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前行上師心滴修心七法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
“上師心滴法”講大圓滿的心要,也講大圓滿的次第及誓言叁昧,涵蓋了一切修行的要義。
首先,叁門至誠地頂禮上師、本尊、空行。我們爲證悟真實如來藏,要明了幾種修心的方法,下面講的就是關于“大圓滿前行修心七法”的部分。
一、觀無常而修行
首先觀察外在的時空,如四季的變遷、晝夜的更疊都是無常的現象。時間轉眼而過,昨天已成爲曆史,就是現在說話的這一刻也在流逝當中。再往內觀,身體四大的變化就像水泡破滅一般迅速。再看看身邊的親友,他們也一個個逐漸衰老,走向死亡。
我們隨時隨處都可以看到無常的影子,比如去年你們見我還沒有這麼多白頭發,今年明顯多了,明年再見面的時候就更多了,身體也在老化。在童年、青年時期對這些微細的變化不太關注,對無常的認識並不深刻,但到了中老年有所警覺。這時能明顯感覺到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就像提一件東西,以前是輕而易舉的事,現在卻很吃力,這就是無常的警告啊!可是我們總在設法掩蓋無常的事實,牙齒掉了趕緊鑲上,頭發白了再染黑。尤其在座的女士每天照鏡子,把額角的皮膚往橫裏推,往豎裏拉,恨不得把皺紋拉沒了。爲什麼呢?還是不想承認自己已經老了,再過若幹年,大家滿臉都是皺紋,像梯田一樣。不要難受啊,這些無常的反應,正是提醒我們要趕緊修行!
西藏有位活佛,他喜歡開玩笑,這是利益衆生的一種方便。有位老人叫紮堆,記得那時我才二十多歲,這位老人已經七、八十歲了,天天在街上閑逛、聊天。有一天,活佛來到紮堆跟前,沖著他說:“紮堆啊!快念佛吧,時間不多了!”這話就像一盆冷水當頭澆下,老人不由得渾身哆嗦,回去後就坐不住了,整天念叨著“活佛要我念佛,我是不是快要死了?”兒女們安慰他:“不會的,不會的!”這時旁邊有位學佛人就說:“活佛是無所不知的,必定預知了什麼。”老人趕緊說:“對!對!你們不要安慰我,我肯定快要死了。”他一連幾天睡不著覺,連門都不敢出,害怕遇上什麼意外,反複在想:“我死了,我的家怎麼辦,我的兒女怎麼辦,我的那塊地由誰來耕種?如果死後墮到地獄中受苦,多慘啊!”這時候他才真的相信唯有佛法能令自己逃脫輪回、離苦得樂,從那天起,他就拼命念佛,再也不敢浪費時間了。
凡夫的心每分每秒都在撥動時空的算盤,一刹那也停不下來。大家能否暫且先放下算盤,心不散亂地觀一觀無常,對無常生起警覺的心?尤其趁現在有能力把持自己身心的時候,對生死無常要有深切的認識。
我想地球上如果有一處長生不死之地,世界上的人一定會絞盡腦汁趕到那裏。有錢人會坐飛機,窮人走路也絕不放棄機會,即使滾滾江河阻隔,也要拼命遊過去,因爲可以長生不死啊!其實我們的本來心原本不生不滅,爲什麼不去追求覺悟呢?這就是衆生的無明!常言道:“人生自古誰無死”,人知道都要死,但對不生不滅的自性從不覺知,更不用說追求覺悟。爲什麼會這樣?還是對無常的認識不透徹。觀修無常應達到怎樣的量呢?要對輪回生起厭離之心,迫切追求佛法,精進修行。
二、對輪回生厭離心
西藏有個故事叫《摩洛塞中》,意思是一具屍體的故事。有具屍體被運往某地,按照習俗,一路上對屍體是不能講話的,但這具屍體竟然會說話,向背負它的人講了一對夫妻的故事:
過去人間有一對夫妻,他們相依爲命,感情深厚,但因無常的到來,他們死了,臨死前兩人都發願下輩子還要結爲夫妻。屍體將夫妻倆的生活描述得特別生動,剛說到兩人發願下輩子要再結爲夫妻,背屍人忍不住問:“下一輩子他們還會在一起嗎?”這一開口,屍體就飛了回去,背屍人只好沿途返回去找它。屍體就像鳥一樣停在一棵樹上,背屍人沖著它喊:“下來!不下來就砍樹了!”屍體下來,背屍人背著它繼續前行。屍體接著說:“後來他們投生爲鹿,又結爲鹿夫妻,生了鹿仔,一家子生活在草原上還算自在,可是好景不長,遇上獵手了。鹿爸爸被獵人射殺,鹿媽媽很難過,也抑郁而死,死時又發願下次投胎還要做夫妻。”“下一世又轉爲什麼?”背屍人又問。這一問屍體又飛走了,只好又去抓回來。屍體繼續講:“它們投胎成了麻雀,在某家的屋檐下安了窩,後來有一個調皮搗蛋的小男孩用彈弓把那只公麻雀打死了。”背屍人又忍不住插了一句:“哎呀!這個娃娃太壞了!”這話一說,屍體又飛走了……
我們無始以來也是這樣輾轉輪回,在六道中轉來轉去,受苦無窮。有的人也會對自己的先生或太太這麼說:“生生世世我們要永遠在一起。”要警覺啊!只要有留戀世俗的心,就會再一次墮入輪回。所以學佛要認識生死無常,要有逃脫輪回的心,可有的人想下一世還要輪回來利益衆生。凡夫連自己都利益不了,怎麼去利益衆生?我們常說學佛要發菩提心,但這必須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
思維暫時及究竟安樂而修法
人的六根感官都希望享受安樂:心情要歡喜愉悅,所見的要美麗悅目,所嘗的要美味營養,所聞的要香氣撲鼻,所穿的講究手感和質地……這些都是凡夫所執著的暫時的安樂。
造惡業感受無盡的痛苦,行善業享受暫時的安樂,輪回猶如水車的輪子,本質是遷變無常的。如前面故事裏的夫妻一樣,多次發願希求暫時的安樂,不明了究竟的安樂,結果還是在輪回中流轉,空歡喜。有許多人不相信輪回,還振振有詞地說:“我也沒死過,誰知道死後有沒有輪回?”輪回的幻相無時不在我們的身邊晃動,衆生的心念念相續,後念是前念的延續,今天是昨天的延續。世間萬物也是生生滅滅、循環不息,只是我們麻木的心漠視不顧。有的人執著行善,祈望死後升天享樂,這種安樂是不究竟的。就像你迷失在茫茫草原上,當感到極度疲倦的時候,停在小坡上歇歇腳,享受一時舒服的感覺,過一會你就得趕路,還是不舒服啊!
希望大家把貪求暫時安樂的心轉移到追求永恒的極樂上。很多人爲求安樂而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卻不知道正確的方法,但追求暫時安樂就顯得特別有“智慧”。如果一個人真正懂得關心自己,就應該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追求究竟的安樂上,真正把這種追求當作人生惟一的大事,我想你要取得成就並不是那麼難的。
修持、追求善法轉爲惡趣
許多人爲了得到暫時的安樂,不惜傷害其他的衆生。比如大家吃肉爲圖新鮮去殺害生命,認爲殺雞宰鴨是理所當然的。其實傷害衆生就是傷害自己,傷害衆生的一切所作行都是痛苦的因,目的是爲了追求享樂,得到的卻是苦果。
我們應該通過觀察思惟,內心深處對輪回苦厄生起強烈的厭離心,舍棄對暫時安樂的貪求,轉而追求究竟的安樂。諸多大成就者及曆代傳承上師,他們不貪圖暫時的安樂,也不希望衆生爲此而墮落,所以發願令一切衆生永具究竟安樂及究竟安樂的因,由此精進修持,證得究竟安樂之果。
叁、觀諸多外緣而修行
當思惟輪回衆生可有值得依賴的外緣?現今食品汙染、水汙染等日益嚴重,時刻威脅著我們的身體健康,日常飲食都可能成爲一種病緣、死緣。例如喜歡喝酒的人貪求麻醉的感覺,喝來喝去得了酒精肝、肝癌,臉也成了肝色。世間的人貪圖這些苦因,以爲這些外緣能讓自己安樂舒服,結果適得其反。有的人認爲學佛需要很多錢,所以拼命賺錢,想等到發財後再修行,結果引狼入室,招來冤家債主。
佛法講緣起,隨緣會成爲順緣,攀緣往往成爲逆緣。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總喜歡攀緣,但我們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和標准。外界的緣對學佛人來講無關緊要,它不可能讓人解脫輪回之苦,沒有正確的認識只會增長我們的煩惱。樹立對上師叁寶的信念,精進修學佛法,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四、觀一切所思無意義而修行
世間的一切所思如夢如幻,《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現實生活中的貪欲、分別、取舍,就像在夢裏感覺很真實,可是夢醒之後就發現自己所執著的快樂、痛苦和追求都不複存在。
今天的所思也跟昨天的夢一樣,現在好像真實存在,但今天一過就抛諸腦後,明天又有明天的所思。我們不斷追求的就是這種輪回的無常境相。世間的顯現如虛空,我們的心也如虛空,天空的雲彩聚散無常,大海潮起潮落,萬法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所以對世間要有厭離之心,不能被世間的一切所誘惑。當然,人都要在世間生存,不是一聽說厭離就抛妻別子,削發出家。外相出家而心仍執著,這不是真正的出離。佛陀並未教導我們不要做人,而要做有智慧的人,覺悟世間一切所思無意義、非究竟。若一切所思都圍繞名利財富,追求暫時的享受,那就是凡夫,他真正不明白自己的心。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停地追逐外境,執著分別,感覺好的就貪求、占有,感覺不好的就排斥、躲避,心始終沒有明了事物的本來。
事物的本來無我相,任何事物都是各種因素相互依賴而産生。舉例來說,人體由各種組織器官構成,組織器官又由地、水、火、風四大相互依賴而成。人與外界環境也是相互依賴的,我們的心識借用這個身體,而身體則借用外在更廣大的四大而生存。再看我們的心識,對境而起分別,念念無常生滅。在四大五蘊組合的身心裏,根本找不到一個獨立存在的“我”。萬物萬象都是因緣和合的産物,有生有滅。只有通達緣起性空之理,我們才能真正明白一切所思無意義,才不會迷失在生活裏難以自拔。
五、思維佛陀的功德
依靠佛陀的智慧功德,我們才能發現世間一切所思無意義。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以前早已成佛,因爲悲憫六道衆生輪回之苦,在古印度示現“八相成道”,並孜孜不倦地說法四十余年,爲我們講授了善惡因果、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顯乘教法,也開示了四部瑜伽等密乘教法。這是因不同衆生的根基而說的,目的都是爲了對治衆生的貪嗔癡,引導衆生解脫輪回的痛苦,徹底破除無明而究竟成佛。佛法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過去有無量的修行者因爲修學佛法而覺悟成道,直至今天,佛法的追隨者依然不計其數。兩千多年來無數的事實證明,佛法確實能令衆生斷除一切煩惱,究竟離苦得樂。
我們應該經常憶念諸佛身口意的功德對治修心。首先觀想佛陀的妙相,很多經典中都提到佛陀的色身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無比!我們在一一觀想的過程中,對佛陀自然會生起相對的清淨心和歡喜心。另外,我們對佛陀于本智不動搖而常轉*輪的不可思議功德,要有隨喜心。也要發心隨學如佛一般殊勝的大成就者,學他們如何修行、如何對治身口意,生起對他們的堅信,以他們的殊勝方便修正自己,獲得受用。
六、思維觀察上師的教言而修行
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很多人也許還在叁惡道中受苦,如今佛陀早已涅槃,我們才得到人身。可是末法時期,邪師外道很多,真正的善知識難遇。如果大家有深厚的善根福德能遇到自己相應的具德上師,應該懂得珍惜這種殊勝的因緣。《光明燈寶王經》說:“金剛上師就是世尊的代表。”所以我們對上師要有虔誠依止的心,一切修行聽從上師的教誨。
“上師心滴”主要強調上師怎麼引導,弟子就怎麼修。自皈依上師起,要放下自己過去的知見,把身口意都交給上師,依教奉行。一切具德上師的教言都是利益弟子、能令弟子成就的殊勝方便。上師如船夫,我們是乘客,堅信船夫能令我們到達彼岸,因此對船夫的吩咐言聽計從。應這樣觀察思惟上師的教導,精進不怠地修行。一個真正具相的弟子,他懂得觀察上師的功德,絕不是挑剔上師的過失。通過上師的表情、手印、語言、身口意說法,增進對上師的了解,使自己與上師更好地溝通和相應。
觀一切所思無意義,專一投入到上師所傳的修行竅訣中。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自己不再有那麼多貪欲,有隨緣的心,有專注修法的心。這表明你跟上師有所相應,上師所傳的法已漸漸融入你的心。
七、無分別而修行
無始以來的無明使我們的心具有好壞的分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行善投生上叁道,作惡墮入下叁道。但不論果報如何,都是在輪回中,所以善惡因果不是究竟的。我們初期學佛必須要明辨善惡,但修行到一定層次,就要放下對善惡的執著。如何放下呢?觀空樂無念而修,觀明空無念而修,觀法性無念而修。這是安住自心的竅訣心要,但必須由具德上師親自傳授。
《大圓滿前行上師心滴修心七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