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了。
《維摩诘經》:「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說法時,雖然用一種音聲,但衆生聽到的聲音卻不一樣,比如中國人聽到他的話,就是中國語,英國人聽到是英語,法國人聽到是法語,德國人聽到是德語,日本人聽到是日語。爲什麼一種聲音裏邊,不同的人聽到是不同的聲音呢?是因爲佛陀神通的力量。所以說:「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每一個音聲裏面都有無量無邊的言詞,不管是天上,天下的人,還是畜牲,只要能聞到佛陀的聲音,你都能感到佛在跟自己說話,佛陀使用的語言就是我的語言。
稱贊如來時,我們要觀想,自己也具備佛陀這種神通的力量,用各種美妙的言詞去稱贊如來的切德。這種稱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我們稱贊的這種聲音,遍及整個法界,整個宇宙,無所不在。稱贊如來的方法,就講到這裏。「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一段經文的內容,大體跟前面講過的一樣,這裏就不重複了。
第五章、廣修供養願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爲供養。所謂:華雲、幔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爲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供養的意義
這段經文是第叁個大願的整個內容。一說到供養,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許多寺廟都有給佛、菩薩上供的習慣;還有呢?天天吃飯之前,我們都要供佛。叁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養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對佛陀的尊重、恭敬的一種表達。供佛並不是說佛一定要吃我們的東西,到時候你不供養,佛就得餓一頓肚子了,不是這回事的。供養,是表達我們對佛陀的虔誠和恭敬,同時也體現我們對佛陀恩德的報答!佛教講上報四重恩?其中有師長恩,佛陀是我們的本師,當然也是師長的範疇。因爲有了佛陀的出世,我們才懂得怎樣去認識真理,才知道怎樣修行,怎麼擺脫煩惱和痛苦。佛陀于衆生有大恩德,我們粉身碎骨報答佛陀的恩情,都報答不盡的。我們除了禮敬、稱贊如來以外,還要供養。
現在講的是第叁個願:「廣修供養」。廣修供養,不僅僅是供養佛,而是要供養世界上對我們有恩惠的人,及沒有恩惠的人,我們都要供養他們。如我們的父母、親戚、朋友,凡是對我們有過幫助的人,我們都要懷有一種感恩的心情去報答他們。佛教中講培植叁種福田:一是恩田。是說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要知恩報恩。懷有一種感恩心,去報答他們的恩情。佛經裏面講:「一個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如果佛陀沒有出世,我們孝敬、供養自己的父母,功德就是最大了。孝養父母,報答父母的恩情,也是在培植我們自己的福田。因此,一個學佛的人,如果在家裏連孝敬、供養、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話,那你就不是一個好的佛子。二是敬田。凡屬于我們恭敬的對象,如師長、老師、善知識、諸佛、菩薩,這些都是我們的敬田,我們都要供養他們。叁是悲田。悲田,是指我們要慈悲的對象:如那些貧窮的人,乞丐呀、他們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難,需要人們幫助時,作爲學佛的人,我們要本著一顆慈悲的心,去同情他,幫助他。表面看上去,我們是在幫助別人,其實我們是在幫助自己種福報,所以只要見到有困難的人,我們都要積極主動地去幫助人家。
佛教把培福叫種田。種田,就像農民在春天播種,到了秋天,才能有收獲。如果春天不播種,那麼到了秋天,就一無所獲。一個人的福報是從哪裏來的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頭上。于是怨天尤人,說老天爺沒有長眼睛,不幸的事情總落到自己頭上。其實,一個人的運氣好不好,並不是取決于老天爺,倒是與你的福報有關,而福報是來源于培植福田,廣種恩田、敬田、悲田,通過布施、供養才會有福報。廣修供養,從經文表面上看,雖然只講到供養諸佛,但是從經的內容來看,其實已包含了供養一切衆生。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這裏的內容前面也講了,一切佛剎,極微塵中,各有一切極微塵數佛。是說無量無邊的佛,每一尊佛的身邊,都有很多的菩薩海會圍繞。這就告訴我們,我們供養的對象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供養的意義?一是表達了對佛菩薩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長福報。叁是滅除我們的悭貪,就是吝啬、小氣。供佛,把你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克服小氣。如果沒有供養、布施心,舍不得把東西拿出來,那你將來會得貧窮的果報。布施、供養是存錢的最佳方法,而且將來「利息」很高。因此一個人的財富,不是靠拼命賺錢就能得到的。而是要靠福報,也就是通常說的運氣。
供養、布施不僅能培植福報,同時也能克服自己的貪心、執著。一個人如果執著財物,舍不得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像你銀行裏一分錢也沒有存進去。雖然銀行裏的錢很多,有的人能從那裏取出十萬、二十萬,但你一分錢也取不出來。所以布施、供養別人的同時,實際上是在爲自己存錢。
人因爲貪著的關系,使得我們不能夠廣修布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是過時,自己不喜歡穿的,才會比較大方的送給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剛買的時裝,送給他人。再比如送人家電器,總是看家裏那些用不著,用舊了的拿去送人。你不會把剛買回來的大彩電,搬去送人。爲什麼我們舍不得把最高檔、最貴重的東西送給人家?原因就是貪著。因爲我們對好的東西産生執著。如果你對這些最好的東西不貪著,能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拿去布施,救濟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那麼,本身也是在破除我們的自私、悭貪、執著和煩惱。
我們執著什麼東西,這種東西往往就是我們産生煩惱的根源。執著是我們解脫生死最大的障礙!在佛教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個禅師,他的修行境界是很高的。他對什麼東西都不會貪著,但是唯一使他貪著的是一個缽。因爲這缽是過去皇帝賜給他的。一天,他的壽命快要到了,閻王爺就派了二個小鬼來抓他走。這個禅師的功夫很高,他往那裏一坐,就進入禅定的狀態。那兩個小鬼到處找,怎麼也找不到他,四處尋找,連個人影都不見。找不著,怎麼辦呢?回去又交不了差,很苦惱。然後他倆就去請教寺廟裏的護法神、土地公,這禅師究竟躲在哪兒去了呢?我們怎麼找也找不到他。後來護法神告訴他們說:這個禅師的修行境界很高,你們想找他是很困難的。不過,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你們見到他。這個禅師有一個缽,這個缽是他特別喜歡的東西。你去把他的缽拿來敲一敲,他聽到敲缽聲肯定會出來的,不信你們試試看。
禅師正在入定,定中的時候,鬼神是找不到他的。無常鬼變只老鼠,在禅師的缽上跳來跳去,缽發出了響聲。禅師馬上從定中出來,他怕這個缽摔壞了!這時,無常鬼一下就撲了過去,用鐵鏈套住了他的脖子。對不起,請你跟我們走一趟。禅師意識到缽給他帶來的過患,就在這緊要關頭,禅師急中生智,把這個缽一下給摔破!然後再次進入禅定的狀態,結果無常鬼又找不到他了。缽沒了,但自己的命卻保住了!
香花燈果供養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起深信解,就是深信不疑。現前知見,是說這麼多的佛,就像在自己的面前一樣。我們的這種修行方法主要靠觀想。我們要讓自己進入普賢菩薩思想境界中,相信宇宙中有無量無邊諸佛的存在。下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應該怎樣供養諸佛:「悉以上妙諸供養具」,面對十方諸佛,我要用最好的東西去供養。所謂的最好,當然不是一定要你拿出金銀財寶去供佛,而是指在你經濟能力有限的範圍內,用最好的東西去供佛。
「所謂華雲、蔓雲、天音樂雲」華,是指花,用鮮花供佛。雲,是表示衆多,用很多的鮮花去供佛。蔓,就是花蔓,把花一朵一朵地串起來,串成花環,一串一串的拿去供佛,這就叫蔓雲。天音樂雲,就是用音樂去供佛。如我們唱的爐香贊,這就是音樂供養佛。如果在坐的哪位是學彈鋼琴的,或是電子琴什麼的,你可以到佛堂去表演給佛聽。比如你剛學會一首新歌,你覺得好聽,你唱得又最好,首先去供養佛,這也是供養。
「天傘蓋雲」,過去國王出動時,有一種傘蓋撐在他的頭上,用這種傘去供佛。「天衣服雲」,是用最好的衣服去供佛。比如你剛買到一件高級的時裝,先拿去供佛,然後再穿,這也是可以的。供養的意義,主要是表達了你的虔誠,至于佛能不能穿那是另一回事。水果剛買回家,選一個最大最好的,先…
《學佛者的信念(濟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