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乘之旨不令暫受而已。乃爲染神曆劫不朽。故借醉不覺知時以明系珠耳。實非是不覺知時系。二者夫解之珠喻菩提心。不失正在後時。今欲顯後時不朽之解由于佛授故在後時說耳。又所以知系寶珠非是不覺知時者。珠喻菩提心。若都不覺知。雲何發菩提心也。但今據後時廢忘故雲不覺知耳。
問。系珠既是覺知時。飲酒亦有不醉耶。
答。初未醉後方醉。如初禀教時未迷後方迷耳。
問。親友何故設以酒膳複系珠耶。
答。親友惠益可有始終二事。初則設以酒膳。終則惠之重寶。重寶是後時富貴之因。酒膳是當時會遇樂。初禀大乘亦具二事。一者當時得益如飲酒怡情。次解染神曆劫不朽譬同系寶珠也。
問。既是始終一解。何故不舉一譬。
答。酒膳但有當時之益而無後時不失之義。系珠但有後時不失而無交益之理。故舉兩譬以喻始終一解也。
問。曰若唯是授于一解則初見親友便是系珠。雲何至醉臥時方始系也。
答。兩譬實是一時。而前後說者取其二義。飲酒取其初有微解。後則昏迷。雖複後迷而解隱迷內終不朽滅故如系珠。故酒譬顯其解後起迷。珠譬彰其解雖複起迷解不朽滅。
問。經自辨前後。雲何言一時耶。
答。後偈中明設酒膳即系寶珠。故知一時。但欲顯始終二義。如前釋也。
問。酒珠但譬解亦喻教耶。
答。通皆得喻。中道之教圓正如珠。陶神養性事同于酒。教既具兩。解亦例然。但珠正譬解謂菩提心。故下合雲一切智願猶在不失。酒譬二義。一者喻教。二者飲酒益身喻禀教生解。故知具二義也。但酒正喻教也。與之而去者即時未可化不得不舍之也。又初設酒喻說教。以系珠譬授解。授解既竟此土感息。是故去也。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者第二中途忘大取小譬。既滯教起惑。經曆生死不覺曾有大乘之解也。起已遊行者。前句明忘于大解如都不覺知。此句辨習行小乘故雲起已遊行。又前句辨都不覺知忘失本解流浪五趣。此句辨起求二乘出世法也。小乘機發爲起。修行小乘法爲行。到于他國者。乃謂涅槃可證。所存非本故雲他國。即大乘爲本國。二乘教爲他國也。信解譬中以大乘理爲自國生死爲他國。今以大乘爲自小爲他。爲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者。二乘少樂義比衣食。伏惑不懈爲勤力。空有涉慮爲艱難。又非是順理故稱艱難。又菩薩如樂道聲聞如苦道故如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爲足者。上辨行因今明得果。保少爲究竟故雲自足也。于後親友會遇見之第叁會遇示珠譬。
問。今始見親友。前已見也。
答。起已遊行中已見親友。但說小乘教未稱昔日友故不說見耳。今既示珠還如昔友方乃稱見也。于後者即說小教之後。大機潛發名爲會遇。爲佛智所照稱爲見之也。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爲衣食乃至如是者。向明見機今辨說教。昔發大心行于大行。志力雄幹故稱丈夫。今遂棄大學小此可傷歎也。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者昔欲令衆生得于佛樂也。于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系汝衣裏今故現在者。大通智勝佛時爲年日月。爲說法華授一乘之解爲系珠。昔因不朽爲猶故現在。而汝不知者明不知有大解也。勤苦憂惱以求自活者明其取小也。甚爲癡也者忘大取小蓋是無明煩惱故稱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者。以菩提心寶。貿易必感佛道圓德也。以因感果即是貿易之義也。佛亦如是下第叁合叁譬。即叁爲菩薩時者合上親友也。教化者合上設酒也。令發一切智心者合上系寶珠也。而尋廢忘下第二合棄大取小譬。即兼合上醉酒而臥也。廢忘正是合上都不覺知也。既得羅漢者。上合忘大此合取小也。一切智願猶在不失者合第叁親友示珠譬也。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下合上咄哉丈夫乃至如是之言也。我久令汝等下合上我昔欲令汝得安樂至系珠文也。而汝謂爲下合上而汝不知甚爲癡也。世尊我今乃知下第四段結悟解歡喜。偈有十二行半頌上四段。即爲四。兩行半頌法說。六行頌喻說。叁行頌合喻。一行頌結歡喜。上法說有四。初半行頌第一領解之緣。一句頌第二內心歡喜。一句頌第叁外形致敬。一行半頌第四悔過。悔過自責有四。今但頌兩。初半行頌悔過。次一行頌昔迷。即是釋悔過之事。次六行頌叁譬即爲叁別。一行叁句頌第一系珠譬也。具設諸肴膳者。長行舉酒偈舉肴膳。酒譬說菩提心。設肴膳譬說菩薩行。亦得轉譬。上以酒譬法華教。今以肴膳譬教也。言具設者。佛略說于前。沙彌廣說于後也。默與而舍去者。解之不朽既顯在後時。則後時之解非是言教所授故稱默與。有人雲。爾時不道此一發之善曆劫不朽更相值遇故稱默與。有人言。當時雖爲說教鈍根不解。與默無異故稱默與也。又酒膳譬教名之爲言。系珠授解故稱默與。此釋爲正。
問。偈中何故辨設肴膳則辨系珠也。
答。爲說大乘時即授菩提心解。實無異時故知相次說也。而舍去者。說教授解在益已圓故舍之。而去時臥不覺知下兩偈一句頌上中途忘失大譬。與珠之親友下兩偈頌上會遇示珠譬。我等亦如是下叁行頌上合譬。初偈頌合第一譬。次偈頌合第二。後偈頌合第叁。我今從佛聞一偈頌第四結歡喜也。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學無學有大小乘不同。小乘學無學者成論雲。學法者學人在第一義心也。無學者無學人在第一義心也。若緣真之心更有增進義。是名爲學。緣真之心已滿不複進求。是名無學。若出世俗心非學非無學。依毗昙雲。會理進求名之爲學。會理息求名爲無學。緣事之心名非學非無學。然今品都不論此義。學無學既在觀心。不可得記亦不可得受。今但就位判耳。叁果名學。羅漢名無學。而言人者。智度論雲。須陀洹者人也。須陀洹道者十五心也。須陀洹果者第十六心也。今正標其人以目品也。大乘學無學者。佛名無學。登地以上稱之爲學。就因地中。七地已還是功用道名之爲學。八地已上無功用道名爲無學。故大品雲菩薩有學無學地。
問。大乘有果地學無學。複有因中學無學。小乘何故無因中學無學耶。
答。小乘因中無有功用無功用義故不開二也。但有功用故但有學道也。今明此中諸人多是佛之同行則是大乘學無學也。今授顯名及密行二種學無學人記故以目品名也。品開爲二。初請記二授記。請記爲二。初阿難羅雲二人請記。次二千人請記。
問。序品列衆阿難皆在無學衆攝。今何故入學無學人衆攝耶。
答。凡有叁義。一者上品明阿難之德。預是佛法第二師。雖非無學而在無學衆攝。今據其位分。既是初果故不入無學衆攝。
問。若爾羅睺既是無學。何故不入前品攝也。
答。要授阿難記方得授羅睺記。阿難既入今品攝。羅雲亦入今品攝。二者阿難羅雲與上五百弟子願行不同故別入今品攝。叁者上明無學人有權有實。如滿願爲權余人爲實。今欲明學無學人亦有權實。阿難羅雲有發迹故所以爲權。二千人不發迹故目之爲實。然發迹不發迹皆是權人。如上釋也。初文有叁。一內心思惟。二外形致敬。叁發言請記。則叁業次第也。我等于此亦應有分者有二推二結。二推者。一舉自推應得記。明我等于此亦應有分者。敘己得悟解也。唯有如來我等所歸者。請佛證明驗其有解。又迹居聲聞宗歸佛道故設此言也。又我等下第二舉他推必應得記。此二人最爲親近。若遂不得記凡有二失。一乖于物望。二違其本願。若佛見授第二明二結。我願既滿結上自推。衆望亦足結上他推。又唯有如來我等所歸。同余聲聞故應得記。又我等爲一切世間。明異余聲聞故應得記。我願既滿結同余聲聞。衆望亦足結異余聲聞。爾時學無學下第二二千人請記。爾時佛告阿難下第二授記。前授二人記次授二千人記。前授二人記中初授阿難記次授羅雲記。初授阿難記有四。一授記二新學生疑叁釋疑四結喜。初授記中前長行次偈。長行前行因次得果。得果之中偏明壽長者。欲顯阿難護法因緣故得長壽果也。爾時會中下第二新學生疑。所以疑者。佛加其神力欲發阿難之迹故興此疑念也。爾時世尊下第叁釋疑。空王佛者。畢竟空是諸空中之王。故智度論雲。性空菩薩所行。畢竟空是佛所行。釋迦阿難同以畢竟空爲本。故言俱于空王佛所發菩提心。釋迦發心已後勤習畢竟空故自成佛。阿難多聞故以爲侍者。師及弟子同起畢竟空。記與不記何所疑耶。
問。勤習畢竟空何故成佛。阿難多聞何故爲弟子。
答。寄迹而言。多聞是衆行中一行。勤進遍策衆行。故有成與未成。阿難面于佛前下第四領解稱歎。次授羅睺記如文。爾時世尊下第二授學無學人記。初授記次領解稱歎也。寂然清淨者。顯二千人知諸法先來寂滅本性清淨。故堪與無生記也。余文易知也。
法師品第十
今以四門釋之。一來意門。二釋名門。叁體相門。四階位門。來意門者略明十義。一者上乘權乘實凡有四章。第一略開權顯實動執生疑。第二執動疑生申疑致請。第叁廣開權顯實斷疑生信。此叁已竟。今是第四次明流通。所以明流通者。上但一處一時利益一會。然群生不窮大悲無限。今欲一切處一切時利益一切人。是故明流通也。二者依智度論雲。釋般若有二門。一直說門二稱歎門。今亦兩也。上來直說法華。此下稱歎門說故有下諸品也。叁者又有二門。一智慧門二福德門。上來叁周說權實二智謂智慧門。此下明受持讀誦功德無邊謂功德門。四者複有二門。一者體門二者用門。上來叁周廣說平等大慧不二正觀謂法華體。今明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能生福慧謂法華用門。五者約人又爲二門。一者福德深厚衆生現在值佛面受法華。二者福德淺薄但值經卷不睹如來叁周說法。上來爲福德深厚人。自此以下爲福德淺薄人。故智度論雲。福德厚者親從法尚面受波若。福德薄者但值金牒文字。六者衆生有二。一者與佛結重因緣。二與菩薩爲善知識。自上以來爲佛結緣衆生說法華竟。今爲與菩薩結緣衆生說于法華。是故如來叁周說竟付囑四依。令有緣衆異世同益也。七者有二門。一者燃燈二者傳燈。釋迦自說平等大慧謂燃燈也。今勸一切衆生展轉弘宣明衆生不盡法燈常照…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