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那麼你今天的修學不就是代衆生苦嗎?好比你們在學校念書,念書苦啊!你爲什麼要念書?將來爲了服務社會,造福人群,你今天學校吃這些苦頭都是爲社會的,都是爲將來替衆生解決問題的,你不是爲他謀幸福嗎!不就是代他苦的意思嗎!所以認真修行實在講是代衆生苦,諸佛菩薩無量劫的修行是爲了我們而修的呀!不爲衆生,他何必要斷煩惱,要學無量法門,用不著嘛!我們前面也說過斷見思煩惱就可以了,修一個法門就行了,自己就可以出叁界,了生死,自覺就夠了。
爲什麼還要去斷塵沙無明?爲什麼還要去學無量法門?那就是爲了要救度一切衆生,這是大願,這是菩薩令人敬佩的地方,所以我們應當要發這個願。修行像諸佛菩菩那樣的難行苦行,說實在話我們今天辦不到;我們今天在人事境緣裏面,境是境界,緣就是人事,在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裏面,遭受一些挫折要能忍,這就叫修行。修什麼?修忍辱波羅密。一切好的境緣裏面,我們能舍、能放下,修布施波羅密。我們循規蹈矩,我們修持戒波羅密。諸位要曉得那個戒律不是死的,決不是說光戒律一條一條我這樣做到,那是死在戒律裏頭,沒用處的。戒律是規律的生活,無論做什麼事情有條有理就是戒律,層次不亂,這是戒律。
郭居士錄音搞錯了一個,所以我馬上就聯想起從前我在中廣錄音時,人家的作業程序就是戒律,他一定要按這個程序做,所以他不會有誤失。譬如錄音帶,到那裏去一定是新帶子才開,包裝好的新帶子才開,如果是舊帶子都不要,爲什麼呢?怕已錄的東西洗掉了,東西搞錯了;一定是新帶子當場拆,拆過之後,帶子馬上回轉一次,怕帶子當中有斷掉的,就是檢查一遍,然後再回頭重新開始錄,它一定要經過這種作業的程序,這就是戒律。譬如在家裏你燒個飯、炒個菜,也有一定的程序;火候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放的盬不能太多,不能太少,統統是戒律,那一條不是律戒啊!戒律是活的。哦!這個戒律沒有,沒有你就亂搞了,亂整了,那有這種道理?所以諸位要曉得戒律是個規律的生活。
小乘戒是自律的,就是自己私生活一定要有規律,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有規律,戒跟禮是一樣的。戒條裏頭只講大原則,每一條所含的境界都廣大無邊,你要把它看的只有那麼幾條,那太簡單了!那佛菩薩有什麼稀奇?菩薩戒就是我們對人的規律,我們應該如何待人接物,待人接物應該守的規矩,這是菩薩戒。自己私生活一個人應當守的規律,那就是比丘戒、比丘尼戒,你要懂得戒律的精神,否則的話怎麼持?天天努力而不懈怠就是精進波羅密。前面四種天天在做,心是清淨的就是禅定波羅密。樣樣都做得很好,一切都非常明了而不執著,就是般若波羅密。活的,不是死的,這叫真正修行。
所以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同學們要記住天天歡喜,法喜充滿,你的修行就有效果了,你就在菩薩道上。如果修得心裏很苦悶,你要覺悟,你已經離開菩提道了,走到叉路上去了才會有苦。如果在菩提道上決定是法喜充滿,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絕對不是愈學愈迷,學到最後是離樂得苦。我看不少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他得的結果是,他說我不學佛的時候還蠻快樂,愈學愈苦,他顛倒了;不學佛的人好像不迷,學了佛愈迷愈深,真是執迷不悟啊!離樂得苦啊!可憐!佛看到這個樣子也會感歎,你曲解了經意。因此學佛還是要多聽,不但要多讀,一定要多聽,有許多意思你看也看不出來,看注解也看不出來,必定要多聽,所以修行真正是代衆生苦。
第叁“留惑”,這比前面境界要高,前面的境界我們可以辦得到,那個修行我們可以做得到,我們要是有覺悟的話,現在就能做到了。第叁我們做不到,第叁是什麼人呢?是聖人,不是普通人,阿羅漢以上的才行。阿羅漢已經了生死出叁界了,這是我們講最起碼的,他修成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輪回,他可以不到六道裏面來輪回了,可是想想衆生很苦,我還是繼續不斷地留在六道幫助衆生、教化衆生,有這種人。但是像剛才講了,六道是果報,沒有這個業,他怎麼會到六道來呢?阿羅漢要想再到六道來,六道的業不能斷盡,要留一點;他有能力把它斷盡,他不斷,留一點。留一點幹什麼呢?再回到六道裏頭來受果報,來示現身形度衆生,這真正是慈悲呀!慈悲到了極處。
譬如你們在學校念書你們不是菩薩,菩薩怎麼樣呢?好了,大學畢業了,畢業就離開學校了,走了,不會再來了。爲了要幫助後來的學弟們,怎麼樣呢?我畢業考故意考個不及格,留級嘛!留級才能幫助我這些後來的學弟,你看看慈悲不慈悲!所以這些阿羅漢都快要畢業了,他故意不及格,還留在叁界六道裏面,其實諸佛菩薩通通都是這樣的,佛菩薩要不留惑,我們怎麼會見得到他,他就不會到叁界來了。他肯到叁界來統統都是留惑,這是真正了不起,這真正是代衆生受苦;有能力斷而不斷幹淨,那麼由此可知阿羅漢以上的那些佛菩薩們各各都是代衆生受苦,都有這個意思。不過到他那個境界裏面,他是一切苦樂憂喜都不受,我們眼光當中他是代衆生受苦,在他是不受的,他的心是永遠清淨的,這真正是大慈悲心的顯露。
再看第四種“舍命”,當然這個裏面也是有神通的;如果沒有神通的話,必定是對于佛法非常通達的人,他才能做到。如果自己在佛法上沒有成就,這一條我們做不到,舍命,舍生命!“若見衆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無間業,他造墮阿鼻地獄的罪業,那墮地獄太苦了,我們想救他又沒辦法。“願自斷命,先墮地獄;彼墮獄時,令彼脫苦,乃名爲代。”,這是真代,所以這決定是阿羅漢以上的大菩薩,他看到你造重業了要墮地獄,他先到地獄等你,你到地獄的時候,他來爲你說法,他來勸你回頭,這真是像地藏菩薩幹的事情,地藏菩薩就是這樣的,那麼這是一種舍命。還有一種舍命這是我們世間人能做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幹,你肯不肯犧牲舍己去救人。看到一個人造無間罪業,你曉得他造這個罪業必墮地獄,也是沒有方法勸他回頭,這怎麼辦呢?當他這個業還沒造成的時候把他殺了,諸位要曉得這個殺不是犯戒,這不是犯戒,這叫開戒。
譬如佛經裏面有這麼一段公案,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過去多生多劫之前行菩薩道,有一次跟到一個貿易團體乘船從海外回來,這個船裏頭帶了許多珍寶財物,其中有一個人起了一個念頭,要想把同伴都害死,他把財物獨吞了、獨占了。菩薩有他心通曉得了、知道了,這時候沒法子勸他;你要勸他不能這樣做,這樣做將來有罪業,那他頭一個殺你,爲什麼呢?我的秘密被你知道了,首先殺你滅口。沒法子,利令智昏,不會回頭的,菩薩在這時候怎麼辦呢?他這罪業成功了,他要是實現了、造成了,他要欠全船幾百人性命,他欠命債;那麼又偷盜,奪了人家這麼多財富,他犯了殺、犯了盜,這是性罪,這個罪業不是少,是重,要殺幾百人的性命必定墮無間地獄。趁他這念頭才起,還沒有實行的時候,先把他殺掉,他被人殺了,他沒有罪,他雖然起這個念頭,這念頭並沒有實行,換句話說,他墮落不會墮到地獄去。這個事情沒成功,想害人沒害成,前面講他想做惡事沒做成,所以他這個過失小,他沒有罪,有過,他絕對不墮地獄。這等于是從地獄裏把他救出來,從叁惡道裏救出來。菩薩這樣做有沒有罪呢?有殺人當然是有罪。菩薩的願望是甯願我墮地獄,不叫你墮地獄,這不得了啊!這就是代衆生受苦,他是大慈悲心殺他的,爲代他受苦而做這樣重大的犧牲,這是舍命。
第五種“由初”,初是什麼?我們初發心的時候曾經發過這個願,“謂由初發心時,有願在先,願常處惡趣,乃至饑世身爲大魚,即名爲代。”這也是講釋迦牟尼佛因地行菩薩道的事情,在饑荒的時候,菩薩示現大魚,故意遊到岸邊被人捕去,他們可以能夠飽食解決他的饑荒,那個魚是菩薩變現的,這是真正以身代苦,但這也不是我們平常人可以做得到的。第六個意思是“同真,謂願是修善,苦是修惡,二修皆性具,故曰同真。”善惡無自性,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悟了就是善,迷了就是惡,所以就是自性迷悟不同而已;相不同,作用不同,體是同的,所以體叫同真。“以即真之大願,潛至即真之苦處,令彼潛消即名爲代。”這就是諸佛菩薩冥冥之中加持一切衆生,所以有一些人做惡,他會受良心的責備,那就是佛菩薩加持的。有一些人做惡他良心也沒有自責的,這就是佛法裏叫一闡提,沒有善根,這種人是少數,畢竟不是多數。
譬如前幾天報紙上判刑那個賣馊水油的,法官問他有沒有後悔的意思,他一點都沒有後悔的意思,這在佛法叫一闡提。一闡提是斷了善根的人,斷善根的人果報一定在地獄,他是一點善根都沒有,造一切惡事不知道後悔,沒有良心責備;我們一般講喪盡天良,沒有良心,這個罪惡是很重的。只要還有一點良心在,佛菩薩冥冥之中都會幫助他,所以他的良心常常會發現,一定能夠改過自新。那麼第七“指體,菩薩以法界爲身,自他不二,故衆生受苦即菩薩受苦,無有異也,故須代苦。”這就是佛菩薩爲什麼要發心代衆生受苦,那就是佛菩薩的觀念跟我們不相同,我們不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知道,他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是真正的自己,所以衆生苦的確就是自己苦,衆生樂確實就是自己樂,所以後面講到恒順衆生就是基于這一個道理來發明的。爲什麼令一切衆生歡喜就是供養諸佛,就是令諸佛歡喜;那麼你叫衆生受痛苦,就是叫佛受苦;叫衆生受難,就是叫佛受難,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而後才曉得如何來修供養佛、供養菩薩、供養叁寶,一定要幫助衆生離苦得樂,這一段我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然後我們再看經文。
“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惡業的確是如此,不僅我們這一生一世在那裏造,其實是生生世世都在造惡業…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