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義疏▪P56

  ..續本文上一頁在坐。雲何問衆言見不耶。

  答。衆但睹形未見其德。今欲顯其德令衆仰恭故告衆問之。我常稱其下第二句歎其有上弘之功。能于四衆下第叁句歎其下利之德。自舍如來下第四句出滿願之位即十地人也。汝等勿謂下第二歎滿願過去德。時衆但謂現在有上弘下利之功。未知過去亦有此德故今歎之。就文爲叁。一明過去九十億佛所有上弘下利之功。第二于七佛所有上弘下利之能。第叁于釋迦佛所說法人中最爲善巧。此即從多佛以至少佛也。初文爲叁。第一歎滿願智慧。第二歎其神通。第叁以具智慧神通故廣能益物。初開又叁。前歎有慧即實方便也。又于諸佛所說空法第二歎空慧謂方便實也。得四無礙智下第叁合歎空有二慧。以具了空有方能無礙說法。不爾則成有所得也。具足菩薩神通之力第二次歎神通也。彼佛世人下第叁明以具通慧廣能益物。就文又二。初歎成就衆生。爲淨佛土故下第二歎淨佛國土。前又二句。一通益四乘衆生。又化無量以下別益求佛人也。諸比丘下第二歎于七佛法中上弘下利之德。今于我所下第叁歎于釋迦佛所說法中第一。于賢劫中下第叁歎未來修因亦開叁別。初歎于一劫中佛所修行。亦于未來下第二多劫佛所修行。漸漸具足下第叁歎修因圓滿也。過無量下第二明得果。凡有六果。一化主果。其佛以恒河沙下第二明國土果。地平如掌者釋有二。一雲佛手掌平指事爲言。二雲海底有石方四千裏平如鏡面名爲掌石也。諸天宮殿下第叁明眷屬果凡有四句。一明人天眷屬。二明菩薩眷屬。叁辨聲聞眷屬。四總結。劫名寶明下第四時節果。國名善淨下上出土體今辨土名。其佛壽命下第五明壽命果。法住甚久下第六明住持果。偈文爲二。初頌行因次頌得果。頌叁世行因即爲叁別。初七行總歎諸菩薩。即顯歎滿願現在行德。第二五行頌過去行因。第叁二行半頌未來行因。初七行爲叁。初偈標歎。五行釋歎。一行結歎。明不可具歎也。五行爲二。初四行歎菩薩作二乘方便。次一偈歎菩薩示凡夫方便。初四偈又二。前叁偈歎菩薩作二乘方便能成就衆生。次一偈明二乘方便能淨佛國土。初叁偈爲叁雙。第一上半辨知機。下半示小乘威儀。謂機教一雙。第二偈上半巧化他。下半自說是小道。謂自他一雙。第叁偈上半明度物。下半辨說教意。謂教理一雙。雖小欲懈怠者。雖現小乘威儀說于小教似如于菩薩法懈怠。而實非懈怠。示衆有叁毒又現邪見相者。上現聖方便作聲聞緣覺兩聖。今示凡方便亦作二凡。一現爲在家叁毒衆生。二現出家邪見外道也。又上現二乘方便即是無煩惱人。今示兩凡方便謂有煩惱人。今大士體悟煩惱未曾有無故方便示現有無。如淨名經雲。菩薩不斷煩惱亦不與俱而能示現俱斷二事。今此富樓那下頌第二過去行因也。未來亦供養下頌未來行因。其後得成佛下頌得果爲二。初別頌得果。次總結。別頌中半行頌化主果。半行頌國土果。一句頌時節果。四行一句頌眷屬果。五句頌菩薩。一偈頌聲聞。兩偈頌天人。從勝至劣以爲次第。法喜禅悅食者。則定慧能資養法身故名食也。又外從佛聞法歡喜爲法喜。內如說修行爲禅悅。又聖說法名法喜。聖默然名禅悅。佛敕弟子常行二事故唯有二食。余經說有九種食。世間四食出世五食。世間四食者揣觸思識四食也。出世五食者一禅二願叁念四八解脫五喜。富樓那比丘下第二一行半總結淨土也。爾時千二百下第二授余聲聞記爲二。一授記二領解。就授記中爲二。初請記二授記。

  問。千二百五十人常隨佛。此經前後何故但言千二百耶。

  答。或可出經人語其全數。或可本有千二百五十。至法華時五十已亡故但言千二百耳。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者。聞上來說法及以總記故歡喜也。不亦快乎者。千二百羅漢見諸人得別記。謂己不得別記故來請之。若得別記成佛事定故稱爲快。佛知此等下第二佛與授記。就文爲叁。初總許。二別授記。叁命迦葉令其宣記。今是初也。于此衆中下第二別授記。前長行後偈頌。前長行二。前別授陳如次別授五百。須知五百及千二百皆是千二百中之數也。千二百是得叁乘道之初數。此千二百中五百爲標領故雲五百耳。設舉五百亦是千二百中之數。如十七群及六群之名也。其五百羅漢下第二授五百人記。迦留陀夷者迦留此翻時。陀夷名之爲起。十八部疏雲。迦留者黑陀夷者上。謂悉達太子在宮時師也。周陀者翻爲不樂。又雲小路。莎伽陀翻爲善來。本名惡來。外國亦雲沙竭陀亦雲沙伽陀。優陀夷亦雲烏陀夷。此雲出也。偈文亦二。前六行頌陳如得記。次叁行半頌五百人得記。迦葉汝已知下第叁段命迦葉令宣記。以無有二乘唯有一乘。一切聲聞皆當作佛。命之宣記意在于此。爾時五百下第二自敘領解。就文爲二。一長行二偈頌。長行爲四。一法二譬叁合四結歡喜。初法說又四。一標領解之緣。得記即是領解緣也。歡喜踴躍下第二內心歡喜。即從坐起下第叁外形致敬。悔過自責下第四發言自敘領解。又開爲四。一悔過自責。二述于昔迷。叁敘今悟。四者解釋。悔過自責者忏悔小乘有所得罪。令未改二乘執者因此而改已發大乘心者牢固不退。然此經始終寄千二百人破十方叁世一切諸小乘人。令其舍有所得悟入平等正觀。乃至寄叁根人破斥十方叁世封執大小乘二見菩薩。亦令悟入非大非小不一不叁無依無得妙悟。是以此經始終皆用千二百人爲言端耳。寄此人執迷以顯大小有所得迷。托此人悟引一切有所得大小迷心悉令得悟也。

  問。若爾此經叁周並是方便人無實悟道耶。

  答。寄此叁根述于迷悟。令實行小乘人于法華經得信心。是故前雲諸余聲聞信佛語故隨順此經。即其證也。

  問。何故得知叁根聲聞皆是方便耶。

  答。無有實行之人聞法華經即能領解助佛揚化。所以此經佛有叁周說。弟子亦叁周說。若師若弟子皆是顯發密教調伏衆生。然寂滅正觀未曾師弟子。爲衆生故方便師弟子。欲令受化之徒悟入平等。故涅槃經雲。說法非師亦非弟子是名中道。師弟子既是方便。迷悟亦然。平等正觀未曾迷悟。爲衆生故方便迷悟。故涅槃經雲。一切衆生不能破結。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是名中道。恒須此意讀法華經。若執昔開今會一有叁無及始終迷悟者則成有所得。有所得者即無明。非平等大慧。有所得者無道無果不能行于佛因得佛果也。有所得者名之爲粗非是妙法。有所得者即是染著。不名蓮華。所言悔過者。佛過去令我發無所得不二菩提心。而我顛倒厚重背大取小。是我罪之一也。從經初已來兩周爲我說平等大慧。而疑悔不解。是我罪之二也。已于二世勞擾如來。是故忏悔過于佛。又執小疑大障法之深。故對法忏悔有所得罪也。自責者背大取小執小疑大。皆是己之鈍根故自責也。

  問。何故下根獨有此辭耶。

  答。叁聞始了則有各累之深故偏說也。又叁根聲聞皆應悔過自責。但欲轉勢彰過故叁種不同也。世尊我等下第二述昔迷也。今乃知之如無智者下第叁明今悟。所以者何下第四解釋。明應得大而保小自足故是無智之人。即釋上如無智者也。譬如有人下第二譬說廣述領解。此經佛有叁周說。初周法說。次周譬說。後周亦譬亦法。弟子叁領解亦有叁階。舍利弗聞上法說還作法說領解。迦葉悟前譬說還作譬說而領。今雙了法譬雙作法譬而領。故前明法說領解。今明譬說領解也。就譬始終凡有八句。一貧人至親友家。二親友設以酒膳。叁醉酒而臥。四系以寶珠。五都不覺知。六起已遊行求索衣食。七會遇親友示以寶珠。八貧人得珠歡喜。親友始終欲相利益。要具八事。以類相從義意唯叁。初系寶珠譬。二中途相失譬。叁會遇示珠譬。所以立此叁譬者還領上叁義。初領昔禀大乘。即大通佛時。次領忘大取小。從過去退菩提心竟今靈山前也。叁領還得悟大。即靈山之會也。二者領化城叁譬。前領初說大乘譬。次領中途說小譬。次領後還說大譬。叁者領如來叁種*輪。初領根本*輪。次領枝末*輪。後領攝末歸本*輪也。譬如有人者即下根之流也。至親友家者。昔有大乘之機感說大乘教故稱爲至。同有佛性又曾受化爲出世法親。同志菩提共出生死故名爲友。譬喻品作父子之譬。信解品還作父子。而領化城品作導師伴侶譬。今還作兄弟而領。以十六沙彌過去前悟故稱爲兄。兄即友也。禀教之人後學即是弟義也。家者說大乘教處也。醉酒而臥者。光宅等雲。貧人本醉往親友家遂臥。譬衆生爲五濁所昏。情滯生死爲醉。無明惑心得解不久而忘解。後遂不行如臥也。今謂不爾。下偈雲。譬如貧窮人往至親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設諸肴膳。既醉來而臥。雲何得設。又既設肴膳。甯無酒也。此則譬事不成。今明此中可有二義。一者親友設于酒膳。但長行略故不說。偈則具足。二者即此長行自含有之。文雲醉酒而臥。酒者親友所設也。醉者貧人飲酒而醉也。昔說法華。即大宗中道無相教爲酒。滯教爲醉。迷理爲臥。故經雲持空叁昧瓶以盛無相酒。

  問。何以酒喻教耶。

  答。酒有歡適義。喻聞教歡喜自知作佛。二酒有昏迷義。喻其因教起迷。今喻大乘。正欲明叁根聲聞中途迷教義。故正借酒爲喻。是以命初即雲醉酒而臥。

  問。因酒故醉臥。設教應起迷。

  答。親友共會本爲怡神。不使昏醉。如來說教意在悟理。不使緣迷。但失旨故惑耳。是時親友官事當行者。菩薩化物自在如官事。又大士益物非己如官事。又此士感盡他方緣至。不得不去。如官事當行也。以無價寶珠系其衣裏者此正明系珠譬也。法華論雲。有散亂增上慢人心實無有定。過去雖有大乘善根而不覺知。不覺知故不求大乘。于狹劣心生虛妄解以爲第一乘。如是倒取。爲對治此故說系寶珠譬。即是示其過去善根令憶念已。然後教令入叁昧故也。論又雲示現解無上故說系寶珠喻也。大乘中道之解譬之寶珠。理中之極故稱無價。又由此不二之解感佛大果。以多有所堪故稱無價。解由佛授故稱爲系。解隱微惑心中如衣裏也。

  問。授解本由衆生領悟。既雲醉酒而臥都不覺知。雲何于不覺知時而授解耶。

  答。系珠者。本說大…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維摩經義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