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論頌講記’導讀(黃國達)

  “中觀論頌講記”導讀

  黃國達

  本書歸在“妙雲集”上編,是導師思想中十分重要的部份,導師深入龍樹中觀論典,融貫原始佛教的空,透徹辨析大乘叁系的空義,真確理解龍樹中觀學,擺脫了叁論、天臺、及禅宗的理路,可說是中國佛教千年來第一人。

  筆者有幸于研讀本講記,獲得前所未有的法喜,對于般若法門的種種疑惑一掃而空,此後親近宏印法師,並開始閱讀“妙雲集”,因而對導師的思想有進一步的了解,對于佛法的各個層面,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

  導師在年輕時期,對“中論”就有特別的體悟,但在當時,只能接觸華文譯典及叁論宗的論述,後來認識法尊法師,有機會接觸藏傳的中觀論典如月稱論師的“入中論”,在見地上更接近龍樹的中觀學。

  以筆者的看法,中觀思想是導師佛法造詣之精髓之一。許多學佛者研讀導師的著作如“學佛叁要”、“佛法概論”、“成佛之道”,但對導師的中觀思想未能深入,則很難體會導師的深意,或以“人間佛教”之名而偏于世俗,或以“原始佛教”爲尊而執相,或停留在“佛教思想史”等理論的研究,而忽略觀行,種種不一而足,都不能正確體會導師的真正用意。研究導師思想者,對于本論應多加研讀才是。

  本書的“懸論”對中論作了概括性的介紹,很有參考價值,讀者可以在進入中論本文之前,先詳加閱讀。

  · 龍樹的中觀思想

  關于中論的作者龍樹菩薩,導師說:“他本是南印度的學者,又到北印度的雪山去參學。他正確的深入了(南方佛教所重的)一切法性空,于(北方佛教所重的)叁世法相有,也有透辟的觀察。所以從他的證悟而作爲論說,就善巧的溝通了兩大流:“先分別說諸法,後說畢竟空”。他是空有無礙的中觀者,南北方佛教的綜貫者”,由此可知,龍樹菩薩並非只是般若經的傳承者,而實爲初期大乘思想的代表,兼具宏偉與精密兩種風格的菩薩行者。

  中觀的意義,導師說:“中是正確真實,離顛倒戲論而不落空有的二邊。觀體是智能,觀用是觀察、體悟。以智能去觀察一切諸法的真實,不觀有無顛倒的“知諸法實相慧”,名爲中觀。”,“中觀的所觀、是中,就是緣起正法。”

  導師對于中論的研究,不只是中論而已,而能透過不同思想的對比,顯出其特色,導師說:“龍樹學的特色,是世俗谛中唯假名,勝義谛中畢竟空,這性空唯名論,是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也是“阿含經”中的根本大義。”,又說“龍樹依“般若經”等,說真俗無礙的性空唯名。但有一分學者,像妄識論者,從世俗谛中去探究,以爲一切唯假名是不徹底的,不能說世俗法都是假名。他們的理由,是“依實立假”,要有實在的,才能建立假法。”

  另外談到:“真心論者。從勝義谛中去探究,以爲勝義一切空,是不了義的。….把性空看成無其所無,只是離染的空。諸法的真性,也可以叫空性,是具有無邊清淨功德的,實在是不空。.....不能在一切空中建立假名有的如幻大用,所以要在勝義中建立真實的清淨法。”

  後期佛教思想的演變,可說是因不能體會龍樹的中觀正義而對佛法産生的別解。所以,真正把握緣起性空的正觀,才不會在唯心、實有的意識中落入微細的執見之中。

  導師歸納中論之特色有叁:有空無礙、大小並暢和立破善巧。

  · 勝義谛和世俗谛是中論說法的根本依據

  一般人談空有不二、有空無礙,往往只是泛泛而談,中論“觀四谛品”談到的二谛“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以世俗谛,二以第一義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第一義谛也就是勝義谛、真谛是空,而世俗谛是有,如中論有名的偈頌:“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一切法空即是無自性、從緣起,並非離緣起之外,另有空可得。般若經多說空、無,無相、無住、不可得,如果不能即緣起假名有的現象而見空,是會偏離中道的。如果不明二谛是會破壞因果的,如偈頌“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才是空有無礙的。

  不過空有無礙,容易被誤爲玄談,所以導師也說到:“緣起的空有無礙,是諸法的真相,但卻是聖者自覺的境界;在我們,只能作爲崇高的理想,作爲前進的目標!可以意解他,卻不能因觀想圓融得解脫。在自性見毫厘許未破的凡夫,先應該側重透徹一切空,打破這凡聖一關再說。”

  關于二谛,導師在書中有詳細的解說,可以讓您清楚它的義義和作用。

  · 佛、菩薩與聲聞在解脫上是平等的

  中論承襲初期大乘的思想,認爲佛、菩薩與聲聞同樣解脫生死。大小乘在這點上是一致的。

  導師說:“在通達性空慧上,大小平等,他們的差別,究竟在什麼地方呢?這就在悲願的不同:小乘聖者,沒有大悲大願,不發菩提心去利益有情,菩薩卻發廣大心,修廣大行,普願救濟一切有情。在這點上,表示了大小乘顯著的差別,一是專求己利行的,一是實踐普賢行的。至于在見實相的空慧方面,只有量的差別,“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太虛空”;而質的方面,可說毫無差別。本論重在抉擇諸法真理。”

  ·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中論名句:“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本書也有很好的發揮,導師說:“龍樹說:如有毫厘許而不空的自體,在理論的說明上,必定要發生常、斷、一、異、有、無的種種執著;所以一切法不空,不但不能破他,也不能自立。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是說一切法必須在空中才能建立起來,才能立論正確,不執一邊,不受外人的評破,處處暢達無滯;這是本論立義特色之一。”

  另外對于破得過頭,連世俗相對安立的假名也無法建立,落入惡取空,導師也澄清:“從來學空的學者,常發生一種錯誤,以爲空即一切空無所有,知道了空無所有,便以爲一切都是假有的,一切都要得,就要什麼都圓融貫攝了。這樣學空,真是糟極了!……一切法空,是破真實的自性,是不壞世俗假名的。但緣起假名,與第二頭第叁手不同,所以世俗谛中雖一切唯假名,而假名的有無,也還是有分別。如外道的上帝、自在天、梵天等,佛法中無分的極微色、刹那心等,都是妄執,如以爲有緣起假名,必會弄成邪正不分、善惡不分。大略的說,我們明淨六根所認識的一切,在一般世間常識中(科學的真實,也屬于此),確有此體質相用的,須承認他的存在。如果否認他,這就與世間相違了。”

  由空有無礙、大小一貫而能善巧的立破,導師說:“龍樹學的立破善巧,歸納起來有兩點:一、世出世法,在一個根本定義上建立,就是世間的生死,是性空緣起,出世的生死解脫,也是性空緣起。所不同的,在能不能理解性空,能理解到的,就是悟入出世法,不能理解到的,就是墮入世間法。所以世間的一花一草,出世間的菩薩行果,都是性空緣起,這就達到世出世法的一貫。二、聲聞法與菩薩法,同在解脫生死的根本自性見上建立,就是聲聞人在性空緣起上獲得解脫,菩薩人同樣在性空緣起中得解脫。所不同的,菩薩的大悲願行,勝過了聲聞,這就達到了聲聞法與菩薩法的一貫。龍樹深入佛法的緣起,在立破上,可說善巧到了頂點。”

  · 中論的內容次第開顯“阿含”深義

  談到中論的內容“大乘經從一一緣起有上開示法法的本性空,本論從法法性空的正見中,廣觀緣起法,是大乘論,而所觀、所破,是“阿含”所開示的緣起有與小乘論師們的妄執。也是大乘學者的開顯“阿含”深義。”

  導師特別列了科判大綱,可以讓讀者對本論內容一目了然。

  最初的兩頌。是作者敬禮釋尊,及佛說甚深緣起的大法。最後有一頌,是結贊世尊,贊佛慈悲說此微妙深法,令有情離一切見。中間二十七品,廣說緣起正觀。

  第一品“因緣品”,重在觀生死流轉無生如幻。第二品“觀去來品”,重在觀涅槃還滅,沒有一法從叁界去向涅槃。後二十五品,觀四谛是性空。一、觀世間(苦)有叁品:“觀六情品”、“觀五陰品”、“觀六種品”。二、“觀世間集”有十二品,“觀染染者品”、“觀叁相品”、“觀作作者品”、“觀本住品”、“觀然可然品”,說叁毒、叁相(有爲相)作業受報的人法皆空。“觀本際品”、“觀苦品”明生死流轉;觀察無叁際,非四作。“觀行品”、“觀合品”、“觀有無品”、“觀業品”、“觀縛解品”,明行事空寂,顯示世間集的無自性空。叁、觀世間滅有八品,“觀法品”明現觀,“觀時品”、“觀因果品”、“觀成壞品”叁品,說明時劫、因果、成壞,都是無自性的。“觀如來品”、“觀顛倒品”、“觀四谛品”、“觀涅槃品”,說明斷證者是如來;所破的顛倒,所悟的谛理,所證的涅槃,這一切是性空如幻的。四、觀世間滅道有兩品,觀十二因緣及邪見假名無實。

  · 無自性空的觀照是悟入中論的關鍵

  雖說中論是闡揚空義的,而導師的講記在解說每一品的偈頌之前,都將該主題作扼要的解說,並比對了部派佛教的各種觀點,由于中論所觀的對象涵蓋了整個根本佛法,所以,對于佛法也可以有根本性的了解。

  中論的困難,文字在其次,在于理上的體悟上,與我們一般人的思惟架構不同,是以思辨的形式來破除思惟的盲點,沒有受過理性思考訓練的人,在學習上可能會有困難,而中論所用的窮舉法,歸謬法等,也只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終所要展現的其實是超越思想極限的真實。

  如果不能體會到中論所破的是自性見,而非現象,總會覺得論理上雖破,而心中的疑惑仍然沒有破。例如觀因緣品破“四生”偈:“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因爲知覺中仍然覺得事物是有生起的,結論說是無生,其實心裏很難接受,導師特別說明,無自性,假名如幻的生是有的。導師說明:“什麼是自性?自性就是自體。我們見聞覺知到的,總覺得他有這樣的實在自體。從根本的自性見說,我們不假思惟分別,在任運直覺中,有一“真實自成”的影像。在心上浮現,不是從推論中得來的實自性。因直覺中有這根本錯誤的存在,所以聯想、推論、思惟等等,都含著錯誤。”;“直覺所覺的,不由思惟分別得來的自性有,使我們不能直覺(現量)一切法是因緣和合有的。這不是衆緣和合的自性有,必然直覺他是獨存的、個體的。”導師又歸納了自性的叁種含義:自有、獨一、常住。讀者可以詳加研究。中論所破的就是這自性見。

  其它中論偈頌如“觀去來品”:“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觀六情品”:“見不能有見,非見亦不見,若已破于見,則爲破見者。離見不離見,見者不可得,以無見者故,何有見可見。”,去與去時,見與見者,都是相依相待而建立,不是獨存實有自性的存在。

  那麼實相是什麼?這就是緣起性空的中道,如“觀四谛品”中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又說:“諸佛或說我,或說于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

  讀者如果能夠勝解無自性的義理,便可以隨著中論一品一品、勢如破竹地破除自性見,並且進一步逐一在現實情境中觀照空性,則般若智能必定生起,比之禅宗的參禅方式,更易于悟入實相,且與原始佛教四念處的修行不謀而合,雖是兩千年前的古老智能,對現代人而言,依然不失其閃耀的光輝,足以引領人們走上生命覺醒之道。

《‘中觀論頌講記’導讀(黃國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