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要旨

  《無量壽經》要旨

  律航法師著述

  ——四十六年十一月叁十日于臺南大仙寺講經圓滿開示——

  《無量壽經》經文已經講畢,由于此經系淨宗叁經中之根本經,故再爲概談數語。淨宗有叁經一論:曰《無量壽經》、曰《觀無量壽佛經》、曰《阿彌陀經》;一論即《往生淨土論》。叁經以《無量壽經》爲根本,《觀經》爲演繹此經之觀想行,小本乃此經之縮寫,《往生論》系集此經之精華。淨宗行人,于此大經宜谛觀審思,決志修持,必定“萬修萬人去”。然而今世“念佛人如牛毛,往生者如麟角”,此何故?未讀此經,不知彌陀因地願行,果地成就,及其攝引十方衆生往生彼國之慈悲方便故也。試觀我國人爲何尊重孔子,因人人曾讀《四書》、《五經》及孔子家語,識知孔聖偉大故也。又國人爲何敬仰關公,因有《叁國演義》流傳民間,人人知其忠義,遂生恭敬故也。今之念佛行人,少讀經教。縱然讀經,又只持小本,對彌陀“所行”、“所成”、“所攝”,知焉不詳,于是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專一,又何怪念佛者多,往生者少,辜負我佛一片慈悲,可歎!可歎!今爲使諸仁者了解全經意旨,作進一步研究,便生信願行起見,謹將全經要旨,分作八節說明如次:

  一、明信佛智—即對佛的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須生深信,不得懷疑。如經中所說,若有衆生不了佛智,于佛勝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衆生,命終之後,生彼邊地,壽五百歲,不見叁寶,無由修習善本。故知對佛智慧生疑惑者,爲失大利。古德雲:“信爲道源功德母”、“佛法如大海,唯信爲能入”、唯識家說:“信攝善法者”,這些尚屬一般理論,若依淨土宗說來,只要深信切願,稱念佛名,便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話乍聽起來,似難深信,但細加研究,確有至理,且以此證諸古今往生事迹,曆曆不爽,此何故?因赅果海,果徹因源故也!此一法門,甚深難測,等覺菩薩,略知少分,其余聲聞緣覺以下,難思難議,唯深信而已。故經中說:“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明信佛智才可得度。

  二、廣發大願—淨土叁經雖均贊淨土,可是各有各的重點:《觀經》側重觀,小本偏重持名,此經則著重發願。試看經中詳敘彌陀因地——法藏比丘發四八大願後,曆劫修持,而其所行、所成、所攝,無非出自願海。彼佛以願力成就一切,攝引衆生往生彼國,衆生以發願求生彼國,佛願生願,協同一致,如函蓋相合,如水乳交融,感應道通,決定有願必遂。此經說叁輩往生,無論上中下輩,均須發菩提心,故知發願之重要,高于一切,應當處處時時,照顧願心,唯求願生西方,成佛度生。

  叁、一向專念—《阿彌陀經》重一心不亂,此經重一向專念。一心不亂之意,《阿彌陀經》已有詳明,今講一向專念。一向者,約時間和空間兩層解釋,以時間論,即自始至終,綿延不斷也;以空間論,即對准一個方向,絕不偏差也。專念者,專心系念西方極樂世界求願往生也,經中說: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衆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聖衆,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我常聽到一般念佛之人說道:“我已念佛幾年幾年了,總未能得到一心不亂,恐怕不得往生吧!”言下大有無限疑慮之意。一心不亂之境界固高,但不容易念到,而易生退轉;若平日一向專念,不問一心與否,亦不問往生品位高下,但盡此一生,一向專念求生淨土,當決定得生。永明祖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是最穩當最可靠的良策。

  四、修諸功德—淨土門中,分正行與助行,念佛爲正行,其余六度四攝等爲助行,念佛固然重要,修諸功德亦決不可少,念佛與修功德就猶如鳥的雙翼,很多人不了解念佛法門,以爲念佛的人,只要念一句佛號求生西方,別的如布施呀!做功德呀!看經書呀!......種種都不要了,這是天大的錯誤。我們念佛行人,必須正助兼修,力改前非,若存心誹謗念佛行人,拿此來作攻擊的口實,當造無間罪業,不可不慎。試看本經說法藏比丘發過四八大願之後,亦嘗“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才得成就莊嚴淨土。又此經說,叁輩往生,其上輩中輩者,皆要修諸功德。不過這裏所須注意的,即雖修諸功德,仍應一向專念彌陀,才得往生。

  五、至心回向—所謂至心回向,是要你以至誠心,懇切回向所修功德,不是叫你隨聲附和念念回向文而已的回向。回者回轉,向是歸向。細分來說,共有四義:(一)回因向果:念佛爲因,往生爲果。(二)回自向他:己要得度,先發心度人,將所修功德,回向一切衆生,共成佛道。(叁)回小向大:回小乘自利行歸向求願上品往生,成佛度衆。(四)回事向理:將事相的叁業念佛,回向于理性的一真法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若拿記賬來比喻,念佛如記流水賬,回向如結總賬。印光法師說得最透徹:“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成佛之果,不使直爲人天之福而已。”故須將平日一念之善,一行之益,悉皆回向法界。回向時須發至誠心,才有大功德,如此經說:“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其國,即得往生。”故知至心回向,是非常要緊的。

  六、唯求往生—唯求往生與發大誓願有分別。發宏誓願是廣義的度己度人,唯求往生是專一的求生淨土。我們平日無論動靜語默,時時刻刻,都要檢點一心,唯求願生西方淨土,久而久之,自然生起欣求之心,由于欣求往生西方,遂激起厭離娑婆之念。經中佛語彌勒:“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夏蓮居會集本)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之本。能作如是想者,對世間名利自然淡薄,亦不生煩惱,可說是獲益無量。你們不信,請自己嘗試看!久而久之,自會明白。複次能唯求往生者,信願行叁,自然真切。

  七、拯濟群萌——群萌系包括有情的動物和無情的生物而言。何以能拯濟群萌,這就靠以無分別智,行平等慈悲,若有分別心就不能達到平等一例了。佛法教人以平等心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是予樂,就是要人不分親疏,一律以叁輪體空,平等施與歡樂;悲是拔苦,同體大悲者,即是視衆生之苦,好像自己的痛苦一樣而拔救之。有此等大慈大悲之精神,才能拯濟群萌。不但如此,即一草一木,亦不得無故折傷。古有草系比丘故事,說一比丘遇賊,遭賊洗劫之後,被用一根生草系縛,此比丘因不願掙紮脫逃,致生草斷折,甯願站立終日,由此可知佛教拯濟群萌,系將有情無情均包括在內。至于亂殺生靈,教內絕對禁止,昨日講經時已有詳言,今不贅說,實在應有平等普濟之懷,這才與阿彌陀佛願心相應。

  八、圓成佛果—《華嚴經》八十卷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彼經含意,蓋謂證得“智同諸佛”的等覺菩薩,當回向往生西方淨土,才能即生圓成佛果。《華嚴經》廣博淵深,系佛爲諸法身大士說成佛之法門,素稱諸經之王,而今此經卻是《華嚴》之縮影。何以故?試觀此經序分中敘此一法門開演之際,十方世界不可稱計菩薩摩诃薩一時來會,隨喜大法,便可證明所說非妄。又此經常說,十方世界恒河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衆,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得蒙授記。可知此經乃接引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機,其他各宗豎出叁界,需時久遠,唯此淨宗帶業往生,一生成辦。若想一生圓成佛果者,于此法門,須力求之。

  今此講經法會,順利圓滿,當報佛恩。諸仁者起立合掌回向,下座禮佛。

  (弟子廣化記)

  ——文曾刊于《中國佛教》月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