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太虛大師的中觀思想(方興)

  太虛大師的中觀思想

  方 興

  一、前言

  虛大師一生的學行,得力于般若。初于1907年冬,在浙江省慈溪縣汶溪西方寺閱藏,讀《大般若經》。“一日忽然心境頓空,而一刹那間回觀身器如幻如影,《般若經》義燦然現前。進而涉獵《法華》,《華嚴》,臺、賢教義及龍樹、僧肇論旨,亦甚痛暢,機鋒迅捷,不複被語句所縛。愛慶快生平,于佛法由勝解生確信,吾本未多讀書,至放恣于世間學說亦多一目了然,文思風發泉湧,益是自喜,頗有利法利生,今世舍我而誰之慨。”(見《全書》l冊364頁)1923年春,于武昌佛學院講授《十二門論》,作《十二門論講錄》、《無生法忍總攝十二門義》行世。後于1942年下學期,于漢藏教理院,講《法性空慧學概論》。其間還講解《金剛經》、《能斷金剛經》、《心經》多遍。著有《金剛經義脈》、《講錄》、《能斷金剛經釋》、《仁王般若經講錄》、《心經述記》、《講錄》、《講義》、《釋義》等書。

  虛大師認爲在叁乘佛學中,真如宗依叁性中之圓成實性,依佛的境界,據果垂教,法門最高,除上根者,得益之人不廣。唯識宗依叁性中之依他起性,隨俗施化,用教明理,不能盡離分別戲論。般若宗依叁性中遍計所執性,明一切法本來畢竟空寂,;舍除一切戲論分別,空諸法執,實具有斬釘截鐵之力。般若法門能使人遠離遍計所執,悟入圓成實性。廓然性海,乘願遊行,其成效妙用,使窮千裏目者,直上最高樓閣。

  《般若經》,由龍樹發揮甚深空義,建立中觀嚴密思想體系,世稱中觀學,亦稱龍樹學。龍樹著作漢譯本,可分宗論部,釋經部、集經部、頌贊部四大綱,合計共十七種。如能將此編成《龍樹叢書》,則大乘二谛法門可以概括無馀。在龍樹的著作中, 《中論》可稱爲代表著。虛大師對此書有精湛的研究,不被世人注意。現將這一豐碩的成果,呈獻給讀者,共沾般若法味,作爲對大師誕生百年的紀念。

  二、《中論》的總綱

  八不緣起偈是《中論》的總綱,也是全論的中心思想。二十七品所闡明的道理,無非是對八不緣起義作詳細的解說罷了。因此研究《中論》的人, 對此不能輕易放過。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

  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

  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虛大師在此列舉青目、安慧、清辨、月稱、宗喀巴諸家的解釋。希望讀者審思明辨,比較推敲,于中探微索幽,直登般若堂奧。

  1、青目釋:一切緣生諸法的因果,是一是異

  因中先有果,因中先無果

  是自生,他生,共生

  種種推求其生相,都不能成立,所以一切法是無生的。依生說滅,有生才有滅。現在生既滅,滅也不可得,所以是不滅。明白了不生不滅的道理,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的意義,也就可以推知。但有人仍執常斷等道理爲實有,因此龍樹再就常斷、一異、來出,再加以破斥。可見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是總貫全論的大綱。

  再舉例說明,譬如一粒谷子,它是因緣所生法,但最初谷種從何而生

  誰也無法解答。有的科學家推說是從它方世界飛來的,試問它方世界最初的谷種,又是從哪裏來的呢

  到了最後來一個簡單化,說是上帝造出來的。我們是相信緣生無性的,認爲世界最初的谷粒,是緣生無性幻有,本自不生,不生則不滅。不僅過去不滅,現在未來,永遠不滅。不滅的谷子是否常恒不變

  顯然不是。如谷子抽芽時已不是原來的種子,由芽莖,長葉、開花,又結出許多新的谷子,故不常。新芽子成種,又要發芽、抽莖、長葉、開花、結果,故不斷。芽是芽,花是花,故不一。芽不離谷,花不離芽,故不異,芽從谷中現起的,不同樹外的鳥來樹上,故不來。將谷子粉碎,從中找不出芽,莖、花,故不出。印度人多數食米,故就人們常見的一粒谷子,尋找它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相不可得。以此爲例,觀察一切事物,如眼前的生活用具,桌椅、屋舍、林園,乃至大地、虛空,再反觀到自己的根身、心念起滅等,當推求其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皆不可得。研究《中論》的人,須在現前世界身心上注意觀察,久久純熟,自能引發空慧,這樣學習才能當下得到受用。

  2,安慧釋:依唯識叁性來解釋八不。一切緣起生滅法,依依他起而有因緣生,刹那滅,乃至常斷,一異、來去意義可得。如果在緣起法上,離識執有實法可得,而去分別計度是生滅等,這就是遍計執性了。但遍計所執法是無體的,因而一切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等法皆不可得,如龜毛兔角一般。如果破除遍計所執,則依他起性,自然顯現,亦即獲證圓成實性。可知安慧的中觀思想,依唯識叁性義,說遍計無,依他有。

  3、清辨釋,分總別二義來釋八不。就總義說,在世俗谛緣起法上,是可以安立有生滅,常斷等。在勝義谛的佛智境界上,則生滅等義皆不可得,故說八不。約別義說,在勝義谛上說不滅不生,不一不異。在世俗谛上說不常不斷。在真俗二谛上,俱說不來不去。但清辨總的宗旨,在世俗谛上可有生滅等,在勝義谛則皆不可得。由此可知,清辨的中觀思想,是勝義空而世俗有。

  4,月稱釋,《入中論》注重說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和緣起無自性的道理。依此來解釋八不緣起頌,一切緣生法都是無自性,則無自他的對立,所以不生,不生則不滅。不常不斷等,據此可知。

  5、宗喀巴釋,宗喀巴著《緣起贊》贊《八不緣起頌》說:”因緣生是依他起,執有自性是遍計執,離自性執是圓成實。”龍樹在《中論》裏,雖未說叁性,但其義非不具,故《緣起贊》以叁性釋八不,意思更加明了。所謂依他起,乃依因緣而得生起。若于依他緣起者一一法上執有自性,即遍計執,非因緣起,若于依他緣起一一法上離自性執,即圓成實,亦即涅槃解脫出世間之因緣也。

  叁、《中論》的核心思想緣起性空

  虛大師認爲中觀的緣起性空的道理,能透澈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從字面解釋,宇宙即遷流無常之萬有,人生即人類及非人類的一切有情衆生,真相即宇宙人生的真實相狀。宇宙人生的真相,從古到今,被許多宗教家,哲學家誤解或曲解,使人墮入十裏霧中,不見廬山真面目。唯有佛陀的中觀正智才能明澈宇宙人生的真相,歸還它的本來面目。

  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呢

  即緣起無盡,性空無礙。

  1、緣起無盡:緣起的含義,謂事事物物,都是衆緣之所集起。如人的出生,是以過去的業識爲主因,現世的父母爲助緣。草木的生成,是以種子爲主因,水土,陽光,空氣爲助緣。何謂無盡

  由于一切事物界是衆緣集起,故一一事物皆備攝一切事物。又一一事物,皆爲緣能起其馀一切事物,故一一事物皆攝入一切事物。如人身由萬物所成而備萬物,亦能遍爲萬物生起之因緣以互攝互入。故推前前無始起,推後後無終止,推內內無中核,;推外外無邊際。以其無始終,無邊無中,故稱無盡。

  此無盡緣起的宇宙人生觀,說明一切事物非大梵,上帝、神之所創造和主宰,非是從虛空,虛無而有,非是自然而有,亦非幾種原素合成而有,亦非是哲學家假想所立的太極、冥初而有。

  通達無盡緣起的道理,則能明了人生以業識爲因緣,內爲別業之根身,外爲共業之世界。生有所來,死有所往,推前無始,推後無終。故吾人現在一言一行,皆有深遠之影響,無窮之價值。善的言行,必有食福之時,惡的言行,必有受罪之日。由是善惡得其標准,道德有其根據。人生乃可孜孜爲善,以完成道德之人格。進而言之,吾入之身心,即是緣起,即是無盡,諸法與我並存,法界與我爲一。如是吾人即無限之全宇宙,即全宇宙之主,何等安樂!何等自在!

  2、性空無礙:”性”以固定實在之體質爲義。“性空”是說明事事物物都是緣起無盡,故無有固定實在之體質。這一無自性的空理,是遍于一切事物的,是法爾如此,永恒如此,故是一切事物真性。由于一切事物的真性是空性,故一切事物皆無質礙,皆無障礙,皆無對礙,皆無限礙。

  通達性空無礙的道理,能遠離一切苦厄。因世間的苦厄,無不生于自他之對礙,心境之限礙,物體之質礙,知覺之障礙。明了一切諸法皆緣起無盡,自性空寂,則諸礙皆無,苦厄遠離。即能達到人我之性空,無我我所。如是則世間一切沖突和鬥爭,自可息止。即《心經》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四、《中論》大意

  虛大師對《中論》各品,皆作了提要式的論述,便于學者掌握要點。

  破因緣品第一

  總別觀因緣、所緣,增上緣等生果義,從空間明彼此相待不可得。以人們平時起種種分別,構成思想,施設名相,其根本條件在有彼此。因緣生果,謂從彼因緣得生此果,必須先有彼此相待關系,乃有生滅。先有彼此成立,才能生起分別,建立語言文字。彼此方式,即邏輯學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謂此是此,矛盾律謂此非彼,排中律謂定無彼比之中間。彼此不立,則分別無由生起,何有思想名言可立

  名言範疇不有,則分別自然不起。

  論中舉例:“果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以果無有故,緣非緣亦無。”以果爲“此”,緣爲“彼”。此借先後不可得而明此彼不可得。試問:前果從緣生能成立。爲緣中先有果?先無果?若緣中先有果,此果即不須再生。若緣中先無果,則緣果無關,不名爲緣。如水土爲生長木之緣,虛空則爲非緣。設此水土之緣中本無花木之關系,則等同虛空非緣。緣尚不生,非緣又何能生

  此果無故,彼生果之緣,亦不可得。

  破去來品第二

  此從時間明先後相待不可得。論雲:“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來去,去時亦無去。”去如何有

  已去已經過去,豈有再去

  未去尚未有去,何能有去

  如說去時有去,試問何爲去時

  若謂是已去未去之間,則已去未去當不可得,更何有已去未去之間的去時

  …

《太虛大師的中觀思想(方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