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初地離叁界分段生死隨分能見真如佛性名得菩提。非究竟無上菩提也。此意明本是地前之人聞經力故隨分淺深。經八過受分段生乃至一過受分段生便證初地菩提也。
問。聞經說壽量雲何得無生忍乃至發菩提心。
答。若依舊明此經辨無常佛者不應得無生忍。何以然者說無常雲何令人悟實相耶。又佛既無常終歸磨滅何足可樂而發心求之。若言此經是覆相常者既是覆相便非了義。雲何得了義益耶。若言此經明佛決定常者即是常見。雲何令人得無生忍耶。今明此品說佛法身絕四句超百非。故前雲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乃至非實非虛非如非異。即知非常非無常不長不短。而長短適緣常無常善巧。時衆聞此故得無生及發菩提心也。
問。佛壽無量而衆生壽自然有量。此乃衆生佛二見。諸有二者無道無果。雲何得益。
答。若作二見即不得益。今既悟佛壽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絕四句超百非。即了己身亦爾。此即悟衆生佛不二。是故得益。
問。此經但明佛壽無生滅始終。何處辨衆生壽亦無生滅始終。
答。作此問者不讀法華壽量品。壽量品雲。如來如實知見。叁界無有生滅。乃至非實非虛。故知叁界即是法身。亦令衆生作如此悟也。
問。余經悟道者少此教何故得益多耶。
答。此經結會始終開二權二實。即教無不周。理無不備。所應得道者盡在此經。是故悟道者多。二者如來一化凡有叁門。一攝邪歸正門。二攝異歸同門。叁攝因歸果門。法華之前唯有一門。此經初分謂攝異歸同門。後分之經攝因歸果門。又此經結會始終則具足叁門。叁門攝理教既周聞之並皆悟道。叁者釋迦所化凡有二子。一者失心。二者不失心子。不失心子始從華嚴終竟法華聞教皆悟。余失心者待佛唱滅至說涅槃方得解了。今辨不失心子所應悟者並皆得悟。是故入道者多。不失心子凡有二種一直往菩薩二回少入大。此二種人聞法華經皆得悟道所以多也。複有八世界微塵下第二明地前得發菩提心益也。佛說是法下第二明瑞相。顯理既彰悟道非一。是故感于嘉瑞。凡有八瑞。如文所列也。
問。前開叁顯一何故無瑞耶。
答。初明一權一實義未究竟。及叁根聲聞生信猶淺故未現瑞。今具開二種權實悟道人多。故現瑞也。爾時彌勒下第四明彌勒疑除領解說偈稱歎。十九行偈分爲四別。初一行頌所說教。次十行頌得益之人。次六行頌瑞相。後兩行稱歎佛。第二段中又開叁別。初一行總明得益。次八偈別頌得益。後一偈總結稱歎也。八偈又二。初七行頌得聖益。後一行頌凡發心益。七偈之中叁行頌增道。叁行頌損生。一行總結頌斯二也。爾時佛告彌勒下第五格量稱歎。就文爲二。一長行。二偈頌。長行有叁。第一正述功德。第二正格量。第叁結歎也。若有善男子下第二格量。但舉五度不舉波若者信解壽長。此心即是般若。不可還以波若格量般若也。又般若即是佛壽照境之義。名平等大慧。用大慧爲命故名爲慧命。即此大慧用法爲身。故名法身。故知波若即是佛壽。不可以壽格量壽也。勝鬘經具舉六度格量者此是無方便波若耳。若善男子下第叁結歎。偈文但頌後二章。十四偈頌格量。五偈半頌結歎功德。初又二。十二偈別頌五度。兩偈頌格量。初又二。初一偈明時長行廣總明五度。次別頌五度也。又阿逸多下大段第叁次辨流通。凡十一品半經。開爲二別。初四品半明贊歎流通。從囑累品竟經七品明付囑流通。要須歎法美人福慧深重方得憑累使受化弘通。故分此二也。就初文又二。一從此文至不輕品叁品半經正明歎法美人。第二神力一品佛見二世衆生聞經得益心生歡喜現大神力。初章又二。第一從此盡品略贊歎流通。第二叁品廣贊歎流通。初又二。第一歎佛在世時人弘經功德。第二歎佛滅後時人弘經功德。就初有叁。第一明聞慧功德。何況廣聞下第二明思慧功德。阿逸多下第叁明修慧功德。又複如來滅後下第二明佛滅後持經人功德。初長行後偈頌。長行明四品人。一下品謂聞慧人。二中品思慧人。叁上品修慧人。四上上品修慧之中更開此一品也。何況讀誦下第二人也。凡有二句。一歎持經人頂戴如來。阿逸多下第二歎持經人攝諸功德。文有四句。第一總明歎持經之人攝起塔造寺功德。即爲以佛舍利下第二別明持經人得起塔功德。阿逸多下第叁別明持經人攝得造寺功德。是故我說下第四總結持經人具得塔寺二種功德。況複有人下第叁明上品修慧人。若人讀誦下第四上上品人。偈文但頌叁品人不頌第一聞慧人。十一行半頌第二思慧人。次叁句頌修慧上品人。不瞋不惡口下頌修慧上上品人也。
法華義疏卷第十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34 冊 No. 1721 法華義疏
法華義疏卷第十一
胡吉藏撰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此下叁品第二廣明持經功德獎勸流通。叁品即爲叁章。初隨喜品明弟子下品功德。第二法師品明五種法師即是中品功德。第叁常不輕品明持法華得六根清淨乃至成佛謂上品功德。約位分者初隨喜人從發心至十信位。第二六根清淨叁十心位。故法華論雲得六根清淨者凡夫人以經力故得根勝用未入初地。而經文雲未得無漏。故知是地前人。第叁常不輕品寄迹而言從內凡以上乃至得佛。此之叁品則攝大乘五十二位。五十二位賢聖皆從法華經生故歎經勝用勸物宣持也。所以有此品來者。一者遠從前法師品明二世弟子聞經隨喜上雖言即與授記未廣說其功德。今欲說之故有此品來也。二者若依品次相生聞上分別功德欣然相傳故有隨喜品。叁者上品末說如來滅後若聞此經不生毀呰。起隨喜心當知是爲深信解相。今欲說其功德故有此品來也。四者欲舉劣顯勝歎其功德勸物宣持。但默念隨喜福已無邊。況複書持讀誦等耶。五者上品明受持供養此經功德無量。複有人不能書持更謂不得功德。是故今明若不能書持但起隨喜心福亦無邊。又流通此經命初辨隨喜品者。此經明二權二實與昔說相違。執教之徒逆耳違心不能信受。是故今明隨喜功德無邊。即是勸信解。
問。何人聞經不生隨喜。
答。見塔品中已出六人。今明四種。一者學小乘人保執昔教聞二權二實逆耳違心不生隨喜。二者執此經猶是無常因果猶未究竟。若聞一乘之因辨有佛性一乘之果常住不滅。亦逆耳違心不生信受故不生隨喜。叁者執覆相常人聞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究竟無余了義之說。亦逆耳違心不生隨喜。四者有所得人保權執實若聞非權非實無依無得謂是斷見。亦逆耳違心不生隨喜。故隨喜者難得所以功德多也。
問。雲何名隨喜相耶。
答。二段經各有體用。乘權乘實體用者不叁不一言斷意忘謂乘體。昔爲物說叁今破叁說一謂乘用也。身權身實中體用者法身非常無常。命不長不短。亦言斷意忘謂佛身體也。昔無常今常。昔短今長謂身用也。隨順二權二實體用而生歡喜故有隨喜相也。
問。隨喜有幾種。
答。略有二種。一隨喜法。二隨喜人。隨喜法者若順此經而生歡喜即是金剛般若。信心不逆故名隨喜。二隨前人所作而生歡喜。如見受持此經乃至解說而生歡喜故名隨喜人。
問。能隨喜心與所隨喜事優劣雲何。
答。有四句。一者俱無優劣。所隨喜是無所得。能隨喜亦無所得。二者能所俱劣。所隨喜是有所得。能隨喜亦是有所得。叁者所隨喜勝。能隨喜劣。如凡夫隨喜聖人所作善根。四者能隨喜勝。所隨喜劣。如聖人隨喜凡夫所作善根。
問。大品經明有所得隨喜回向是雜毒食。雜毒食者初食雖美後則害身。有所得隨喜初感人天之報後必受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今明何等隨喜耶。
答。佛意明隨喜法華。法華是無所得法。即是波若。故前格量中舉五度除于波若。故知作無所得隨喜。又若作有所得隨喜者。有所得還感世間果報。雲何能勝後財法二施耶。
問。有能隨喜心。有所隨喜事。雲何成無所得耶。
答。既稱能所。即是因緣。故能不自能。能名所能。所不自所。所名能所。如此能所無有自性。即是寂滅。故中論雲。因緣所生法即是寂滅性言。寂滅者蓋是能所宛然未嘗能所。故稱寂滅。寂滅宛然而不失能所。能所宛然而寂滅。即是方便實慧。寂滅宛然而能所即是實慧方便。故大品雲。菩薩隨喜欲不墮想心見叁顛倒者當用波若方便力也。
問。四等中喜禅支中喜七覺中喜五受中喜與今何異。
答。四等喜是慶他得樂。禅支中喜是自慶有所除得。五受中喜此通垢淨自他。七覺中喜但是無漏。與今並異也。
問。但作無得隨喜亦作有得隨喜耶。
答。始行菩薩未堪習無得觀。但作有得隨喜猶勝逆耳之人也。品爲二。初問次答。
問。有長行與偈。彌勒發問者。隨喜回向是菩薩法門。是故大士爲物發問。所以的言佛滅後者爲正不值佛世衆生望岸自絕者也。佛答亦二。初長行次偈。長行又二。初正明隨喜功德。
答。彌勒問。第二泛明余四種人所得功德。明隨喜人中有叁。第一通明五十人隨喜功德。第二取最後第五十人舉財法二施格量。第叁舉後況初。明初者彌勝前。又開叁。一明隨喜人。聞是經隨喜已下第二明聞法隨喜。從法會出下第叁次明轉教。隨喜即是自行。轉教謂化他也。是諸人等下明第二人自行化他。余人聞已下明第叁人自行化他。如是展轉至第五十人上略出叁人。今從四人已上至第五十。阿逸多下第二格量第五十人。上則明隨喜。今此辨功德。則是品題二事。一隨喜。二功德。又開四別。第一許說誡聽。若四百萬億下第二正舉財法二施以問彌勒。叁彌勒奉答。四佛格量。初舉財施。二舉法施舉財施中前明福田。次辨施主。舉六趣明四生者雜心雲。六趣但攝正生不攝中陰攝生不盡。今欲攝生盡故說四生。天與地獄一向化生。餓鬼有胎化生。人畜具四也。所言六趣者開合不同。或合爲一。謂分段生死。或分爲二。即善惡二趣。或分爲叁。所謂叁界。又分爲五。依正法念經修羅有二。或鬼或畜。故無別道。依伽陀經修羅有鬼畜天。叁道所攝。故無別道。依此經則爲六道。智度論雲。叁種地獄。謂寒熱黑。叁種畜。地…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