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顯密圓通心中心要——普賢行願品與准提咒合修功德\普光整理
一、引言
(一)准提與普賢
准提佛母的八大菩薩眷屬中有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而准提經中常言持准提咒可拜見金剛手菩薩(金剛薩埵),經言:
○若于塔前或佛像前或舍利塔前。誦持此咒叁十萬遍。複于白月十五日設大供養。一日一夜不食正念誦咒。乃至得見金剛手菩薩。而彼菩薩即將是人往于自宮。(诃羅譯)
○于大海邊或河渚間沙潬之上。以塔形像印。印砂潬上。爲塔形像念誦一遍。印成一塔。如是數滿六十萬遍。即得睹見聖者觀自在菩薩之像。或見多羅菩薩、金剛藏菩薩。隨其心願皆得滿足。或見授與仙神妙藥。或見授與菩提之記。或現前問來。隨乞願皆得菩薩等位。(智譯)
○行者每念誦時。結大印誦真言。印塔滿六十萬遍。所求之事即得滿足。觀自在菩薩、金剛手菩薩、多羅菩薩即爲現身。所求如意。或作阿蘇羅宮中王。或得菩薩地。或得長年藥。或得敬愛法成就。(不空譯)
○于高山頂上念誦一俱胝遍。金剛手菩薩將此人領五百六十人。同共阿蘇羅宮。壽命一劫。得見彌勒菩薩。聽聞正法。聞法已獲菩薩地得不退轉。(不空譯)
○行人往前正覺山頂。于佛塔前常持缽食。誦大明一俱胝。誦數滿已。得見金剛手菩薩。菩薩自引行人入吉祥門。告行人言汝入此門。無諸魔難所求願滿。離一切怖受大快樂。而于將來得見慈氏。聞說妙法證菩薩地乃至或得阿吠[口*縛]哩底迦菩薩之位。(法賢譯)
而金剛手菩薩就是普賢菩薩的同體異名,金剛手菩薩(Vajrapani),也是金剛薩埵。又名普賢。《大日經疏˙九》曰:“以見如是金剛界故名爲金剛手,以見如是法界宮故名爲普賢。”
《理趣釋˙卷上》雲︰“金剛手菩薩摩诃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毗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爲金剛手。”
《五秘密軌》雲︰“金剛薩埵者是普賢菩薩,即一切如來長子,是一切如來菩提心,是一切如來祖師。”
“金剛薩埵”梵名 Vajra-sattva。其梵名前半 vajra,音譯縛日啰,即金剛之義;梵名後半 sattva,音譯薩埵,爲勇猛、有情等義。故“金剛薩埵”爲梵名前半之意譯與後半之音譯所並成。西藏名 Rdo-rje sems-dpah,義爲金剛勇猛心。又稱爲金剛手、金剛手秘密主、執金剛秘密主、持金剛具慧者、金剛上首、大樂金剛、蘇羅多金剛、一切如來普賢、普賢薩埵、普賢金剛薩埵、金剛勝薩埵、金剛藏、執金剛、秘密主、金薩。
“金剛薩埵”一語,象征“堅固不壞之菩提心”與“煩惱即菩提之妙理”。此名稱于密教中通常視爲:
1、密教傳法之第二祖。密教系由大日如來傳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原爲大日如來內眷屬中諸執金剛之上首,乃大日經之對告衆,于大日經中多稱金剛手或秘密主,居于金剛法界宮。親蒙大日如來之教敕後,結誦傳持密乘,成爲付授密法第二祖。釋尊入滅後七、八百年間,龍猛(龍樹)菩薩開南天鐵塔面受密乘,而得傳至人間。
2、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部院叁十七尊之一。位于東方月輪中不動如來之前方,主東方“發菩提心”之德,乃不動如來四親近之一。具普賢行以滿足一切衆生,令一切菩薩受用叁摩地智。
又此菩薩表示衆生本有之淨菩提心,與普賢菩薩同體異名。密號爲真如金剛、大勇金剛、勇進執金剛。
由此可知持准提咒與金剛手菩薩(金剛薩埵;普賢菩薩),其中的關系非常密切。道殿大師也提到:“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並仁王儀軌皆雲:“若不修叁密門、不依普賢行願,得成佛者無有是處!”
所以道殿大師選擇此二法爲心中心要也有其甚深的含意。
(二)道殿大師慶遇述懷
以下這段是《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的總結:“慶遇述懷”,表示道殿大師感于遇到聖教深爲慶幸,並述說他心中的結論及見解。而一篇論文通常結論也是最重要的論述。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雲:“慶遇述懷者:謂如來一代聖教。不出顯密兩門(仁王經鈔雲。如來一切教。不越顯密兩宗)。
于顯教中雖五教不同。而華嚴一經最尊最妙。是諸佛之髓菩薩之心。具包叁藏總含五教(梵本有十萬偈。此方已翻譯者。或八十卷六十卷四十卷等。雖文義廣博。其中最津要者。唯別行普賢行願品一卷經文。是華嚴之關鍵修行之樞機。可贊可崇。西天道流無不依之修行也)。
于密部中雖五部有異。而准提一咒最靈最勝。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命。具包叁密總含五部(梵本有十萬偈。此方已翻譯者。有諸師諸本。雖儀式稍異。其中最綱要者。准唐善無畏叁藏所譯一卷經文。是諸壇之領袖七衆之藥餌。可傳可尚。東夏高德無不依之持誦也)”
二、抉擇顯密圓通心中心要
(一)顯教方面:
道殿大師最爲推崇華嚴,而華嚴其中最津要是:“普賢行願品”,他說是:“華嚴之關鍵修行之樞機”。他說顯教中雖有五教的不同分別,但屬華嚴經境界最高最微妙。是諸佛菩薩的心髓法要。包括了叁藏五教的教法。
又言:華嚴經梵本有十萬偈,中土已翻譯的有八十卷、六十卷、四十卷等,雖然他的文義很廣博,但其中唯有普賢行願品一卷經文,是華嚴的關鍵修行的樞紐。
(二)密教方面:
道殿大師說密分五部,而准提一咒最靈最勝,而准提諸譯中又以善無畏大師所譯:“七俱胝獨部法”是最爲提綱契領的法門,贊爲:“諸壇之領袖,七衆之藥餌”。
這裏道殿大師即是說:
“准提法在梵本中有十萬偈之多,漢地已翻譯的有各位大師的種種版本,雖然儀式有點不一樣,但這些經典之中就屬善無畏大師譯的:“七俱胝獨部法”,是最總攝一切也最契心要的譯本,是准提法種種壇城中作爲主導的一種壇城法,也是能廣度七衆的法門,因此,可以流傳及以此爲依怙。東夏的高僧大德沒有不依此法而持誦的。”
根據道殿大師的結論我們可以將其論點歸納如下:
(一)心要:
顯圓:華嚴經{顯教中雖五教不同。而華嚴一經最尊最妙。是諸佛之髓菩薩之心。具包叁藏總含五教}
密圓:准提咒{于密部中雖五部有異。而准提一咒最靈最勝。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命。具包叁密總含五部}
(二)心中心要:
顯圓:普賢行願品{華嚴經梵本有十萬偈。此方已翻譯者。或八十卷六十卷四十卷等。雖文義廣博。其中最津要者。唯別行普賢行願品一卷經文。是華嚴之關鍵修行之樞機。可贊可崇。西天道流無不依之修行也}
密圓:七俱胝獨部法(梵本有十萬偈。此方已翻譯者。有諸師諸本。雖儀式稍異。其中最綱要者。准唐善無畏叁藏所譯一卷經文。是諸壇之領袖七衆之藥餌。可傳可尚。東夏高德無不依之持誦也}
叁、普賢行願品與准提咒合修功德
(一)受持發心普賢行願利益:
(1)普賢菩薩爲行者摩頂護持: 在《楞嚴經》中普賢菩薩說其願力雲:“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于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2)另外《普賢行願品》說:“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 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于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于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 敬,一切衆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叁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製服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衆生供養。
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 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 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服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善男子!彼諸衆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爲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爲人說。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 陀佛極樂世界。”
(二)准提咒功德廣如經說,《心要集》中略舉雲:
“佛言:此咒能滅十惡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咒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淨穢,但至心持誦,能使短命衆生增壽無量;迦摩羅疾尚得除差,何況余病,若不消滅無有是處。若誦滿四十九日,准提菩薩令二聖者常隨其人,所有善惡心之所念,皆于耳邊一一具報。若有無福、無相,求官不遂,貧苦所逼者,常誦此咒能令現世得輪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稱遂。(禅宗傳燈錄中引古人雲,俱胝只念叁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是也)。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無不稱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
又誦此咒能令國王大臣及諸四衆,生愛敬心見即歡喜。誦此咒人水不能溺、火不能燒、毒藥、怨家、軍陣、強賊,及惡龍獸諸鬼魅等…皆不能害。若欲請梵王、帝釋、四天王、閻羅天子等,但誦此咒隨請必至,不敢前次;所有驅使隨心皆得。此咒于南贍部洲有大勢力,移須彌山竭大海水,咒幹枯木能生華果。何況更能依法持誦,不轉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若求長生及諸仙藥,但依法誦咒,即得見觀世音菩薩或金剛手菩薩,授與神仙妙藥,隨取食之即成仙道,得延壽命齊于日月,證菩薩位。若依法誦滿一百萬遍,便得往詣十方淨土,曆事諸佛普聞妙法得證菩提。”
(叁)小結:
顯教與密教到後來都發展出一龐大純粹之體系,例如純密的理論與修持並非一般大衆容易親近接受。所以道大師獨具慧眼抉擇密教心要,介紹最方便受持的法門。
若有稍微研究一般密教壇城建立之繁複者即可知鏡壇的方便。所以要耗費物力的繁複修法,並無法走入民間,只作爲宮廷式的密教。
而道大師所抉擇出最終的結論之心要法:准提獨部法,並爲文提倡。在其著作中處處可見,道大師將准提法廣傳的用心。甚至有只持咒語也能具足一切叁昧的說法,確實是徹底發揮了圓教的思想。
有些人認爲道大師不具密教傳承,所以將華嚴教法導入密教是屬于不正統的說法,甚至淨土宗蕅益大師認爲《心要》不是正統之作。但其實這是不了解當時背景者的想法。
在《大日經\源流》(作者呂建福釋譯)一文中提到:“《大日經》本來與《華嚴經》在思想上和密法方面都有許多關系,一行也以《華嚴》的 許多思想解釋《大日經》,視《華嚴》爲顯教中最深之理論,這就把密教與華嚴學聯系起來了,而溫古則直接以華嚴宗思想解釋《大日經》,可視爲一個新嘗試。到了覺苑以華嚴宗思想全面解釋密宗理論,融密教學與華嚴學爲一體,則成中國密教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覺苑尤以華嚴判教觀判釋教相,判釋《大日經》爲密藏圓宗,圓頓不思議成佛神通一乘,因這樣判釋與清涼判《華嚴》爲一乘秘密之藏相矛盾。又以顯密二教來分別,判《華嚴》爲顯圓,判《大日》爲密圓,二者同爲秘密,而《大日》以叁密爲宗,秘中之秘,密中之密,唯佛與佛乃能究了,故密圓深勝…(略)…覺苑的著作及其思想在當時有很大影響,道殿著《成佛心要集》,即受其直接影響。後來傳入日本 ,賴瑜以及宥快、昙寂等诠釋《大日經》,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另外《遼代佛教》一文中提到:“遼代密教學的代表人物有燕京圓福寺總秘大師覺苑和五臺山金河寺沙門道殿。覺苑曾師事印度摩尼叁藏,究瑜伽奧旨,有盛名,撰《大日經義釋科文》五卷(已佚)、《演秘鈔》十卷,發揮一行學說。道殿通內外學,兼究禅、律,後專弘密教,撰《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二卷。兩人都據《華嚴》的圓教思想以融會密義,他們雖祖述善無畏、一行所傳的胎藏系,而按其內容,由于會通于《華嚴》,反而和不空所傳的金剛系密教爲近。”
所以從上文可知華嚴思想爲架構的顯密圓宗的解釋法,其實並非道大師獨創,而是受到當時密教思潮的影響。
在末法時期太過繁複艱難的法門不太適合一般大衆,這實在是有許多原因所造成的。現代化工商繁忙的時代,很多人並無時間精力甚至福報去實踐需要長時間且複雜、條件嚴峻的法門。這些正是佛憫念的薄福惡業的衆生。
所以淨土宗對于末法行者而言,是比較能適合時代所需的。當年印光大師深入經藏幾十年爲衆生抉擇出最適合末法的法門。
同樣的道殿大師深入經藏,博通顯密,以其經驗及當時的時空背景的影響下,發揮佛陀本懷爲了憫念未來的一切衆生,而抉擇適合大衆根器之顯密心要。
道大師已經爲衆生選擇出適合末法薄福惡業的衆生去行持的法門,不需要通達太過龐大複雜的理論與建立太過繁複的硬體設備(壇城),就同樣可以達到解脫之路與度世之本懷。
與淨土宗信仰阿彌陀佛的本願相同的以信爲入門,只要願意相信就有得度的機會。《心要》中說:“自古諸師皆說陀羅尼,因位聖賢不能曉解,但信而持之滅障成德。”
只要你相信道大師爲衆生閱遍、嘗遍諸藥方而依其服用心得所提供的秘方:“諸佛調配出的精妙的法藥(准提咒)”,服之就能得到利益。
若您沒有時間或力量或福報根基去通達教理、做不到非常嚴峻的密戒,以治病的比喻而言,有的治療方式必須要病人節食或具足其他條件來治療才有效用。而道大師所提供的治療方式,並不需要太過嚴峻的條件就能將病治愈。
所以依道殿大師剖析一代時教所作結論,他認爲顯教最爲心要的修法可行持《普賢行願品》一卷經文,而密教最爲心要之修法即是:《七俱胝獨部法》。
此結論爲道殿大師最極心法要之談也。故依兩者行持,依道殿大師的看法是融攝顯密圓宗之精華的殊勝方式。此結論之圖示如下:
《抉擇顯密圓通心中心要——普賢行願品與准提咒合修功德(普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