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水空。叁種鬼。餓鬼食不淨鬼神鬼。依余經二地獄。一正地獄在大海下。二邊地獄在余山間。正地獄有一百叁十六所也。依正法念經畜生有叁十四億種類。具有四生四食。餓鬼有二。一在人中。二在鬼界。閻浮提下五百由旬是餓鬼國。種別有叁十六。始從镬身餓鬼終至燃身餓鬼。有形無形者六趣之與四生所攝。謂一門攝衆生。即是趣門及與生門。今以二門攝。謂有形無形也。次叁門攝。謂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次四門攝。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皆是增數法門以攝生也。有人求福下次明施主。而作是念下次明法施。凡有叁句。前明法施意也。即集此衆生下第二正明法施。一時皆得下第叁次明得益。前二是法施。今明福田也。彌勒白佛下第叁彌勒奉答。佛告下第四正明格量。二施時長行廣所以不及隨喜者。財施是世間因。法施但得二乘。隨喜超凡越聖必當作佛。故隨喜勝也。如十方螢火不及一日。大千野幹不及一師子。智度論雲。叁千草樹不及一如意樹。又罪福從乖府理生世間。二乘善根去理遠故福少。隨喜去理近是故福多。善有叁品。財施是世間因爲下品。法施令得二乘是名中品。隨喜作佛名爲上品。阿逸多如是下第叁以後況初。有人言。初人最勝後人劣者第一前聽佛說法。次五十人聞法隨喜即是五十位。謂十地四十心。第五十人是十信初心。最初人是十地終心。故後不及初也。今明不爾。聞經勝劣前後不定。今且就一方明之。初人親聞是故福勝。後則傳聞其福則劣也。又阿逸多下第二泛明余四人。彌勒但略問隨喜。佛廣答者智度論釋往生品雲。身子略問而佛廣答者。如貧人乞少物富者多惠施也。
問。品具明五人功德。何故偏題隨喜品。
答。隨喜是五人之初。故偏說也。又今品以別標名。下法師品從通受稱二名相避故互舉也。第一人取其往詣聽法。故得乘天宮等報。若就聽法邊明得報者福則無邊。此中叁品人。若下品動足得乘象馬報。中品得乘七珍輿。上品乘天宮也。第二人但取分坐義邊故得叁王之報。若就聽法邊福則無窮。第叁人正取勸人聽法華義得四種報。一者勸人聽經則是其人善友。故後還得值善友報。所以言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也。二者勸人聽法前人受教須臾聞法發生智慧後還得智慧果報。是故經雲利根智慧。叁者以口業勸人聽微妙法生他正信正解。故得離口醜陋得端正果報。四者勸人聽經是人善友世世常得見佛聞法信受教誨。何況一心下第四人。其福最勝報不可說也。偈十八行。頌前五人。即爲五別。但不次第。初九行頌第一。次五行頌第四。所以超頌第四者以第四人與初人皆是廣說功德故一處頌之。余叁既是略說故一處頌之。又隨喜是爲他人說法人。第四勸他聽法人並是爲他。義意相成故一處頌也。次兩行頌第二。次一行頌第叁。此既是行詣及分坐令坐。義類相續故相次頌之。後一行頌第五。前第一釋長行有叁。今九行具頌。初一行半頌第一。最後人下六行半頌第二舉二施格量。次一行頌第叁舉後況初也。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所以有此品來者一者遠從法師品生。法師品略明二世弟子兩世法師。隨喜品已廣說二世弟子功德。今次廣說兩世法師功德。二者近從分別功德品末明叁品人。一者下品謂隨喜人。隨喜品已廣明其功德。今次廣說余二品人。故有此品來也。叁者上隨喜品雜明世出世二種功德。如乘天宮及輪王坐處謂世間功德。隨喜轉教後得成佛出世功德。今品但明出世功德。以六根清淨叁界所無故稱出世也。約位明者前是十信弟子位。今是叁賢師位。約人者前品明五人。今品亦明五人。此品明弘法之師得六根清淨功德以獎勸持經也。品開爲二。第一總明五種法師得六千功德。第二別釋對常精進者。一隨緣所宜。二者此人持經已得根淨果報故還對之。叁者欲得淨根必須精進。因名表義故對之也。六千功德者菩薩行善不出叁業。身叁口四意叁。合爲十善。一善爲首余九莊嚴。是則十善互相莊嚴成百善也。自行百善。教他行百善。人贊歎百善。法贊歎百善。合爲四百善。約五種法師皆具四百成二千善也。此二千善又有上中下品。故成六千也。有人言。菩薩行十善。一善亦以九善莊嚴故成十善。十善便成百善。自行百善。教他行百善。歎法爲百歎人爲百。合爲四百。此之四百有上中下品。成千二百。叁根持經用勝具得叁品故有千二百。余叁根持經用劣但得中下二品故有八百。有人言。就百福爲論。此經雲百福相莊嚴。藥王品百福莊嚴臂。則知六根皆具百福。一一福各十善莊嚴成一千功德。一根一千則爲六千。但叁根于弘經事勝功德則多余叁既劣故少也。明五種法師爲因故得六千功德也。普賢觀經明忏悔六根罪故得六根淨。但忏悔有二法。初對十方生身佛就事中忏悔六根罪。故雲從無始來六根所作叁障今悉忏悔。次對法身佛依實相忏悔。觀六根是因緣生本來寂滅。具此二忏悔故六根清淨。
問。作二忏悔故六根方淨。雲何此經雲五種法師得六根清淨。
答。觀身實相忏悔即是持于此經。故不相違也。是善男子下第二別開六根清淨。一一中各有長行與偈父母所生眼者法華論雲。凡夫人以經力故得勝根用未入初地。若入初地則舍叁界分段身便不用父母所生眼也。龍樹判二忍亦爾。柔順忍中名爲肉身。無生忍則是法身亦名法性生身。今經所說肉眼者是柔順忍也。
問。眼但應見色。雲何言見業因緣果報。
答。小乘人雲肉眼但見色法也。天眼通因天眼爲方便故發天眼智能知未來生死等事。法華論雲。六根淨者于一一根中具足六用。是故眼根亦知業行及果報也。
問。六根雲何得互用。
答。悟六根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身故六根無礙。所以得互用。
問。根具功德既多少不同。雲何同見叁千。
答。如燈雖大小同照一室也。
問。何故但見叁千不多見耶。
答。智度論雲。叁千界外有風輪與眼相違故不能見。
問。既能見叁千。何故不名天眼。
答。非修禅所得淨色來入眼中。又非生彼天報得。故不名天眼。
問。二乘天眼見叁千與今何異。
答。二乘但見叁千國土。今依實相忏悔。及持經力得此眼見諸佛及踴出菩薩及寶塔。故與二乘異。
問。普賢觀雲忏悔六根罪。今雲持經。有何異耶。
答。一乘即實相故持經即忏悔。忏悔即持經也。彌樓山者此雲高山。又雲光山。須彌山者此雲安明山。亦雲好高山。次釋耳根長行爲叁。初總明五種法師爲因。得千二百耳功德下第二明果。以是清淨耳下第叁別歎耳用。則是明功德也。有叁句。初總明聞聲。象聲下別明聞聲。以要言之下總結聞聲。言而不壞耳根者欲聞即聞隨意自在。故不壞也。又持經人悟法寂滅雖聞而無所聞。故稱又壞也。
問。耳雲何勝眼得千二百耶。
答。無眼之人不妨自行化他。生聾之人阙此二義故耳勝眼劣。次釋鼻根。長行亦二。初明五種法師爲因。次明功德果。果中亦叁。謂總別結。別中爲二。初明聞叁界內香。及聲聞香下聞叁界外人香。初有二。初明聞欲界香。次聞色無色界香。欲界中有二。初聞人中香。次聞天香。人中叁。初聞非衆生香。次聞衆生香。及草木下合聞二香。欲天中亦有衆生非衆生二香。色無色界亦有二香。尋文易知。上聲亂聞。今不亂者互顯故也。言遙聞香者。
問。小乘有叁說。一者婆沙雲。叁根合中知。謂鼻舌身。叁根離中知。謂眼耳意。雜心雲。二根離中知。意不當離合也。成論雲。眼但離而不合。鼻舌身合而不離。耳根亦合亦離。聞外聲爲離。聞耳鳴聲爲合。意根非離非合。今何故言鼻遙聞耶。
答。舊釋雲任根常用則如上叁釋。今依經力故鼻能遙聞。法華論雲。一根具六用。而言鼻遙聞香者此是知境勝用。鼻根知故此意鼻根既具六用。豈不能遙聞香耶。蓋是菩薩無六而六權智巧用。若六而無六即未曾用也。無六而六名實方便。六而無六爲方便實。持經人既悟此經具足二慧故能爾也。普賢觀意亦爾。知六即實相故知六常無六。悟實相即六根故無六而常六。故六不六無礙。此是悟有無無礙。又就有中六根自無礙能一根爲六用。六根爲一用。華嚴雲。眼入叁昧耳出正受觀眼無生無自性。說空寂滅無所有即其證也。
問。毗昙雲上界無香味。今雲何言聞梵世香。
答。梵世有細香。小乘人力劣不能知故言無香。大士利根無塵不察故雲聞梵香。
問。成論言金銀無香金剛無味。何偈雲地中衆伏藏聞香知所在。
答。有人言。論雲無者無有粗香。今言有者有細香也。有人言。此是著體物故有香。金銀之質則無香也。例如風本無色觀音品雲假使黑風。隨所吹處故得此名今亦爾也。今謂同上破毗昙義小乘根鈍不知其天香。大士則知也。須曼那華此雲好意華。阇提華香此雲生亦雲實。波羅羅華此雲重(伫龍切)波利質多羅波利此雲護。質多羅雲種種。𤘽鞞陀羅此雲大遊戲地地破也。瞻蔔華香此雲黃華樹。亦雲金色華。舌功德中得二種果。一者得上味果。謂諸苦澀物至其舌根皆變成上味。此有二義。一如天惡食變成上味。如餓鬼好食反成不淨。二者佛咽喉中有甘露泉和一切食皆成甘露。今持經人隨分有之。
問。舌能知味惡味未到舌皆變成上味者。耳能聞聲聽諸惡聲。何不變成好聲耶。
答。皆互通也。耳既遍聞好惡聲。舌亦精別一切味。但互歎耳。又余人不能遠聞聲。今歎持經力能遠聞。余人不得上味。歎持經人力能得上味。又聲不益身故不須變。味正資質體故須變也。食中具諸塵味。塵既變者堅觸亦變成軟。乃至赤色變爲白飯。舉一例諸。又味正益身所以論變。余不正益故不論變也。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者。此人既背惑向理故常見佛面。故如轉面向之。若背理向惑則不見佛如佛背之。釋身根中得淨身果。類上鼻既遙聞香。身根亦遙覺觸。但今不取此義。明余人心不淨故身根不淨。持經人心淨故在身則淨。如阿難形面如明鏡老少色像皆現其中也。偈雲唯獨自明了者持經人獨自明了。余人不持經故不見菩薩所見也…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