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修行,就是要修這些無始來的悭貪習氣,要粗衣淡飯,廚房中能吃的東西,不可糟蹋,常住中可以用的東西,就必須加以利用,要爲常住節儉,能省則省,不要有這是你的東西,或是我的東西這種分別心,出家人沒有什麼自己的東西,一切都是常住的。更不可將常住的東西,或是自己出家後所積得的一些儲蓄,拿回去給俗家親眷,這樣不但沒有替他們植福,反而是使他們折福。”
“如果出家不曉得要吃苦、舍悭貪,講求吃好,講求安逸,那又何須來出家,又與俗家人何異?我們吃飯不講求美味,就是舍口欲之貪,凡是能吃的就吃,能吃飽就好,這樣才能舍悭貪,開我們的智慧。以前,我們在大陸承天寺時,寺中共有百多位僧衆,每日一清早便到菜市場,撿那些人家不要買的菜葉回來煮,每人吃飯就是一盤羅漢菜,哪像現在,花花綠綠地煮那麼多盤,任情地吃,而且生活還求享受,不會爲常住省錢。像以前在本寺的出家衆,山中有柴枝不去撿,偏要花常住的錢,去買煤炭來燒,還得從山下請人挑上來,費錢又費力,自從傳聞師來了以後,才不辭辛勞,開始上山撿柴,日用雜品也都由山下親自挑上山。”
“現在,寺中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職事,各人負責好各人的工作,不要去幹涉他人。有事情時,不要堅說是自己對,別人不對,否則就會起沖突,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才不會和平。不管別人說我們怎樣,都要承擔下來,要慚愧他說是自己的不是,這樣才能和合無诤,切不可責說別人的不對。”
“擔任職事的人,要有不怕別人講話的氣魄,如果畏首畏尾的,怕東怕西,怕別人講是非,整個心被束縛得死死的,這絕非解脫之道,尤其是做廚房職事的人,更須以忍辱行,來對治我們的無明煩惱。廚房是雜務最多、是非最多,最容易讓人起無明煩惱的地方,我們在廚房要修些什麼?就是要以忍辱來修治這些煩惱,降伏我們的無明,這樣才能開我們的智慧,否則,在廚房當職事,不會忍辱,不會慚愧自己的不是,事事與人爭是非,所起的無明煩惱,比俗家人更厲害,這樣,煮一輩子的飯,也不會出頭。以前,文殊、普賢菩薩也是這樣,行大誓願,在廚房修成的。在大陸承天寺用齋時,都有法師向大衆開示,讓大家能了解修行的意思所在,起慚愧心,勇猛精進。”
“現在寺中的諸位,都沒有貪念,而且每一位都很盡心自己的職務,都很爲常住努力,所以,護法諸天都在擁護我們,否則,師父每天就坐在這裏,自自然然的,也沒有做什麼佛事,憑什麼建道場?而且,大家都能平平靜靜地修行?照目前這種情況下去,對承天寺也有個好處,就是在未來的劫數變動中,承天寺會免過這個劫難。”
知客師說:“請師父住世度衆生,尤其寺中這批新出家的,仍然需要師父的引導。”老和尚說:“度衆生?現在的人,越來越奢華,貪念熾盛,離佛法越來越遠,衆生那麼多,要度怎麼度得完?師父不識字,但是你們卻能跟隨師父修苦行,都很孝順師父,依照佛法認真在行,師父也盡量維持這個色身住世,但色身終是有壞的一天,等到這個假殼子不能再住時,我也無法勉強。”
老和尚又接著說:“今日起,我就禁語,交待大家的一些話,切要記得,彼此要含忍合作,凡事都須慚愧自己的不是,切不可責人非,致生爭端,大衆和合,清淨修行。”老和尚開示畢,大衆起來頂禮師父後,便退下。
※日期:一九八一年一月二七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開示:“如果我們能把這個心修得清淨,無業垢,那麼臨終時,這個“心”便投入蓮花,由西方蓮池自然化生,而不由父母精血的穢體,由父母體生的還有生死輪回。”
“忍辱是修行之本,戒中也以忍辱爲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處,能行忍的人,福報最大,也增加定力且消業障、開啓智慧。”
“在家人的習性,是凡事分別是非、曲直、對錯,爭長爭短的,惡心相向,出口如劍,而出家法就不同了。出家人要忍辱爲本,慈悲爲懷,事無分是非曲直,甚至無理的事情,也要以婉轉慈悲的心,學忍辱吃虧,一切能容,才是出家人的德量。”
※日期:一九八一年春季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老和尚開示:“兩堂課誦在訓練精神,每堂課誦,均有一切龍天、非人、孤魂等衆來聽,有因此而得到超生的,這樣,我們也會得到自心的安樂,冥陽兩利。”
“對于他人的侮辱,能忍下來,便是我們的福報,以後還會慢慢地開智慧,忍辱也是在開我們的智慧。”
“修行須在不知不覺中進步,一天過一天,無挂無礙,無憂無惱,這樣才行,若還執著我在進步,或做了多少功德,會起我慢貢高,還是很危險。”
※日期:一九八一年五月一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晚殿後,衆師兄弟向老和尚頂禮請安,某某師問:“如何得六根清淨?”老和尚答:“我們修行,便是要修六根對六塵所起的分別煩惱,分別善惡、好音壞音種種等,這種分別就是六根不清淨。修行就是要修這些分別煩惱,直至六根對六塵沒有分別,才是六根清淨,才能五蘊皆空。”
“譬如說:別人罵你,那是消災,給你不好的臉色看,那是“最上供養”,要沒有分別,如獲至寶。對廚房的飯菜,如果嫌好嫌壞地挑剔,自己本身會損福,反而還增加煮的人的福氣。在廚房領職事的人,要拿出觀音菩薩鬥羅漢的精神,不管有多少人來吃飯,總是要想辦法弄出來。修行便是在修每天的煩惱。”
※日期:一九八一年五月十叁日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老和尚對出家弟子開示:“做爲一個出家人,是要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名利等,各方面放下,看得破,淡泊一切,由自身的種種作爲表現,去感動衆生,去作一個天人師的表範,贏得衆生的恭敬,更以此苦行利他的胸懷,去圓滿他人,利益他人,感動他人,才是一個出家人的行儀與度衆的正確方法,而不是耍法師的架子,要吃得好、住得好,樣樣去勞煩他人。一個法師若是對自身的衣食、名聞、利養各方面,樣樣不能徹底看破、放下,那麼他在自度度人的方面,還是存在種種困難。”
“一個修行人,在自度期間,必須衣、食、名、利、世間情愛種種,均能放得下、看得破,可以無挂礙,可以自處解脫,而不受羁絆,不受纏縛,才算是自身已了,才可以出來度衆,接受供養,再把此供養轉施爲利益衆生的事業。”
“施主供養、布施的功德遍十方,受供者若叁心未了,任意恣食,不懷慚愧,視之理所當然,那麼披毛戴角,還有你的一份。”
下午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開示:“現在的寺院經營或是度衆的方式,大都是不如法的,要如法,只有反求自己,自度成就,衆生見了自然起歡喜心,所說的話,都能被衆生所信受,且天龍八部自然擁護。度衆利生,不是在口頭言語上度。”“什麼叫做莊嚴自己?不起無明是名莊嚴,內蘊謙卑、慈悲的涵養,行動如儀,是名莊嚴。”
“我們自身若不修持,不爲常住、衆人效力,不修福慧,不修戒定慧,則天人遠去,龍天不護,自然業障來集,心不能安定自在,便滋生種種事端,落魔窟。反之,則善神戒神、天龍八部來相護法,魔障不臨,自然心得清淨,安定自在。”
※日期:一九八一年五月十七曰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晚殿後,老和尚在客堂對寺衆開示:“吃東西時,想想這些東西是從哪裏來的?怎麼來的?想想自己有沒有修?若不懷慚愧心,就是嫌一句不好吃,也是損福。”
“盡心爲常住,功德種在寺院,來世還會有福報到寺院出家,保住出家人的身份。”
※日期:一九八一年六月十六曰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說:“你看彌勒佛、布袋和尚,他有多大的慈悲度量,如果一個人沒有度量,吃不了一點虧,受不住別人的一兩句壞話,就是沒有修行。西方不是普通一般人都能去的。”
※日期:一九八一年六月廿五曰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傍晚,信徒走後,老和尚在大殿外對某某師開示。老和尚說:“修行是修在哪裏?在結人緣,東西給人吃,結緣不計較,凡事忍讓不計較,再壞的人,甚而連一只小鳥、小動物,也要與它結緣。沒有人緣,或是相見人不喜,皆是前世沒有和人結好緣所致。今世廣結善緣,來世便能得到福報,像師父的福報,也是過去與人廣結善緣而來的,所以這世,人人見到師父,都會起歡喜心、供養心。”
※日期:一九八一年八月四曰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老和尚在客堂對大衆開示:“出家了生死,是要去一切的悭貪,我們粗衣淡飯,就是要舍貪,吃只求果腹,衣只求蔽體禦寒,如果還貪色、聲、香味、貪睡……等,這都是一種癡迷,會墮在四生中。舍棄貪、嗔、癡,心地才能清明,臨終時,西方才有份。”
“承天寺較不自由,有種種束縛,但這卻保持承天寺的規矩、莊嚴。苦行中磨練出來的解脫自在,才是真正的自性西方境界,自此脫去,直接往生西方,這才是究竟的。”“此心能安,隨處均能安,此心不能安,則到天堂也不能安。”
“人寡過,便能減少業感,心能定。出家要知因果,要惜福,能吃的東西,萬不可丟棄,否則,下世轉成豬、狗、雞、鴨再來補吃。”
“在這娑婆世界中,無論什麼事情都不要去貪戀它,這樣才能有一條解脫的路,臨終時,直往西方。”
※日期:一九八一年八月十曰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老和尚對某某師開示:“煩惱恰如一陣風,來無影,去無蹤,無可捉摸,心裏有事,就會出毛病,心中無事,一切不會出問題。”
※日期:一九八一年八月十一曰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上午,老和尚在客堂對一些出家弟子開示:“出家人須和衆,對信徒要能圓出家人的過,要以“和合僧”的姿態,以“僧無過”的立場示人,一來安定內部,二來維護僧團,令衆生恭敬叁寶,不毀謗叁寶。”
“出家人要忍辱,要修無我,如果“無我”則“無诤”,也不去分別誰好誰壞,對衆人就像對一個人一樣,沒有分別,一視同仁,沒有在計較我是他非,如果有一個“我”,那有問題的事情還多得很。”
※日期:一九八一年秋天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老和尚開示:“當我們論說他人是非時,不是他非我是的事實,而是我們的耳根、眼根在納受、分別外物,是自家賊在劫功德財,我們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門頭,別讓它在聲色上追逐,這樣,煩惱就進不了門,時時緊閉六根,耳裝聾,聽若無聞,眼裝瞎,視若無睹,鼻不揀香臭,口不挑精粗,耳不貪美言,眼不貪境界,自鎖家門(即鎖自家六根門頭),專意念佛、拜佛、看經、靜坐,打劄自身的功夫,哪裏還有閑情對外攀緣?”
※日期:一九八一年秋天 地點:承天禅寺 年齡:九十歲老和尚說:“初出家的人,都帶著一身的習氣業障,妄念紛飛,心猿意馬,不受束縛,隨心所欲,爲所欲爲。而現在出家修行,就是要把這些舊模式翻成新的版樣,將原本已習以爲常的習氣,轉成負載道法的行儀,即所謂的出家要有戒,戒就是因果,有所約束,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有戒即有定,有定即能發慧,天龍八部自來相護。”
“而修行最先就是要攝住這個心猿意馬、隨心所欲的心,不讓它出去放逸,這很不容易,但我們要發願,爲消這些無始來的習氣罪業,要提出勇氣,努力修苦行,難做的,要去做,別人不願做的,我們要去做,發願自己要成就,像阿彌陀佛一樣,如此的信願行,業障才會消。業障消,則做任何事情都愉愉快快的,不覺其苦,雖住娑婆界,猶如西方境。”
“修行的路,雖然艱辛,不如俗家自由,但卻載著我們步向西方,去見阿彌陀佛。”
“所謂修苦行,也就是惜福,不糟棄任何可用的東西,吃的、用的,都要能化腐朽爲神奇,才是功德,才是修福慧。”
“俗家人的功德福報,是享得盡的,而出家人的功德福報,卻能生慧,出家飯是不容易吃的,要吃種種的苦,但這種苦是消我們無量劫來的重業,最後業盡生西。”
願以此功德回向:廣公上人蓮品增上一切衆生脫六道苦同登蓮邦
《行持語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