以外觀內爲來也。隨汝所欲下第四明保與不虛。爾時諸子下第叁諸子受化譬。即譬上便有阿羅漢法僧差別名。叁乘人得益也。適其願故者。既知機而說教。必稱機故雲適其願也。心各勇銳者。前明教稱機。今明機信教。既起信心即欲修行義言勇銳也。勇者募進也。銳者利也。互相推排者。前既有信心。今明殷勤精進也。競共馳走者。上既明精進。此正明觀四谛理也。觀苦斷集如競共馳走。證滅修道譬诤出火宅。有人言。心各勇銳此明外凡夫位。即七方便中前叁方便聞思慧位也。互相推排謂內凡夫位。即四善根即修慧位也。競共馳走叁果學人位也。诤出火宅無學位也。故凡有內外聖有學無學也。是時長者下第四父見子免難歡喜譬也。安穩得出者。見諸子修行之時無有退轉得出叁界分段生死。皆于四衢道中者。增一阿含雲。四谛譬四衢。斷四谛下惑盡通達四谛。如路之四達爲衢。露地者。既斷四谛下正使盡亦無蓋纏故稱露地也。而坐者。因中修行如馳走。得果究竟爲安坐。又馳騁生死稱行。今得聖果爲坐也。無複障礙者。叁障斯亡無複累之能礙故雲無障礙也。又于四衢露地而坐。欲顯叁界外無叁車可登故也。又向在叁界舍。今已出舍名爲露地。下偈中空地亦爾。其心泰然歡喜踴躍者。上明見子免難。今辨父心歡喜。以初見在火宅故憂。今見出火宅故喜。如衆生病故菩薩病衆生病𡀍菩薩病𡀍也。◎

  問。方便品雲今我喜無畏。與此文明喜何異耶。

  答。方便品明說小不稱佛意故憂見大機發稱佛意故喜。此文明見在火宅故憂見出火宅得小果故喜也。

  法華義疏卷第五

  永仁甲午蕤賓下旬印板訖功孝行作福沙彌道尊希受爪上人命𠝶得髻中明珠豈誰不尊重恭敬哉而義疏刻錭蓋檀越合力四恩法界平等施回矣。

  都幹緣沙門  素慶謹志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34 冊 No. 1721 法華義疏

  法華義疏卷第六

  胡吉藏撰

  譬喻品之二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下此第五等賜大車譬。就文爲叁。一索車二賜車叁得車歡喜。索車者大乘機發也。賜車者爲說一乘也。得車歡喜者聞一乘悟解也。義唯有此叁不得多少。譬上方便品說一乘也。索車是一經大宗。今略釋之。有人言。昔得羅漢後出遊觀心以天眼照見未來猶有生死。則煩惱未盡未有盡智。猶有生死無無生智。佛何故說羅漢有盡無生智耶。以就佛索覓盡無生智故言索車。車者即是盡無生智也。今謂不然。昔既見有生死未盡。即知叁乘非是究竟。亦應即知一乘是究竟。雲何複有索也。又叁藏教內明羅漢。雲何已得知叁界外事也。若小乘已明叁界外事。與大乘複有何異耶。今所明者索車之譬但就今辨。非昔教存也。但索車譬凡有二門。一者無索假設索譬。二約疑情明有索也。言無索而假設索譬者凡有二義。一者欲顯叁乘是方便。二欲顯一乘是真實。顯叁乘是方便明道理無叁。顯一乘是真實亦道理有一。蓋是一經大宗故假設索車譬也。欲顯叁乘是方便者。前明長者辨無有叁乘虛指門外無叁說叁。此…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維摩經義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