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依衆生的藥師佛法門(吳潤江上師)

  佛依衆生的藥師佛法門

  

  時間:公元一九六一年春天(節錄自〈藥師經講義〉)

  地點:美國舊金山大埠正善佛道研究會講堂

  講述者:吳潤江上師

  

  大衆要知道衆生與佛其實是一樣的,就只不過衆生是這個如來藏潛伏著,大衆不知出離的重要。大衆應觀叁惡趣苦,乃至叁苦、八苦、無量苦苦,而發菩提心修行。這個典教就是這個意思。尤其是衆生與佛本來如《華嚴經》所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但修證各有各的方法。由于發心之初,發心之大小不等,所以教有深淺,果有高下。那小乘聲聞初初發心,只知度自己,而不知度人,這是小乘聲聞之發心。第二,自己先成佛,然後度人,這是大乘聲聞之發心。第叁,我教如舟,我及衆生同舟共濟,這是大乘菩薩之發心。最後佛菩薩之發心:「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不度衆生,誰度衆生?」完全無我,這是最上乘發心之方法。

  

  其次,對大衆學佛根基,無論任何人不須考慮,任何人與金剛薩埵、阿彌陀佛必定有緣。金剛薩埵是消滅人道五個煩惱,這五個煩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煩惱有五個「粗煩惱」,是貪、瞋、癡、慢、妒;五個「細煩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是衆生的邪見。而金剛薩埵能消滅一切衆生之業障,消滅一切衆生不正當之見地。阿彌陀佛與一切世界衆生有緣,念阿彌陀佛必定可以帶業往生。此外,如蓮華生大士、觀音菩薩、藥師佛都與大衆很有緣。

  

  以上所講阿彌陀佛、金剛薩埵多數都是說實教的法,成佛必定經過這個過程。這過程是衆生遷就佛來修行,並不設方便,必定要如是修、如是悟、如是證,是實實在在的,這就是「實教」。藥師佛屬于「權教」,是佛爲衆生而設的,是個欲鈎。衆生若先能將萬緣放下,一切一切放下,如功名富貴、妻財子祿,樣樣能放下,專修阿彌陀佛的法是最好。因爲阿彌陀佛法是度生的法門,多數講的是「實教」。至于藥師法是「濟生法門」,即救濟衆生的法門,是隨順衆生而說法的。

  

  什麼叫做「權教」?好似藥師佛法是隨順衆生滿其願:大衆求財的,藥師佛滿他的財;大衆求福的,藥師佛滿他的福;求智能得智能,求妻得妻,求財得財,求洋房得洋房,求什麼就得什麼。藥師佛的方法是用欲鈎來引衆生,滿衆生所求一切願,使其順水行舟而成佛,這就是「權法」。所以權法是佛就衆生,看衆生要什麼就給什麼,隨衆生根機而設,是謂「權教」。「實教」則不是如此,一定要如此修心,要如此修證,衆生一定要依佛。「權法」則是佛依衆生,所以是兩個法門。昨天所講的實法多些,今天所講一半實,一半權。

  

  其次,大衆修行一定要了解一心之旨──一心不亂。照《阿彌陀經》所雲:「念持名號,一心不亂。」這句話很值得我們去揣摩。如果明了一心不亂的宗旨,則自己一切的煩惱就是究竟覺。何以故?五方佛如何成佛呢?因爲將行者的煩惱複性妙用,將貪、瞋、癡、慢、妒一轉,便可轉識成智。如貪心起時,能懸崖勒馬,將貪一轉而轉爲妙觀察智,這是西方阿彌陀佛成佛之辦法。若大衆瞋恨心起的時候,能懸崖勒馬,而修心養性,將瞋恨心變爲慈悲心,則可將瞋恨心轉成大圓鏡智,這是東方阿

  鞞佛成佛之辦法。若人生貢高我慢心,臨危急時醒覺,將貢高我慢心轉爲平等心,就可以將慢心轉成平等性智,這是南方寶生佛成佛之辦法。大衆起瞋恨心、妒忌心時,如能各自糾察,將妒忌心止息,懸崖勒馬,將這妒忌心轉移,就可將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這是北方不空成就佛成就之方法。若大衆愚癡心起時能夠醒覺,就可將愚癡心轉爲法界體性智,這是中央毗盧遮那佛成佛的辦法。

  

  修行貴乎一心不亂。我講從前的一段故事給大衆聽聽:從前,有一大德,念阿彌陀佛已成功,念了數十年,能預知時至。當該大德已預知時至,即對門徒說:他在某時某時便往生。往生之後,大雄寶殿會發當當響聲;若無鍾聲,即表示無法往生。他把遺囑預先留下。果然,時候一到,他上了寶座,一打座就圓寂了。但在打坐時,大雄寶殿鍾聲不響,那一班僧衆不知原理何在。後來經過相當時候,該大德之師弟到來,研究其師兄修持這麼久,臨命終時必定可以往生,爲何命終時該大雄寶殿的鍾聲不響的原因,于是就在其師兄之寶座上打坐。坐至相當時候,偶然舉頭一望,便大大醒悟。他看到座前正好有一棵很美麗的桃樹,樹上有好多好大好漂亮的桃子。于是該師弟領大衆至桃樹前念佛,在桃樹周圍找找看是否有蟲,最後看到一個大桃子上有條蟲,便對衆謂:「師兄本來修持甚好,無奈命終時看到桃子,心一動,想吃桃子,便墮落變成一條蟲。」現在他懷疑當著桃樹,把蟲捏死,馬上念阿彌陀佛,其師兄即刻往生,則大雄寶殿之鍾聲必定會響。于是大衆圍繞桃樹念佛,將蟲捏死,不到數秒,大雄寶殿的鍾即當當地響起來。

  

  所以修行人最緊要的關頭,即在臨命終時一心不亂,萬緣要放下,尤其是對兒女不可以留戀。若一想兒女,第二世便要投胎做別人的父親;若一想父親,第二世便做別人的兒女。臨命終時若一想太太,第二世又投胎做別人丈夫。故若不能放下,就永遠不能脫離輪回之圈子。所以念阿彌陀佛貴乎一心不亂,妻財子祿、父母兄弟及所有子女,樣樣都要在臨命終時放下;念至一心不亂,自己心如泰山一樣不動,遇到種種自己所中意的不動心,不中意的也不動心。例如若自己不中意吃的東西放在面前,若一動厭惡心,即又墮落;見到最喜歡的,心一有取舍,亦不能脫離輪回的圈子。所以臨命終時,念佛念至一心不亂,什麼也得放下:喜歡的心不動,不喜歡的心也不動。所以對父母、妻子、兄弟所有的緣,一切一切都應放下!放下,然後才能往生。這是念佛一心不亂之往生,是實教方面的說法。

  

  至于就權教講,莫好過于藥師法。據經謂:誠心供養藥師佛,念藥師聖號,贊歎藥師佛,能持戒、守齋來供養,則所求富貴得富貴,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求子嗣得子嗣,求富貴壽考得富貴壽考。藥師佛不只滿衆生的願,還要使衆生順水行舟那樣來成佛,這就是藥師佛的法。現在略說藥師佛之十二大願給大衆聽。在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曾說《藥師七佛經》,現在說說:

  

  佛說:「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曼殊室利,彼佛世尊,從初發心,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雲何十二?」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自身光明,照無邊界。叁十二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令諸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清澈。光明廣大,遍滿諸方。焰網莊嚴,過于日月。鐵圍中間幽冥之處,互得相見。或于此界,暗夜遊行。斯等衆生見我光明,悉蒙開曉,隨作衆事。」

  

  「第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能方便,令諸有情,所受用物,皆得無盡。」

  

  這個願可緊要了,第叁個大願,即我成佛時以無量無邊智能,令衆生要甚麼物質,得甚麼物質,享受無盡。要洋房得洋房,要汽車得汽車。尤其是在現今,衆生物欲性強,實在是和藥師佛十分契機。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遊履菩提正道。若行聲聞獨覺乘者,亦令安住大乘法中。」

  

  這個願也是重要的。即來世有些衆生行邪道者,使其改邪歸正;行小乘者,使其轉入大乘。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善防叁業,無有毀犯墮惡趣者。設有毀犯,聞我名已,專念受持,至心發露,還得清淨,及至菩提。」

  

  這第五大願,在末世時候,若有修行人修行,令個個都依著軌道修行而不破戒,對于身、口、意叁業善能夠防護;即使有犯戒墮惡趣者,若聽聞我藥師佛名,誠心忏悔,就可使其恢複清淨戒體。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諸根不具、醜陋頑愚、聾盲喑啞、攣躄背伛、白癞癫狂,種種病苦之所纏逼,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皆得端嚴,衆病除愈。」

  

  這第六大願十分大,即願我來世,若有衆生,諸根不具,即沒有眼或鼻、六根不端正、欠缺、醜陋、蠢、盲、聾、啞、駝背、攣腰、白癞、癫狂,種種病苦傳染。若聞我名號,至心誦念,則六根不缺──即盲眼的開眼,啞的開聲,攣腰變直,甚至種種病苦傳染,若聞我名號,至心誦念,則六根不缺。即盲眼的開眼,啞的開聲,攣腰變直,甚至種種惡病,都可以恢複莊嚴相貌。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窮困苦,無有歸趣。衆病所逼,無藥無醫。暫聞我名,衆病消散,眷屬增盛,資財無乏,身心安樂,乃至菩提。」

  

  第七大願,願我成佛時,若衆生有貧窮的、困苦的、無住宿的、有病的、無藥無醫的,如聽聞我名字,一切病苦消除,變成有歸宿的地方;又有福祿壽考,身心安樂,甚至究竟成佛。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爲女衆苦之所逼切,極生厭離,願舍女身。若聞我名,至心稱念,即于現身,轉成男子,具丈夫相,乃至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羅網。複有種種邪見之徒,皆當攝受,令生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乃至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拘,幽禁牢獄,枷鎖鞭撻,乃至極刑。複有衆多苦楚之事,逼切憂惱,無暫樂時。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乃至菩提。」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火所惱,爲求食故,造諸惡業。若聞我名,至心稱念。我當先與上妙飲食,隨意飽滿。複以法味,令住安樂,乃至菩提。」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身無衣服,蚊蟲寒熱之所逼惱。若聞我名,至心稱念。隨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寶莊嚴具,伎樂香華,皆令豐足,無諸苦惱,乃至菩提。曼殊室利,是爲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

  

  爾時佛告曼殊室利:「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于一劫,若過一劫,說不能盡。然彼佛土純一清淨,無諸欲染,亦無女人,及叁惡趣苦惱之聲。以淨琉璃而爲其地。城阙宮殿及諸廊宇,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于彼國中,有二菩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于彼無量菩薩衆中而爲上首,能持彼佛正法寶藏。是故曼殊室利,若有淨信男子、女人,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藥師法對初機世人是最契機的。清初順治間,有玉琳國師在退休後,偶然入藏經樓,看到《藥師經》,大聲贊歎,願人人都入藥師佛之願海。問其爲何對此經大加贊歎?答曰:「予見世人順境淪溺者不一,富貴可畏,甚于貧賤。」富貴人墮落比貧賤人更快,因貧賤人造業有限,墮落亦有限。富貴人造業好重,尤其是富貴有權威的人墮落,必定比貧賤沒有權勢的人墮落更甚。若人類做善事,當然超生得快;若做惡事,人類亦比畜生墮落得快。如我們所見狗、牛、羊、馬,其智能有限,所造業有限,墮落亦有限。但聰明人智能雖高,一做錯事,其墮落反比牛羊豬狗更甚,所以「富貴可畏,甚于貧賤。今此以來,使人所求如願。」藥師如來使人所求如願,求甚麼都滿願,再順水行舟,不退轉而成佛。對于無論士、農、工、商種種人都能夠同一類攝其成佛,承藥師佛的願海來如法炮製。

  

  大凡修持,大衆要量己量法,要知己知彼,自己境界如何?法如何?自己與法是否相稱,自己與法一定要相對准,然後能直心直行。久然間,能將萬緣放下,厭惡叁界,則一切一切放下,專注往生,這樣就要念阿彌陀佛了。如此,則收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念持名號」,念至一心不亂,決定往生。這樣就可自利,然後利人。

  

  但是許多衆生對現前富貴功名未能忘情,對妻財子祿、男女之欲,未能生厭。這些未能放下的人,對往生法門未能生信,即使生信,但身修淨土,心戀娑婆;身念阿彌陀佛,而心求妻財子祿,心與佛相反,這樣修淨土,得不到益處。但是這些人若想求不舍欲鈎,對現前富貴功名、妻財子祿不能舍離,而望能轉識成佛,處順境順水行舟而成佛,則無一法勝過藥師如來的願海。若人人信藥師如來之願海,久久不懈,則不只富貴功名可成,求財得財,求子得子,求功名富貴壽考,樣樣都成就,有如一個如意寶珠。對一切,如意寶珠滿其願,即得一切成就,它是直接憑著「人間亦有揚州鶴,但泛如來功德船」。

  

  今日所說是將實法、權法略略講述,大衆最要緊是對機。若大衆能放棄一切,當然是修往生法門爲最好;若不能放下一切功名,應該修權法,修法是要大衆隨機選擇。

  

《佛依衆生的藥師佛法門(吳潤江上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