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什麼又頭上出了小孩了。都是身啦!
“于修無所著”,對于所修法,無所執著。阿羅漢不究竟,只證人空,沒有證法空。覺得確實有煩惱可斷、有涅槃可證。只證得有余涅槃。但法執還不空,對于修證有所執。“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此“法”不是指修法的法,法是一切事。這兩句就是《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念一念相繼,但是“于身無所取”,第一步從這做起。你老愛戀這個身體,老想它活一千年,這就是執著,就是貪戀,就是有我。“于修無所著、于法無所住”。到了無住生心,就是地上菩薩的地位了。
【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離當念,因果圓成。】
通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圓教四十二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個位次,十一地是等覺,再上去妙覺,就是佛。經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離當念,因果圓成”,這又很難懂。頓教,是不離當念,就是這一念之心,刹那間可以成佛,哪裏需要叁大阿僧祗劫。不離當念,因果圓滿;所修的因也圓了,所證的果也圓了。所以,至圓至頓。
怎麼說不離當念就能證得這麼些次第呢?從初住到十住,從初行到十行,從初向到十向,從初地到十地,四十個位次。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個位次,再破一分無明,就成佛了。舉一個例子,一摩天樓,一百層,一個人坐電梯,中間不下,一坐電梯到了屋頂。這人怎麼樣?他不離他的地方,對不對?在電梯裏站在東南角上,他沒有離開東南角,他一步不要動,可是從平地上了一百層樓了。可以不可以?不離當處,就因也圓了,果也圓了,他上去了。這個譬喻可以幫助咱們得解,他沒有離開他的地方,可是他已經達到目的地了。從他開始的出發點到目的地,一步也不要動。從這個譬喻我們可以懂得,這麼信入的話,當念就因果圓滿。
【故曰才發菩提,即成正覺。】
這又說明發菩提心的重要。現在我們很多人修行已經注意到修持的重要,這很難得。知道修行的重要,所以,禮拜、供養、修持、念誦都很勤。但是,往往有人還不知道發菩提心的重要。華嚴經最強調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才發菩提心,就成佛了。就是這話:“才發菩提,即成正覺”。因爲,當念就圓成,所以,他發心時,就是成佛時。華嚴之頓、之超、之離見、之不容易懂,就在這個地方。
我的話,大家都能懂。可是,這裏頭的意思,極深!跟我們腦子裏的東西是格格不入的。我是說老實話。這個要慢慢的來,我們現在先仰信,什麼叫仰信?《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是最高的經,經上是這麼主張的,我不敢不信,就叫“仰信”。慢慢再去修持,逐漸逐漸修習。真能信入,就進入圓頓門中了。
【如賢首品初發心功德品,廣明斯事,如是念佛,能于一切處見如來身。】
《華嚴經》有一品專講發心的功德。這樣念佛有什麼殊勝處呢?這樣念佛,“能于一切處見如來身”,就可以在一切處見到如來。下又引華嚴,(本論所引均出華嚴。現在連中國佛學院都不講華嚴,部頭太大。是最深入的一部經,大家有緣來接觸華嚴,應當慶幸。)
【又如光明覺品,世尊放百億光明,從此叁千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盡法界虛空界。】
百億:一百億,雖爲數,但其本意,並不限于此數,極言其多。釋迦牟尼佛從咱們這個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國土,一個太陽系(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員)可能說是小世界,現在感覺不行,大到銀河或是才是一個小世界。因爲它有個須彌山(太陽所繞的中心)。一千個小世界成爲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成爲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成爲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不是叁千個大千世界,是由叁個千連乘,多大。)這是釋迦牟尼佛國土的範圍。所以,宇宙之大,非咱們心量所能比量。釋迦牟尼就從這個大千世界放光,遍照十方,盡法界、虛空界,都是佛的光明。
【而文殊說頌,教人離于有無一異生滅去來種種諸見,遍一切處觀于如來,是爲入佛正信。】
什麼叫“正信”?正信兩字很難。我們現在還是要增加信心。一步一步從仰信成爲正信。資糧裏引了截流大師勸發正信文。正信跟普通信,出入太大。此處“正信”講得很深入,要離于八樣事情。離于有無(有或沒有,有無差別之見)。色即是空,色也即是有,空就是無,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你這個有無就離了。一和異,諸佛法身就是不一不異。你要從它的體性說,是一;要從事相說,它就是異。故宮珍寶品裏,金子打成種種的東西,解說員告訴你這些東西都是不一樣的,這是什麼佛的壇城,那是什麼佛的壇城,這是什麼佛,那是臉盆,都不一樣。他說不一樣很有理。他又告訴你這些東西都一樣,都是金子做的,也很有理。所以,一樣和不一樣同時成立。說一樣就是一,說不一樣就是異。所以大家一和異對立的見沒有了,離開了一異。“去來”,法身遍一切處了,佛向哪裏去,從哪裏來啊?都是自身,在自身中,從哪裏到哪裏,這話就說不出來了。沒有去來,也就沒有生滅。本來就無始、無終。所以離開了有見、無見、一見、異見種種的見,離開這種見,“遍一切處觀于如來”,見如來在一切處,“是爲入佛正信”。
從前,有一個禅宗的公案,一個人在佛殿上吐一口痰,聽到有人批評:“這是佛殿,有佛,怎麼在這吐痰!”吐痰的人就問:“你給我找個沒佛的地方,讓我吐痰。他答覆了。遍一切處有佛,大殿外面沒有佛?但是這個我們不能提倡在大殿裏吐痰。不是這個意思。恭敬很重要,一切“福”從恭敬生。平等中的恭敬,這恭敬是真恭敬。
【出現品亦雲:“諸菩薩摩诃薩,不應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衆生見于如來,應遍一切處見于如來”。】
這又可以舉一個很好的例子。釋迦牟尼佛上天給母親說法了。回來的時候,大家迎接。有個比丘尼,就覺得:一排隊,比丘尼要排在比丘後頭,還有很多很多天王,她排得很遠,很晚才見佛。她修的很好,她有神通,她變現,她就變現成轉輪聖王,大家一看是轉輪聖王,就推她最前頭。佛一看見她,就呵斥她:“你爲什麼跑到大僧前頭了?”比丘尼對大僧要尊敬的,八十歲的比丘尼看到小和尚要嗑頭的。(密宗相反,密宗女身一樣成佛,法會上女衆坐上座。所以佛教中男女還是平等的)。她就說:“我願意早見佛”。釋迦牟尼佛回答說:“你沒有看見我,須菩提才先見我”,須菩提在哪?須菩提沒來,須菩提在山洞裏打坐。他也知道今天佛回來,他想是否去接,他想到:“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我怎麼接?”,他就沒來。他沒來,釋迦牟尼佛說他見到佛了。此與論上一致,“不應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國土一衆生見于如來,應遍一切處見于如來”。
【“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故”。】
空遍到一切色裏頭。我把茶杯拿開了,擱它的地方,馬上是什麼呢?就是空,誰搬來的?空,就在茶杯在這的時候,空豈不就是在這裏?所以,空到一切色裏頭,空至一切色。色和非色的地方都到。但空又不是到或不到,非至非不至。你說,空怎麼到的?這個“到”字也用不上。它沒有從哪來,但它也不是不至。但是,東西一搬走,這裏就是空嘛!你說它不到也不行啊!,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虛空無身啦,所以沒有障礙。我有身就障礙,過不來了。我要無身,就可以遍一切處了、遍一切法。
【“如來身亦複如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衆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爲衆生故示現其身”。】
所以,如來身就遍一切處、遍一切衆生。咱們身上都有如來身。如果說咱們身上沒有佛的身,佛的身就缺一塊。不只是我們學佛的人,就是五逆十惡,他的身體全部也都是佛身。佛不能缺一塊,遍一切處,遍一切衆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也非至非不至。所以,如來雖然有身,也就是無身,不落二邊。所以,剛剛說的見惑,第一惑就是身見,第二惑就是邊見。不是有、就是無;不是這,就是那;總落在一邊,這叫邊見。如來身無身,不落二邊。說身就有身,但有身就是無身,不落有,也不落無。“遍一切法、遍一切國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來身無身故。爲衆生故示現其身”。所以夏老師會集的《無量壽經》雲:“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祗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這一切是爲救度衆生而做的示現。
【又雲:“菩薩摩诃薩以無障無礙智慧,知一切世間境界,是如來境界”。】
他的智慧沒有障礙,不會說這裏我不通了。世界一切境界都能知,知道一切世間境界皆是如來境界。
【“知一切叁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衆生境界、真如無差別境界、法界無障礙境界、實際無邊際境界、虛空無分量境界、無境界境界,是如來境界”。】
許許多多這些境界,都是佛的境界。
【“佛子,如一切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
我們知道世間的境界是無量,種種境界。譬如在座每個人每個人的境界都不一樣,沒有一個人跟另一個人是相同的。世間咱們這幾個人就有這麼多的差別,這麼多衆生,這麼多種種,差別無量。世間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因一切境界即如來境界。
【“如一切叁世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乃至如無境界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亦無量。如無境界境界,一切處無有。如來境界亦如是,一切處無有”。】
無境界境界無量,沒有境界的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也無量。前說這些境界都是如來境界。此處說這些境界無量,如來境界也無量。無境界境界是無境界,一切都沒有,它沒有境界,它無。如來境界也如此,一切處無有。所以,這又主張不落邊見。所謂具足一切境界,佛也具無境界境界,無境界境界是…
《華嚴念佛叁昧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