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施了以後就生懊惱、後悔,後悔怎麼把這個東西給別人了,有礙心理是難以去行布施的。
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余財物
所以我們學佛之人要“南無”,尤其是果地派的教化,希望我們“南無”,就是歸命,放下自己的一切,乃至說放下頭目手足血肉身分來隨順佛教。住山的出家師父,必須得過這一關,就是要舍棄自己的身,先舍身後舍命,命尚可舍,何況其他的。住山(住阿蘭若),或者住茅棚,都有一個要求,就是對自己的生命無所顧慮,能舍棄它才可以去住,要不然多生恐動、多生懼怕、多出難緣。要是能舍棄自己的血肉身分,那世上還有什麼不可舍的呢?要能舍棄一切,這個人還有什麼挂礙呢?那是不是個解脫的人呢?是不是一個智慧的人呢?
無挂礙能舍棄一切的人,過去叫棄欲出家,棄欲叫出家。剃頭換衣也是一種出家的形式,叫走出世間的家。棄欲,棄除對世間的一切貪求,包括對自己身命的貪求,這樣叫棄欲。如是棄欲,可以得到無上的法益、無量的善巧、無量的解脫。
己二、滅毀犯罪得持戒益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于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屍羅
這是《藥師經》的最根本教化,是我們這個時代學習這個經典最重要的一點。我們的障緣多是在這個地方産生的,這個時代,基本上都沒有這個戒的攝護了。
若諸有情,雖于如來受諸學處
叁皈依以上的五戒、八戒、十戒乃至出家人那個具戒都是學處。阿羅漢稱爲無學,前叁果稱爲有學,凡夫地的衆生是學處,像我們有的人是學式叉摩尼法,有的學八關齋戒,有的學菩薩戒,出家的受十戒、受具戒的人都很普遍,所以叫受諸學處七衆弟子。有七種必須持戒,這個差別是很大的。
而破屍羅
受了戒以後來壞戒,不隨順戒法、教法,這是一類。
有雖不破屍羅,而破軌則
像我們在這個地方學習的大衆基本上有一個不成文的公約,就是軌則。
一個寺院有他的軌則,每個叢林都有軌則,一個學校有他的軌則,一個社會、一個團體都有自己的軌則。軌則涵納的內容特別大。我們壞叢林的規矩,也是破軌則。
有于屍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
有的人持戒守規矩,但是邪見熾盛,這在這個時代更是可怕的事情。他的贻害更爲深刻,傷害力量更爲巨大。因爲他持戒守規矩,許多人敬仰,但是沒有正見,自以爲是、自是非他。這一類人多生誹謗心、排斥心,以爲自己是正知正見,以爲別人都是邪知邪見、邪魔外道,這樣的人多是邪見人。
有的人不學戒或者說散漫,還有點慚愧心,不會誹謗他人。有的人稍行一些相似的佛法或者相似的守戒,就自以爲有所得,以爲自己正確,去誹謗別人。有的人認爲自己修持的法門是正確的,自己的知見是對的,就去誹謗別人、其他法門,這都是破滅正見。這又是一類。這一類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很廣泛的,可以說,前兩類影響的面是最大的。
這一類比較有修行的人,因爲他不破屍羅,嚴格地守戒,又不破軌則,守大家的規矩,遵守要求,但是邪見熾盛,這樣的人特別苦,心靈深處極爲地苦,多生嗔謗,與人鬥爭,比高比低,說人是非,所以毀滅正見。我們都知道諸佛的教誨,使我們得一個清淨見、無對見、光明見、饒益有情的見,是無有一法可得的見,乃至一切法無作無起的見,因緣和合的見。
一切法都是一個法,法如筏喻,但度脫有情,消除衆生的顛倒疑惑,而不是判別對錯、判別是非、惱亂有情,使人産生惑亂,不是這個是非之見、善惡之見、世間之見。我們不能以世間心來判斷佛教、來運用佛教,那樣會把佛法墮入世間,所以稱爲邪見,不正見。這叁類,在這個時代特別地多、特別地普遍。
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
這又是一類的。現在很多人就是這樣教化,或幹脆直接叫人棄多聞,使許多人心中一團漆黑,甯生煩惱不願意看經書,甯生煩惱不願意去親近善知識,甯生煩惱不願意念其他佛號、不願意用其他的善巧方便來疏通自己的障礙之心。所以,棄多聞就心中壅塞,多生障礙。
于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
“契經”,對機之教。許多人專修也好,或者說認爲自己有緣的因緣也好,多是自己虛妄發起,不是契經教。契經,就是對機之教,是使我們能得到了生脫死的善巧法義。這又是一類衆生。要是真正行持一個法,不生煩惱無所挂礙,那是個了不起的人。像我們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無牽無挂,那真是大智慧,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得到啊!真是歇心的人、光明的人、無畏的人才能做得到。
許多人嘴上說做得到,排斥他人去看其他經典,學習其他法門,壅塞自己,誹謗佛法,依法滅法,傷害大著呢。《藥師經》上這一類的判別都是叁途作業。我們要沒有這個經典,我們許多知見根本不知道是對是錯。
《藥師經》是專對我們現世發起的回施,尤其是對我們學佛的七衆弟子的一個最明顯的利益攝護。就是給你一個標准,什麼叫正見,什麼叫墮地獄業,什麼叫善法成就。他特別分明,告訴給你,區分出來。前面有一個破屍羅,屍羅不破就破軌則,軌則不破就破正見,正見不壞就棄多聞,棄多聞,阻礙別人,使別人心中暗淡,不能于法通達,多生疑惑。
有雖多聞而增上慢
這是五大類衆生。我們看看自己是不是站在這五類中。站在這五類中,佛法的利益,都不能現前。“有雖多聞,而增上慢”,增上慢者,自以爲是,未得謂得,未證言證。
由增上慢,複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爲魔伴黨
啥叫正法呢?諸佛說法的確無一法可說,但爲饒益有情,作種種善巧回施,消除衆生的見思二惑,使衆生歸入光明不動,真實智慧,得見佛性,成就法義。正如《心經》所說:“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因爲無智亦無得、不增不減、不垢不淨,那是我們的真心,那也是諸佛說法的真實利益所在、真實所在。
現在人呢,認爲有一個對的東西、有一個高的東西、有一個錯的東西、有一個非的東西、有一個實法可得,這樣的人多是這一類的增上慢者,自是非他,這是極爲普遍的事情。某某法師這麼說的,那是正確的,你這麼說是錯誤的,就是以一法謗一法,以一法滅衆法。無一法可得,卻建立一個虛妄的法,自是非他,毀滅自己的清淨心,惑亂衆生,使衆生在高下,高低大小、善惡是非中迷惑徘徊,不能出離生死苦海。
這樣的人呢,有呀。我們都知道自己學佛,走彎路不要緊,你又多聞、你又能做種種持戒,精進種種法益,你都能做,但是呢,一個增上慢就毀滅了許多人的清淨,使許多人墮入險坑,所以叫爲魔伴黨。
末法時代,特別重要的是要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末法時代,要念佛,莫念某一人,莫念某一法師,要念佛啊!要不然,念別人的時候不過是標榜自我罷了。許多人標榜某一法師,實際的內容是標榜自己,標榜某一法門,實際是爲了建立自己的高大,不過是個增上慢心罷了。未得謂得,未證言證,自以爲是,如《楞嚴經》所說,多墮魔罥網,不光壞自己的清淨法益,也使無量的有情受到無量的傷害。(編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阿難,如是世界,六道衆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叁行已圓,若大妄語,即叁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爲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拜,貪其供養,是一顛迦,消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殒善根,無複知見,沈叁苦海,不成叁昧。)
所以佛在許多經典上告訴我們末法時代的四依。末法時代學法一定要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要不然我們沒有眼目。現在人學佛很容易走到這個彎路上,認爲自己是某大法師的什麼因緣,自己是什麼的因緣,某法的因緣,自是非他,這是佛給我們的一個判別方法。
《藥師經》就是治我們現在的病,消除我們的現障、消除我們種種過失的善巧。所以大家在這個地方要深思熟慮,決定不要輕易地去相信自己。釋迦佛告訴我們“汝意不可信”,汝意不可信哪,未證得阿羅漢果,汝意不可信啊!
念佛是可行,念佛是功德,行十大願王的行持。憶佛的深恩,發菩提心,知道一切衆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都能成佛,一切衆生的本質是佛,一切衆生的本質是決定都能往生,信得及,人人得往生。這是正知正見。藕溢大師在他的《彌陀要解》中這樣說,相信自己能往生,相信一切衆生能往生,這就是菩提心。
那我們相信一切衆生決定往生,這就是決定菩提心。這個菩提心發起就會遠離一切魔難。爲什麼呢?行持一切善法就會遠離一切魔難,若喪失菩提心,一切善法亦是魔業,這是佛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上告誡我們的。(編注:《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法,是爲魔業。)我們這個時代唯一一條出路就是念佛。依佛的果德,隨順佛的果德,才能成就出離生死苦海的正因。若不如是,沒有依靠,沒有其他路子。不是這一條路,基本上很難建立法益。我們不相信可以對比,依了義教來看這個世間,依法益來認證這個世間。所以大家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要依法莫依人,任何人都不可依。依法,依一個諸佛所贊歎的法。
所以我們說淨土法門是沒有任何人的影響,是念佛的法門,念諸佛果德的法門,非念我們自己或念某一法師、某一菩薩的因緣,但念諸佛的究竟果德。《無量壽經》反複告誡我們,要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決定之念。《藥師經》通過一些善巧從另外一個方面消除我們心靈的障礙,或者現在許多的障礙,使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所謂的菩提心,或者是說專念的功德與利益,就是佛的果德回施的利益。的確,我們學佛的人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死問題,一定要把這個問題徹底地、清晰地處…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慈法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