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姓此有因緣。低羅婆夷實不食油強名食油。此無因緣。今未知。爲有因立目無因立名是故問也。有因立名略有四種。一從趣立名。如生天趣故名爲天。二從相立名。如身有異相因以立名。叁從過立名。如盜賊等。四從德立稱如諸賢聖今未知以何因緣有此名也。
問。無盡意何因緣故問觀世音菩薩名耶。
答。菩薩叁業皆爲利緣。以衆中八萬四千人應聞名得益是故問也。二者欲爲未來苦惱衆生聞名脫苦是故致問。叁欲顯觀音德。即是說法華經。觀音即是能乘之人。叁輪之德謂所乘之法。問于名德具能乘所乘。是故說一乘也。四爲憍慢之徒自舉陵他今欲顯無盡意不自尊高。故問他德行。又嫉妒衆生隱他之德揚他之過。菩薩之法隱他之過揚他之德。令一切衆生仿而學之是故問也。又示有疑未了一切菩薩皆觀世間音聲。今以何因緣獨受斯稱。又叁世諸佛發言有二。一者自開。如前從叁昧起無問自說。二者因他。要待無盡意問後方說也。佛答有四。一釋其名。二勸持名。叁格量持名功德。四總結稱歎。以問名故前須釋名。釋名廣有利益故勸持名。一人名福等多菩薩名故格量之來成勸持義。初又叁別。一釋觀世音名。二釋觀世意名。叁釋觀世身名。一一中皆先釋後結歎。即叁釋叁歎也。無盡意但問一名。佛答多者問略答廣。如上釋之。又具釋叁名者欲顯所觀境周能照觀足。境不出叁業故唯觀叁業。故立叁名也。所觀之境具有叁業。菩薩能觀唯意業也。又立叁名自有衆生稱名得度。自有衆生口不能言但能心念。自有衆生口不能言心又散動但身能禮拜。又衆生忌諱不同故須立多名。就釋觀世音名中又開爲二。一者略答。二者廣答。初略後廣爲解義故。又前名總答。後名別答。前總答即名遍拔叁界六道衆生之苦。後別答中但拔欲界。于欲界中多拔人中苦。于人中多拔閻浮苦。余方不必有王賊等難。前總後別欲顯感應義周。故開爲二也。善男子者華嚴經稱爲佛子。余經多雲善男子。有紹繼義故名爲子。綱幹之能故稱爲男。所行有利他符理清升感樂之義目之爲善。若有無量下正答其問。凡有四句。束爲兩雙。一者衆生受苦。此是感緣。即是稱名之意。二者稱名正是感體。叁菩薩觀機。四皆得解脫。即辨應義。束爲兩雙者前兩爲感。後二爲應。應感爲一雙也。又前兩爲感。即是世音。後二爲應。釋于觀義。具此二雙名觀世音以答無盡意問也。初有二句。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此明受苦衆生多也。所言億者此土雲萬萬爲一億。智度論雲千萬爲一億。蓋是風俗不同也。受諸苦惱第二句明受苦非一。苦爲八苦。亦有無量苦。惱謂九惱。亦有無量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下第二稱名。即是感體。亦有二句。前明聞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謂未受苦時曾聞菩薩名。或從經卷中聞。或從人傳聞也。一心稱名下第二句今日受苦時求救稱名也。言一心者爲釋疑故來。自有稱名不得解脫。蓋是不一心故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下第叁觀機。即爲應緣。自有人執此文屬上而興皇法師更足一觀世音菩薩字。今謂足亦無失。但此文屬下。何以知之。上既雲聞是觀世音名。又雲一心稱名。已再言名畢。是故屬下明觀音應也。皆得解脫者第二正明應。即是脫苦也。
問。稱名何故有脫苦不脫者。
答。一意如上。有至心不至心故有脫不脫。二者脫有利益是則救之。脫無利益故不救也。叁者與觀音結緣有厚薄。薄者善少故不脫。厚者善多。是故得脫。四者衆生業有定不定。不定可救定不可救。所言定者一重心作已心無慚愧。二者覆藏。叁者作已更作。四起願扶之。故決定得報。不可救也。
問。若不可救應稱名無利益耶。
答。今雖無益作後世因。若有持是下第二別明救難以釋觀音之名。凡有七難。一救火難。二救水難。叁救風難。四刑戮難。五羅刹難。六幽系難。七怨賊難。此並是諸難中至急。故略敘之。余有疾病虎狼雷電迷失道路。請觀世音經並具說之。七難爲二。初叁是無情難。後四是有情難。此二略攝諸難。無情難不可請救故難免。所以前說有情可得請救。是故後明。又無情難是叁大災。廣而且長。長即能至叁禅。廣則大千並壞。是故前說有情難不爾。鬼難雲設滿大千而不至于上界。有情難短又狹故在後說。就此二難各開爲叁。無情叁者謂火水風。有情叁者謂命身財。無情叁有二種次第。一從急至緩。二依叁災次第從小以至大也。有情難從重以至輕故前命次身後財。二者從難至易。以命難難免乃至財難易脫也。就無情難又爲二。第一明救叁難。第二結觀音名。然一一難中例應有四。一遇難。二稱名。叁觀機。四免難。初二句釋世音以辨境。後二句釋觀義以明智。又初二明感。後二辨應。但前後互現不同。今文爲四。初持名。二遇難。叁免難。四結神力也。
問。上前遇難後稱名。今何故前持名後遇難。
答。火事爲急。若身居火內方複稱名則已受其弊。是故前辨持名後明遇難也。應驗記非一。會稽高士謝敦字慶緒吳郡長影玄陸璒等並撰觀音驗記。宋臨川王劉義慶撰宣驗義記太原王琰撰冥詳記皆出火事。昔有西域人。竺長舒居住茅屋忽值鄰人失火。又正在風下。便誦念觀音四鄰蕩盡其舍猶存。爾時有諸年少不信此事。仍于風下數夜以炬火擲其屋上。叁擲叁滅。
問。稱名雲何免火。
答。以菩薩力令火自然滅。或回轉風勢令火不燒。或接此人置火外。或注雨令滅。或火自然不燒。如耆婆入火。或以異物遮火。或令得禅定空叁昧門隨根所宜也。
問。何故雲入火火不能燒也。
答。若未入火而稱名得脫者或謂不必是觀音力。今入火不燒必知是菩薩力。
問。小火亦能燒人。何故言大火。
答。或謂火少故不能燒。或謂禁咒力故令小火不燒。今入大火不燒則知是菩薩力。次水難文叁意二。文叁者一遇難。二稱名。叁則得淺處。前二明世音以辨感。後一釋觀以明應。大水方能爲害。小則不能故火急在前水緩爲次。
問。火難何以前持名後遇難。水難何以前遇難後持名。
答。觸火則害人故前須持名。水則不爾。二者自有人前持名而後遇難。自有人前遇難後稱名所以兩存也。若有百千下第叁明風難。所以知是風難者一依叁災次第故明火水風。二由風故飄墮鬼國故火以能燒爲難。水以能溺爲難。風以能飄爲難。就文爲二。初明世音以辨感。二釋觀以明應。初又二。一遇難。二稱名。遇難爲二。初明遇難緣。次正遇難也。若有無量者遇難人不一也。爲求七寶下明遇難緣也。七寶不同。涅槃經以金象馬神珠玉女主藏臣主兵臣爲七寶。此是輪王之七寶。不通余人也。又恒水經明世有七寶。謂金銀珊瑚白珠車渠明月摩尼。佛法亦有七寶。謂四果菩薩辟支及佛。智度論第十六卷雲。金銀琉璃車渠碼瑙珊瑚真珠爲七。此經所列第七是琥珀。真珠非七寶數故言等也。又寶塔品雲。金銀琉璃車渠碼瑙真珠玫瑰又經雲。正寶有七。雜寶有百二十種也。假使黑風下第二正明遇難。依華嚴經有十種風。依仁王經有五種色風。青風。赤風等。成論明風無色。論又雲。風中或多觸無香。或有香觸必無色味。即彼品又雲。有舊師雲。風黑色。是事不然。此風與黑色爲因非黑色也。今言黑風者一解雲。此風起時前有黑雲故雲黑風。又雲。此風欲起時海上有黑氣仍以爲名。又雲。吹海岸黑沙故名黑風。吹其船舫者書雲。自開已西稱船開已東謂之舫。飄墮羅刹鬼國者由風力故令墮鬼國。非鬼難也。其中若有下第二稱名。如人共船憂喜義同。應俱稱名。而言一人者顯心同義也。又一人稱名衆人免難。顯菩薩力大也。是諸人等下第二釋觀明應義也。以是因緣下第二釋無情難竟故總結之以酬其問也。若複有人下第二明有情難。此望前即是地大難。所以叁災無地災而有地難者地以秉禦成難不禦非難災任運起不須人禦故無地災。又四禅無有內災患故外無地災。今有人禦故有地難。望後即是有情難也。合四難爲叁。如上釋之。初二辨命難。以命最重故在前。火水風並皆害命。接此文生故前明命難。命難之中前人後鬼者人難顯現。鬼難幽隱故從顯至隱。又接火水風次明于地故前人後鬼也。設複有人下第二明身難。即系閉于身故名身難。叁世往論皆悉有罪。而言無罪者就現前不作故言無耳。經雲。大橫有九。亦就現在不作故言橫耳。若無罪而受苦者是無因有果。是事不然。若叁千下第叁辨財難。既雲赍持重寶故知是財難。亦前釋世音辨感。次釋觀辨應。初文又二。一遇難。二稱名。其中一人下第二稱名爲二。初勸導。二受勸導。勸導爲四。一誡。二勸。叁釋誡。四釋勸。汝等下第二勸。是菩薩下第叁釋誡。汝等下第四釋勸。衆商人聞下第二受勸稱名。稱其名故下第二釋觀明應義。無盡意下大段第二前釋名竟今歎名德。若有衆生下第二釋觀世意。內心常念觀察其意得離叁毒故是釋觀世意。二者上拔苦果今拔苦因。叁者上拔身難今拔心難。四者上拔肉身難今拔法身難。五者上拔世間難今拔出世間難。六者上拔報障業障今拔煩惱障。七者上拔一世難今拔叁世難。八者上拔人中難今拔叁界難。九者上爲淺行人今爲深行人。十者上暫拔難今永拔難。就文亦二。初釋觀世意名。無盡意下第二稱歎名勸物常念。就救叁毒即爲叁別。一一中前釋世意明感。便得離欲釋觀辨應。
問。念觀音雲何得離叁毒。
答。以常念故叁毒不起。及常念觀音實相法身即生如實觀故叁毒滅也。又此即是念佛叁昧。念佛叁昧能遍治一切障故。又常念故觀音現身爲其說法令叁毒不起。又常念故觀音能轉前境。如淨居天變覆諸采女以爲不淨。若有女人下第叁釋觀世身名。禮拜供養即是身業。觀察身業名觀世身。又上拔其有難。有難有二。七難是身難。叁毒爲心難。今拔無難。拔無難亦二。一無男。二無女。叁者上來是大悲拔苦。今是大悲與樂。四者上來與衆生行果。今能滿衆生願果。行有二行。願亦有二願。
問。釋叁名有何次第。
答。七難苦重故在初。叁毒惱心爲次。無男無女奢緩故居後。
問。七難何故稱名。叁毒常念…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