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恒河大手印 (第六講)▪P4

  ..續本文上一頁意尋求自苦,我們現在就常處于種種的逆境當中。諺雲:“不如意事常八九!”現實生活中時時都有與自己意願相違的逆境。現在世界上災難很多,人我競起,是非紛呈,加以衆生各各的業障,家家都有煩惱的事。有一些人,還不知道苦,這就是“苦苦”啊!現在所幸我們知道修道了,須腳跟站穩,不爲這些夢塵影事所動,不怕吃苦,勇往直前。不成道誓不罷休。所以“好手猶如火裏蓮”!

  “宛然自有沖天志”大丈夫具有沖天大志,不怕艱難困苦,不向挫折、失敗低頭。修道就要有大丈夫氣概,能行大施,不拘小節,逆境來了不怕,順境來了不喜,我行我素,勇往直前,沒有大丈夫氣概,那就難修成了。釋迦佛之所以要說淨土宗,就是怕我們膽小、怯弱,畏懼路途遙遠,不敢修行,故說一個歇腳的好去處:西方有一個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會接引你們去往生,放心去好了,不要怕!所以說佛法最好,樣樣具備,膽小有膽小的法,膽大有膽大的法。實際上禅宗並不危險,你只要發大願:我一定要成佛,救度衆生,不成功誓不罷休!有這個大誓願維持,你人身永遠不失,再出頭來,一聞千悟。老實說來,怕吃苦不容易成佛,因爲你的習氣磨練不了。你不要以爲在西方極樂世界不用修行,舒舒服服地享受享受,就成道了。哪有這麼容易!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的水、鳥、風聲,皆是“法音宣流”,宣說什麼法音啊?“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這個美好的世界,享樂而不用功。這個世界也是空幻的,執著就是苦。一切相都是無常的,無可執取,無可留戀,須放下放下再放下。經又說要“飯食經行”,有人誤以爲在西方極樂世界,吃飽飯,沒事了,走走玩玩。其實大錯!“飯食”應讀作“反飼”,指修道吃飽了法食,就應“經行”十方,反過來給衆生吃法食,即廣度衆生也。通過救度衆生,磨練自己的習氣,這樣才能成道啊!不然的話,也不能成道。我們要成道,就須在度衆生的份上,磨練習氣,積累福德,才能圓成佛果。爲什麼?因爲衆生的習氣各各不同,你要度他,就須舍己從人;要隨順他,就要自己先將習氣消掉,這樣才能恒順他人。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中就有“恒順衆生”這一條。這是不容易做到的啊!要真做到,把自己的習氣消盡了,才能斷“塵沙惑”,心量才能廣闊,廣大神通妙用不求而自得。所以修道要有大丈夫氣概——“宛然自有沖天志”,以上是講在事境上的鍛煉,仍是修道位。我們要艱苦磨練,以達到“理事無礙”的境界。

  最後一個位置“兼中到”,正位和偏位靠攏了,兼並在一起了。洞山祖師的“五位君臣頌”,君喻正位,臣喻偏位。君臣合並了,故雲“兼中到”,也有幾句詩:“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碳裏坐。”

  “不落有無誰敢和”是什麼意思?我們曾講過:我們的佛性,你說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我們凡夫就是愛執著,說有著在有上,說無著在無上,都當作道理領會了。實際上,佛性是既非有,也非無,非非有,非非無,都不可得,佛性本來如此嘛!你說有麼,它無相可得;你說無麼,它能起妙用。這不是非有非無嗎?佛性如此,事相也如此。舉個例子:比如茶杯,它無自體,杯子本身是沒有的,它是用土捏成形,然後放入窯裏燒出來的;你說它沒有麼,形象宛然,可用來飲水喝茶。這不是非有非無嗎?佛性本體是非有非無的,世間一切事相也是非有非無的。“不落有無誰敢和”,吟詩作曲時,我唱一句,你和一句,此唱彼和就叫唱合。誰敢和?到了最後這個位置就難以開口措詞了,說有不對,說無也不對,只好無說無聞了。釋迦世尊在涅槃會上說:“若謂吾滅度,非吾弟子;若謂吾不滅度,亦非吾弟子。”諸位,你們說佛有沒有滅度啊?怎麼樣才能算是佛弟子?“非有非無”(聽衆有人插話)。不對,你說非有非無也不對,還是落在“非有非無”的概念上。那怎樣講呢?離開有、無、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作麼生道?“海市蜃樓多奇彩,雨後霓虹分外嬌。”

  “人人盡欲出常流”,常流,意指凡夫,因爲凡夫都是在六道輪回的生死苦海裏流轉。出常流,就是了生脫死,跳出六道輪回的生死苦海。我們今天到這裏來的,個個都想成佛,都想跳出生死苦海。

  “折合還歸碳裏坐”,折合,就是到頭來。還歸碳裏坐,就是還歸到你原來所處的地方。我們未修法前,因煩惱、執著,遮蔽了本性光明,經過修法,慢慢恢複了光明,怎麼最後還回到黑黑的碳裏坐呢?這句話是不是說錯了呢?沒有錯!密宗修到最後,就是這樣講,它說,功夫做到家,就像臘月叁十之月。陰曆十二月的最後一日,這天晚上還能看得到月亮嗎?民間有一句賴帳的俏皮話:“臘月叁十有月亮時還錢。”臘月叁十有月亮嗎?沒有!沒有,就不還錢。爲什麼修道修到最後,竟如臘月叁十之月呢?因爲功夫做到光明大放、神通大發,還不是究竟位。必須做到一切攝歸自心,一法不存,一絲不挂,一塵不染,才是了手時,故以滿黑位以表之。再說,修行到家無有生死可了,以佛性本無生死,六道皆如來寂滅之海,是故來去自由,隨緣度生。故過了末後牢關,六道輪回就是了生死,了生死就是六道輪回,生死、涅槃皆不可得。“折合還歸碳裏坐”,末等于初,真正到了家,就像無修行一樣。佛性是一個大圓相,無始無終。但你不要誤解爲修成佛還返回來做煩惱衆生。佛的境界是:煩惱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衆生不可得,佛也不可得,無可取,無可舍。衆生是對境生心,妄執妄取。這怎麼能相同?

  這“兼中到”是講證道位。但是,光有證道位,沒有見道位,證個什麼呀?必須先有見道位。離開見道位,想入證道位是不可能的。所以恒河大手印一開始就講見道位,說明見道位很重要。今天有兩位居士問我這“五位君臣”的問題,所以拿“五位元君臣”的內容、次序,來和恒河大手印對照。五位君臣的排列次序是: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兼中至、兼中到,前兩個是見道位,中間兩個是修道位,最後一個是證道位。和恒河大手印一樣,先要見道(就是明心見性,即“見宗”),這是很重要的。

  由于很多人對“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還不怎麼理解,我們因此再作解釋。誰知一泄千裏,講了這麼多,但仍未離大手印之“見宗”,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是也。

  

  

《恒河大手印 (第六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