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隨滅,不要有停留,不要有執著,立即凜然一覺,起滅隨無。淨土宗提佛號,禅宗起疑情,密宗持印咒,都是爲了轉化妄念、保護真心。如此綿密行去,不過幾年功夫一定成就。怕的是我們不肯這樣做,不肯綿綿密密地保護,而是任由妄念紛飛,並且縱之任之,讓它像大火燒起來一樣——縱之使熾,那就不能成就了。所以,只要認識妄念自性原空,不要怕它,它就是真心的妙用,就是道行。念佛、參禅、修密,其目的都是爲了將妄念斬斷,不隨之流浪。若無“滲漏之妄念”,就斷了“輪回業因”。
“如是長久串習行持,則妄念自起調治,動靜無分,得無壞住。”
朝于斯、夕于斯、流離于斯、顛沛于斯,時時刻刻做功夫,在在處處不妄記,就叫“長久串習”。行就是實行,實際去做;持是堅持,長恒如是。如果這樣“長久串習行持”,則“妄念自起調治,動靜無分,得無壞住”。自起調治,即不用你降服它,它自己就降服了。我們做功夫就像牧牛,一開始要時時刻刻地管教,待調伏它了,不用管,它也服從你。到那時要起念就起念,要不起念就不起念。起念是派用場,若不用它,便不起念,那就修成功了。凡夫作不得念頭的主,不要它起還是要起,念頭自己從心裏跳出來,故稱“妄念”。如果修行人也如此,那是功夫沒做好,那就需要端正認識,好好用功。“動靜無分”,即動也好,靜也好,打坐也好,勞動也好,都沒有分別,都是如此。我讓你動念頭,你就動;不讓你動念頭,你就不動,動靜一如。正起念時,也不見有念從何而起,這就是時時刻刻無念可起,而不是死水一潭,一個念也沒有,只是不住著。到這個地步,就“得無壞住”,就不會壞了。我們這個色身要壞的、要死的,緣盡便會四大分離,而法身是不會壞的。得無壞住,就成道了。大手印叫我們在心地上做功夫,不需要修什麼別的法門,直接在心地上用功就行。時時觀照,如水上畫圖,毫無住著。這樣做功夫,久久妄念就自然調伏,那就結成道果,“得無壞住”了。所以,密宗的無上部修法和禅宗是一樣的,禅宗也是叫你無修而修。故心地法門非常重要。
“極其功用,雖現喜憂疑慮之妄念與凡夫同,然不似其成壞之實執,而集諸行業,隨貪欲力成轉移。”
極其功用,就是我們這樣觀照用功到了極點。這時候,“雖現喜憂疑慮之妄念與凡夫同”,遇壞事憂慮,遇好事歡喜,做事情還有疑慮(但絕非疑師、疑法,絕非疑及根本),這些喜歡、憂愁、疑慮都是妄念,與凡夫的喜歡、憂愁、疑慮一個樣。“然不似其成壞之實執”,然而,卻不像凡夫那樣,把所喜歡的、所憂愁的、所疑慮的境界執爲實有。雖然也動一動“喜憂疑慮之妄念”,但他不死執,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認爲有什麼實體可成,有什麼實體可壞。凡夫把妄想境界執以爲實,心裏一直不安,耿耿于懷,朝朝暮暮都在心裏盤算。煩惱啊、煩惱啊!凡夫的一生是在妄想和煩惱中度過的,這是多麼苦啊!這就是迷惑。因惑而造業,因業而受報,就是“集諸行業,隨貪欲力成轉移”。凡夫自己作不得主,而是隨著貪欲之力轉移。真用功修行,“極其功用”的人,雖然也有“喜憂疑慮之妄念”,但是一轉就過去了,不隨著貪欲力轉移,不是耿耿于懷,不是朝朝暮暮地盤算個不停;所以不同啊!他遇到悲傷的事情,也不是不哭泣;遇到喜歡的事情,也不是不歡笑。但嗚嗚一哭、哈哈一笑就過去了,心裏還是平坦坦的。“極其功用”的人,並不是喜也不會笑,悲也不會哭,不是死人、木頭人。功夫到了那個時候,喜笑怒罵都是佛法,都是道行!
“當念生時,初識其妄念之相,其相隨滅,如遇舊識之人;次則妄念必自滅,如蛇結自解,最後妄念無利無害而隱滅,如盜入空室,是爲解法之最要妙。”
當妄念起來的時候,初初做功夫,只認識妄念的各種相貌,妄念之相隨即消滅,就像遇到從前認得的人一樣。但是,這個熟人離開之後,心裏頭還有影子。妄念雖然消滅了,影子還是有的。其次,功夫較前做得好了些,妄念必定自起自滅,像蛇打了個結自己也能解開——執著心松動了。功夫做到最後“妄念無利無害而隱滅”,既不是妄念生了有壞處,也不是妄念滅了有好處,而是無利無害,自然隱滅。妄念盡管起,我知道這是真心的妙用,因而不住,它自然就消滅了,不在妄念上起分別了。有的修行人喜歡分別:哎呀!我妄念不起了,有好處啊,功夫進步了;唉呀!我妄念又起了,有害有害,又退步了。其實妄念本無自性,並無好壞,只要我們認真地做功夫,最後就不會起“有利、有害”的分別心,妄念就會隨時隱滅。“如盜入空室”,就像盜賊進入空房間一樣,沒有東西可偷。“是爲解法之最要妙”,這是解脫妄念最重要、最妙的方法。
由于這是“解法之最要妙”,所以下面再將這叁個修行層次講一遍。妄念起來了,首先識得它,不跟它跑,妄念隨之而滅。但最初認識妄念的力量不夠,妄念雖然滅了,我們心中不無它的影相,還是有的。像遇到從前的熟人一樣,他雖然已離去,但是我們心中卻翻騰起來:這人多年不見了,他過去怎樣、現在如何。人雖離開,影子卻在。妄念雖滅,影相猶存也。此爲力量不充之故!
其次,進一步認識妄念,曉得妄念必然自滅,力量較前充足了。但是,妄念的虛幻之相還在,而且停留一段時間才滅去,這如同“蛇結自解”一樣。蛇是不會自己打結的,你若給它打一個結,經過一段時間,它會自己解開。功夫到此,“舊識之人”離去,也不會心起翻騰了,比較以前,又進一步了。
再其次,認識到妄念無利無害,妄念起滅與我不相幹。因爲真心是不動不搖的,我的真心不因妄念起而損一分,不因妄念滅而增一分,真心無增無減,所以,妄念無利無害,任它隨起隨滅。認識到這一點最重要,做到這一點最好、最妙。假如我們起了妄念之後,還在心裏盤旋,還丟不掉,還要再盤算盤算看,這是力量不充之故。很多人都是這樣,晚上做了個夢,醒過來還要再想想,這夢怎麼、怎麼樣,還要講給別人聽聽。假如我們能做到:知道這是個夢,不去管它,心裏一點影子也不留,這就有力量了。如遇舊識、蛇結自解、盜入空室,這是我們對妄念的看法和消滅妄念之力量的不同層次。諸位能把妄念消滅在哪一層上,自己去考察考察看。
“知修不知解,與禅天同。”
知道修行,知道不跟妄念跑,但不知道“一切妄念,皆自性通徹境中所起之妙用”,這就叫“知修不知解”。只知道修道,不知道真心是怎麼一回事,不認得真心,就“與禅天同”。你這樣勤做功夫,即使做到極點,定功頗深,而不識真心,也不過生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而已,還是不出色界。慢說解脫,連無色界也沒有到達。
“若不具如是解法妙要之修習,雖心能堅住禅定,亦落于上界之禅定。”
如果不具如是解法妙要之修習,就是“知修不知解”。雖心能堅住禅定,就是心能夠不動,入定很深,經一年、兩年、叁年,乃至一劫、兩劫、千百萬劫的時間而不動。“亦落于上界之禅定”,也不過落在四禅天或者四空天的禅定裏。這還是色界、無色界的禅定,還在叁界裏,並非解脫。不認取真心,就不可能出叁界,就與外道相同。外道爲何不能出叁界?因爲他不知道真心是怎麼一回事。外道執著陽神,認爲陽神是真實不壞的。陽神就是佛教講的“意生身”,就是第七意識(意根)所生之身,還是虛假的影子。《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相的東西全是假的,陽神也是假的,不出叁界,並不究竟。只有認取真如自性,努力保護它,這樣修行,才能成大道。我們再叁地講:大家要保護好真如法體啊!要了了常知,時時無住,綿綿密密地保護它,久久自然證成大道,決定能成就。認取真心,就好像得到了米,再用火來燒,就能成飯。所謂用火來燒,就是時時保護它,處處不讓妄念侵擾,不隨妄念跑,心空無住,那麼,結果一定成佛,這非常重要。若不這樣修,縱然定功很深,入禅定的時間很久,也不能證成大道。現在很多人喜歡定功:哎喲,這個法師功夫很好,入定一星期了。噢,不、不!那個法師功夫更好,入定叁個月了。我們在此要向他大喝一聲:不行!那是死定,絕對不能證成大道!真正的禅定,是對境不迷惑,一切時無住。坐在那裏就定,下座就不定了,那能行嗎?不行的。所以,不認取真如法體,盲修瞎練,決定不能成道。一定要認取真心,做功夫保護它,才能成就大道。這是我們學佛的人必須知道的、至關重要的原則問題。
“如以了知妄念起住爲足者,是與下劣狂惑無別。”
有些人做功夫,知道了妄念的起住之處,就滿足了。他說:“噢,我曉得了。妄念起處、住處我都知道了。妄念從什麼地方起呢?妄念從境界起,妄念是境界的反映。妄念住在什麼地方?就住在境界上。”妄念確是從境界起來的,沒有境界,就沒有妄念。“心本無生因境有”這是毗舍浮佛講的。可是,境界從何而有呢?假若只知道妄念起住就滿足了,“是與下劣狂惑無別”,那就和下劣狂惑沒有差別。佛法是上妙之法,定而不狂,慧而不惑,下劣狂惑不是佛法。“以了知妄念起住爲足者”是最下乘根器。你只知道妄念起住,有什麼用?一定要認取真如法體,在法體上用功,時時處處觀照保護,才能成道。只知道妄念起住而幻想成道,就像是以沙煮飯,千萬劫也不能成飯的。
“或偏于空性求法身印契等等思量,然遇惡緣時,則所修持不能解除境縛,而反自現過失。”
以了知妄念起住爲足者,當然是下等根性的人,因爲他著境,以爲境是實有。但是“偏于空性”也不行啊!著有當然不對,落空也不對。爲什麼?因爲我們的法身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是空也不是有,說有不對,說空也不對。“求法身印契”,印是印證,契是契合。求法身印契,就是要求與法身印證契合。你偏空了,與法身不相應,怎麼能印證契合法身呢?所以,只能說這是“思量”。法身不落思量,一落思量,便違法身。著空、著有的種種思量,都與法身不相應。
“然遇惡緣時,則所修持不能解除境縛,而反自現過失”。這些偏空的人,遇到惡緣、逆緣的時候,他所做的功夫,不能解除這些境界的束縛,就被這些境界捆住了。他的“空”只是思量,遇到事情就空不了啦!他的“空”是有個空在,這豈不成“有”了嗎?從前,上海浦東有一位大老,他說:“你們說空、空,怎麼還有山河大地、男女老少?”他把“空”理解爲“什麼都沒有”了,這和我們理解的空不相同。我們講空,是空其相,不要住在相上,以不可得爲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是不要著相,相還是有的,沒有相怎麼起妙用啊?這房子沒有,我們怎麼避風雨?這凳子沒有,我們怎麼安坐?“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無自體、無自性爲空,並不是沒有相。
思量“空”不頂用,遇到境界就空不了了。我們的自性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有”之當體就不可得,這才是真空。執著偏空,而不認自性,就沒有力量,就透不過境界。若認識自性,種種境界不過是自性的妙用。就像鏡中之影、水上之波。認得鏡子識得水,就不會被影子和波浪所迷惑,一切境界自然很容易空掉。若不識自性,那就空不掉了。我們第一要認識真如法體,這是最最重要的。所以,明心見性是根本,不論你修什麼宗,都以明心見性爲本,不明心見性是不行的。
只是理解妄念起住,或者偏空,而不認識自性,遇到惡緣時,則所修持的功力解除不了境界的束縛,“而反自現過失”。凡夫不認識什麼是真空,在惡逆境界顯現而受阻礙時,就疑慮重重,因而毀謗佛法。他說:“這個應該是空的嘛!怎麼空不了?還是有啊!那麼,佛法說空是說錯了。”四空天的天人就是這樣,他修到了空定,空定的劫數一到,他就出定了,見到外面的境界就起了懷疑:“咦,說是空的,怎麼還是有啊!佛說法騙人,是騙子、騙子。”他還是著相,著相就造業,造業就受報。反過來毀謗佛法,就下地獄了。這就是“而反自現過失”。所以,我們要認識佛法的真谛,曉得佛性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最重要的。佛性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亦空亦有。你要是著空落空,不認識本性去修,是修不成功的。其結果是造惡業,反而自己出現過失。
“起滅、自滅、定滅,皆是妄念自滅,隨妄本淨。”
妄念能生起,就能滅掉。滅掉的形式有叁種:“起滅、自滅、定滅”。起滅:後一個妄念生起,就滅掉了前一個妄念;自滅:妄念自己滅掉了;定滅:做功夫入定,將妄念消滅。
這幾種妄念消滅的方式,有快慢之不同,有力量大小之差別。不論用什麼辦法消滅它,都是妄念自己消滅了,所以“皆是妄念自滅”。其實,妄念本身是虛妄不可得的,也沒有什麼滅不滅,不住著它,便視之爲滅。妄念滅後,就“隨妄本淨”了,隨著妄念的消滅,就是本來清淨的真如法身了。經雲:“息下狂心,即是菩提”。妄心是怎麼起的?“心本無生因境有”(毗舍浮佛明言),妄心是因境而有的,沒有外境就沒有妄心。但是,境同心一樣虛幻不可得,“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心與境相對而生,離一即無。所以先師骧陸公雲:“境亦不有,同屬幻影”。只要你了知一切外境,都如夢幻空花,無有實體,不去攀緣,不生妄念,那就神甯智清,靈光獨耀,真心明淨,如鏡照物,無取無舍,無愛無憎,了了分明而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當下就親證真如法身,無需于息心之外更做什麼笨拙的功夫了。你若真正認識真如法身,妄念就是真如法身的妙用,妄也就是淨了。就像認識到波浪本身就是水,不著波浪相,那就不必等波浪平息,波浪當體就是水了。這是“隨妄本淨”的深刻含義。
這裏所講的中心,就是要認識妄念,不要怕妄念。妄念就是真心的妙用。只要不跟它跑,就能把它斬斷,隨妄本淨。隨著妄念的起滅,就是根本清淨的真如法身。真如法身本自清淨,不因爲有妄念,真如法身就不清淨了。只要不跟妄念跑,不被它所左右,時時照顧真如法身,綿綿密密地保護,久久必然能夠證成大道,證成佛果。
《恒河大手印 (第十叁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