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宗的思想大義
天臺宗的思想本質,在解明“中道實相”的要義,智者大師從兩方面來把握。從絕對的理體來考察諸法者,爲“叁谛圓融”;從森羅萬象的現象界來認識諸法者,爲“一念叁千”。事中有理,理因事顯,此即天臺一乘圓教最微妙的思想事理相即的“實相論”。以下依次分析個中真義。
一、一心法界
佛教將有情衆生分爲十類,最高一層的是佛,其下依次是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十法界。一心法界的意思是說,法界一切衆生,一日當中不知在十法界遊走過多少次。例如:前念生起貪瞋癡的心,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後念忏悔,做好事,是人、天的境界;走到寺院裏,看到有人在讀誦、受持《法華經》,一念清淨心生起,刹那間又是在佛的境界。“心念”,時而地獄、餓鬼、畜生,時而人間、天堂。十法界的每一個法界,並非單獨孤立,而是界界互具每一法界中,皆具有其他九法界的性德。雖是畜生,卻具有成佛的性能;而號稱爲“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會生起如獸性一般的沖動。今日的人、天,造作殺、盜、邪***,或許成爲明日的畜生;今日的畜生,因聽經聞法,業報受盡,或許成爲明日的人、天。
二、十種如是
《法華經.方便品》雲:“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爲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如是”的意思是指宇宙一切萬有,林林總總,有十種必然的真理、軌則:
如是相:以人來說,我有我的樣子,你有你的相貌;男人有男人的相,女人有女人的相,高、矮、胖、瘦,各有不同的樣子。紅花綠葉,大小樓閣,任何一法,皆有其相。
如是性:既有相貌,就有其性質、性格與內容。例如:植物有植物的性質,動物有動物的性質,萬事萬物都各有特性。
如是體:如是相、如是性,不會忽然而有,乃是依靠一個“如是”的“本體”而有的。
如是力:本體能發揮潛在的力量,如眼睛看,耳朵聽,口能講話,手能做事。
如是作:從“如是力”發揮出來,就有行爲、造業,善惡、好壞。
如是因:從如是作爲、造業,就好像在造因、下種。
如是緣:造因如播種,好因能招感好緣,惡因就會招引惡緣。
如是果:因緣和合,就會有結果。
如是報:有了結果,就會受到應得的善報或惡報。
如是本末究竟:從“如是相”到“如是報”,就是真理的“本末究竟”。
叁、叁種世間
《大智度論》卷七十指出,世間有五陰世間、衆生世間、國土世間。
五陰世間:五陰,又稱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十法界衆生的“五蘊”,各有差別。
衆生世間:十法界衆生所集合而成的世間,如:地獄、餓鬼、畜生,是罪苦的五蘊所成;人、天、阿修羅,是苦樂兼具的五蘊所成;二乘人是由無漏五蘊所成;菩薩由慈悲五蘊所成;佛是常住無漏五蘊所成,故稱衆生世間。
國土世間:指衆生所居住的國土、山河大地等。十法界衆生所居住的國土世間,各有不同。如:地獄住于地下赤鐵;畜生遍居水、陸、空;阿修羅住于山邊、海畔;人依地而居;天神住在天上宮殿;二乘人居于方便有余土;菩薩住于實報莊嚴土;佛住在常寂光淨土。
因此,十界乘叁世間,即爲叁十種世間。也就是說,每一法界的衆生,共具有叁十種世間。
四、百界千如
前面講一心、十法界,佛是一個法界,菩薩是一個法界,天是一個法界,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是一個個的法界。每一個法界都具有其他的九法界,因此就成爲百法界。百法界中的每一法界都具有“十如是”,因此,就成爲“百界千如”。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不但有十個法界,並且每一個法界裏都具有十如是。所以,百界、千如,都在我們的自心裏。常有人問:人,生從何來?死又往何處去?宇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未來會是怎樣?“百界千如”就可以做一個回答了。我們的心,就時間來說是“豎窮叁際”,就空間來說是“橫遍十方”,所以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宇宙萬有的根源,都在我們的心中。
五、性具思想
至此,不禁讓人感到疑惑:人的心中有佛、菩薩、地獄、餓鬼、畜生等十法界,以此類推,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釋迦牟尼佛,也有地獄、餓鬼、畜生的心念法界嗎?圓滿的佛陀,本性裏是否還有罪惡呢?造惡業的人,下墮地獄,地獄的衆生還具備佛種嗎?我們努力精進的修持,有一天成佛了,過去曾經打人、罵人的壞習氣,會因爲悟道成佛,當下所有的壞習氣、惡業,都立即根除嗎? 天臺宗主張法界中之一一事相,本來圓具十界叁千迷悟因果諸法,因此稱“性具”。即謂各個現象世界皆具有善與惡,彼此完全具足,且彼此互不混淆。此“性具”之義,乃天臺教學的基礎、特色。天臺與華嚴二宗的思想,其根本不同處,即天臺主“性具說”,華嚴主“性起說”。性起爲華嚴的極談,性具則爲天臺的圓說。華嚴的性起說,說一理隨緣而成差別法,不隨緣時則無差別。天臺圓教則謂真如的理性,本來具足迷悟諸法,稱爲“理具叁千”;此理具常隨緣現起,諸相宛然,稱爲“事造叁千”。“理具叁千”與“事造叁千”意義類同,知禮大師所著作的《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下雲:“若不談具,隨緣與不隨緣皆屬別教。” 此性具之說乃以智者“叁谛圓融、一念叁千”之說爲基礎,然智者、湛然等皆以觀心爲主,故特別強調心具叁千之旨。天臺宗即以此性具之說,于修行方面主張十界(六凡四聖)互具,謂衆生本性既具有菩薩界以下九界的有漏法,亦具有佛界的無漏法,佛與衆生在自性上無根本差異。佛陀也曾不諱言的說:“我雖成佛,但對于過去無量劫以來的惡業、惡習,並沒有完全去除。”因爲佛性裏有“性具”,未成佛以前具有惡生的性能;但成了佛的佛陀,惡事不會再起來。例如:辛勤耕種一塊田地,稻谷成長豐碩,縱使田地裏有小小的雜草,已不受影響。 好比將一大把鹽放到一小杯水中,會感到好鹹,難以入口;如果將這同樣的一把鹽放到一大缸水中,稀釋後就不鹹了;若放到一湖水裏,可能根本感受不到這裏面有鹽的成份。因此,只要我們的功德如海,廣大無邊,縱使曾經造作一些罪業,也不再發生作用。
這個思想給予我們很大的啓示:不要常常計較過去,應該努力地放眼未來,則未來的生命充滿希望。未來的行爲如能合乎真善美的慈悲道德,縱然往昔曾造罪業,也不必驚慌害怕。
六、一念叁千
我們生而爲人,“心念”是人類不可思議的力量。心的一念有多少呢?天臺宗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卷五說:“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成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則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說明有情人類內心的一念,具足叁千大千世界的諸法。
科學家認爲世間最快速的是“電”,是“光”。其實,比電、光更快的是“心念”。成功與失敗,在一念之間;快樂與痛苦,也是在一念之間;富貴與貧窮,更是在一念之間。
七、叁谛圓融
“叁谛”,天臺宗將諸法實相分爲空、假、中叁谛,意謂諸法皆具空、假、中叁個真理。
空谛: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這就是“空”。
假谛: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一切事物雖即本空,然因緣聚會時,又是曆曆宛然,這就是“假”。
中谛:空、假是諸法的一體兩面,中谛是諸法的本體,也就是超越空、假對待的實相。所以說,空即是假,假即是空,空假不二,謂之“中”。
空谛是“破法”,假谛是“立法”,中谛是“泯絕對法”。此叁谛並非個別單獨存在,而是在每一谛中,兼具其他二谛。因爲叁者互具互融,所以是“叁谛圓融”。
“真空”和“假有”的道理,是佛教學者探討宇宙人生真理時,常常爭論的話題。究竟這個世間是“空”,還是“有”呢?世界萬物是空,還是有呢?妻子、兒女、榮華富貴是空,還是有呢?到底佛教是怎麼說的呢?
佛教說:“非空非有。”也就是要能體悟“中道”實相。“空”,是不可說的,“空”,是一個無以名之的真理。假如你說“空”,有一個“空”的概念,這還是落入“有”的桎梏。因爲觀念不空,思想意見不空,這都是屬于“有”。“空”,並不是沒有;“假”,也不是真有。例如:宇宙虛空,包容森羅萬象,說虛空沒有嗎?其實虛空包含很多。妻子兒女、房屋財産,真的有嗎?那是假有,因緣不具時,那些東西都會消失的。所以,《般若心經》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假並不是兩個極端。因此,透過空、假、中叁谛,能認識諸法的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