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譯解紮巴堅參祖師的道歌

  譯解紮巴堅參祖師的道歌

  ----2004年講于青海紮嘎傑宗山蓮師道場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且

   今天我們有一百多名弟子來到紮嘎傑宗山這個殊勝的蓮師道場,這是很殊勝的因緣,也很難得。大家一邊繞山,一邊祈請上師、本尊、空行,還在這裏唱道歌,跳道舞,身心都有不同的覺受,這就是道場的殊勝加持。我們對上師叁寶要有決定的信念,若沒有這種信念,外在的只不過是一座石頭山,即使你天天在這裏繞山,也是白辛苦。所以對佛法樹立正確的信念是很重要的,這樣避免在學佛道上走冤枉路,要不然一輩子疲勞身心,到頭來卻一無所獲。

   應該怎樣正確地信仰佛法呢?我們薩迦傳承的第叁祖師紮巴堅參尊者曾以道歌的形式作了精辟的開示。

   紮巴堅參尊者(1147-1216)又稱大瑜伽士名稱幢,是“薩迦五祖”中的白衣第叁祖,現居士相,終身嚴持清淨梵行,不娶妻,不茹葷酒,十叁歲就擔任薩迦寺寺主,直至圓寂爲止。去世後只留下一個坐墊、一套袈裟,別無它物。尊者一生對薩迦寺的發展壯大以及對道果法的廣弘作出了巨大貢獻。在這裏我把祖師的道歌及四種信仰的開示給大家講解:

   皈依、頂禮叁世一切上師、本尊、空行!首先我們要收攝散亂的心,以恭敬心來聽法,這是爲了尊重自己的信仰。信仰佛法依不同的發心歸納爲以下四種:淺信、狂信、邪信與正信。

   第一種:淺信

   這種信仰的人在佛法的信念和發心上都非常淺薄,不知道自己信奉的究竟是什麼,往往只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皈依佛門,接受一些灌頂、傳法。有的還受了五戒,有的剃度出家受沙彌戒或比丘戒等很多戒律。可過了一段時間,隨著信仰的熱情減退,學佛的信念也退失了,于是在家的就開始犯戒,出家的就還俗,世間的惡業如殺、盜、淫、妄、酒、抽煙等無所不爲,仿佛剛從牢獄裏釋放出來,有的人甚至誹謗上師叁寶。但這些人造業一段時間後又想回過頭來學佛,如此反反複複地犯戒、忏悔,盡做一些對傳承、對佛法不利的事。這說明皈依的信念很薄弱,學佛的發心很不健全。

   這種人因一時沖動而進入佛門,修學的方式也是很盲目的。比如看誰的名聲大就跑去依止,根本不觀察對方是否具德,也不考慮自己與善知識是否相應。今天跟隨某一位上師學法,明天又換另一位上師,對任何上師都沒有專一的心。這樣對上師、對法的態度太輕率,其實就是對自己求解脫的信念太輕率了。

   第二種:狂信

   這種人也談不上有真實的信仰,學佛從不依止善知識,經常到處亂跑,然後追求一些甚深了義法,標榜自己很有德行。可是他連一位傳承上師的祈請頌也沒有,生圓次第怎樣修也一竅不通,哪宗、哪派也不清楚,自以爲念咒語就是修密宗。有時候到一些名山道場或者佛教聖地“閉關”,但閉關該修什麼、怎麼修也不清楚,只是徒有虛名。“閉關”一段時間就往山下跑,刻意選擇人群聚集的地方舉行火供和會供,還給人講法,裝作一副老修行的樣子,其實就是爲了貪圖老百姓的恭敬供養。

   第叁種:邪信

   這種信仰的人進入佛門後並不按照次第實修,而是熱衷于追求高法、大法,然後信口開河地給信衆講法。講法時既不以佛經爲依據,也不遵照祖師大德的言論,而是隨心所欲地高談闊論,甚至給人講解般若空性等甚深法要,完全是不懂裝懂。有時還跟俗人混在一起唱歌、跳舞,經常在衆人面前吹噓自己如何有學、有修、有證、智慧超群,同時輕毀其他善知識,抨擊他人的學修、持戒等都不究竟,然後在僧俗之間挑撥是非,鼓動一些善男信女背離僧團。這就是自他兩毀的因!這種人的言行就像瘋子一般,心像著魔一樣,最終害己害人,對整個佛教是相當不利的。

   第四種:正信

   應怎樣追求佛法才是正信呢?當你的內心對佛法生起了恭敬心並且很想學佛,這時候你不必急于研讀高深的佛經或者自學自修,首先要尋找善知識!經由善知識領入佛門,受持一些必要的戒律,如皈依戒、五戒等,從修學顯宗的基礎開始,認識因果,堅定逃脫輪回之心。在此期間須經常親近善知識,與善知識溝通和相應,即善知識如何教導,你就如實地修,培養對善知識的虔誠心並守好戒律。

   有大德說:“佛法的生命在于戒律”,若沒有戒律,佛法能昌盛嗎?所以小乘、大乘、金剛乘都製定了許多戒律。在我們傳承中有些人認爲上師只做皈依,不授五戒,也許不太注重戒律。這是嚴重的誤解,其實我特別重視五戒,但更重視的是皈依戒!假如你違背上師叁寶,五戒守得再好也無法解脫。如果把五戒等諸多戒律比作人的五髒六腑,皈依戒就好比人的命根,一旦命根斷了,整個身體就成了一具死屍。所以守好皈依戒是最根本的基礎,也是未來成就和解脫的保障。當你把皈依戒真正守好了,我再給你授五戒、菩薩戒,這樣持戒才能穩當。經論中對叁乘戒律的功德作了這樣的比喻:小乘別解脫戒宛如星光,大乘菩薩戒就像月光,密乘叁昧耶戒如同日光。我特別強調十四根本戒,尤其第一條皈依上師戒是所有密乘戒中根本之根本,大家必須嚴謹護持。

   紮巴堅參祖師繼續說道:修行僅僅持戒還不夠,必須在聞、思、修叁學處下苦功,不可偏頗。有的人把佛法當成一門學問去研究,投入畢生的精力,學到頭發花白了還不實修,純粹把學佛理論化,流于空談和形式。有的人則完全不學理論,連上師引導怎麼觀修也領會不了。有的人對聞思倒很精通,滿腹經綸的樣子,可是由于信念不堅定,陷入世間八法的羅網,終被名利所縛。另外有些虔誠的信徒就一輩子在尋找道場,跑遍了大江南北,始終找不到一個固定修行的地方。比如有的人千裏迢迢奔赴佛陀成道的聖地---印度金剛座,本以爲就此可以安心修行,卻發現那裏信奉外道的人太多,而且很多的佛教勝地早已被侵占或摧毀,痛心失望之余只好悻然離去,隨後在印度就像流浪漢一樣到處尋覓。因一路上強盜很多,一不小心東西就被搶光,連性命也難保,于是有的悔恨交加,有的則遺憾地去世。還有的人爲了尋找道場不畏艱險遠赴岡仁波且雪山,卻沒料到當地一些牧民也偷搶自己的財物,更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一旦遇到雪崩,則難逃被壓死、活埋的厄運。也有的人前往紮日神山勝樂金剛道場,那一帶森林茂密,但除了整天繞山,也聽不到佛法,有時還會遭受猛獸或野人的襲擊,往往當場暴斃、橫死。像這樣的例子實在並不少見,可悲的是這些人很難得到解脫。

   如上四處尋找道場的人,終歸也找不到一個解脫的出路。怎樣才是解脫的出路呢?你不必再耗費時間和精力去找一處十全十美的道場,只要能遮風擋雨,對修行沒有太大的妨礙,不論是一般的共修道場還是閉關道場,你都應該安頓下來,用心辦道。修行的竅訣就是要培養相對的淨觀:我所住的地方就是無量光明宮殿,不論是洞窟還是宅舍都一樣殊勝;我所依止的上師就是本尊;我所接觸的道友就是勇士、空行;我所享用的食物就是妙甘露。密乘行者應該樹立這種相對的清淨心。

   紮巴堅參祖師語重心長地重複教誡:不要再疲于尋找外在的道場,應返觀自心尋找內在的道場,培養相對的淨觀,這就是甚深密法的誓言。說到這裏,祖師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道歌:

  我所住的這處吉祥薩迦聖地

  乃勝妙之越量光明宮殿

  東面象鼻山爲不動金剛任運利益一切衆生的聖地

  南面馬寶山爲寶生如來滿一切衆生所願的聖地

  西面孔雀山爲無量光佛以殊勝妙法救度一切衆生的聖地

  北面鵬翅山爲不空成就如來成辦一切事業的聖地

  寺院那片灰土恰似獅子的面孔

  整座吉祥薩迦寺就像獅子的身軀

  寺中央爲金剛持如來總持一切功德的聖地

  如此清淨越量宮殿就是金剛持瑜伽大樂任運之壇城

  一切本尊任運之大樂體

  總集一切竅訣密庫之大樂藏

  具真實不二之大樂

  叁昧耶牆護持自心之大樂

  如此勝妙的淨觀從相對的清淨心中顯現

  是人人本具的

  決非我個人傲慢自大的一種覺受

  所以告誡諸位行者

  不要再到處遊蕩

  不要讓這種瑜伽的征象毫無意義地流失

  如果你已經具備修行的見、道

  應趕緊找一處道場安心修行

  不然就要盡快尋找依止的上師

  祈求上師的攝受啊

  切莫退失虔誠的信念

  

✿ 继续阅读 ▪ 談佛的各種示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