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願王導歸極樂。那麼換一句話說,凡是死心塌地修念佛法門的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叫做善財。善財是個通稱,不是某一個人的專稱,是指專修西方淨土的人,就可以稱之爲善財。善是講善根,財是講福德;彌陀經裏面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一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多善根、多福德,所以善財是表這個意思,表多善根、多福德。
什麼叫善根?什麼叫做福德?以華嚴經來講,善根是信、解,我信得過,我明白;這個事與理,我通達,我明了,這個叫善根。什麼叫福德呢?福德是行,我能夠依教奉行;行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證果。行證是福德,信解是善根。華嚴經上,清涼大師的四分,信、解、行、證,你具足這四個條件了,那你就是善財。所以善財也表福慧雙修,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福慧雙修,這一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慧呀!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絕對不爲外面境界所動,不爲其他法門所誘惑,這是定,不爲外面境界所動,不爲其他法門所誘惑。
譬如禅、密,或者是別的法門,教、律,這些法門,你不被它所誘惑,如如不動,這是定。所以一句阿彌陀佛,福慧雙修,定慧等學,真正不可思議。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無上正等正覺,不用第二個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真正不可思議。那麼這一卷經,在清涼大師整個科判裏面,題目叫正示普因,所以我們在經本上,華嚴經重示普因章,這是用清涼科判的名稱。那麼一般題目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別行一章。我們用他科判的名稱,因爲我們這個本子裏面一共是兩章,一章是觀自在章,這是這一卷的題目。重示普因的意思,前面已經說了,現在再說,可見得普賢菩薩慈悲到了極處。這個裏面最重要的,爲我們開示,也是詳細說明能證普賢行願,能證的,能證的是普賢行願,我們一定要重視普賢行願,一定要修學普賢行願。
目標是叫我們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而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西方世界的四種淨土,這個明白了嗎?爲什麼西方四種淨土不可思議呢?剛才講了,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就圓證叁不退,這個不可思議呀!不但我們沒有法子,即使連那些大菩薩們都搞不清楚,爲什麼會有這種境界。所以這種境界,經上也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還不十分透徹地了解,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西方的四種淨土,這是他方世界沒有的,他方世界凡聖同居土,決定不是方便有余土。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世界,我們凡聖同居土裏頭,決定跟方便有余土不相同,不會混在一起的。西方世界有四土,四土混合在一起,這個不可思議。
好像我們念書一樣,你們在學校念書,大學絕對不是中學,中學決定不是小學,它都分開的。西方極樂世界很特別,大學、中學、小學、幼稚園,在一個講堂上課,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他的待遇平等。幼稚園學生的時候,跟大學生坐在一排,坐在一個座位上,這個情形別的地方找不到,只有西方極樂世界一家,只有它一個,好處太多了。小學生不懂的,隨便隔壁碰一碰老大哥,他就會教了,真方便啊!所以它很特別,你要曉得華嚴經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實實在在就是指西方淨土,那麼這樣才真正能成就殊勝不可思議的功德。換一句話說,如果不依普賢行願來修行,縱然修上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也不能成就,這是真的。不能成就是,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這也是我昨天跟諸位所說明的四教的佛,藏教、通教、別教,可以在他方世界修成。如果要想成圓教的佛,非到西方世界不可,就是這個道理。那麼到他方世界修行,要修成個藏教、通教、別教,時間很長,也要吃很多苦頭,才能達到這個目標。爲什麼不到西方世界走近路;到西方世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時間短,不吃苦頭,得大自在。因爲你在他方世界,你見到的佛有限;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每一天所親近諸佛如來,沒有限量的。所以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于到十方諸佛世界;見阿彌陀佛,等于見十方諸佛如來,這個不可思議,所以特別贊歎在此地。普賢菩薩特別勸勉華藏世界這一些諸大菩薩、法身大士,而且勸勉的言詞,也非常地懇切。如來功德,前面已經贊歎了很多,贊歎不盡;不但普賢菩薩說我贊歎不盡,假使十方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共同來贊歎,贊歎多久呢?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這個時間太長太長了,數字太大了,這個注解上有,諸位去看什麼叫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我在此地就不再啰嗦了。
相續演說,這是繼續不斷地在那裏說,在那裏贊歎,不可窮盡,贊歎不盡。在這個地方特別要提醒諸位一句的,如來功德,如來是誰呢?是自己,就是自己本性的功德,不是別人。如果贊歎別的佛,毗盧遮那如來,贊歎他與我不相幹,那我們修學畢竟是隔了一層。與我們息息相關,就是贊歎自己一念叁千的功德,自性的功德,贊歎不盡,十方諸佛沒有辦法贊歎。那我們講學佛,恢複我們的自性,將我們自性,自性功德顯露出來,學佛就是學這個而已。首先把這個目標,殊勝的功德說出來了,是自己的,不是別人的。我們想不想恢複呢?很想。若欲成就此功德門,你很想成就;你要想成就,那你就應該要修學十種廣大行願。希求、欲望,這是願;認真去做,這是行。十代表圓滿的意思,念念都圓滿,這個才叫做十。普賢菩薩他本人就是這樣修學法的,所以他把他親身體驗到的殊勝的行門,傳授給我們;我們如果要想成就如來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那你就應當效法普賢菩薩,跟普賢菩薩學,他怎麼修,我們也怎麼修,那你就決定成就。
再翻開,我們看下面一段經文。注解,諸位自己去看,注得好,注得很重要。“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個第一句,這是普賢菩薩征示,那十種呢?何等爲十?就是那十種呢?菩薩自己先把這個十種說出來,名目說出來了。說出來之後,善財童子聽到了,對于這十種,境界、行法,他還不曉得,所以他一定要問。“善財白言。大聖。”白是下對上敬詞;上對下,這是用告,我告訴你,這是上對下的口吻,陳白是下對上的尊敬的稱詞。大聖,這是稱普賢菩薩,普賢是等覺菩薩,在華嚴經裏面,他的地位是等覺菩薩;地上菩薩稱爲聖,大聖是稱等覺。
“雲何禮敬,乃至回向。”從禮敬一直到普皆回向,這是怎麼個修學法,請他詳細地說明。“普賢菩薩告善財言。”你看看這個用字,這個地方我們都要注意,爲什麼呢?這修普賢行,普賢行第一個就是禮敬諸佛,所以首先要知道修敬。意敬,言詞也敬,身口意叁業恭敬,你才能夠真正得到東西。因爲敬是性德。是修我們自己的性德。說老實話,對人沒有關系,難道普賢菩薩一定要人對他恭敬,如果他有這種分別、執著,他是凡夫,他就不能稱爲大聖了。所以這個敬,是修自己的性德,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絕對不是說老師一定要勉強叫學生對他恭敬,沒有這個道理。你自己不能修敬,你的性德沒有辦法開顯,道理在此地。
好,我們修敬,這修敬怎麼個修法呢?我們敬也要有個對象。好,我們拿父母,拿老師,拿佛菩薩,拿別人,來作個對象,使我們性德能夠顯現出來,是這麼個意思。不但出世間法,成佛從這個地方做起,世間法的修學也是從這個地方做起。所以諸位要打開禮記,你就明了了,禮記是儒家的,禮記在教學上也是禮敬放在第一個項目。那麼在此地,我們先講講這個禮,禮敬,我們先說禮。
在禮記,鄭康成的注解裏面說得很清楚;禮者,體也,體是本體,換一句話說,就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做人的根本。那麼又當作履也,履是什麼?鞋子,你走路要穿鞋子,這個比喻非常地恰當,這是真正說根本,統之于心,一體。鄭康成是漢朝的大儒,他那個時候,佛法已經到中國來了,可能也接觸到一點佛法。因爲鄭康成比安世高早一點,安世高到中國來的時候,好像鄭康成過世大概十幾二十年的樣子,所以差不多他是在叁國之前。他死了之後大概二、叁十年之間;叁十年,他死了以後叁十年,叁國那些人物出生,曹操那些人都那個時候出世的。比鄭康成;出生的時候,距離他們死的時候大概叁十多年,是在那個時代,這佛法已經到中國來了。那麼他的說法,與佛經裏面講法非常接近,所以禮之體是心,真心。見而行之,悅之。以真心待人接物,這個叫禮,所以禮的本體是真心,儒家講誠意、正心,應用在生活上待人接物,這個就叫做禮。
所以禮有體有用,就是禮之作用是待人接物,用至誠心待人接物,這個叫禮,因此他要從敬開始,要從敬做起。在禮經,中國禮經通常指叁禮,周禮、儀禮、禮記;而禮記,實在講它是周禮跟儀禮的注解,發明禮的意義,所以它是一本雜記一樣的,雜志一樣的性質。那麼我們初學對這本書應當要重視。禮記裏面說,道德仁義禮,這五樣東西是一樁事情,但是有高下層次不相同。失道而後有德;德再沒有了,這就行仁;仁要沒有了,就講義;義沒有了,這才講禮;禮要沒有了,就天下大亂了。現在我們不講禮了,所以稱爲亂世,亂世,人不講禮。
我們學佛的同修,最低限度,我們講對社會有貢獻;要報佛之恩,我們回向偈,上報四重恩,這個四重恩是國家的恩、父母的恩,佛是老師,師長的恩,佛是我們的老師之一,父母、師長、國家,以及衆生,一切衆生對我們都有恩德。你要想真正講到報恩,必須要從自己本身,從禮敬做起,這是真正的報恩。別人不守禮,我要守禮,我起一個帶頭的作用,從我本身做起,影響我附近的人,希望呢,能夠影響到整個社會,人人都講禮,人人都重禮節,這個社會才能祥和。我們在世界上每一個地方去走走發現最不講禮的…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