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恒河大手印 (第四講)▪P3

  ..續本文上一頁朝之頓乃昔日之漸也。是從前、從前、再從前,慢慢、慢慢地修行積累起來的,所以今天“啪”一脫就脫掉了。《楞嚴經》說“理屬頓悟,乘悟並消;事須漸除,因次第盡。”這本是講兩種法門,一是圓頓法,一是漸次法。極少數的上上根、再來人,一聞道理,馬上醒悟,一切習氣,乘開悟刹那即已消滅,神通妙用即可發現了。大多數中下根人須于悟後,在事上磨練,漸除習氣而後始能慢慢發揮作用。現在我們不妨將兩種法門合二爲一,就是所謂“理屬頓悟,事須漸除”,頓漸二門合起來修。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現在是末法時代,衆生根鈍障重,不能頓悟、頓修、頓證,因此只好將兩種法門合爲一門,在理悟後保任,勤除習氣,而漸漸地發通證果。頓悟漸修合在一起,講起來是不通的,但符合現在的實際情況,就可借用。這個道理不易講清楚,我們不妨舉釋迦佛在世時的故事來說明。釋迦佛座下的兩個弟子討論佛講的一句話,公說公理,婆說婆理,相持不下,就去問佛:佛啊,你看我們兩人哪個說的道理符合你老人家的意思?佛說,你們兩人的都不符合我的意思,但是你們兩人的意思都能用。爲什麼?符合實際情況嘛!所以,我們現在只好講頓悟漸修了。

  那怎麼修呢?淨土宗人就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拿這佛號掃盡我們心裏的汙穢,掃盡我們心裏的習氣,掃盡我們的煩惱。煩惱剛冒出來,就高聲念“阿彌陀佛”,把你的心轉空、化空。參禅人呢?時時照顧話頭也。煩惱才動,問:“你是誰?”當頭就一棒:“這煩惱是誰動的?動煩惱的是誰?”當頭一棒打過去,這就是照顧話頭。密宗行人煩惱一起,就馬上持咒將其轉化。雖然方法有不同,但道理是一樣。不要說:我淨土宗好,你禅宗不對;我禅宗好,你淨土宗不對;我密宗好,你們禅宗、淨土宗都不對。這是分門別戶,說明你還沒通達。若通達起妙用了,你就會說:禅也好、淨也好、密也好都是手段,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我們假佛法的力量,用功修行,掃盡我們的習氣,化空我們的煩惱,就“冰消則水流潤,方顯溉滌之功;妄盡則心虛通,應現通光之用。”心花通明了,就神通顯發、妙用無邊。這都是修行所證的,你說不修,行嗎?不行啊!所以說一定要修。

  有人問:開悟之人,壽終之時靈性何去?

  這是個大問題啊!悟道之後,到什麼地方去呢?很多人這樣問。有個香港人寫信問我,開悟的人臨終時應該預知到啥地方,即預知處所。假若不預知處所,他就是沒開悟。這話對嗎?不對!爲什麼不對?真正開悟了,就沒有生沒有滅,沒有來沒有去,還有什麼處所?我剛才講了,這妙有真心是微細色,微細色就是虛空,虛空有什麼處所?你要有處所,還是有來去,還是有生滅,還是沒開悟。寫信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要問一期壽終,要死了,到什麼地方去啊?這不但是他的問題,也是大家的問題。所以,今天借圭峰禅師的一段話把這個問題再談一談。圭峰宗密禅師說:一切衆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身爲我相,故生愛惡等情。隨情造業,隨業受報。生老病死,長劫輪回。然身中覺性,來曾生死,如夢被驅役,而身本安閑;如水作冰,而濕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托?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然多生妄執,習以性成,喜怒哀樂,微細流注。真理雖然頓達,此情難以卒除。須常覺察,損之又損,如風頓止,波浪漸停。豈可一生所修,便同諸佛力用?但可以空寂爲自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爲自心,勿認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自然業不能系。雖有中陰,所向自由,天上人間,隨意寄托。若愛惡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爲長,易粗爲妙。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唯圓覺大智朗然獨存,即隨機應現千百億化身,度有緣衆生,名之爲佛。

  下面把圭峰宗密禅師的這段話解釋一下:

  “一切衆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一切衆生,非但我們人類,螞蟻、蟻蟲、蒼蠅、獅子、猿猴等等無不具有覺性。你說哪一個衆生沒有覺性呢?你看這蚊子,你這裏有血,它馬上飛來叮你。蒼蠅呢,你端一塊蒸糕,它老遠老遠也能飛來叮上去。它們是有覺性的。人就更不用講了。覺性者,知覺性也,你知道肚皮餓嗎?你知道今天天氣暖嗎?這都是知覺性啊!所以,一切衆生都具有覺性。“靈明空寂”,即靈而明,光明剔透,了了分明。就是光明,而靈知了了,如如不動。這個“明”有兩種解釋:“空”,空無所有,一物不立;“寂”,不動不搖,不來不去。“與佛無殊”,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彌勒佛等等一切佛了無差別,無有二致。

  “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妄執身爲我相,故生愛惡等情。”無始,無有開始,將來也無終,周而複始,總是這樣子。“未曾了悟”,從來沒有悟過,從來不知道自個兒是個大寶藏。《法華經》比喻:人有一個摩尼寶珠縫在衣裏,自己不知道。這個摩尼寶珠能雨衆寶,所以你不窮。你一切都具足,要什麼,它就有什麼。而你卻不知道,到外面討飯去了。像我們現在輪回六道、流浪生死就是討飯。自己有大寶藏不知道,未曾了悟。“妄執身爲我相”,由于妄執,不識真卻認假。這個身體本不是我,卻當做我了。身體等于是我們住的房子,裏面有人。人是什麼?人就是我們的靈明真心。不知道這個,就認“房子”爲我:這身體是我啊,這身體是我!“故生愛惡等情。”所以就産生愛惡之情。我歡喜這個,討厭那個,這個人對我友好,那個人對我不友好。分別心很多,都是妄念。喜歡的,就據爲己有;討厭的,就將其打倒,所以就造業受報。

  “隨情造業,隨業受報,生老病死,長久輪回。”生死本來沒有的,而是因爲我們有愛惡等情之後,隨心造業所致。我們想要某個東西,但得不到,是他人的,就搶他或把人家殺掉,這就造殺業了。造業就要受報,就要六道輪回。造善業升天,造惡業下地獄,生老病死長久輪回。唉!本來沒有生死,落入生死了。在六道裏出沒,生生死死,不得解脫。

  “然身中覺性,未曾生死,如夢被驅役,而身本安閑;如水作冰,而濕性不易。”我們盡管在六道裏生生死死地輪回,而我們的覺性未曾生死,它不因爲你生而生,也不因爲你肉體死亡而滅;你墮地獄它不痛苦,你升天堂它不快樂。它本不生不滅、空靈無住,未曾生死未曾動。就像我們在睡夢中,被惡人追殺,驚恐萬狀,狂奔不已,可是實際上身體還在床上安然地躺著不動一樣。也像水變成冰,而潮濕的性質不變一樣。這是比喻我們盡管在六道輪回中但佛性不變。

  “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托,”假如我們能悟到這覺性就是法身,明白我們的覺性就是一切事事物物的根本,它本來沒有生過、沒有滅過,爲什麼還要有依托的地方呢?你真正開悟了,就不要有依托,不要有去處。我記得有個溫州人講得很好笑,他自說開悟了,有個人問他:“我們不是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人,是修禅宗的,我們圓寂之後到什麼地方去呢?”你們看他怎麼答,他說:“可以依草附木,在石頭上也可以,在大樹上也可以,在枯草上也可以,都可以。”哎喲,不好了,成了依草附木的精靈了,這怎麼行啊?依草附木是執著有身體的鬼魂。上海複興公園有棵千年的菩提樹,據說是靈得不得了,大家都去拜,其實是一個鬼,是靈鬼附在上面了。死後依草附木就變成鬼了,你們說這悟的是什麼道啊?其實與道不相幹,都是假的。我們的覺性“本自無生,何有依托?”不要有依托。依草附木者未曾瞥見覺性半絲在。

  從前有個廢棄多年的破竈,有個神附在竈上,托個夢給人:你們到這竈上祭祭我,你們要什麼我給什麼。人家都說,這個竈上有神呀,都去祭吧!很多人來祭他,這個神就滿足他們的願望。一傳十,十傳百,這個破竈就紅得不得了了。那地方上有個禅師(慧安國師的弟子),見這個依附破竈的精靈使得大家殺生來供養他,造業了,就去給他說法。拿禅杖咚、咚、咚敲竈臺說:我問你,你是磚瓦泥土合成,靈從何來?神從何來?磚瓦泥水沒有靈、沒有神,有靈識的是你自心,你附著這個磚泥竈上幹什麼?這個破竈神被禅師一指點就醒悟了:對啊,神不在磚瓦泥土上,神是在我的自心上啊!趕快舍去這個破竈吧!他夜裏就來禮謝禅師,然後升天去了。後來大家都稱這位禅師爲“破竈墮和尚”,反而把他的真名遺忘了。禅還曉得不要執著身體,我們執著在草木上能行嗎?所以不要有依托啊!我們本來無生,本來無有依托!

  “靈明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你真正悟道了,就了了常知,靈明不昧,什麼地方都是我。什麼地方有緣,就在什麼地方現身。所以叫做“無住處涅槃。”沒有固定方所,什麼地方都可以現身,只要有緣即可以現身。真正徹悟了,哪裏還會有個固定地方?要有個固定地方就是沒有悟。靈明不昧,就是沒有一點昏昧之相。了了常知,就是明明白白。這個知是沒有間斷的,叫常知。不是現在知,等一會又不知了,那是沒有用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它沒有來哪有去呢?有來就有去,有去就有來,都是相對的,相對的都是假的。它是絕對真心,所以沒有來去,沒有出入。

  下面指示我們怎樣用功了道,藉以成佛。

  “然多生妄執,習以性成,喜怒哀樂,微細流注。”我們現在所說的是最上乘禅:“自心就是佛,佛就是自心。”你能聽到這個法,並能深信不疑,就不是一佛二佛叁四五佛所種善根了,而是多生曆劫以來所種善根。

  但是,我們多生曆劫以來,妄執習以爲常,執著外面的境界認爲是真的,執著身體是我,養成習慣了。唉喲,這身體是我,最爲珍貴,不能碰我啊!其實是臭糞桶,有什麼可珍貴?清朝有個皇帝愛上一個身有香味的妃子,這香妃是新疆人,據說身上有異香。那是什麼香…

《恒河大手印 (第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