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義疏▪P77

  ..續本文上一頁。無男無女供養禮拜。

  答。七難時短急不暇禮拜供養。亦不暇𣫍心靜攝但得稱名。叁毒時長難斷必須治道故常念。無男無女異上二種故禮拜供養。又觀音名具行願故初令稱名。余二名有行無願故居後。二名之中意爲本。身爲末。複有次第也。就文亦二。一釋名。二歎名。

  問。無男無女雲何得生。

  答。觀音菩薩托生爲子故下現童男女身。又母子之業雖由宿緣而不決定。今修福力故令好人托生。

  問。何故男稱福德智慧。女稱端正有相。

  答。男有百行智爲其端。女有七德容居其首也。此文前明世身辨感。便生下釋觀辨應也。是故衆生下第二大段釋叁名竟結勸受持也。若有受持下第叁大段次辨格量。又開爲四。第一舉持多名問無盡意。第二奉酬。第叁正格量。第四結歎持名。所以有格量來者時衆疑雲。但受持觀音名有此功德。受持余名亦有斯利。故格量優劣也。又受持觀音與六十二億等則持多名爲難。持一名爲易欲釋成上勸持故格量也。初問叁意。一辨持多名。複盡形下第二明時久。供養下明供養廣。次無盡意答如文。佛言下第叁正, 格量。又開二別。前明觀音叁事。一持名少。二時短。叁供養狹。是二人福下第二正格量。

  問。格量有七。一凡不及聖。如大品雲。教一人得初果勝教閻浮提人行十善。二少不及大。如二乘不及菩薩。叁淺不及深。如淺行不及高行。四因不及果。如菩薩不及佛。五有所得不及無所得。如世間六度不及出世間六度。六末不及本。如五度雖是無所得終不及波若。波若是本故。七無緣不及有緣。如佛化須拔不及阿難。今是何格量。

  答。有人言。六十二億是因位。觀音是古佛。即是因不及果也。難曰。一切因不及果。豈六十二億與果等耶。有人言。六十二億是淺行。觀音是深行。難曰。經不言六十二億是淺行觀音是深行。又淺行不及深行。雲何六十二億與觀音等耶。有人言。觀音是教主。六十二億是聽衆。難曰。必以聽衆故不及者非但六十二億不及。一切聽衆亦不及也。今所明六十二億與觀音位行是齊。而不及者衆經有二種門。一平等門。二不平等門。平等門者如妙音得普現色身叁昧八萬四千菩薩亦得是門。則妙音與諸菩薩平等門。供養持名平等無異。二者不平等門六十二億實與觀音等。今欲令人尊重觀音故于等作不等說之也。例如稱揚諸佛經說。禮寶光明佛止滅二十一劫生死之罪。禮𤘽留孫佛卻無量劫罪。此示不平等門故令衆生生高下心。若實是平等而作平等說者則不得偏于觀音起尊重心。法華論雲。受持觀音名及受持六十二億恒沙諸佛名。論雲。佛者皆是等覺地菩薩。既稱等覺。即是等覺佛也。論雲。彼福德平等有二義。一者信力。二畢竟知。信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觀音自在無異畢竟信故。二謂于彼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如是畢竟得故。次言畢竟知者決定知法界故法界名爲法性。彼法性入初地。菩薩能證入。一切諸佛菩薩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謂真如法身。是故持六十二億恒河沙佛名受持觀音名功德無異。此論大意就平等不二門辨無差別。初是信不二。後是悟不二也。然與前釋亦不相違。無盡意受持下第四結歎。無盡意白佛下第二釋普門明觀音德。又上雖歎觀音能拔苦與樂未知以何濟拔。故今釋言。一一難或用身業神通拔。或口業說法拔。或意業密拔。亦前問次答。問亦有叁。一標能問人。白佛言下第二正問。觀世音菩薩下第叁明所問人。亦有叁別。雲何遊此下問身業。次問口業。方便之力問意業。佛告下第二答。答中亦有叁。一正答問辨叁輪德。二勸供養。叁總結稱歎。初正酬叁問故明叁輪德。既有勝德即是福田故須供養。明叁輪德即是施主。次辨供養顯于福田。福田施主既彰故總結稱歎。初文又二。第一別明叁十叁身十九說法。第二總結一切身教及方便也。初文又叁。一現聖方便。二示凡方便。叁示非凡非聖方便。初門明叁乘聖。即爲叁別。一一中皆答叁問。應以之言答意業問。即現佛身答身業問。而爲說法答口業問。上從顯至隱故雲身口意。今從本至末故意身口。前意業知機。次現身後說法。

  問。此經會叁歸一。何故更示叁乘。

  答。雖明會叁歸一而不失開一爲叁。從經初以來明于正說。謂攝用歸體。故會叁歸一。今辨流通從體起用。故于一說叁。

  問。妙音品有菩薩身。今何故無耶。

  答。彼不明叁乘義故有菩薩身。今欲辨叁乘之義菩薩身攝入佛乘故不說也。

  問。觀音爲是佛現佛身爲非佛耶。

  答。經出不同。觀音叁昧經雲。觀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來。我爲苦行弟子。又雲。我與觀音俱時成正覺。又觀音授記經雲。觀音于金光遊戲佛所初發道心。彼國王名威德王。威德王入禅定二童子忽左右兩面生。王起定問其名字。二童子說偈答。初就第一義門答無名。次就世谛門答有名。彌陀佛滅後世界出法音不斷。彼佛于中夜入滅觀音補處。世界轉名衆寶普集莊嚴。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大勢至補觀音處。佛號善住功德寶王也。金光師子佛及彌陀佛皆有叁乘。後二佛唯菩薩乘。聞此二佛名者得轉女身卻四十劫生死之罪。

  問。觀音雲何于此土有緣。

  答。弘猛海慧經雲。昔此閻浮提有王名善首。有五百子。第一子名善光。值空王觀音佛發十大願。初願得一切法。次願得波若船。叁願值智慧風。四願得善方便。五願度一切人。六願使超苦海。七願得戒足。八願登涅槃山。九願會無爲舍。十願同法性身。皆以大悲觀音爲首也。觀世音發願。願我未來作佛字觀世音。叁稱我名不往救者不取妙色身。持此願者清淨莊嚴一室。以于此土行菩薩道故此土有緣。

  問。而爲說法說何等法。

  答。說法不定。一者一身說一法門。二者一身說一切法門。叁者一切身說一法門。四者一切身說一切法門。華嚴經中善知識但說一法門。今觀世音現一切身說一切法門。梵王下第二示凡方便。又開叁別。一天。二人。叁雜類。天有叁雙。第一雙欲色兩界初王。第二雙欲色兩界後王。第叁雙欲色兩界之臣。雖有叁雙不出君臣也。有人言。天大將軍是天力士。如缽建提之類。亦如那羅延之流。有人言。是鬼神。如金光明散[日*旨]大將。散[日*旨]大將屬毗沙門。出大集經。有人言。是韋陀天毗紐天也。毗沙門是北方天王。此雲多聞。恒護佛道場常聞說法。故雲多聞也。小王身下第二明人方便。亦開爲二。初一示王身。次示臣身。臣身中有四。初示豪傑身。二示四衆身。叁示婦女身。四示童真身。居士有二種。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財一億故名居士。即今文是也。婆羅門者此雲外意。亦名淨行。次示八部身。

  問。何故受龍身等不得道耶。

  答。乘急戒緩四句。一者乘緩戒急者生天人中不得道。二乘急戒緩者生鬼龍趣而得道。叁乘戒俱急者生天人而得道。四俱緩者生余趣不得道。金剛神下第叁示非凡非聖身。既爲鬼神屬四天處住。是故非聖身。實是樓至佛故非凡。樓至此雲啼哭佛。獨住半賢劫度衆生。無盡意下第二總結。是故汝等下第二勸供養。又開六別。一勸供養。二受旨。叁觀音不受。四重請。五佛命。六受施回奉二尊。

  問。無盡意是出家菩薩。雲何有璎珞。

  答。雖是出家不拘小道。二雲是在家菩薩。涅槃雲。入無供衆列者此是他方在家菩薩。本非娑婆舊住故不持供來也。而言法施者如法布施也。又爲法故施也。又達財法不二也。觀音不肯受者一欲生施主殷重心故。二欲讓二尊故。叁示少欲知足故。後明觀音受者一上順佛旨。二下愍群生。分作二分者欲展轉生施主福故。舉二尊者示生滅平等不二故。釋迦現生爲智。多寶涅槃爲斷。示智斷爲福田故。無盡意下第叁前既明施主福田竟。今第叁總結稱歎也。爾時持地下第叁明雙歎。就文爲叁。初明能歎人。言持地者即地能持故名持地。以其人得此叁昧故以爲名。即從座起下第二明歎之儀則。前白佛言下第叁正歎。持地去佛座遠。今起近佛前故雲前白。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者即牒初名也。以叁業自在故故稱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牒普門叁輪德也。當知是人下正稱歎也。佛說是下第四雙益。初列得益之人。皆發無等等下第二正明得益。佛道無等。唯佛與佛等故名此道爲無等等。所以名佛爲無等等。複雲無等等者佛具二義。一下有所異。二上有所齊。下有所異名爲無等。上有所齊雲無等等。以佛名無等等。今發佛心故雲發無等等心也。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護難弘經二品。一以人護難如觀音品說。今欲說神咒法護難故有此品來也。二者有多一兩門。上來明諸菩薩各各弘道利物。名爲一門。今品明衆人說神咒。謂多人共弘道利物故有此品。叁者說法華有種種門。或法或人或顯或密。如上說因果即就法門說法華。說諸菩薩德行即是就人門說法華。此人法二種即顯現門說法華。今明神咒謂秘密門說法華。

  問。何以知神咒是法華耶。

  答。下雲聞神咒悟無生忍。豈非一乘耶。

  問。但是一法華。何故作種種名字說。

  答。雖是一法華隨衆生取悟不同。故作種種名字。如論雲。波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論又雲。波若在聲聞心名道品。在菩薩心名陀羅尼。在佛心名薩婆若故知。陀羅尼即波若波若即一乘。

  問。在聲聞心何故名道品。菩薩心中名陀羅尼耶。

  答。論雲。道品但爲趣涅槃。聲聞但厭生死樂于涅槃故在聲聞心名道品。聲聞法中不說陀羅尼。菩薩欲遍持一切行令經身不失曆劫逾明故在菩薩心中名陀羅尼。陀羅尼有無量門。今是咒陀羅尼。故舉通以取別。

  問。咒是何物耶。

  答。諸佛菩薩說法有二。一顯現二秘密。咒即是秘密法。如世人有二種法。一顯現。謂世俗之常法。二秘密術。謂禁咒等。今隨世俗亦作此二法。有人言。咒所論不出叁義。一說極果勝德。或因中萬行。故聞者發心。二說叁寶名字。或諸佛菩薩之別名。或大力鬼神之名。召呼此名使魔耶聞者驚退。叁說諸法深理無相使聞者悟道得無生忍。

  …

《法華義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維摩經義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