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義疏▪P48

  ..續本文上一頁一正舉德號合雲。第二勸物來聽受。就初合雲又開四別。第一舉形合雲。第二總舉聲合雲。第叁舉外號合雲。第四舉內德合雲。謂形聲內外攝義略盡也。初正舉形合雲。次以譬帖之。以大音聲下第二總舉聲合雲次亦以譬帖之。而唱是言下第叁舉外號合雲。所以舉十號者。以號令天下令知是佛出世異九十六師也。未度者令度下第四舉內德以合雲。內德之中前明四弘誓者。此述如來出世意也。如來所以出世者。良由昔有四弘誓。是故今明十號之人出現世也。故肇師雲。結僧那于始心終大悲以赴難。即此文意也。璎珞經雲。約四谛立四弘誓願。未度苦海願令度之。故雲未度者令度。衆生爲集谛煩惱業縛願令解脫。故雲未解者令解。未安道谛者令安。未得滅谛涅槃者願令得之。前二即是大悲願。後二即是大慈願也。今世後世如實知之者。上舉昔四願此舉今四德。然德之與願並皆合雲。悉就今合以立名也。初德即是叁達也。夫欲化物要須知其根性。衆生根性在叁世中行。故前明叁達也。我是一切知者即是一切智也。叁達但知有爲智。故次明一切智即具知一切法也。一切見者下。然二乘人又有一切智。如大品叁慧品說。而無五眼故說一切見也。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雖具上來功德。意欲物入道。故次說導師也。然道語通邪正。善惡在心曰知。開其邪正二路爲開。曲示通塞爲說也。汝等天人下第二勸物來聽受也。爾時無數下第二合草木譬即受勸而來也。如來于時下第叁合澍雨譬。種種無量下第四合受潤譬。正以初聞說法心生歡喜爲受潤也。決得善利下合第五增長譬也。此句總合增長。是諸衆生下別合增長有二。前約世間利合增長。現世安穩者。以聞法故現世障滅善生故得安穩也。後生善處明生報也。以道受樂辨後報也。然此文通于生後。且寄後報辨之。由聞正道故感樂報。所以言以道受樂。亦得聞法下明得出世利以合增長亦有叁句。初是聞慧離諸障礙下明思慧也。任力所能下明修慧也。如彼大雲下第二舉譬帖合。今初舉雲譬。雨于一切下舉雨譬。卉木叢林下舉草木譬。如其種性下舉受潤譬。各得生長下舉增長譬。皆帖合上也。如來說法一相一味下合第二同異譬。就文亦二。初正合同異譬。二明知不知。合同異譬即二。初合一地一雨謂合同譬。次合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謂合異譬。一相一味者合上一地所生一雨所潤也。一相謂一實相合一地也。一味謂一智味合上一雨也。故下偈雲其雲所出一味之雨也。所謂解脫相下雙釋上一相一味也。免五住煩惱縛故名解脫相。離叁界內外業故名離相。滅二生死苦果故名滅相。究竟至于一切種智釋上一味。離前叁相故累無不盡。由離叁相故照無不圓。照無不圓故非無。累無不盡故非有。即是中道之法也。其有衆生下合上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譬也。不自覺知下第二明知不知。就文爲二。初明佛知同異衆生不知。二歎迦葉能知同異。即是破二病歎二人也。就初又二。第一明衆生不知異佛能知異。次明佛能知同衆生不知同也。初文爲四。前明衆生不知。二明唯佛能知。叁結唯佛能知。四結衆生不知。初言不自覺知者。蓋是不知理同于緣成異故言不知耳。然五乘衆生非不知五乘異也。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下第二明唯佛能知。而標所以者何者。舉佛能知釋成衆生不知也。此中明佛知四種法。初知四法。次知叁法。次知二法。次知一法。知四法者。種謂種別也。叁乘種類不同也。相者相貌也。如慈悲是菩薩相獨靜是緣覺相從他聞法是聲聞相也。體者叁乘體也。道種慧是菩薩體。一切智是二乘體。如叁慧品說也。性者不改爲義。昔叁乘智體各住己分不互移改也。念何事下第二明知叁慧。然叁慧不同。或以叁乘人爲叁慧。聲聞智淺如聞慧。緣覺智小深爲思慧。菩薩盡理如修慧。亦得叁乘各有叁慧。文有叁番。初明叁慧境。二明叁慧體。叁辨叁慧因也。作意守境爲念。即聞慧也。厝心思惟是思慧。深入是修慧。通稱事者。以境爲事。依毗昙叁乘人同觀四谛境生叁慧毗昙聞慧但緣文。修慧但緣理。思慧或時緣文或時緣理。成實通觀一滅谛境。大乘同觀一實相境緣理。叁慧位者。毗昙前叁方便是聞思位。四善根是修慧位。成實四念處是聞思慧位。濡法以去是修慧位。雲何念下第二明叁慧體。謂能緣心不同也。以何法念下第叁明叁慧之因。方便不同宿習各異也。以何法得何法者第叁明因果二法也。以何法謂因。得何法謂果也。衆生住于種種之地下第四明佛知一法。所謂地也。而言種種者五乘地不同也。唯有如來下第叁結唯佛能知也。如彼草木下第四結衆生不知也。如來知是一相下第二明佛知同衆生不知同也。就文爲二。一者明佛能知。次辨昔不說之意。即顯衆生不知。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者。有人言。雖過去過塵沙未來複倍上數。終入無余灰斷涅槃故雲終歸于空。此釋壽量佛無常也。有人言。依覆相說常解釋者。明此常即空無相不可得故言終歸于空也。有人言空無二十五有故名寂滅也。今明有二種。一者凡聖終歸大涅槃故雲終歸于空。亦如肇師涅槃無名論雲。視聽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九流于是乎交歸。群聖于此乎冥會。則用此文意以作論也。二者自昔已來開五乘教用。至于法華息用歸體。則無複五乘末。本對于五故明不五。既無有五亦非不五。即言辭寂滅故稱爲空。

  問。上明終歸一切種智。與今何異耶。

  答。通是一道清淨。隨義立名或稱種智或名涅槃或名一乘或名波若。故前明終歸種智。今雲終歸涅槃。若以二文共相會者。前明終歸種智謂叁菩提果也。今雲終歸涅槃謂果果也。良由二乘智非究竟智故終歸佛智。二乘涅槃非究竟故終歸大涅槃也。上合大車亦取此二義合之。如前釋也。

  問。何故偏明二果。

  答。二義。一者二乘有余涅槃智非究竟智故今明佛究竟智。二者二乘無余涅槃非究竟斷故今明究竟斷。謂二死果永絕超于五住流故名滅度也。又上雲究竟種智。謂無境不照即波若。今無果不寂。謂解脫而法身居內也。

  問。既言歸涅槃。何故言終歸于空。

  答。或名究竟空或名大涅槃或名諸佛道也。然中論破涅槃品正破四種涅槃。一破有是涅槃。二破空是涅槃。叁破亦空亦有。四破非空非有。而後結雲。涅槃絕于四句超于百非。不知何以名之。強名爲空也。佛知是以下第二明佛雖知理一爲物未堪昔不即說。此即顯衆生不知同也。

  問。上句雲佛知涅槃。今亦佛知衆生心不堪故不說涅槃。何故言昔不說種智。

  答。二義。一者欲顯大涅槃即是種智異二乘灰斷無爲。二者若言昔不說涅槃。于義不便。昔亦說叁乘同入無余故也。即以此文責光宅等師。若終歸于空既是灰斷涅槃。既言佛知涅槃。何得雲昔不說灰斷涅槃耶。汝等迦葉下第二歎迦葉能知同異。今昔兩緣各有偏執不知同異。而迦葉能知故名希有也。就文爲二。初正歎。所以者何下釋歎。然應具歎迦葉能知同異。但偏對昔病不知異是方便。故今偏歎迦葉于不知異人中爲希有也。此文亦得具歎同異。能知如來隨宜說法歎知異也。能信能受歎知同也。就偈凡有五十四行半分爲二。初四行頌第一法說明權實二智。次有五十行半偈頌第二譬說明形聲益物。上法說有八門。今轉勢說法。序歎佛出世大意。明今昔有默說不同。開爲四章。第一偈歎佛昔隨機權說。第二偈明如來昔日不說實法。第叁釋佛昔不說實意。第四釋昔權說之意也。破有法王者。有人言破二十五有名爲破有。如涅槃明得二十五叁昧破二十五有。如來自破二十五有出生死外居法王之位。今出世亦爲物破二十五有。又言破有者衆生多滯于有故以空藥破之。如中論雲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然此二意皆是偏用之。文今言破有者破一切有所得也。本謂有生死故爲說叁乘。複言有叁破叁說一。遂封于一說言非叁非一中道之法。複言有此兩非之中終不免有。今破此有見故言破有。如來尊重下第二明昔不說實。上半明不說之人。下半明不說之事。超凡聖之表故稱爲尊。德不可稱故名爲重。此歎人也。智慧深遠者。豎不見其底爲深。橫不恻其邊名遠。此歎佛內智也。久默斯要者。斯要即是平等大慧。內證斯法故稱爲默。不務速說者昔不匆務而即說也。又言務者事務。佛昔不得以大乘事務速爲人說也。有智若聞下第叁釋佛昔不說之意。夫論不說其旨有二。一者至道無言言即乖道。是故不說。故肇師雲。釋迦掩室于摩竭。淨名杜口于毗耶。豈曰無辨。辨所不能言也。二者如今文所明。恐根情未堪即生疑謗故不說也。是故迦葉下第四釋昔權說意也。令得正見者正見即正觀。正觀甚難周正。叁世諸佛種種因緣令人得之。迦葉當知下頌第二八譬。此文不依譬本次第頌之。亦不依合譬前後頌之。但轉勢說法更示一法門。第一頌雲譬。第二頌兩譬。第叁頌大地譬。第四頌草木譬。第五頌受潤譬。第六頌增長譬。第七第八同異兩譬。合而頌之。要前興雲然後澍雨故前明雲雨。雲雨是能潤。大地草木是所潤。故前明雲雨次明大地草木。大地草木禀于雲雨故次明受潤。受潤故增長。能禀所禀有同有異。故次論之。前有如來出世故初明興雲。以出世故說法譬如澍雨。衆生所以感佛形聲者。由過去佛教生于善根。故明大地之與草木。既有宿習善根初聞說教歡喜譬如受潤。禀教利益故增長。至理無二。隨緣差別。故次明同異。雲譬中上長行略今偈即廣。凡有十種歎之。一者大雲謂簡小歎。如輪王出世十善化物乃至梵天說出欲論。皆是小益故名小雲。乃至二乘菩薩不能普利皆名小雲也。遍覆一切下第二平等歎。智度論雲。摩醯首羅天韋紐天鸠摩羅伽天若愛衆生即令所願皆得。若惡之即使七世皆滅。故非平等遍益。華嚴明大龍王興雲從四天下乃至六天皆悉遍覆。隨所見而興雲。隨所樂而注雨。如來說法亦爾。于四生六道隨所見而示現形。隨所聞而說法。等觀一切猶如赤子。故截手不戚捧足不欣。善惡自彼慈覆不二故名遍覆一切也。惠雲下第叁惠利歎。有雲興而無益。今是有益之雲故名惠雲。如來亦爾。示形說法必能益緣也。含潤下第四作含德歎。自有焊雲不能注…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維摩經義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