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律航法師文記—傳戒

  律航法師文記—傳戒

  律航法師著述

  傳戒問題意見書

  論傳戒結夏安居

  由紀念慈老恩師說到傳戒結夏安居

  傳戒問題意見書

  中國佛教會,第二次理監事聯席會議程,討論事項(二)籌辦本年傳戒案。本席對此問題,應分甲乙兩節來研討。即是:

  甲、中國佛教會(以下簡稱本會)應否提倡並輔導臺省各寺院傳戒。

  乙、本會應如何提倡並輔導臺省各寺院傳戒。

  本席對于甲項意見,本會應該提倡並輔導臺省各寺院傳戒,其理由如下:

  一、釋尊將涅槃時,阿難問佛曰:“世尊入滅後,弟子以何爲師?”佛答:“以戒爲師”。舍利弗啓問:“何者佛法得久住?何者佛法不久住?”釋尊曰:“說戒製戒得久住;不說戒、不製戒、佛法滅!”聖訓煌煌,洞燭末法,凡遇傳戒,均應隨喜,若不爾者,何爲佛子?

  二、大法東流,至唐大備,傳戒事宜,政府擔任,史載玄奘法師受戒,政府派考官鄭善果監臨。沿至清雍正時,戒牒仍由政府頒發,以後方准各叢林自由傳戒,但責成僧綱司監督。本會産生,在民國紀元以後,其名稱雖疊有變更,而其職權大綱,在督導全國僧政,似與君主時代僧綱司秉承政府督導各寺院相同。所以本會對于各寺院傳戒,應盡提倡輔導之責,爲天職所在,決非越俎代庖,或幹涉部屬。

  叁、臺省被日本統治五十年來,大多數僧尼已爲日僧化,戒法廢弛,不堪言狀,若不弘揚大戒,則是非莫辨,遑論持犯。今寺院住持中,有發心傳戒者,實爲重續佛祖慧命,健全僧尼自身。本會亟應不顧艱辛應機利導,廣施方便,納于正範,方可滿足臺省教胞共同之宏願。

  四、中央政府播遷臺島以來、勵精圖治,事事爲達反*抗俄的國策,設計收複大陸種種建設事宜。本會雖系宗教團體,亦應配合國策,整理全國佛教,造就弘法人材,惟到達此目的,必須集團訓練,故每年督導臺省傳戒一次,萬萬不可再少。

  根據上來四條理由,本席認爲本會傳戒問題,應該及早籌辦,萬萬不可猶豫致負天職。

  本席對于乙項意見:本會既提倡傳戒究應如何輔助指導,方臻完善。以爲茲事體大,應敬求各方意見,切實迅速籌備,庶乎可祛因噎廢食,及臨渴掘井之弊。本席謹就所知提供如下:

  一、傳戒經費:本會只許可量力幫助若幹,其一切收支賬目,猶任該傳戒寺院專責管理,本會概不管理。一則庶免力量不足,再則可免圖利之嫌。故除津貼若幹外,一切事務,均照去年大仙寺辦理,庶免本會人事增加麻煩。

  二、戒期中叁師七證,以及正副開堂陪堂、引禮等各職務,本會應提前選定及聘請,且得雙方同意,方能發表。

  叁、戒期一切法事,最好先須練習一致,庶免參差。且作法時,亦減少許多辛勞。

  四、既依大陸規則傳戒,亦應有四大寮口。而臺灣知客照應本地客人;而內地知客,亦應有一、二位熟悉叢林規矩者,方能完善。而衣缽寮八大侍者,亦須先期訓練。

  五、求戒規則,叁衣缽具。設若無缽,教授審問,必成妄語,且作法無從。故大陸傳戒,決無無缽之舉。且北投有製造磁器者,托丁俊生居士一問便知。且以後戒費須減少,叁衣規定顔色、式樣,由各人自備。故去年大仙寺雖雲收多戒費,實則衣具在內。

  六、私意以爲不提傳戒則罷,如提倡傳戒,則主辦人宜事事先考慮,然後實行。最好先舉五人熟悉戒期規則者爲一小組委員會,交責任與五人負全權代表。

  七、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及出家在家二衆菩薩戒,在戒期內務必分別集合各類新戒,擇要講解,使其了解,再行傳授。否則名尚不識,況其義乎?義尚弗達,況躬踐之乎?切不可因戒期短促,專重儀式,一切戒律,诿諸五夏後,苟且草率只圖了事,前轍暨覆,豈可複蹈?

  八、新戒到寺以後,必依嚴加甄別以定去留,甯少勿濫。不可只憑羯磨時循例問答,等于官樣文章,何異粉墨登場?勿使無賴之徒,濫沾戒品,惹人譏嫌。

  九、傳戒爲轉移社會風氣,改善僧界陋習,故戒期內,應先申報中央政府轉饬各級機關派員參觀,俾佛法世法,打成一片。宋伊川先生見僧出堂歎曰:“叁代禮樂盡在此矣。”此種芳規,亟宜恢複也。

  十、新戒原屬之住持師長等在戒期內應先傳知來隨喜,使他了知受戒一切儀規,則新戒回寺後,方可順利遵行減少障礙。

  論傳戒結夏安居

  嘗聞社會人士,慨歎佛教衰微,多由于僧尼未能精持戒律,不足以感發社會上的信仰。此言誠是,惜未探本。何以故?僧尼所以不精持戒律者,由于不明白戒律也。凡百善事,人不去行,多由不知。中山先生發明“行易知難”的學說,實爲千古不磨的谠論。僧尼受戒時,無論五十叁天或叁十二天,其時間多爲講習規矩威儀所占去,講戒時間很少,故對于《毗尼日用》、《四分律》、《菩薩戒本》,不過提示綱要,宣讀一遍而已。縱有注重講戒的教授阿阇黎,熱心講授,亦不過將根本大戒,抽象剖晰,其他一切戒條,開遮持犯,概無裕余時間詳細解釋。而一般新戒子,日夜學習規矩禮節,已夠力疲神昏,那有工夫靜心谛聽,詳細研究。所以名爲受戒,而實不知所受者爲何戒?戒既不知,如何能持?這是末法時代人不持戒的最大原因。

  佛製比丘戒律儀:“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聽教參禅。”一般僧尼受過具足戒,在五夏以前怎樣去專精戒律呢?所以結夏安居,最爲重要。近代佛教結夏的製度很少實行,一般人對于這個名詞,似乎很生疏的。事關佛教前途甚大,不揣冒昧,願陳梗概。

  印度曆法,一年只有春、夏、冬叁季,每季四個月,缺秋季。且春季自十二月十六日算起,四月十五日以前統爲春季,過此日即入夏季了。結夏者就是在夏季四個月內,尋一個地方,結一個界限,大家在界內安居,專門研究並實行戒律。安居因早遲關系,大別有叁種:一曰前安居,二曰後安居,叁曰中安居。自四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謂爲“前安居”。自五月十五日起,至八月十五日止,謂爲“後安居”。過了八月十五日就入冬季。至于“中安居”者,即在前後安居之間,選擇一個日期實行結夏,扣足九十天,即可“解夏”。解夏者就是把結夏的製度解散了,凡是結夏的人,“自恣”以後,分道揚镳,行化各方而去。要知佛定製度,出家人結夏一次,方爲一歲戒臘。受戒後如不結夏,縱令受戒過十年,亦無戒臘,與新受戒者一樣。若結夏五次以上,名爲“下座”,可充任教授羯磨阿阇黎;結夏十次以上,名爲“中座”,可充任戒和尚;結夏二十次,名爲“上座”大和尚,人人禮敬,個個欽仰。由此知結夏製度,在佛教中占何等重要地位。而佛定此製度,亦多方便,出家人在夏季內,初一、十五“布薩”誦戒,舉行“羯磨”,亦名方便結夏,謂之“對首安居”。雖少數乃至一人,對佛白文,即名結夏,謂之“心念安居”。若多數人,在一山林幽靜的地方,結一個大界,派一比丘唱明界相,大家在界內安居,專精戒律,不得出外住宿。若爲叁寶事,可以請假出界,准限七日,須行羯磨。佛定製度雖嚴,但不廢世務。由此足見結夏製度,爲出家人的本分內事,並非難行之事。

  現屆末法,良好的結夏製度,真正大規模的安居,實行者寥寥。個人安居亦多不認真,所以“五夏以前專精戒律”成爲具文,何怪乎出家在家的佛教徒皆不嚴持戒律呢?我最後希望缁素大德們,提倡每年一次的結夏製度,著爲鴻論,刊登月刊新聞紙類,令佛教徒皆有研究並實行各自所受戒律的機會。結夏的場合,愈多愈好,人人奮勉,蔚成風氣。更希望護法居士、大富長者,發心供養叁寶,布施結夏齋糧。我每見一往各戒壇打齋供衆者,踴躍輸將,深歎種大福田,獲菩提果。若以此好善樂施結夏道場,俾僧俗四衆均得安居,學習戒律、精持戒律。從茲振興佛教,挽回劫運,則功德之大,無量無邊,唯佛能知。

  ——本文曾刊于《菩提樹》第四一、四二期合刊——

  由紀念慈老恩師說到傳戒結夏安居

  《佛教青年》雜志主編蓮航法師,鄭重對我說:“慈老法師逝世二周年了,您是慈老的大弟子,請您做一篇文章來紀念他老人家呀。”我聽到後,未加思索,隨口答應“可以罷”。事後略加構思,百感俱集,不知從何處說起?猛然間想起慈老生前曾對我訓誡一段話:“出家人有叁部曲:一爲落發、二爲受戒、叁爲弘法。你現在叁部曲已唱了兩部,至于弘法利生,須隨時節因緣,尤要觀機逗教,應病與藥,不可和自己用功並論呀!”

  我紀念師父的訓示,常常挂在心頭。因此觀察當前臺灣的佛教,遭受日本統治五十年的關系,不惟和大陸佛教脫節,且沾染日本佛教不良的惡習——僧人娶妻生子視爲當然。似此積非成是,不可究诘!若非建壇傳戒,決不能矯正惡習。所以一向追隨諸大德之後,主張傳戒,並且親預其事,講習戒法,隨時記錄,已有四次。由此深知戒律不僅爲僧伽的綱紀,且爲佛教的命脈,尤爲臺灣佛教起死回生的一付妙藥!

  或者有人說:“你對傳戒主觀太深,除傳戒外,就沒有方法去弘揚佛法麼?”我答他道:“弘法的事太多了,但對于臺灣沒有比傳戒還重要的。真是真非,在講戒時,可充分發揮,矯正惡習。”

  或者有人說:“濫傳戒是有毛病的,不可輕易傳戒。”我對于這個議論,十二分贊成,但不可因怕有毛病就不傳戒了。如吃飯太快怕噎住,應留心細嚼慢咽,不可爲怕噎住連飯也不吃了。

  或者有人說:“釋迦在兩千多年前製的戒律,和現在一般環境多不相符,應當把不必要的戒條,酌量刪去,只留切實能行的戒律。”我對于這個議論,表面上似乎有理,而一深究,則知大大的不可。古人雲:“非聖人不議禮,非天子不製樂。”我們博地凡夫,智慧既非聖人,地位又非天子,怎樣可以刪定戒律呢?如果以爲許多戒條不與時空間相符,徒相授受,不能實行,不如刪去。則《四書》、《五經》的言教,那個人能件件都實行,也應刪去嗎?世出世間,聖人立言垂教,軌範人天,當然以圓滿究竟爲主,後世若能實行其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已爲不可多得的善人。況古來祖師輩出,絕無一人倡議刪訂戒律,那知人根陋劣如今代,竟敢主張刪訂戒律後再行傳戒,真是想入非非了!

  或者又有人說:“現在臺灣傳戒太多了,很少有資格夠受戒。古代蓮池,蕅益諸祖師,近代弘一大師,都言不得比丘戒或沙彌戒,因此自稱菩薩戒弟子,或叁皈弟子,足見近代出家人沒有一個得戒的,萬萬不可再傳戒。”我對于此說,甚爲詫異!蓮池、蕅益、弘一諸大老,自言未得比丘、沙彌等戒者,系針對出家人說的。古德垂訓後世,重視戒律,警惕自勵,老婆心切,可感可泣。蓮池、蕅益遠在明代,其傳戒師是否得戒,無從考查。若師不得戒,則菩薩戒、叁皈依何能成就?足見爲自謙自勵訓誡出家人方便說法耳。若印光、弘一兩位大師,其傳戒師,皆可考查。若不受末法時代的濫傳戒,則淨土宗十叁代祖師,何以公推?又《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何以著作呢?若句句認爲實法,竟出諸白衣之口,則毀謗叁寶,造無間業,誠堪痛惜!我不知某君授皈依的師,是否得戒?若言得戒,則自語相違,若言未得戒,則又自居何等呢?

  當年大仙寺傳戒,慈老主張我和會性、真性兩師,准備報名受戒。我們以大仙寺傳戒日期太短,頗有顧慮。慈老告誡我們說:“大陸傳戒五十叁天,臺灣久未傳戒,很多顧慮,不可不方便開其端。出家人受一次戒,長一次經驗,總比不受戒好的多,你們還是去受戒爲對。”現在想起得戒師開參老和尚,說戒師智光老和尚,羯磨、教授太滄,道源兩位阿阇黎,開堂陪堂白聖、戒德二位大師,以及引禮諸位大德,他們的道範嘉言,一一都銘泐識田,影響身心甚大。區區固不足道,此次同戒兄弟臨終安詳坐逝者有之,至今過午不食者有之,又豈可因一二人破戒爲口實,遽然主張不可傳戒耶?

  佛製比丘律儀:“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聽教參禅。”出家人受戒後,做些什麼事呢?在正法像法時代,結夏安居,最爲重要。到了末法近代,漸漸把結夏的製度廢弛了。所以一般受戒者,受過戒後,就把戒律置之高閣,很少數人去研究。今日出家人戒律不精嚴,這是一個最大原因。第一屆中國佛教會,製訂傳戒規則內,凡受戒的出家人,必須訓練六個月,方准發給戒牒。這是補救不研究戒律的一個辦法。若要恪遵佛製,還是每年結夏爲良規。現在社會上對于“結夏”的名詞,好像很生疏,願略陳梗概:

  結夏者,就是在夏天叁個月,在某一地方,結個大界,大家在界內安居,專心研究戒律,並實行戒律。因早遲開始關系,又分前安居、中安居、後安居等叁種。印度的曆法,只有春夏冬叁季,缺秋季。每季四個月,又春季自十二月十六日算起,所以四月十五日以前爲春季,過此方入夏季。前安居系自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後安居系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過此即入冬季了。中安居的日期,在前後安居中間,隨意擇定一個日期,扣足九十天,即可解夏。解夏者,即把結夏的製度解散了。大家“自恣”後,各回各處遊方行化而去。

  佛製出家人受戒之後,結一次夏,方爲一歲戒臘,若受戒後未曾結夏,縱過十年,仍無戒臘,與新受戒者一樣。若結過五次夏,稱爲下座,可充阿阇黎(即規範師);若經過十個夏,稱爲中座,可充得戒和尚;若經過二十個夏,稱爲上座,人人恭敬,個個景仰。如是方知結夏製度,何等重要呢?但佛定結夏的製度,另有許多方便。如在夏季每月十五、叁十,舉行誦戒羯磨。又多人乃至二人結夏,謂之對首安居。一人亦可結夏,謂之心念安居。對佛白文,耶爲安居。又佛製方便,不廢世務,多數人結大界安居,四周標志,另派比丘一人唱界相,白天可出入,入夜須住界內。若爲叁寶事,仍可出外住宿,須行羯磨,以七日爲限。每次見各戒場,打齋供衆者,踴躍輸將,不禁贊歎布施爲六度之首,人人隨順本有佛性,而行菩薩道。若把此功德,推行到每個結夏場合,則功德之大,無量無邊,唯佛能知。

  我最後希望佛教刊物,以及各種新聞紙類,多多鼓吹此事,俾結夏安居的佛製,熾然暢行!則出家在家的佛教徒,人人都明白戒律,都實行戒律,對于轉移風氣,改善習俗,實有莫大的推動力。果能如此,我慈師在常寂光中,定然歡喜贊歎高唱:“佛法興隆,世界和平,人民安樂,身心自在。”(慈老生前日日在佛前祈禱的成語,故引來作結論)

  ——本文曾刊于《佛教青年》第九期——

  

  

《律航法師文記—傳戒》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律航法師敘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