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是不是很偉大啊?
「不久當坐菩提道埸,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經過漫長的時間度衆生之後,就可以坐到菩提道埸,菩提道場是佛陀悟道的處所。在成佛之前,還要通過最後一關,就是降伏魔軍。當年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也曾受到過魔軍的破壞、幹擾。魔,其實並不是外來的,而是潛伏在我們心中的煩惱。魔是梵文「波旬」的音譯,是指阻礙人之善事的魔。《維摩經注》卷四說:「什曰波旬,秦言殺者,常欲斷人慧命,故名殺者」。可知魔即佛智慧的殺手。常人心中往往湧動著種種欲望,包括權利欲、情欲、貪欲等等,都會起到阻礙智慧的作用,都屬魔礙。戰勝魔軍,實際上就是戰勝自己。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戰勝自己。修行成佛的過程,就是戰勝自己的過程。
成佛之前,魔王會帶著一幫人來幹擾、破壞。但是沒關系,這時你的功德和智慧、功力已經達到很高的層次了,很快就能夠降伏魔軍。成佛後,要轉妙*輪,爲衆生演講佛法,使得佛剎極微塵數世界上的衆生,都能聽聞佛法,使他們都發菩提心,根據衆生不同的根性,因材施法教化他們,使他們修學成就。像這樣的教化,不是一、二天的,而是長久到沒有窮盡的時候。「廣能利益一切衆生」。是說普渡衆生,使得一切衆生都在你的所度之列,不能漏去一個,讓每一個衆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善男子彼諸衆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爲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這段經文,把修學《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向我們作了一個總結。「若聞若信,此大願王」,我們今天在坐的人,都有機會聽到了普賢的十大願王,大家都很幸運!但聽到之後,還要相信接受它。假如你不相信,那你就沒救了。相信接受以後,按照普賢的願王去受持讀誦,同時還要「廣爲人說」,是要對別人講,廣泛的宣傳弘揚普賢行願的內容,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法門的好處。如果你這樣做了,你的功德到底有多大呢?這裏告訴我們,我們的功德,只有佛能夠知道,除了佛,就沒有人能夠知道了。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爲人說」。聽了上邊所說這十大願王的功德,不要産生懷疑。你們聽到了,千萬不要有一點疑惑的想法,以爲不會有這樣大的功德,應當相信這是真實不虛假的,沒有錯的。如果相信了,你就要真實的領受十大願王。並且能夠去讀,在讀的基礎上,就能誦,背下來,就能記住,然後書寫,到各處地方去,爲許多許多的人宣傳、演說。
「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在法會聽聞,相信十大願王的人,如果在一念之中能夠相信接受,然後再依十大願王去行持,並逐漸達到圓滿,這個人所獲得功德,有無量無邊的多。這種人能把衆生從煩惱的苦海裏邊,一個一個的解脫出來,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中去。
第十四章、略說前七願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講到這裏,普賢菩薩對前邊所說的內容,進一步「重宣此義」,就是重新用偈頌的方法,再把前面的內容,向大家作補充說明。普賢菩薩在沒有說偈前,先用法眼、普遍地觀察法會裏邊,十方世界的各類衆生,然後根據衆生的根基對機說法。普賢菩薩對前面所說的內容,用偈頌的方式再重新總結和歸納,這個重複不是簡單的重複。它還包含著許多新意,是長行中不曾講到的。長文說到這裏,已經結束了,下邊介紹偈頌的內容。
在講偈頌之前,現在把普賢行願的十大願王,在這裏向大家先作一個簡單的說明。從第一願禮敬諸佛;二、稱贊如來;叁、廣修供養;四、忏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恒順衆生;十、普皆回向。在十大願王裏邊,其中有兩個願是核心!兩個願中,又有一個願是核心的核心!你們聽了半天,知道不知道是哪二個願嗎?這兩個願,就是八、九二願。從第一願禮敬諸佛開始,到最後普皆回向第十願,整個內容是圍繞:「常隨佛學、恒順衆生」這兩個大願服務的。
常隨佛學是上求,恒順衆生是下化。普賢行願品的思想精髓,就是四個字上──「上求下化」。上求,是上求佛道;下化,是下化衆生。這是普賢行願品的眼睛,如果再精辟、再核心,就剩下二個字--下化!下化就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靈魂所在!我們上求佛道,直到成佛的目的,還是爲了恒順衆生!學佛成佛一切修行的功德,都是以衆生爲核心。我們修學佛法主要還是爲了救渡衆生。
在下面偈頌的內容裏邊,從偈頌第一願,禮敬諸佛到第七願望,請佛住世。這些內容僅僅是把前面的內容作了一些歸納和說明。從它的意思上來看,內容基本跟長行的部分相類似,甚至可以說得更簡單些。但在「請佛住世」以後,從「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就是從偈頌第八願開始,用大量的偈頌來說明常隨佛學和恒順衆生這二個部分的內容。我開始也搞不清楚,後面用大量的偈頌,到底是幹什麼用的?我看了很多的批注,像谛閑法師的批注、演培法師的批注。他們都把這些偈頌的內容,又分爲十個願。但我看來看去,對他們的批注,總覺得不太恰當。然後自己琢磨琢磨,發現後邊偈頌的內容,其實主要還是總結說明二個問題。一個是「常隨佛學」,還有一個就是「恒順衆生」。這兩個願就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所在!在普賢十大行願中,「恒順衆生」是核心的核心!因此,學習《普賢行願品》必須要圍繞著這個核心去學,才不會出偏差。
禮敬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複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這裏的兩個偈頌,主要是對禮敬諸佛的內容總結和歸納。「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師子」。在十方世界中,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諸佛。人獅子,是指佛陀。獅子是獸中之王。那麼佛則是人中之王。當然,這是從道德上來說的,因爲佛陀的人格是最圓滿的!道德是最高尚的,不愧爲衆生的精神領袖,因而尊稱爲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一遍禮盡無余」。面對十方叁世諸佛,我要用我清淨的叁業去禮拜。當我們拜佛時,口念著十方叁世諸佛的名號,思想中觀想這些佛,我這一拜,拜的是叁世一切諸佛。清淨叁業,就是在拜佛的時候,心要專一,不能有妄想雜念。拜佛時,心裏只想著佛,身拜佛,口念佛。「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怎麼拜呢?要借助普賢菩薩行願的這種威力和思想境界來拜。拜的時候觀想:十方世界叁世諸佛面前都有一個我,我的面前有十方叁世無數的佛,在接受我的禮拜。「一身複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這就是說,每一個我呢,同時可以變化成千百億的我,化現出無量無邊的化身來,並且所現出的化身,去禮拜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不讓一尊佛漏掉我對他的禮拜,每一尊佛都周遍禮拜到了。禮敬諸佛的意義主要是製伏我慢,同時對佛陀産生懷念之情,目的能夠依教奉行,不要忘記佛陀的大恩大德。
稱贊如來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這是總結稱贊如來的內容。「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當天氣晴朗,太陽光透過窗子照進來,我們會看到空中有無數的微塵在不停地運動。想來大家都曾看見過了嗎?那麼我們可以觀想,宇宙中有許多的微塵,每一個微塵就像一尊佛。宇宙中有多少微塵,就有多少佛存在。在佛的周圍,還有微塵那麼多的菩薩圍繞著。因爲任何一位佛陀的出世,他都不會是單獨的。「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無盡法界,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有多少微塵,就有多少諸佛。
有的人會認爲,佛陀已經入滅了。其實佛陀並沒有入滅,佛陀離我們並不遙遠。南朝善慧大師有這樣一首詩:詩名是「夜夜抱佛眠」: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
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善慧大士,俗姓傅,本名名翕,浙江東陽郡義烏縣雙林人,隱居本地松山雙林寺。南朝梁武帝曾請他講《金剛經》。這首偈文的意思是:每天夜晚抱著佛睡眠,每天早晨與佛同時起床。站著坐著與佛常相隨,說話沈默與佛相一致。佛每時每刻都沒有離開過自己,如同身體連著影子一樣。想知道佛的去處嗎?這說話的聲音就是佛啊。這首詩的道理是說明什麼呢?它告訴我們自性是佛,修道者當從自身中求佛。不必外求,向外尋求反而丟失。所以,我們跟佛是融爲一體的,一秒鍾也沒有離開過佛,佛跟衆生一張紙也不相隔的。只要你的功夫修到家了,佛隨時都在我們的身邊顯現。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于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我們面對這麼多的佛,要用不同語言和聲音去稱贊諸佛。在長行裏邊已經打個比喻,我們現在贊歎如來,要超過辨才天女的五百個舌頭。要超過她用五百音聲去稱贊如來,就像廣播電臺的播音員一樣。雖然只有一個人在一個地方說話,但在很多的地方,同時都能聽到播音員的聲音。我們在贊歎佛的時候,要借助這種方法去觀想。用最美好、美妙的言詞去稱贊如來。這種稱贊並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一直要接連不斷的,贊歎到所有未來的一切時劫。未來的時劫是永遠沒有窮盡的,那麼稱贊也就永遠沒有窮盡的時候。
贊佛的意義在哪裏呢?因爲如來的功德極深極大,無法用數目來計算,所…
《學佛者的信念(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