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菩薩名之略解

  【文殊菩薩名之略解】

  佛學辭典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文殊】

  (菩薩)Manjuśr&imacron;,文殊師利之略,舊稱文殊師利,滿殊屍利,新稱曼殊室利。新舊有六譯:無量壽經、涅槃經曰妙德,無行經曰妙首,觀察叁昧經,大凈法門經曰普首,阿目佉經、普超經曰濡首,無量門微密經、金剛璎珞經曰敬首(已上舊譯);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義;師利或室利,是頭之義,德之義,吉祥之義也。此菩薩與普賢爲一對,常侍釋迦如來之左,而司智慧(普賢在右司理,但當以右智左理,今違之,一依勝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義也)。心地觀經八曰:“叁世覺母妙吉祥。”放缽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薩頂結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劍,以表智慧之利劍,駕師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種種之差別,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兒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爲本體。法華文句二曰:“文殊師利,此雲妙德。大經雲: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法華嘉祥疏二曰:“文殊,此雲妙德。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圓,累無不盡,稱妙德也。”西域記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舊曰濡首,又曰文殊師利,或言曼殊屍利,譯曰妙德,訛也。”探玄記四曰:“梵語喚頭爲室利、吉祥、德等,亦爲室利,故致翻譯不同也。”慧苑音義上曰:“文殊師利,正雲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雲妙也,室利者德也。”

  【文殊叁世果位】

  (雜語)文殊雖爲助釋迦之化,一時現菩薩之因位,然叁世皆爲果上之如來。過去稱爲龍種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現在號爲歡喜藏摩尼寶精佛,未來稱爲普見佛。首楞嚴叁昧經下曰:“過去久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中略)佛世尊,于此世界南方過于千佛國土,國號平等。(中略)龍種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中略)龍種上佛壽命四百四十萬歲,度天人已入于涅槃。(中略)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智度論二十九曰:“如首楞嚴經中,文殊師利自說,七十二億反作一緣覺,而般涅槃,又現作佛,號龍種尊。”心地觀經叁曰:“請我釋迦牟尼佛當爲菩薩戒和上,龍種凈智尊王佛當爲凈戒阿阇梨,未來導師彌勒佛當爲清凈教授師。”菩薩璎珞經四曰:“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來。(中略)佛世尊,剎號空寂,正于此處成無上等正覺。(中略)爾時,大身如來,今文殊師利是。”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曰:“本爲能仁師,今乃爲弟子,佛道極廣大,清凈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並立,此界現受教。(中略)佛剎名無礙,佛名升仙尊。(中略)彼升仙佛者,我身濡首是。”(已上過去之佛名)。央崛摩羅經四曰:“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恒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在世教化。(中略)彼如來者豈異人乎?文殊師利即是彼佛。”寶積經六十曰:“此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爲普見。”

  【文殊爲九代之祖】

  (雜語)法華經序品言:“往昔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有八子,聞父出家成道,皆隨之出家。時有一菩薩,名妙光,佛因之說法華經。佛入滅後八子皆以妙光爲師,妙光教化之使次第成佛,其最後之佛名燃燈,其妙光即文殊也。”若是則文殊居八代之首,燃燈爲釋迦之師,故文殊乃釋迦如來九代之祖也。

  【文殊捉劍迫佛】

  (傳說)大寶積經一百五曰:“五百菩薩得宿命智,知多劫所作重罪。以憂悔故,不證無生法忍。時文殊知其念已,于大衆中偏袒右肩,手執利劍,直向世尊欲行逆害。佛言文殊汝勿害我,若必欲害,應善害,何以故?一切諸法如幻化,無我無人,爲誰殺而受殃。是時諸菩薩知宿罪皆如幻化,得無生忍,異口同音說偈曰:文殊大智人,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馳逼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雲何殺?”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文殊師利(梵Man~jus/ri^,藏H!jam-dpal)】

  或作曼殊師利、妙吉祥。是大乘佛教中最以智慧著稱的菩薩。與普賢菩薩並爲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由于他在所有菩薩中,是輔佐釋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稱爲文殊師利法王子。

  依大乘經典所載,在所有大菩薩中,文殊菩薩不只是四大菩薩中“大智”的象征,而且,在過去世他曾爲七佛之師。其銳利的智慧,被喻爲叁世諸佛成道之母。因而有“叁世覺母妙吉祥”的尊號。而且,依《首楞嚴叁昧經》所載,他在久遠的過去世早已成佛,號稱龍種上如來。所以,其爲釋迦牟尼佛二脅侍之一,只不過是一種慈悲度化的大權示現而已。

  文殊菩薩除了是過去世諸佛之師以外,對釋迦牟尼佛也曾有教誨之誼,《放缽經》載(大正15·451a)︰“佛語諸菩薩阿羅漢言(中略)今我得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衆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本是我師。前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由于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法中智慧的象征,因此佛典裏也有很多關于他以智慧開導行者的故事。他曾經以“仗劍迫佛”的權宜示現,來曉喻那些疑悔不安、不能悟入如幻深法的菩薩。也經常用反诘、否定、突兀的語言或行動,來警醒衆生。在大乘佛教裏,文殊菩薩開出的是重視第一義谛、不拘尋常格式的善巧法門。《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的五十叁次參訪,也是由他啓迪才成行的。後世我國禅宗的宗風,與文殊法門也有頗多相合之處。

  在大乘經典裏,文殊菩薩的教化曆程與善巧方便,可以說是多彩多姿的。而且,其教化曆程也與我國有關。在《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中,釋尊曾經預言(大正20·791c)︰“我滅度後,于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止,爲衆生于中說法。”這裏的“振那”,相傳即是我國(支那),五頂之山,即五臺山(又名清涼山)。雖然學術界對文殊師利到五臺山說法的記載多持懷疑態度,但是佛教界則大多相信這是事實。五臺山也因而成爲代表文殊師利的名山。後世佛教美術作品中的“文殊菩薩渡海圖”,描繪的就是文殊率領法眷到我國的情景。

  ◎附一︰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二章第二節(摘錄)

  文殊師利從東方來,留著沒有回去。文殊贊助了釋尊的教化,也獨當一面的弘法,成爲初期大乘的一大流!“文殊師利法門”,與釋尊的(傳統的,大乘的)佛法,在應機開示,表達佛法的方式上,是有顯著差別的。文殊師利是從寶氏世界、寶英佛那邊來的。寶英佛那邊的佛法,與此土釋尊的佛法不同,如《清凈毗尼方廣經》說(大正24·1076b、1080b)︰“彼諸衆生,重第一義谛,非重世谛。(中略)一切言說,皆是戲論,是差別說,呵責結使說。世尊!寶相佛土無有是說,純明菩薩不退轉說,無差別說。”

  大乘經的文殊法門,就是寶相佛土那樣的,重第一義谛,重無差別,重不退轉的法門。《那伽室利分》說︰“尊者所說,皆依勝義。”《濡首菩薩無上清凈分■經》說︰“濡首諸所可說,彼之要言,但說法界。”《決定毗尼經》說︰“文殊師利所說之法,依于解脫。”依勝義,依法界,依解脫,文殊法門的特色,與《清凈毗尼方廣經》所說的,完全符合。

  “文殊師利法門”,不是釋尊那樣的,依衆生現前的身心活動──蘊、處、界、緣起,次第的引導趣入;是依自己體悟的勝義、法界、解脫,直捷的開示,使人也能當下悟入的。這可說是聲聞與大乘的不同。(中略)

  在初期大乘經中,“文殊法門”與“般若法門”同源(于“原始般若”),而有了獨到的發展。以語句來說,“皆依勝義”,“但說法界”(近于禅者的專提向上)。著重于煩惱是菩提,淫欲是菩提,五逆罪是菩提,而忽略于善心──信、慚、愧等是菩提,善業、福報是菩提,六度、四無量、四攝等是菩提。以行動來說,作外道形去化外道,到宮人、淫女處去安居,執劍害佛,而對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也不加重視。這可說是一切平等中的“偏到”!這種“偏到”的精神,在“文殊法門”中,從多方面表現出來。(中略)

  文殊師利菩薩的法門,一向都是以爲說“空”的;如古代叁論宗的傳承,就是仰推文殊爲遠祖的。但在說“空”的《般若經》(前五會)中,文殊師利並沒有參與問答,這是值得注意的事!“中品般若”,及“下品般若”的“漢譯本”、“吳譯本”,雖有文殊菩薩在會,但“下品般若”的“晉譯本”、“秦譯本”、“宋譯本”,都沒有提到文殊師利。所以文殊師利的法門,即使是說“空”的,但與“般若法門”,可能只是間接關系,而不是同一系的!

  ◎附二︰〈文殊師利〉(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文殊師利,爲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普賢菩薩同爲釋迦牟尼佛的脅侍。又作滿殊屍利、曼殊室利、文殊屍利、滿祖室哩,略稱文殊、濡首、溥首,意譯作妙德、妙吉祥。一般稱文殊菩薩,或稱文殊師利法王子、曼殊室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孺童文殊菩薩。

  此菩薩與《首楞嚴叁昧經》及般若系經典關系甚深。或有謂其爲曆史人物者,如《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載,文殊菩薩爲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身紫金色。初生即能語言,後詣諸仙人所求出家法,因酬對者無,故至佛所出家學道。

  或有謂其爲已成之佛者,如《首楞嚴叁昧經》卷下載,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于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彼佛即今文殊師利法王子。

  或有謂其爲當來佛者,如《文殊師利佛土嚴凈經》卷下謂,此菩薩自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發十八種大願嚴凈國土,當來成佛名普現如來。

  或有謂此菩薩在他方世界教化者,如新譯《華嚴經》卷十二〈如來名號品〉載,過東方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金色世界,佛號不動智,有一菩薩名文殊師利雲雲。

  在印度及西域等地,有關文殊信仰之記載甚少。中國自東晉以來信仰文殊之風漸盛。《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六載,唐·大曆四年(769),依不空叁藏之奏請,敕令天下佛寺,食堂中除賓頭盧尊者像外,別置此菩薩像爲上座。現今敦煌千佛洞中有多種文殊維摩變、文殊普賢變及千臂千缽文殊師利等壁畫及絹本畫。華嚴宗據舊譯《華嚴經》〈菩薩住處品〉所載,文殊菩薩住于東北方清涼山之說,而以山西五臺山(清涼寺)爲文殊道場。文殊信仰遂以該山爲中心,傳播遍及西藏、蒙古、日本等地。

  其形像種類頗多,或作草衣文殊,或作僧形文殊,或作童子形,或作渡海之相,而以右手持智劍,左手執青蓮花,以獅子爲座騎的文殊像,最爲常見。

  此菩薩在密宗現圖胎藏曼荼羅中,被安置于中臺八葉院的西南葉上,密號吉祥金剛,叁摩耶形爲青蓮花上金剛杵,形像爲通身呈金色之童子相,頂戴五髻冠,右手仰掌持梵箧,左手豎掌屈大、頭、中叁指,執青蓮花,上立五股杵。胎藏曼荼羅另設文殊院,以文殊菩薩爲中尊,又稱五髻文殊,密號吉祥金剛或般若金剛,叁摩耶形爲青蓮上叁股或梵箧,形像爲童子形,身呈紫金色,頂有五髻,右手仰掌,指端向右,左手豎掌,屈頭、中、無名叁指,執青蓮花,上立叁股杵。在金剛界曼荼羅中,文殊菩薩則爲賢劫十六尊之一

  

《文殊菩薩名之略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