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義疏▪P72

  ..續本文上一頁。釋意根中偏言如來滅後者舉一類諸也。明意清淨具得四辨。聞一句一偈謂法辨。通達無量義謂義辨。能演說一句一偈謂辭辨。而言一月四月一歲者一月者是十二中之初。四月是四時中之一。一歲是時終。略舉初中後叁時也。叁千大千世界下第四知機。即是樂說辨也。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所以有此品來者凡有七義。一者叁品明叁種功德。上二品明下中二功德竟。今次明上品功德。二者此經始末明宣持之人得叁世功德。分別功德品初明十二種利益。聞經悟道現世功德。從分別功德品至法師品歎經能生未來衆生功德。今此一品歎經能生過去世衆生功德。此皆約佛在時作此分叁世。經力雖多不出利益叁世。叁者近證法師品故來。上雖言持經之人得六根淨未有其事。今引釋迦本生親自證驗。證驗者正證佛滅後持經人得六根淨。以獎勸未來衆生令持經也。四者上明六根淨果。今敘六根淨因。欲得根淨當如常不輕菩薩一心忍諸打罵爲物弘經。必于現身得根淨也。五者欲說衆生悉有佛性成一乘義故說此品。一切衆生但有佛性無有余性。故唯有一乘無有余乘。舊雲。法華經但明善人有佛性。涅槃經始辨有心皆得成佛。今明此品正辨惡人有佛性義。方便品明一毫之善皆成佛道。則知一切有心並有佛性皆成佛也。

  問。此衆生是何等惡人。

  答。保執小乘拒逆大乘是謗方等人。又執小人不信大乘。于大乘無信是一闡提人。即是極惡人。有佛性義與涅槃經無異也。六者自上以來明授記義猶自未盡。上但明佛授記未明菩薩授記。則能授記人未盡。上但授善人記未授惡人記。則所授人未盡。上但現在授記未明佛滅後亦得授記。此則時節未盡。今欲明叁種盡義故說此品。七者上來二品余經已廣歎持經人之福勸物明修行。今次廣敘謗法毀人之罪誡約未來勿造斯業。故說此品也。常不輕者一切衆生常有佛性。故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大士得此觀心故常不輕物從人標名也。品開爲二。初長行次偈。長行爲叁。一者雙標信毀二人。二引過去雙證二事。叁雙歎。即歎法美人。第一雙標爲二。初明毀人得罪。告得大勢者顯此菩薩知法本來常寂滅相有正觀勢力。不爲結惑所摧令弘經人亦學之也。又即是顯常不輕得大忍力不爲打罵所摧令持經人學其行也。如前說者指譬喻品末也。其所得功德下第二明持經人得福也。得大勢下第二引過去事雙證。就文爲二。第一明緣由。第二正出常不輕事。緣由中又二。初明一佛出世。次明多佛出世。初有七句。一明時節也。有佛名威音王下第二化主。劫名離衰下第叁出劫名。國名大城下第四出國名。其威音下第五明教門。因叁菩提說六波羅蜜者。因者由也。由令衆生得叁菩提。是故如來說六度。得大勢下第六明壽命。正法住世下第七明住持。正法像法滅盡之後下第二明多佛出世。最初威音王下第二正出常不輕事。又開二別。初明二人行因。次明二人得果。行因之中凡五雙。第一明行因時節。謂正法已滅于像法中有信毀二人。所以偏據像法者欲勸像法衆生持經亦得根淨。又誡像法之人勿毀人謗法也。增上慢比丘下第二雙標二人。初標惡人次標善人也。得大勢下第叁雙明二人行因。前明善人行因。此菩薩用叁業破病弘經。一者身業禮拜。二口業贊歎。所以身敬者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是當來佛。今欲敬于當來佛故禮拜之。口歎亦爾。以皆有佛性當得成佛故歎當佛也。身口既有敬歎必經意地故具足叁業弘法華經也。律雲比丘不禮俗人。今雲禮四衆者大小乘法異。如涅槃雲。有知法者若老若少皆應恭敬。

  問。于時何故行敬歎事弘一乘耶。

  答。不輕弘經凡有二種。一者密說。二者顯說。行于敬歎即是密說一乘。後得根淨具智慧神通顯說一乘。所以前密後顯者。末世之時增上慢人惡強善弱不可頓說。故初但得仿佛說之。仿佛之中但明作佛。謂顯實義。未得被斥二乘故不開方便門也。深敬汝等者顯衆生有正因佛性也。而言深敬者既有佛性。即是當佛爲敬之極。故雲深也。又衆生有佛性是甚深義。故言深敬。行菩薩道者明緣因佛性也。雖有佛性要須修行乃得見也。當得作佛者本有佛性。今複行因具緣正二因義故得成佛。然經雲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于緣謂非佛。如長者見窮子是己兒。而窮子自謂客作非長者兒。是故現佛于緣成當也。又此中未堪說衆生本來是佛但得說當成。後顯說中方得明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即是佛也。四衆之中下第二辨惡人行因。須菩提不起他诤今生他瞋者亦是大小乘異。宜適時而勸也。如此經曆多年下第四雙重明二人行因。今前明善人行因前但行善因。今次明忍惡也。說是語時下明惡人行因也。避走遠住下第五雙重明行因。上明忍于口罵。今次忍身打擲也。以其常作是語故下結常不輕名。即顯惡人行因義。

  問。常不輕弘經與法師品叁事何異。

  答。常不輕具足叁事。有慈悲心方能行于敬歎即是入如來室。忍于打罵謂著如來衣。深敬汝等即是了知諸法常寂滅相。謂坐如來座也。經曆多年常行此事即是以不懈怠心爲四衆說法。又即是四安樂行。以知有佛性佛性即是第一義空謂空寂行。既行敬歎即無憍慢。能忍打罵甯有嫉心。經曆多年忍苦弘道。則具大慈悲。故備四行也。是比丘臨欲終時下第二明二人得果。前明善人得果。次明惡人得果。善人得果有二。善明得果。次結會古今。得八種果。一者聞法能持果。此中雲二十千萬億偈者即是首盧偈也。即得如上眼根清淨下第二得根淨果。得是六根下第叁明得延壽果。是大士體法無生滅。甯有心于存亡。但欲爲物弘經故示有長命耳。于時增上慢下第四惡人信伏果。大神通力者謂身示現神通力。樂說辨力者口業說法。大善寂力者意得禅定。又教化下第五善人住道果。命終之後下第六舍身值佛果。放諸佛法中下第七得六根常淨無所畏果。今謂常不輕得八果。約位有叁。初得根淨謂內凡叁賢之果。二得根常淨即得初地已上。得無生忍了悟一切法本來寂滅故根常淨。叁得佛地果。未得根淨之前則十信位。而弘經故此人具五十二位賢聖也。得大勢下第八明當得作佛果也。八果不出叁報。初四是現報。次一是生報。後叁是後報。得大勢于汝意雲何下第二結會古今。得大勢彼時四衆下第二明惡人得果。亦開爲二。初正明得果。二結會古今。得果中有二。一得惡果。二得善果。前得惡果後得善果者由打罵常不輕故得于惡果。後信伏隨從故得善果。

  問。經雲。諸佛菩薩不爲衆生作煩惱因緣。雲何禮拜贊歎生其惡因。後令其得苦果耶。

  答。有二種義。一者增上慢四衆惡已成就必墮地獄。今禮拜贊歎爲作出地獄因得佛之緣。非是生彼惡也。所以知爾者常不輕未禮之時已是增上慢。爾時已執小不信大是謗方等人也。二者如世良醫治病有二。一者與美藥即便病差。二與苦藥初雖不悅後必安樂。諸佛亦爾。自有初說妙法。即便了悟自有初爲說法增其謗心墮于地獄。後因此善必得解脫。若不爲說無解脫期也。

  問。譬喻品雲。謗法華人入阿鼻獄迳無數劫。今何故但千劫耶。

  答。四衆若直爾起謗即如彼說。今聞不輕強爲其說。雖謗毀籍此力故受苦則輕及後得信解。

  問。不輕爲是實行爲是權行。

  答。既壽量之迹。則知是權行也。畢是罪已下第二明得善果。得大勢于汝意雲何下第二結會古今。得大勢當知下第叁大段歎教勸修又二。先歎次勸。前歎教者由法華力故常不輕得二種益。一者畢其余罪謂滅惡力。二得六根淨乃至成佛。謂生善力。所化四衆亦得二益。一者由經力受苦輕微。二得出地獄乃至不退菩提也。是故諸菩薩下第二勸修。偈文不頌長行雙標信毀。但頌雙證及歎教勸修。即爲二別。初十五行半頌第一雙證。余四行頌第二歎教勸修。上雙證有二。第一緣由。第二正明常不輕事。今具頌之。初一行半頌第一。是佛滅後頌第二。長行有二。一明行因。次辨得果。今具頌之。前四行頌二人行因。其罪畢已下十行頌得果。初五行頌善人得果。時四部衆下五行頌惡人得果。開示教人令住涅槃者恒令識諸法從本來常寂滅相。名此爲法華教得涅槃也。億億萬劫下第二頌歎教勸修。兩偈頌歎教。以衆生種中道不二善根既少故。于其人爲難聞佛亦難說也。二行頌勸修。以難聞得聞。難說已說。宜及時修行。勿生疑也。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贊歎流通門有二。一者叁品余經正明歎法美人。二者明如來現神力。所以初歎法美人後現神力者。上既歎法美人。諸佛道眼見現在十方未來遐劫二世衆生鹹欲宣持。由此善根自致作佛。是故歡喜現大神力。二者上雖歎法美人以勸宣持義猶未盡。今更現神力重歎法美人獎勸弘經。故下文雲。諸佛神力無量無邊。以是神力于無量劫歎經功德猶不能盡。是故行者應須受持。叁者顯此神力從此經生。若欲得斯果報宜受持此經也。四接上品生者上品雖引過去證得六根清淨。而時衆取信未明故廣現神力。五者此經始終凡有叁會。初在靈鹫山穢土一會說乘權乘實。次叁變八方同國土爲淨土。以明身權身實。叁從神力品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同爲一土令十方衆生皆聞法華。此叁會處從狹至廣。徒衆亦從少至多也。品開爲二。第一諸菩薩聞上歎法美人發誓弘經。第二佛見菩薩發誓弘經心生歡喜故現大神力。諸菩薩踴出凡有二意。一爲開發壽量則善其始也。二發誓流通令善其終也。真淨大法者對二乘之僞故稱爲真。累無不盡所以稱淨。德無不備。目之爲大。爾時世尊下第二現神力。初長行次偈。長行爲二初現神力。二歎法勸修。現神力又二。第一明現神力。第二明時衆睹見得益。初文又二。第一明于大衆前。第二正明現大神力。所以于衆前者欲利益大衆故。二欲歎佛自在神力無所畏故。第二正明現神力。中凡現五種神力。一現舌相表說二權二實無有虛妄。法華論雲。出廣長舌者令憶念故。即是令憶念佛所說不虛。二放光者顯此經能滅惑生解如光除暗顯物。又欲令彼此相見。

  問。前二處但放一光。今何故放一切毛孔光遍照十方耶。

  答。上二處爲表唯有一乘及法身…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維摩經義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