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現實人生的藥師佛
主講:成一長老 記錄:釋慈汶
對于現實的人生現世樂這一方面,佛法不只是解決人的生死問題,而且也著重解決生活的問題,恐怕我們平時還沒注意這個問題。
但是,菩薩救度衆生,注重兩方面:
一、要解決衆生的生活問題,要令衆生都能得到現世樂;
二、生死問題,就是能夠了生脫死,證涅槃樂。
修現世樂的方法,主其事的人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普通人只懂得藥師琉璃光如來是消災、延壽。實際上,藥師如來在因地修行時,已發十二種大願,關心到衆生生活方面的,如疾病、貧窮、愚癡、沒有教育,以及種種生活的問題,都能關心到。
由于佛法傳入中國剛好是國家亂世,就是東晉南北朝時代的亂世。亂世的時候,大家感覺到人生沒有目標,沒有保障,那麼生死問題較容易被衆生接受。
尤其是淨土法門提倡後,給人們一個安樂處—有理想的佛國可以去。所以念佛法門一下子流行起來,而把生活問題拋諸腦後。
真正藥師法門到什麼時候被人注意呢?到清朝初年,即明朝末年。有一位玉琳國師注意到《大藏經》裏的藥師法門談到了生活問題;
到民國以後,又有太虛大師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我們國家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整個國家淪于次殖民地,被列強所欺,日本人欺負我們最深,東山省占去不算,還占去上海租界地,還要並吞中國。
日本人野心很大,又殘酷。那個時候,我們真苦不堪言!所以生活問題也引起太虛大師及其它寺院的注意。
因此,提倡我們要實行農産共産,不是一天到晚的整天在禅堂參禅,要實際來解決生活問題。自身的生活問題當然不會太多,因爲廟産也非常豐富。
可是,國民的生活問題,我們不能不關心。因此,太虛大師他有《藥師經》講習。他的學生當中,竺摩老法師也是藥師法門的修持者。在我們大寺院裏供叁寶佛,中間一尊是釋迦牟尼佛,左邊是藥師琉璃光,右邊是阿彌陀,所以很明顯的把生活與生死兩大問題付托給兩位佛來分擔。
供叁寶佛,就是這個原因。那麼這種思想不單是《藥師經》、《彌陀經》一門的功夫,在《華嚴經》菩薩道早就關心這個問題。
第五地菩薩除了以佛法自修,以佛法度人以外,還要學世法,以方便接引利益衆生,所以才有這樣的文字說:「佛子!此菩薩摩诃薩爲利益衆生,故世間技藝,靡不該習。」技藝,就是工藝、技術。「靡」者,即是沒有不是的,也就是說沒有不去概括研究修學的。
錄自:《華嚴經‧十地品》講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