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根據《壇經》中的記載,六祖惠能最初因聽聞《金剛經》而心有所悟,遂前往黃梅求法。後來五祖爲惠能密付心法,也是爲他講說《金剛經》,使他“言下大悟”。因此,在惠能的禅法中,般若思想占有極爲重要的地位。在宗寶本的《壇經》①中,記載了惠能與神秀、法達、志道、智常等人之間的公案,通過他們思想上的碰撞,凸顯了惠能作爲一位開悟見性的宗師所具有的非凡智慧,也批駁了作爲常人以凡夫知見來妄測佛意而産生的種種偏執邪見。深入理解《壇經》中蘊含的般若思想,對于正確地把握惠能的禅法有著極爲重要的意義。
一般的凡夫,不是執“空”便是執“有”,而真正的般若智慧遠離了空有二邊,是爲中觀正見。因此,本文將從“空”與“有”兩個方面來探討惠能的般若中觀思想。
一、對執“有”者的駁斥
在《壇經》中直接反映惠能與神秀見地差異的莫過于兩人爲五祖所作的偈頌。我們先看神秀的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認爲人身中有一個恒常實有的菩提佛性,它如同一面大圓鏡一樣的圓明,但卻會被客塵煩惱所障覆。因此必須要“時時勤拂拭”,即時時的除滅妄想煩惱,來顯發心中本有的真如佛性。作爲教授師的神秀必然是熟讀經書的,他的這一首偈,高度概括了一般人對真如佛性的認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在這裏指出了煩惱與菩提的二元對立——真如佛性是善,而妄想煩惱則是惡,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排除妄想煩惱,顯發真如佛性的過程。應該說,這首偈指出了一個從凡到聖的漸進的修行過程,在未見道之前不失爲接引衆生的方便。因此,五祖讓衆人焚香禮拜,說“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但它很顯然不符合般若中觀思想。以般若中觀來看,菩提與煩惱並非二元對待,從勝義谛來說,它們都是假名的安立,從本性上說沒有任何區別。因此,惠能的偈子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②”這裏,他不認爲有一個絕對實有的菩提佛性在,也不認爲有真實的煩惱塵埃在,從究竟了義的角度看,一切法無自性,本來平等,煩惱與菩提並無差別。煩惱無明的現起,正如水上起了波浪,這波浪雖然有動的相,但其本性並未有任何改變,並不是浪平靜了才是水,而是在波浪湧動的當下它就是水。因此,惠能在爲印宗開示什麼是善根佛性時說:“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
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③
對于執著真如佛性和煩惱實有者,惠能的《真假動靜偈》是最好的說明:“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④他在這裏明確指出了,如果執著菩提和煩惱實有的話,永遠也無法真正證悟菩提;如果能夠了知煩惱本無自性,去除了心中的這種虛妄分別,那麼當下就是真如實相。
另外一個執“有”的例子是志道。志道讀《涅槃經》十余年,但他所理解的法身卻是“法身有常,無知無覺”,“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于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⑤他的這種知見即一般哲學上所謂的本體論,現在很多研究佛學的學者也有與之相似的觀點,將法身或是佛性視爲一種本體。但這絕非佛法正見的中道觀。志道認爲色身的五蘊是由法身本體所顯現的用,寂滅涅槃是生滅的消除,是一物不起的死寂。這是典型的凡夫妄心的猜度,以爲涅槃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事實上中觀認爲“無自性性是諸法自性”,因無有自性故,生是幻生,滅是幻滅,並無一個實在的生與滅在。龍樹菩薩曾在《中論。觀因緣品》中明確提出:“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⑥所以惠能說:“刹那無有生相,刹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⑦這是徹悟了諸法本空,不生不滅的諸法實相,當體契入法性,當下即是涅槃,又哪裏存在一個禁伏一切諸法如同無情之物的涅槃呢?對于涅槃,凡愚說這是死,外道說是斷滅,二乘人認爲是一切都無所起無所作,這都是六十二見之本。所以六祖說:“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衆色象,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叁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⑧。真正的涅槃,並非一片死寂,相反,是成就一切法而又不著一切法的。所以惠能說:“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這與一般本體論者的猜度是何等的差異!
佛法實相超越了常與斷、善與惡、空與有、生死與涅磐的二邊。惠能說:“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⑨翻開《中論》,我們就會發現,這與龍樹的中觀見幾乎是毫無差別。在《中論。觀涅槃品》中就有對涅槃這樣的描述:“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毛差別。”⑩對于這種見地,如果不能契悟般若空性,是根本無法理解,也根本無法想象的。
二、對著“空”者的批駁
在開示智常的一段公案中,智常曾轉述大通和尚神秀對本性的描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11在這裏神秀所理解的見性成佛,是一個空無一物,只有一片清淨圓明的境界。惠能卻認爲這還著了一個“空”在,仍然是凡情知見,不是菩提。因此他說:“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12雖然口頭上說“不見一法”,卻還存了一個“無”在,這已經是執著了。那麼惠能所說的“空”又是如何呢?“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複如是。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爲大,故曰摩诃。”13惠能的“空”,是指因不著一切法,故而能包容一切法,明了一切法,應用無礙的廣大境界,這與神秀的“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是何等的差異!
惠能呵斥那種教人靜坐一念不起的修法,他說:“迷人著法相,執一行叁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叁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他指出:“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爲大錯。”14他所說的“無念”,不是一念不生,而是“即念而無念”,是應對一切境界心不染著,這與那些執著了一個“空”字的頑空者也是有著根本的不同的。
叁、對惠能思想的綜合評價
通過以上對空有兩個方面的探討,相信能使我們對惠能的般若中觀思想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值得注意的是,惠能的時代涅槃經已十分流行,受到涅槃佛性思想的影響,他在弘法中也常常提到諸如“自性”、“真如本性”等,這與早期的般若空宗只破不立的思維方式已有所不同。楊曾文先生曾說到:“他(惠能)的頓教禅法絕不是局限于般若空宗的範圍之內,而是用大乘的中道不二的思維模式將大乘有宗的佛性思想與般若空義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求既體悟一切事物本性“空寂”、“本源空寂”,又要認識“性含萬法”,避免“無記空”,做到對外“于相離相”,對內“于空離空”……然而應當指出的是:慧能的禅法從總的傾向來看,所具有的般若中觀色彩似乎更加濃厚……因此慧能將自己的禅法籠統地稱爲“摩诃般若波羅蜜法”是有道理的。正因爲這個原因,後世也把禅宗簡單地稱爲“空宗””15。楊先生的這種見解應該說是比較客觀的。惠能所說的“真如本性”、“佛性”等,畢竟都是建立在般若中觀的基礎之上來談的,是超越于空有二邊的,因此絕不可以錯認爲他是在指一個實有的本體,否則便會落入如志道一般的錯誤之中。惠能在談法身、報身、化身時曾說過:“若悟叁身無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16,明確指出了,即使是法身也是無自性的,也不是一個實在的本體。契入諸法實相,當下即是涅槃。考察惠能的思想始終不能離開般若中觀這個根本。
應該說,惠能的世界觀和修行觀與一般常人之間的區別是非常明顯的。他的知見,來自于明心見性後,對諸法實相的直接體悟和把握。如果沒有契入實相,無論如何鑽研經典,總是很難擺脫落入空有兩邊的過失。惠能的思想來自于體悟,他的開示也是爲了指引後人悟入實相,因此,正如佛家著名的指月之喻,一切的語言文字只是指月之指,而並非月的本身。要想真正理解惠能,不能僅僅局限在哲學思辨的層面來分析他的語言,只有通過實際的修行來體證。
1.《壇經》的版本向來有好幾種,其內容也有一定的差異。本文所根據的是宗寶的校編本,這個版本在中國比較流通,包含了宗寶所增入的弟子請益機緣等內容,研究材料更爲豐富,思想特點也更爲清晰明顯。
2.敦煌本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青淨,何處有塵埃。又偈曰:心是菩提樹,身爲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相比之下,宗寶本的“本來無一物”,對凡夫執有的執著破的更爲直接徹底,更符合般若空觀,耐人尋味。
3.《大正藏》四十八卷第349頁下
4.《大正藏》四十八卷第360頁下~361頁上
5.《大正藏》四十八卷第357頁上
6.《大正藏》卷叁十第1頁中
7.《大正藏》四十八卷第357頁上
8.《大正藏》四十八卷第357頁上~中
9.《大正藏》四十八卷第360頁上
10.《大正藏》卷叁十第36頁上
11《大正藏》四十八卷第356頁下
12《大正藏》四十八卷第356頁下
13《大正藏》四十八卷第350頁上~中
14《大正藏》四十八卷第353頁上
15見楊曾文先生《敦煌本壇經的佛經引述及其在慧能禅法中的意義》一文
16《大正藏》四十八卷第356頁中
《惠能的般若中觀思想淺析(釋界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