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P17

  ..續本文上一頁”智指主客觀無二,空有無二。但這“空有無二”是從中觀智見的角度上說的,在世俗智見中色和空始終是對立的,見色不見空,見空不見色。聖道(見道以上稱聖道)的定境中只有空相,沒有色相、物相。出定後的智境,觀察事物,便見幻相、虛相。佛地的無二智境中才是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礙空,空不礙色。無二智境中所見的色相,和世俗分別智所見色相完全不一樣;無二智境的空相也和世俗分別智的空相不一樣。如果佛地無二智所見色相與世俗分別智所見色相沒有什麼區別的話,那麼佛智和俗智就沒有什麼區別了,或者說凡人都成了佛了。如果是那樣的話,理谛和事谛的區別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佛說的緣起性空也就毫無道理了。佛說“此法無實無虛”,就是說一切法、一切事物從理谛角度上說是“無實”,即空;從事相角度上說是“無虛”,即有。這是從兩個角度來說,並不是模棱兩可的意思。而很多人講佛經解釋這兩句話時,都錯誤地講成模棱兩可的了。這也是佛經上最深刻、最難懂的兩句話,從月稱大師直到宗喀巴大師就是這樣解釋的,籠統地說就是“無實無虛”。世人從事物的表面現象看事物,從衆緣中割裂開來,單一孤立地看待事物,夾雜上自己的習慣、立場、觀點、愛憎感情等濃厚的主觀色彩看事物,其結果就會完全走樣、變形;就像哈哈鏡中的人相,無法看清事物的真相。處于這種情況下的衆生,無論發菩提心,修波羅善行,都無法超脫世俗的心理和知見,“如人人暗”——就像人進入漆黑的屋子,“則無所見”——什麼也看不見。有般若真智的菩薩則不然,對待發心、住心、行施舍般若、忍般若等善行,都以慧眼相看。“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因爲菩薩沒有自私自利的思想雜念,沒有功利欲望,心如虛空,無相無邊,慧如日光,自然遍照。這種大智慧出自般若經,因此,若有人能受持、信解、誦讀此《能斷金剛般若經》,就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獲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如來佛慧所見,絕無虛假。

   十八、大機勝法

   佛法是應機之法,是根據不同的思想層次、智力層次、追求層次的機緣進行開示引渡的,就是“對症下藥”。對小機之人講善惡報應之法,旨在堵塞下墮之道,轉生人天善道;對中機之人講輪回之苦,旨在引渡出世;對大機之人講大智、大悲和大心(利衆思想),旨在引渡成佛。“叁乘”是方便對機之法,萬流歸海,叁乘歸一才是終極之法。

   《能斷金剛般若經》明講甚深般若性空大理,暗示廣行般若大悲發心,舍、戒、忍、精進、禅定智慧等菩薩行事法。因此法是如來爲發大乘菩提心者說的,是爲最上乘真理發心者說的,反反複複講空理,旨在開慧、破執。因其對象是利根大機菩薩弟子,廣行般若事法在字裏行間只需暗示便通,不需要詳細陳述。就像大學裏講數學不需要講加減乘除四則運算規律一樣,般若部明講理法、暗示事法,有沒有理論根據呢?有根據。其根據就是彌勒《般若現觀莊嚴論》和《大乘經莊嚴論》、《瑜伽師地論》——在這些大乘經論中詳細地闡述了廣行般若根、道、果事法。讀了《金剛經》以爲此經只講開悟見性智慧,不講善行功德,因而不修舍、戒、忍等善行,只修定慧,妄圖“開悟”,就像一只翅膀的鳥兒想飛一樣,只能在地上跳跳,永遠飛不起來。佛家講“性空”,是在肯定緣起的前提下講的,也就是說在“有”的基礎上講“空”。如果說“空”是指並不存在的事物的話,這種空人人都知道,何必費心學修般若法?《金剛經》中先講“住心”,然後講“無所住心”;先講“施舍波羅”,然後講“無所施,無所受”;先講“應滅度一切衆生”,然後講“無有衆生可滅度者”;先說“如來說第一波羅蜜”,然後又說“非第一波羅蜜”。如此等等,都是先從肯定的角度提出事法,然後又從否定的角度顯示理法,以事明道,以理破執,事中有理,理中有事,色空不二,理事統一——這就是《金剛經》這部經典的精神實質。

   從章節文字的角度上說,以上對《金剛經》只講了一半,還沒有講完;但從這部經典的思想內容和精神實質的角度看,既可以說講完了,也可以說沒有講完。說講完了是因爲這部經典的精神實質是破執斷惑,用什麼來斷?如何斷?已經講得夠多了,用前面講的事、理二谛義,舉一反叁地閱讀後面的經文,不會遇到什麼問題。說沒有講完是因爲般若法廣如大海,《金剛經》只是般若經典中的一小部分,光靠《金剛經》難以掌握深廣般若法的全部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般若法永遠講不完,講不透。古人說:“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如果真正理解了,別說半部《金剛經》,就連其中那首著名的寶珠般閃光的“四句偈”也能驅散衆生心中無邊的黑暗。

   這四句偈是:

  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有爲法是指有生有滅,因緣所生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這四句偈是《金剛經》的觀修心法。沒有時間讀《金剛經》的人,讀讀這個偈子,細細思考其中豐富的內涵,它的功德作用和讀全文是一樣的。

  

   下面再講幾個有關問題:

   1 、《金剛經》翻來覆去講空有什麼意義?因爲觀空是顯法的核心,是密法的基礎。現在學藏密的人多,應特別重視。舉個例子:陳舊的觀念——自我觀念、習慣觀念等各種觀念妨礙你産生佛法觀念,所以就要空。例如地不空無處建房,房不空無法住人,空地上才能長莊稼,空瓶才能裝酒,所以,從思想上全部把舊觀念清除了,新的思想觀念才能産生,這就是爲什麼處處要講空的道理。高層次的皈依法就是按照佛法徹底改變思想意識,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要破,不破不立。認識世界的本質、生命的規律就是爲了開辟一個新天地。空慧就像推土機、爆破術一樣。鳥兒要飛就不能拖著蛋殼,斬斷拴在鳥腿上的繩子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數人想清靜,想安樂成佛,卻脫不開各種世俗的羅網,作繭自縛,把自己的思想捆得緊緊的,根本無法擺脫,所以,要用空慧來破網,好向外飛。很多人修來修去仍走不出世俗妄念的圈子,永遠成不了佛。以世俗的角度來修佛,以世俗的角度來看佛法,以世俗的目的來修佛,這都是錯誤的,所以,空法是非常重要的。密法上還有更捷的修空法,不是從理論上來講空法,而是要悟出一切事物的普遍法性空。無論采取哪種手段,最後總是要達到悟空的目的。環境不空,佛的壇城生不出來;業體不空,佛體生不出來。每一部無上密法開始都講到人、法俱空,講密法的對象就是那些悟到空層次的人,過去就是這樣要求的。現在就不一定了,層次很低了,所以密法的成就也就出得很低了。本來是先要悟空,後才學密,宗喀巴大師講密法、佛經,開始就是空法,業體要空、器世界要空。第一句就是“空”,你不懂空法,如何來觀想空呢?所以空是密法的基礎,是顯法的核心。顯法的最高成就,就是悟空。

   2 、再說說修行。修行的主體就是人心,行爲是心支配的動作和行爲。簡單地說修行就是管好你的心,碰到名利、煩惱、生氣、欲望時管住你的心,不讓心走邪道,不讓心墮落,保持心靈的真、善、美。所以,修佛皈依不在表面,不在有無“皈依證”,不在念經拜佛、念咒,不在表面合十,念阿彌陀佛。關鍵在你的心,要的是真正的佛心。不能以貌取人,不能追求表面的形式。有些人表面不信佛,但他的行爲合乎佛法,這才真正是修佛的人。他幹了許多善事,但他還未意識到是善事,甚至他連佛的名稱也不知道,也不知道佛法,這樣的人應看成是菩薩。真正的信仰應是高層次的信仰,這樣才能解決問題。佛在心中,不在表面,多在自己的思想行爲上加強修養,這是非常重要的。

   3 、佛法講出世和入世法。很多人講出世卻不懂出世,講入世卻不懂入世。出世就是出汙泥、出水面,世俗就像汙泥一樣。入世就是雖然根在水中、汙泥中,但不腐爛,不能說入世了就成世人了。如果人出世了,思想沒有出世,也談不到出世;入世了,若思想也變成世俗的思想,那不是入世,而是墮落。我們一般說修行的高人,不是學問高、神通高,而是思想境界高,這是最主要的標准。佛法上對神通講是要講,但神通僅僅是一種度衆的手段。我們知道,就連四禅天的神通一般欲界的人都達不到,而且旁門外道也都有神通,所以神通不是佛家的特點。現在講佛法、氣功的人是弄得雜而又雜,一種原因是純粹不懂,只好雜。佛家講究純潔,佛法就是佛法,本身完善,就不需借用別人的東西。信佛就信佛、信儒就信儒、信道就信道,選擇好了不要搞大雜燴。做人應有主心骨,不能像水一樣無自性。做學問要博采衆長,信仰卻貴在專一,不能像垃圾堆。

   4 、大家想學密法,有人希望在大庭廣衆中講密法,這是不行的,這樣講了就不是密法了。機緣好的可以修密法。密法是一種捷徑,是更高層次的修法。若把密法降低到一般層次即出功夫、治病的層次就太低了。密法是爲了解決人生的問題、生死的問題,是高層次的佛法,所以宗喀巴說密法比一般佛法更珍貴。現在社會上真正懂藏密的人沒有幾個,因爲學到高層次的人,非常怕護法、戒律、他知道泄密的嚴重後果,所以不外傳。實際上核心密法一般人翻譯不出來,沒有信仰是不能搞這些東西的。密法特別講究信則靈,半信半疑則害處最大。密法的戒性是最主要的,一般學密法不要聽大庭廣衆中宣傳的,這都不是真正的密法。蓮花生的預言中說:“街上到處講密法之日,就是密法滅亡之時。”不隨便講密法是由密法本身的原則決定的。

   這次講座至此就結束了,不是太詳細,也不是太簡略,詳細講《金剛經》可以講幾個月。這次基本上講了難點,一般的觀點都是藏傳佛教傳統的俱舍論、般若論、中觀論中的東西,有根有據講的,我個人沒有一點隨意性的發揮,也不敢發揮。而且也沒有新的見解,僅僅是按般若學的觀點作了點解釋。其他的知識可以創新,惟有佛法不能創新,創新就不成其爲佛法。我們不是佛,就沒有資格創造佛法。佛法是嚴肅的學問,不能信口開河。

   收尾作偈贈讀者:

  苦海無涯悟是岸,

  出海需乘慈悲船。

  若得慧劍破風浪,

  萬劫航程一瞬間。

  人生萬物一字經,

  細細閱讀細細參。

  是非真假不必爭,

  無言事實最雄辯。

   (注:該偈作于1994年6月1日 )

   1996年春于蘭州

  

  

《破執斷惑慧寶《金剛經》妙理剖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