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坐道場及後入定八萬四千劫。故前須明佛壽長遠也。叁者叁周說法明乘權乘實將竟。欲遠開壽量之義故明古佛壽遠也。使後開釋迦壽遠不生驚疑。
問。何故十劫坐道場。
答。適緣不同。如釋迦六年苦行彌勒即出家日成道也。而言十劫不成佛者。此欲待物緣熟在于十劫故此時方成也又有二益。未成道令其供養生物福也。成道竟受請說法生物慧也。
問。菩提難得易得有何義耶。
答。如大品數處明之。一者約有方便無方便明其難易。無方便故爲難。有方便故爲易。難易出兩緣耳。菩提實無難易。又世谛門明菩提難得。第一義門菩提易得。又爲輕賤佛道衆生故言菩提難得。爲怖畏生死長遠衆生故言菩提易得也。
問。雲何名道場。
答。道場有二種。一者法身道場二者應身道場。法身道場者。道謂叁菩提果道也場謂萬行也。如淨名經說由萬行故能成叁菩提道。是故因行爲果道之場也。應身道場者。摩竭提界元吉樹下起道之處爲道場也。
問。若言因行爲道場。何爲淨名經雲一切智等爲道場耶。
答。道場具通因果。一者即因能起道名爲道場。如前說之。二者即果亦是道場。無上虛通故稱爲道。即此妙道聖所履踐故稱爲場。今以四句釋之。一者道而非場謂無上果道也。二者場而非道謂菩提樹下起道之處也。叁者亦道亦場即如前說謂果道場也。四者非場非道泯上叁門歸于寂滅言忘慮絕也。時諸梵天王下第二明諸天供養也。諸比丘下第叁明過十劫大通智勝成佛。但成佛有二種。一法身成佛。如從初發心至等覺地後轉成妙覺地佛。此是變易生死將傾故于叁界外法身成佛也。依攝大乘論叁界外有四種生死。叁地以還名方便生死。四地至七地名因緣生死。八地至十地名有有生死。金剛心一刹那名無有生死。佛性論雲。叁地是世間地宜名世谛。亦是福德。福德望智慧則福德是緣義名方便生死。四地至七地名出世間地亦名真谛。稱爲智慧。智慧是因名因緣生死。論舉喻雲。方便生死如無明生行。因緣生死如行生識。故知無明爲方便而行正是因也。有有生死者有生亦有死也。無有生死者但有一刹那生後則轉成法身。法身成佛正是離無有生死。應身成佛者凡有二種。一者依大乘。十地行滿坐于道場。或有叁界外淨土中成佛。或叁界內淨穢土中成佛。二者小乘成佛定在叁界內。俱舍論有二種釋。一雲佛于菩提樹下坐作不淨觀乃至次第證盡無生智始出觀名爲成佛。二雲于道樹下從四善根次第入見修道叁十四心成佛。大小乘成佛異者。小乘從凡轉成聖。大乘從聖至聖。
問。依小乘而說。佛是大利根人。無有坐道場佛法不現前義。上雲何佛法不現前耶。
答。今就大乘方便住待緣叁昧故言佛法不現前耳。若就小乘釋迦六年苦行亦得稱爲佛法不現前也。
問。六年苦行是坐道場以不。
答。非也。六年苦行竟受乳糜已後始取草坐于道場方成佛也。其佛未出家時下第二明十六王子請轉*輪亦開叁別。一與眷屬至于佛所。二到已恭敬贊歎。叁正請說法。
問。何故初列十六王子不前標其祖轉輪聖王耶。
答。凡有二義。一者十六王子有請轉大小二乘*輪之功故前列之。二者十六王子又能覆講。今正明與王子結緣故初列也。名曰智積者。平等大智皆已積聚。故能請轉二輪及覆述妙法華經也。皆舍所珍者。至佛所意必欲出家。故舍小樂而求大樂也。諸母涕泣而隨送之者。愛情未斷是故涕泣。道緣已會故而隨送之。到已頭面禮足下第二次明敬歎。前長行身業恭敬。次偈頌口業稱歎。自有歎而不敬敬而不歎亦敬亦歎非敬非歎。今具二也。偈文爲四。初一行半歎佛成道。次兩行歎坐道場。次四偈明自慶。後半偈結歎。爾時十六王子下第叁請轉*輪。前長行次偈。偈文爲叁。初二行半正請說法。次一行半歎佛知機釋堪請之德。後半行正結請。而言百福者。一善有五品心。謂下.中.上.上中.上上。十善合五十。始有五十心終有五十故名百福也。佛告諸比丘下第叁明成道已後現于瑞相。所以現瑞者。爲欲廣集有緣令受道法。又十劫坐道場謂聖默然意業利物。今辨放光謂身業利物。後受請說法謂口業利物。又成道已後具叁業利益。放光爲身業。動地爲意業。說法爲口業。就文又叁。初動地。二放光。又其國界下第叁明二瑞所至。所以放光者。表智炬將晖故身光前曜。二者欲滅衆生障礙。叁欲召集有緣令知佛出世。所以動地者。後偈頌釋雲。爲覺悟群生靈動于一切。令衆生知有佛出世也。別明二瑞所至者。前二章爲利益余衆。今的召集梵王也。爾時東方下第四明十方梵天雲集請轉*輪。所以但明梵王請者。上明十六王子爲近衆請。今列十方梵王明遠衆請。略舉近遠。其中間例可知之。故後文雲諸梵來時見十六王子請及八部恭敬。故知略舉近遠例中間也。又十六王子明人請。今辨天請。以天人是受道器故。又十六王子明內眷屬請。今明外眷屬請。就文亦叁第一明叁方梵王來請。第二例于六方。第叁別明上方梵天來請。叁方請即叁段。一一方例有六章。第一睹瑞生疑。第二諸梵謀議。第叁尋光至佛所。第四叁業供養。第五請轉*輪。第六如來默許。是時諸梵天王下第二文也。爾時五百下第叁文也。真谛叁藏雲衣裓是衣箱也。今謂衣前衿也。即時諸梵王下第四叁業供養。前長行明財供次說偈明法供。又前是身業供養。後是口業供養。又前是供養後是稱歎。長行爲二。初辨恭敬。即以天華下明供養。初以華供養表欲行因也。次奉宮殿表欲求果也。華供養中前供養佛謂正果也。次供養菩提樹謂依果也。又前表人尊後明處重。奉宮殿者。舍形之所棲欲求神之所宅。偈文爲叁。初兩行稱歎佛德。次一行自序來意。後一行請受供養也。爾時諸梵天王下第五請轉*輪。前供養以祈福。今請說以求慧。又前歎佛之福田。今歎佛爲施主。又前是自行今請法是化他。爾時大通智勝下第六默許。
問。涅槃時亦默而不許受供養。今亦默然。何以知受請耶。
答。有人言佛顔有舒斂故知受不受。有人言身光上下表之故有受不受。有人言初成道時佛有唱號。默然者便是受請。涅槃時默然者便不受請。余二方如文。西南方乃至下方第二段例余六方。上方梵王說偈稱歎中十行半偈開爲二。初八行半歎佛。次兩行請受供養。初歎後請者。初歎明佛有勝德。故後請受供養。就初歎中初兩偈歎佛慈悲德。前偈歎大悲次偈歎大慈。于昔無量劫下有六行半第二歎佛難值。初四行半明昔不值佛。次兩行自慶今得值佛。初四行半中爲二。初叁行半明起愛衆生不值佛也。住于邪見法一偈明起見衆生不值佛。
問。東南方諸梵雲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次南方梵雲過百叁十劫今乃得一見。今此文雲于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何故叁處不同耶。
答。尋佛應世感見不同者。猶由衆生行有厚薄之異故睹接致久近之差。一百叁十劫上品人也。一百八十劫中品人也。于昔無量劫下品人也。略舉叁品不同則略攝感應義。盡失樂及樂想者。對境發愛爲樂。心取境故爲樂想。又釋樂謂樂具。想即樂受。生死無有實樂故稱爲樂想。爾行大通智勝下第二明近緣由。以去覆講事近名近緣由。亦開爲四。初受請說小乘*輪。第二十六王子請轉大乘*輪。第叁受請說法。第四說經竟入定。前一明說小。後叁辨說大。就此四章各開叁段亦合十二章經。初章叁者第一明受請。第二明一會說法。第叁多會說法。初文前列十方梵天後明十六王子者。前文從近至遠故自人及天。今從天及人自遠至近。又遂文勢便接上天衆故前列天後列人也。即時叁轉下第二正明說法。就文爲二。初明說法二時衆悟道。就初又二。前說四谛次說十二緣。就說四谛爲叁。初表叁轉十二行。次明余人不能轉。後正明叁轉。言叁轉者。一示轉謂是苦是集是滅是道。二勸轉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叁證轉苦我已知集我已斷滅我已證道我已修。引佛爲證轉。複有一谛叁轉。謂是苦苦應知苦我已知。余叁亦爾。十二行者。若用教爲法轉說此十二種教生衆生解。解行于境故稱爲行。又佛如行而說而衆生如說而行故雲十二行。若以解爲*輪體一轉生四行。謂眼智明覺。眼謂法忍。智謂法智。明謂比忍。覺謂比智。一轉生四行故雲十二也。
問。一轉既生四行則生四法忍四法智四比忍四比智。生行已足。後二轉更何所明。
答。成論師雲。初轉生聞慧。次轉生思慧。後轉生修慧。依婆沙宗爲叁根人故有叁轉。初轉上根即悟生于四行。乃至叁轉下根人悟亦生四行。今叁根合論故有十二行。若廣開之便有四十八*輪。初轉四行謂見道十六心。余二轉各爲十六合四十八也。又初轉生未知欲知根。次轉生知根。後轉生知已根。又初轉生見道。次轉生修道。後轉生無學道。依釋迦趣鹿苑說法。天人但證初果。宜用前約叁根人釋之。若依大通智勝說法。皆悟羅漢。宜用叁根叁道二義釋之。
問。依毗昙宗用何爲*輪體。
答。雜心雲。牟尼說見道疾故名*輪。謂見谛解起具戒定慧。以叁種戒爲輪毂。叁種慧爲輪輻。二種定爲輪辋。叁種戒謂正語正業正命。叁種慧謂正見正思惟正精進。二種定謂正定正念也。所言輪者謂輪轉義。觀欲界苦次觀上界苦。次乃至觀欲界道次觀上界道。以叁界四谛上下輪轉故名爲輪。斷見谛惑爲輪用。照四谛境爲輪行四方也。
問。毗昙見道但有十五心。雲何具十二行。
答。道比智是忍家流類。印證見谛惑無。然非見道攝也。成實見道唯一空行。亦無十二行。故數論二家釋十二行于文爲難解也。別有經說十二因緣爲十二行。若爾叁轉目四谛十二行約十二因緣兩事合說也。若沙門下第二明余人不能轉。智慧人有二分。出家爲沙門。在家爲婆羅門。天有二分。欲天主爲魔。色天主爲梵。及余世間此天人以外稱爲余也。
問。叁乘人盡得見谛道。何故言佛獨能轉余不能耶。
答。二乘人雖能入見谛道成無學。而無一切智。不能善識機緣。不爲物情所信。故不能轉。又佛能自轉能爲他轉。聲聞不能自轉故不爲他轉。緣…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