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者的信念(濟群法師)▪P32

  ..續本文上一頁

  成就佛陀的能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這一段經文主要講了十二種力量。成佛就是要成就這十二種功德,只有具備這十二種能力,才算是功德圓滿的覺悟;才有能力去度化衆生。希望將來自己成佛以後,也能具備這樣的能力,然後方便善巧地去度衆生。下面將這十二種功德分別向大家解釋。

  「速疾周遍神通力」,講的是神通的力量。速疾周遍:是快速在十方世界中,運用自己的神通去度化衆生,去成就衆生。佛教講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前五種是世間人共有,唯有漏盡通是佛教特有的。世界上的人,像那些煉氣功的人,還有其它宗教,甚至一些邪教,他們的修行也能成就神通,但他們最多達到前五通,不可能成就漏盡通。原因是什麼呢?前者煩惱未斷,生死未了。像前邊說過的梵志,雖然已經具備五通,但生死未了,未免輪回。而佛陀是徹底斷除煩惱和痛苦的覺悟者。佛教修行最終目標是成佛,是除斷煩惱,脫離生死,佛教不以神通爲究竟。佛教在修行中智慧的成就、慈悲的成就、道德的完善,這些才是最主要的。神通僅僅是學佛修行的副産品,枝末的東西。神通必須要在慈悲、智慧、道德的正確引導下,才能産生良好的作用。反之,如果一個人的道德、人格很差,擁有神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普門遍入大乘力」,講得是大乘的力量。許多學佛的人,往往不能正確認識大乘與小乘的區別。根據比較傳統的觀念認爲:大小乘佛教,各有自己的叁藏。比如《阿含經》是小乘經典;像《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等屬于大乘的經典。但對于學習經論來講,並非說你學了大乘的經典,就等于你是大乘,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大乘與小乘的主要區別在于發心。你發的是菩提心,你學的一切都是大乘。相反你發的是出離心,你所學的都是小乘。大乘與小乘不是屬于什麼法門,而是在于你的發心大小,這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乘發心的主要特點:就是要發菩提心。所謂的菩提心,也就是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種願心,充分顯示出大乘行菩薩道的氣魄!

  「衆生無邊誓願度」,度衆生要講究方便善巧,就像《維摩诘經》裏所說的那樣:「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你先要給衆生講一些使他們感興趣的事情,然後再給他們灌輸佛法的道理,引誘他上當!上佛法的當,上好當,而不是壞當。你不要一下子就跟他講佛法,那他不一定接受,要投其所好。他喜歡下棋,就陪他多下幾次,慢慢跟他講,用佛法去開導、開導他,這就是說,弘揚佛法,目的是想讓他修學佛法,使他受益,這就是方便善巧。

  如像那些搞哲學的人,你要去度他,先要跟他談哲學,然後跟他討論佛法與哲學的關系,這樣你就比較容易引導他上佛法的當,他對佛法有興趣了,他才會學佛。對吧?「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你不具備無量法門的道理,沒有充分的理由去說服你所度的對象,人家問你幾個佛法上的問題,一問叁不知,那麼這個衆生怎麼度啊?「法門無量誓願學」。各個方面的知識都要學習,因爲一切衆生都是我們所度的對象。像觀音菩薩應現什麼身得度者,即現什麼身而爲說法。觀音菩薩爲在家人說,也爲出家人說法,爲男、女、老、少說法,有時以國王的身份說法,甚至以乞丐、畜生的身份爲衆生說法。菩薩說法度衆生,根據衆生的不同善根,示現不同的身相,方便善巧度化衆生。菩薩要度衆生,要做到無孔不入,這就是:「普門遍入大乘力」的表現。

  「智行普修功德力」。講的是功德力。成佛就是一切功德的圓滿!功德的成就,是福德、智慧、修行達到圓滿。功德怎樣修啊?這裏告訴我們」智行普修「,就是要用智慧去指導我們的行爲,離開智慧修功德,你的功德只是人天福報,不能成爲成佛的資糧。這種功德是有漏的。我們只有用智慧去引導修行,産生的功德才能成爲我們成佛的資糧。

  「威神普覆大慈力」,講的是大慈大悲的力量,把衆生從煩惱痛苦、迷茫的深淵裏邊拔出來,這是慈;悲,是給衆生快樂,讓衆生歡喜。佛教的慈悲,與儒家講仁,西方基督教講博愛。頗爲相似,因而容易引起混淆。其實,佛教所講的慈悲比其它宗教所講的仁愛啊、博愛啦的層次要高。基督教的博愛對象爲人類,他們不愛衆生。他們說,牛馬豬羊是上帝造下來,供給人吃的。可見他們的博愛是有限的,他們的慈悲心只針對人類而言,對其他的衆生就談不上博愛。就人類而言:僅限于信仰上帝的人,對異教徒就不會去愛了。不愛上帝的人,上帝會把他打下地獄中去的。這種博愛是有條件的。

  佛教的慈悲是針對一切的衆生。《普賢行願品》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把一切衆生視爲一體,沒有任何條件地去爲衆生服務,給衆生歡樂;甚至包括蚊子、蟑螂、老鼠之類的動物,我們對它們都要布施大慈大悲,我們不僅保護它們,不去傷害它們,而且還要供養它們。還有我們對大自然的一花、一草都要起悲心。佛教的慈悲,不分親、疏、遠、近、冤親平等,無條件的把衆生和自己看成一體。衆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衆生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所以,佛教慈悲心是何等廣大啊!

  「遍淨莊嚴勝福力」,講的是福報的力量。前面我們所說,修學佛法要福慧雙修。佛,是福德和智慧都達到圓滿的成就者!佛爲什麼稱爲二足尊?前面給大家講過,福德和智慧已經達到圓滿了,佛陀的生命裏邊沒有任何缺陷了,福慧具足圓滿,所以稱爲兩足尊。二足,指人類是二足衆生其中的一種。而佛是人類中福慧最圓滿的覺悟者,是最受人尊敬的覺悟者,所以稱爲二足尊。」勝福力「的勝字,是說這種福特別的大,特別的好的意思。福報的力量,這幾天已給大家講了很多,說明世間的人,只有積累了福報的資糧,才有良好生活的條件和環境。修福報同樣也是往生淨土的力量。你沒有福報,就不能往生淨土。《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天上的人,如果福報不大,能生在天上嗎?是不是?天上人的生活比我們人間,不知要好幾百倍,幾千倍,幾萬倍。天上人能生在這麼良好的環境中,他們的福報也是修來的。所以,我們要廣修福報,把所修的福報去莊嚴世界,去爲衆生服務,而不是爲了個人享福。

  「無著無依智慧力」講的是智慧的力量。學習佛法,智慧的成就是非常重要的!佛法爲什麼重視人世間?不太重視天上呢?因爲一個人的福報大了以後,容易貪著福報,會使人墮落。一個人如果生到天上之後,就會停留在享受中,你叫他修行,他根本就不會修。但一個人的福報也是有限的。玉皇大帝他的福報享完之後,照樣流轉生死。就像我們人間有這樣的話:「富貴修行難」。人世間有錢的人,有名譽地位的人,他吃穿不愁,樣樣都有,他就懶得修行了。

  佛經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一個叫耆婆的人,他在僧團裏經常免費爲比丘們看病。他是一個醫生嘛,治好了許多人。後來死了之後,就生到天上去了。有一天,僧團裏又有比丘生病了,生的病很難治。因爲耆婆的醫術高明嘛,大家就想到了耆婆。耆婆是神通第一的目鍵蓮的弟子。目鍵自信地說,沒問題,我上天去把他找下來,給你治病。然後,目鍵蓮一個神通就在天上出現了。耆婆已當上天主了,美女如雲,天上的女孩子漂亮的程度,地下再漂亮的美女跟她們相比,一個個簡直成了醜八怪了。那天,耆婆正好帶領宮女去參加一個舞會。這時,目鍵蓮到了之後,就站在路邊。耆婆帶著一群美女,駕著馬車,正忙著趕路。當他看見目鍵蓮之後,瞧他一眼,趕著車就過去了。按理說,自己的師父到天上來了嗎,應該下車打個招呼,把他請到家裏吃頓飯,或者請到那裏去請上一頓,結果呢?他看了一眼就走掉了。目鍵蓮感覺不對勁兒!這人過去不是這樣的,今天怎麼會這樣對待我呢?他一個神通過去,車就跑不動了。目鍵蓮說:你爲什麼看到我不下車?你知道耆婆說什麼來著?他說:你沒看見,我正忙著,享樂要緊呀!來不及了。你看,對你我還瞧一眼,換個人我連瞧都不瞧一眼。我對你還算比較好的。所以說富貴修行難啊。如果一個貪著福報,要修行就比較難了。修行要靠智慧。只有智慧的力量,才能從貪著享樂的福報中擺脫出來。只有智慧的力量,才使我們不被人世間的假相所迷惑,使人看破世界上的一切。

  錢財啊、名譽啊、地位啊、愛情啊、家庭、兒女……,這些東西都是虛假的存在。過眼煙雲。俗話說:「萬事到頭一埸空」。「空」,是佛教大乘空宗的一個核心概念。這個「空」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空無所有或不存在的意思。佛教哲理上的」空「是梵文」舜若多「的音譯,意思是空性。「空性」是什麼意思呢?佛教認爲世間所有的一切事物或現象,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的。在某些條件因素具備的情況下産生的,這叫做緣起。每件事物或每種現象,都是由因緣和條件暫時湊合而成,沒有任何一件事物可以單獨成立,事物的本質,是性空的。龍樹菩薩常常用水中之月,來比喻這個道理:水中的月亮並不是真正的月亮,其中沒有本質、沒有自性,其實是空。但是,水中月亮又確實存在。就是說,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說假相是存在的。說水中真有月亮是不對的,說水中沒有月亮也不對。只有說水中無真月亮而有假月亮才對。所以,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真實不變存在的。我們明白了緣起性空之理,萬法由緣而生,緣生法生,緣滅法滅。我們對任何事情都不會貪著。那麼要靠智慧的力量,去觀照人生,才能使我們不貪著。

  「定慧方便威神力」講的是…

《學佛者的信念(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