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義疏▪P55

  ..續本文上一頁。如勝鬘經雲。涅槃有二種。一無余在佛。二有余在二乘。今謂二釋悉非。此文但以二乘人所證爲二涅槃耳。如下偈雲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二也。

  問。上何故雲一今稱二也。

  答。二乘之人有同義異義。上取同出叁界同證無爲故言一。今約人利鈍不同故複明二。又欲明五百由旬義。開叁界爲叁百。二乘涅槃複爲二百。欲令度二乘地故說爲二也。若衆生住于二地合第叁後還說大譬。上文有二。一知機二說教。今具合之。初文即是合後知機。兼合前第叁得益義也。又稱住于二地者。上合度叁百由旬竟。今余有二百故稱二地。此文分明以叁界爲叁百以二地爲二百。舊經師不熟審其文故有諸異釋也。如來爾時下合第二正說教也。初合即滅化城。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合上汝等去來寶處在近。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合上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然二乘有近佛慧遠佛慧義。自謂所得涅槃爲極不受大乘。故經言高原陸地不生蓮華五無間罪猶能發意。此即二乘人遠佛慧不及凡夫也。今言近者。以二乘斷粗煩惱勝于凡夫故言近也。如彼導師下第四舉譬怗合也。四十九行半偈頌長行。長行本有二。初說過去結緣。二現在更爲說法。今還頌此二也。說過去世事又二。初結緣緣由二正結緣。今還頌此二也。緣由中有二。初遠緣由二近緣由。今還頌此二也。初中有四。第一大通智勝成佛。二十六王子請轉*輪。叁大通智勝現瑞。四十方梵王請說法。今具頌此四也。初本有叁。初明未成佛。二明諸天供養。叁明成道。今具頌之。初一行頌第一也。次兩行頌第二。次一行頌第叁。彼佛十六子下第二請轉*輪。長行本有叁。初十六王子爲請法故至佛所。二至佛所故恭敬稱歎。叁請說法。今具頌之。初一行頌第一。一句頌第二。而請轉*輪下叁句頌第叁。世尊甚難值下頌第叁現瑞。上有叁。一地動二放光叁二瑞所至。今一行但頌第一。東方諸世界下頌第四十方梵天集。上有叁。初明叁方梵衆。二例余六方。叁明上方。今開爲二。初叁行頌一方。次兩行例九方。上一一方有六。今但頌五略不頌謀議也。又諸梵見此相一句含于謀議故具頌六也。無量慧世尊下頌上第二結緣近緣由。上有四。一受請說小法。二十六王子請說大。叁受請說大。四說經竟入定。今具頌之。上受請說小中爲叁。初正受請。二明一會說法。叁明多會說法。今具頌之。半行頌第一。兩行半頌第二。六百萬億垓者。長行明六百萬億那由他。今雲垓是此間數代彼那由他也。第二說法時下兩行頌多會說法。時十六王子頌第二請說大法。上有叁。一爲請故出家。半行頌之。二正請。一行半頌之。略不頌第叁王眷屬。佛知童子心頌第叁受請說大法。上有叁。一說教二感悟不同叁明說經時節。今兩行半但頌第一。彼佛說經已頌說經竟入定。上有叁。一明入定。半行頌之。次明住定。一句頌之。叁明住定時節。亦一句頌之。是諸沙彌等第二頌正結緣。上有二。初明一世結緣。二明世世相值。今具頌之。初章有四。一知佛禅未出。今半行頌之。二正爲說教。一行半頌之。叁明時衆得益。一行頌之。略不頌第四佛從定起稱歎也。彼佛滅度後頌第二世世相值。長行有四。第一歎所化得益。一行頌之。二明能化成佛。一行頌之。叁明結會古今。一行頌之。略不頌第四未來相值。我在十六數下頌第二大段現在說法。長行有四。一法二譬叁合四怗。今具頌之。初兩行頌第一。上文有二。初說大次說小。今但頌大。譬如險惡道下頌第二譬說。上有叁。一初說大乘譬。二中途說小譬。叁後還說大譬。今具頌之。上初譬有叁。一所度惡道。二求度之人。叁導師將導。今具頌之。多毒獸者。有愛見煩惱能害法身慧命爲毒獸也。無水草者。無大乘無漏定慧以自資也。無數千萬衆頌第二欲度之人也。時有一導師頌第叁將導也。衆人皆疲倦下頌第二中途說小譬。上有叁。一知機二說教叁得益。今具頌之。上知機有二。初小機發。一行頌之。次照機。一行頌之。尋時思方便下頌第二正說教。上有叁。一說教二誡叁勸。今具頌之。城郭者。城者別譬二涅槃。郭是城外郭邑。通譬無學果位諸功德也。莊嚴諸舍宅者。舍宅園林皆在郭內。別譬果地諸余功德。有漏五陰既名生死舍宅。無漏五陰聖人所棲爲舍宅也。周匝有園林者。淨名經以總持爲園。小乘亦隨分有也。阿含經中慈悲喜舍以爲四園。無漏諸行稱之爲林也。渠流及浴池者。九次第定更相灌注稱爲渠流。八解脫名爲浴池。阿含經以四禅爲四池。一有覺有觀池。二無覺無觀池。叁護念清淨池。四名無苦無樂池。重門高樓閣者。叁叁昧名曰重門。盡無生智稱高樓閣。又諸禅中有勳禅練禅。皆是禅之極名高樓閣。男女皆充滿者。定慧爲男女。亦得慈悲心爲女善心誠實爲男。聲聞隨分有也。即作是化已半行頌第二誡門。次半行頌第叁勸也。諸人既入城一行頌第叁得益。導師知息已頌第叁後還說大譬。上有二。一知機。初句頌之。二說教。兩行一句頌之。我亦複如是下頌第叁合譬。上有叁。初說大乘譬。第二中途說小乘譬。第叁後還說大乘譬。今具頌之。初半行頌第一初說大乘譬。見諸求道者合第二中途說小譬。上文有叁。一知機二說教叁得益。初行頌第一。次行頌第二。既知到涅槃頌第叁後還說大譬。上有二。一知機二說教。半行頌第一即兼頌上第叁得益。叁行半頌第二。諸佛之導師一行頌第四舉譬怗合也。

  法華義疏卷第八

  時永仁甲午黃鍾中旬缁素男女合力運功雕□當文頌行普率願上報四恩下施叁有也。

  都幹緣沙門 素慶 謹志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34 冊 No. 1721 法華義疏

  法華義疏卷第九

  胡吉藏撰

  五百弟子授記品第八

  宿世因緣說中有二段。第一正爲說法。此文已竟。今是第二次爲授記。以聞法悟解行與佛應故授佛記。文凡有二。初授五百弟子記爲一品。次授學無學人記爲一品。所以開二品者。上授記品標其總名。今欲異上故以人別品。故總別兩題立名相避也。所以約人分二品者凡有十義五雙。一者五百弟子願行是同。現在同時得記。未來相繼成佛。後學無學人願行亦同。現在同時得記。未來一時成佛。爲此因緣故開二品。二者即欲以此二義攝授記義周。夫論授記不出二種。一者前後相繼成佛。二者一時成佛也。叁者前五百人謂高名顯德衆。後二千人藏名密行衆。以部類顯密不同故開爲兩品。四者即欲以顯密二人攝授記義盡。五者前五百人同是無學位。後二千人是學無學位。以部類不同故分二品。六者即欲以此二義攝授記義周。七者前五百人同有領解。後學無學人同無領解。以部類不同故分兩品。八者即欲以此二義攝授記義周。九者前五百人亦有發迹亦無發迹。如滿願則發迹余人不發迹。故爲一類。後學無學人亦有發迹亦無發迹。如阿難羅雲則發迹余無發迹。複爲一類。所以分爲兩品。十者即以有發迹無發迹攝授記義周也。

  問。此品實授千二百人記。何故題五百也。

  答。五百即千二百數。所以別題者凡有四義。一者佛在世時有高名顯威德五百羅漢常隨侍佛故偏題之。二者此五百人願行是同現在俱時得記未來相繼成佛。叁者此五百人同有自能領解說系珠之功故偏舉之。四者佛初成道前度五人次度迦葉師徒即成五百。今從初立名故偏舉也。品開爲二。一者別授滿願記。二者總授余聲聞記。別授滿願記者。滿願有發迹余人無發迹。滿願無自能領解余人有自能領解。以部類不同故開二段也。

  問。發迹何故無自敘領解。不發迹有自能領解。

  答。夫論領解。必是昔迷今悟。既其發迹則昔不實迷今非真悟。故發迹之人不自能領解。不發迹人既實昔迷今悟故有自領解。

  問。上中二人皆無發迹。何故至下根人有發迹耶。

  答。可具五義。一者文互有隱顯。若並發迹則無實悟之人。若不並發迹則隱菩薩德。是以經文出沒不同。二者下根發迹則顯菩薩不可思議。現爲聲聞已是隱德。于聲聞中複爲下根。是故名爲不可思議。叁者示作聲聞本爲化物。今叁根皆悟則化物事畢方得發迹。上章化事未周故不明發迹也。四者下根人尚發迹。中上根豈是實行耶。故攝大乘論雲。舍利弗等皆是化人。故有經雲。須菩提者是東方世界青龍陀佛。則知皆是權行人也。五者顯示菩薩有發迹不發迹二種方便也。

  問。發迹有何利益。

  答。開一爲叁凡有二種。一者開一法爲叁法。二者開一人爲叁人。上來雖明一法爲叁法叁法歸一法。未辨一人爲叁人叁人爲一人。今發諸菩薩迹始得明一人爲叁人叁人爲一人。以具約人法明于開會義始圓也。授滿願記爲二。第一聞法爲領解之緣。二如來授記。初文又二。前明得解所由。二正明得解。初有四句。第一聞法爲領解之緣。智慧者實慧也。方便者權慧也。總牒法譬二周中權實二慧法也。又聞授諸大弟子記者。總牒二周中授人記爲領解緣也。複聞宿世因緣之事者。牒第叁周化城事爲領解緣也。複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者。即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及現瑞等事也。又解即是釋迦能知過去久遠之事爲自在神通之力。所以但明四事者。初事謂教。次事是得益之人。宿世因緣敘教益所由。後明能化之主。攝義既周宜辨四事也。得未曾有下第二正明領解。亦開爲四。初明內心歡喜。得無生忍無有所得垢故言心淨。即從座起下第二明外形致敬。而作是念下第叁默念領解。拔出衆生處處貪著者如前文衆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也。言貪著者非謂但是貪使。及說一切有所得心也。唯佛世尊下第四祈請授記。所以祈請授記者凡有二義。一爲現攝下根之流。二爲有緣衆生發願往生是故請記。深心者無生法忍即是菩薩行故名深也。本願者無所得菩提心也。爾時佛告下第二正爲授記。文開爲二。初長行次偈。長行爲二。前明行因後辨得果。行因之中明叁世行因。第一歎現德謂現在行因。第二明過去行因。第叁明未來行因。現德顯彰是故前歎現在之德由過去修行。故次歎過去。二世行因猶未圓滿故次歎未來。初文四句。第一句告衆問之。

  問。滿願…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維摩經義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