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P105

  ..續本文上一頁是養生之道。我是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一天才拜八百拜,過去一拜也不肯拜,然後是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每天拜好幾百拜,曉得它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對我們身心有莫大的利益。那麼最初學佛的人,沒有人告訴我,我問他們這個拜?就這個拜。拜是最敬禮。這我不服,你一定要把道理給我講通,我服了,我才肯做;不服,我不肯做。所以我年輕時候非常頑固,非常地執著,有人把我說服,很不容易;可是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真做。那麼禮敬的修學,是先從儀式上去做,由儀式去修你的清淨心,然後經裏面所講的無不敬這一句,才能夠貫徹精微內外。

  

  所以中國古代的教學,無論是小學與大學,都是以無不敬這叁個字爲教育的基本原則。那麼這是我們現代教育裏面疏忽了,沒有了。它是真正要把你性德開顯出來,應用在生活當中,所以與佛法的修學可以說是不謀而合。那麼注解裏面講的有十種禮,注解說“言禮敬者,禮屬身業,謂合掌、低頭、曲躬、俯伏、反掌接足,俱身分事也。敬屬意業”,敬是心,禮是身,普賢菩薩教給我們這個修行的法門,第一個就是要修禮敬。清涼在華嚴經疏鈔,這個“大疏”,就是華嚴疏鈔,裏面講有十種禮,這個十種禮名、目,注上都有,而且還有簡單的解釋,那麼這個十種禮,各位自己去看,我也不必再說。

  

  不過禮既然是講修行,修行裏面要有觀照的工夫,假如沒有觀照,那只是行禮而已,不叫修行。行是什麼?把我們迷惑顛倒,錯誤的思想、行爲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佛門的禮節是五體投地接足禮,五體是兩個膝蓋,兩個掌,頭頂,這叫五體。五體都要投地。而且行禮時候反掌,反掌是接足,就是承受佛的兩只腳站在我的手掌當中,接足禮這是最恭敬的禮節,那麼這個裏面表的意思。

  

  當我們行禮的時候,第一個是右膝蓋先著地,右膝蓋先跪下去;右是表順,左面是表逆,叫旁門左道,右是正,左是反,所以左道就是外道;所以是先右膝著地,這是正法,與正法相應。右膝著地的時候,你要有觀想,念念不忘一切衆生,右膝著地的時候,令一切衆生得正覺道,右是正道。然後第二是左膝蓋著地,左膝著地的時候,心裏想著要令一切衆生,從外道法裏面改邪歸正,要有這個願在裏頭,有這種意念在裏頭。左是外。代表是旁門左道,有不少人學旁門左道的,我們現在雖然沒有力量把他轉變回來,要有心,你不能把他忘掉,念念不忘度那些外道改邪歸正,要度那些小乘回小向大,它這個意義很深很深藏在裏頭。然後右手著地;我們拜佛的時候,由這幾位出家的法師教你們拜,你們不會拜的時候教你們拜,但是你一定要懂得這裏頭的觀想,每一個動作要如法,還要帶上觀想。右手著地的時候,有如釋迦牟尼佛的金剛寶座,因爲你右手下去時候,這個身子很穩,兩個膝蓋都著地了,頂足而立,身體很穩重,像佛的金剛寶座上一樣,住持正法。左手著地的時候,右手先著地,然後是左手著地;凡是左都代表外道,左手著地的時候,心裏想著于一切外道,我們應當要用四攝法去幫助他,攝受他歸正道,就是我們要用手去接引他。最後頭頂著地,頭頂是我們一個人最尊貴的部份,頭頂著地的時候,我們想到令一切衆生離驕慢心。

  

  人都傲慢,沒有一個說是我不傲慢,沒有這個道理,傲慢是俱生煩惱,不要學的,不學就會的。你看地伽師裏面所講的我見、我愛、我慢,就有慢字,我癡,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傲慢是其中之一,這是很大的障礙,障道。所以頭頂著地的時候,令一切衆生舍傲慢心,成無見頂相。佛的頭頂非常之圓滿,頂上有肉髻、相,舍傲慢心,無見頂相才顯出來,才只叁十二相之一。那麼這是幾個動作裏面都有幾種觀想,我們在拜佛,如果裏頭沒有觀想,就瞎拜了;對身體運動可以,對身體運動是能收到一點效果,對你道業上沒有幫助。你如果能夠念念都能有這個觀想,對你道業上有幫助,所以禮拜是八萬四千行門之一,是修行的。

  

  同時,我們這樣禮拜,願願都是爲衆生,都是利益衆生,除了利益衆生,還利益自己。我今天五體投地拜佛,拜菩薩的時候,我們是五體,願自己從今之後永離五道,五道就是六道。因爲阿修羅照理說不應該算一道,你看經上講的阿修羅,天有阿修羅,人也有阿修羅,惡鬼、畜生都有阿修羅,只有地獄裏頭沒有阿修羅。所以佛經裏常講五趣輪回,那麼講六道跟五趣,實際是一樣的;講六道把天阿修羅,單獨給他算一道;講五道,天阿修羅就歸在天,那就是天人惡鬼地獄畜生。我們五體投地,願我們從今之後永離五道,就是超越六道輪回。離于五蓋,五蓋是煩惱,就是永斷煩惱。令諸衆生安住五通,具足五眼。所以一拜下去是自利利他的願油然而生,要這樣地禮佛,無量的功德,天天禮拜,天天作如是觀,你那個心不慈悲慢慢自然就慈悲,它養嘛!天天養嘛!這個驕慢嗔恨衆生的心,自自然然就斷掉了。

  

  你要不常常作如是觀,培養你自己的心,真的,性德沒有辦法開顯,迷惑顛倒不容易斷啊!要這樣地拜佛。你們天天拜,我今天講到這一段了,記住,好好地去作觀,每一個動作裏面,加上觀想,這就如法了。那麼這十種禮,此地說得簡單,慈舟法師的普賢菩薩行願品親聞記,他注解的比較詳細,也是十種,他注的文字比較淺顯,很容易看,這個注解的本子將來送給諸位。

  

  再看第二段,“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這個小題目是解釋行願的相,就是禮敬諸佛的樣子。那麼這個裏面有叁個小段,這是第一小段,是“所禮果境”,果是諸佛,是我們禮敬的對象,那麼這個裏面必須要跟諸位說明。所有盡法界虛空界,一個都不漏,完全都包括了,真是稱性。十方是講的空間,四方四維上下,這是十方。叁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釋迦牟尼佛以我們的境界來看。那是過去佛,他老人家已經過世了。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是現在佛,他還沒有入涅槃,現在佛。過去的諸佛無量無邊,現在諸佛也是無量無邊,我們不難懂。那未來佛在那裏呢?禮敬過去佛,禮敬現在佛,我們曉得未來佛在那裏?未來佛就是每一個衆生,每一個人都是未來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那麼換句話說,叫我們對于每一個人要把他看作佛一樣地禮敬。

  

  我見到釋迦牟尼佛,見到阿彌陀佛禮敬,我見到另外一個人不禮敬,你這一條願沒修,因爲普賢菩薩行願,禮敬的時候,他是平等的。所以修普賢菩薩行願的時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上品上生,比我們念阿彌陀佛,那功夫高太多了。我們念阿彌陀佛念成功了,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你要修十大願王,那是實報莊嚴土,沒話說的,決定實報莊嚴土,你就從這一願你就能體會到。我們今天誰把一切衆生當作佛那麼樣恭敬,你們都有分別心;他有什麼了不起,他不如我,我對他爲什麼要恭敬?好了,你十大願王就沒有份了,頭一條就沒有份,以後條條都沒有份。這個十願就好像十層大樓一樣,這是第一層,你沒有第一層,當然就沒有第二層,後面統統沒有。要緊啊!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對于每一個人,乃至于對蚊蟲螞蟻,只要是有情衆生,我們要跟他看成佛,完全平等。

  

  當然見佛我們五體投地頂禮;你見到人,你就不必五體投地了。如果見到人也五體投地,那街上人太多了,你磕頭磕不完了,那你又錯了,你又迷在事相上了。對待一切人,一切物,我們的恭敬心沒有兩樣,所以我們見人一鞠躬,或者點點頭,這是儀式上不一樣,敬心決定一樣,決定是相等的。見善人是一樣的,見惡人也一樣,不能說見惡人我們就不理他,那就錯誤了。惡人也有佛性,他也要成佛,你對他要生了差別的念頭,是你自己破壞你自己修行,毀掉了你的普賢行;普賢行是成無上道的,換一句話說,我自己要不要成無上道?要不要修普賢行?要修普賢行,不能跟一般人觀念一樣,要跟諸佛菩薩的觀念一樣,建立新的人生宇宙觀,是諸佛菩薩的人生宇宙觀,不是人間的人生宇宙觀,你才能真正修學十大願王。不僅是如此,對一切人恭敬,剛才講了,對一切物,對一切事,統統是諸佛。

  

  所以華嚴經在末後講善知識,香爐、善知識,蠟臺、善知識,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沒有一樣不是善知識,爲什麼呢?在無情的分上,它有法性,有情叫佛性,無情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只是名詞不一樣,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才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樣才真正做到了禮敬諸佛。所以諸佛是包括了一切有情、無情衆生,統統在內,這個心多大!儒家禮裏面講無不敬,名字上想像不錯,其實境界沒有說到華嚴經這麼透徹。所以儒家講充其量只是對人,沒有講對物,沒有講對一切衆生,沒講到這個。而佛法裏面說,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包括在諸佛兩個字之內,這真正不可思議。

  

  所以天天你們佛門裏面課誦本裏面,每一天作早晚課都要念禮敬諸佛,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都是口裏唱唱歌而已,什麼意思不懂得,完全沒有做到。對待一切人,勾心鬥角,一點恭敬的念頭都沒有,他怎麼能成就。這樣地念佛,一天念上十萬聲佛號,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不相應。一定要明理,你才能修,所以我明白之後,要努力向這個方向去做,向這個目標去精進,要認真地修禮敬,無不敬。一切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世尊,諸佛,就是我剛才講是廣義的,世尊是狹義的;世尊就在十法界裏面,他真的證到究竟果位,以佛的身分出現于世,這個稱爲世尊。

  

  那麼諸佛呢,講一切衆生都是諸佛,這是華嚴經;佛只有在兩部經上這樣講過,其他的經上沒有,第一部是華嚴,第二部是圓覺,這兩部經上佛說的,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這樣的字句在其他經上沒有,尤其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華嚴經上有的,其他經上也沒有,所以諸佛的意思包括得非常寬廣。下課了,聽這個經聽了打瞌睡就大不敬了,一定要振作起來。

  …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