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平等的法界;還有分別、執著,這個世間不平等。
不平等從那來?從分別心來的。一切的罪孽從那裏來?從高下心來的,就是執著。有執著就造罪業,就是六道生死輪回的根本。所以我們要想超越叁界,要想了生死,要想脫輪回,那你必須在境界裏舍掉你的分別、執著、妄想,你才能成功。如果你有這叁樣東西,你就把大藏經從頭到尾能夠倒過來背得一字不錯,講得天花亂墜,還是叁界之內的凡夫,不能成就,這一點我們要特別地注意。我們學佛的目標在什麼地方,真正想成佛,想成菩薩,那你得要循規蹈矩,要認真去做,就是一定要舍分別、執著、妄想;要把你的性德顯出來,這樣才能夠性修不二,修德是顯性德,要把你種種的煩惱、習氣,要去掉,這樣才能夠成就,這個也是佛法跟世間教育不相同的地方。其實中國古代的世間教學,與佛法是相同的。
現代著重在知識,疏忽了教育;從前師資道合,現在呢,沒有了,真是像方東美先生過去跟我講的,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彼此不相幹了。從前師徒如父子啊,一日爲師,終身爲父。一日爲師,諸位在壇經裏面看到,永嘉禅師跟六祖,就是一天,永嘉親近六祖,六祖教導他,只有一天。六祖給他開示,他大徹大悟之後,他馬上就要走,要離開,六祖把他留了一晚上,你何必這麼急著要走,住一晚上,明天再走,所以他成有名的一宿覺,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一日爲師啊!所以老師指你這一條路,你一生就循著這條路走,這個路是他指點的,你的成就是他給你做增上緣的,所以老師的恩德與父母是一樣的。這個中國的禮記裏面,諸位讀過禮記,你就明了。
所以說背逆父母,背師叛道,決定不能成就;縱然他在世間能夠顯赫一時,享受世間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之樂,死了之後,沒有不墮落的,他的業障太深了。那麼這是華嚴經的四個大部分,四大段落。另外又有九會的說法,這一部經不是在一個地方講的,也不是一次講的,是九次所講的,而且在七個處所所講的,七個地方,九次所說的,那麼這是清涼大師說的。如果依李長者的合論,那麼他老人家講的用十來表法,他說一共十次,十次所講的,十個處所,十會十處。那麼我們現在是依清涼,清涼講的七處九會,一共七個處所。初會在菩提場,一共是講了六品,十一卷,這是照八十華嚴來講,是普賢菩薩說毗盧遮那佛的依報因果,一共有六品十一卷。
那麼第二會呢,在普光明殿所講的,也是普賢菩薩說佛的正報因果,有叁品經。所以本經裏面講佛的依正莊嚴,一共是有十四卷,總共是有十四卷經。這一部分呢,一般初學的人不大容易看,看了這些,看不出門道,看得枯燥無味,就好比什麼呢?帶你到故宮博物院去看商周的銅器,看了,這有什麼好看呢?破銅爛鐵,給我我都不要。你不曉得那是無價之寶啊!帶你看明清的玉器,啊,你喜歡得不得了,非常地可愛;看商周的破銅爛鐵,如果給你的時候,你喜歡那一種?一定喜歡明清的玉器,所以你就不識貨啊。所以華嚴依正莊嚴,你不識貨啊。正因爲不識,後面詳細給你講解,給你介紹,叫你認識這些寶藏。
那麼二會的後半部,是文殊菩薩說十信,十信位,講發心,講初發心,一共有叁品,所以二會是六品經四卷經文,四卷經文有六品經。所以讀華嚴經,初讀華嚴,從十信位看起,那就很有趣味了,講理論,你能夠看得下去。看前面這個十幾面,依正莊嚴,你會看得很枯燥無味;但是內行的人看前面,很有味道,爲什麼?他懂,他懂得。叁會在忉利天,佛在忉利天講的,法會菩薩,實際上菩薩都代表佛,佛不說法,菩薩說法;佛代表法身本體,法身本體沒有言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不說法,他表這個意思。菩薩是在因地,他可以說法,所以他是可思可議,可以說;他代表用,從體起用,用裏面有言說,體裏頭沒有言說。所以佛代表本體,菩薩代表從體起用。
所以叁會由法會菩薩說十住,那麼有六品經,有叁卷經文。四會在夜摩天,是由功德林菩薩說十行法門,也是有四品,有叁卷經。第五會在兜率天,彌勒菩薩就是在兜率天,是由金剛幢菩薩說十回向法門,有叁品,有十二卷。它這個十回向,文長,我們曾經記得我們講第六回向,就講了一年,那個時候好像是一個星期講一次,講了一年也講了五十多次,只講十回向,只講一章,那一章我記得特別清楚,因爲一年只講了一章,第六回向,講得很詳細,第六回向完全是講布施。
那麼六會是在他化自在天,是由金剛藏菩薩爲會主,說十地法門,那麼它只有一品,但是這一品很長,有六卷經文。七會又是在普光明殿,那麼這一會呢,是佛做會主,爲什麼呢?因爲講的法講得太高了,講等覺,講妙覺,這個完全講如來自己的境界,所以是佛爲會主。這個裏面有十一品,有十叁卷經文。八會也在普光明殿,普賢菩薩說,這就是那個四科裏頭第叁科,四科的第叁科,講修行,普賢菩薩說兩千種修行的法門。那麼經是一品,有七卷,經文相當長。那麼第九會在逝多林,就是祗樹給孤獨園講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這個一部分。這個裏頭有佛,有五十叁位善知識爲會主,說形成證入法界的法門。那麼有一品,我們現在所用的這個本子是四十卷的最後一卷,就是第四十卷,是華嚴經的總綱領、總結論。
前面交代完了,現在就可以展開經文了,我們現在依照經文,注解是谛閑法師所注的,那麼這是近代天臺宗的一位祖師,很了不起的人,他是清朝末年的人,清末,民國初年圓寂的,是近天臺宗的一位大師。《大方廣佛華嚴經》,它這個注子啊,我們不能按照注子說;按照注子說,耽誤時間太長,我們只能夠提它的綱領,注子讓給同學們自己去研讀,有問題在講堂裏面提出來,提出來我們共同來討論。那麼他解釋經的方式,是遵守天臺家講經,或者是注解的程式,它有一定的程式,從五重玄義講起。那麼首先呢,講“標名”,表示經的名題。那麼在注解的前面兩行,先把名題,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是一部經的總綱領。
“人法兼喻叁事具足爲名”。佛經取這個題目,它有一定的規則,那就是用人,或者是用法,或者是用比喻。你看一切佛經,它這個題目不出這叁個範圍,那麼有單人的,單法、單喻,有兩個合起來的,所以有叁單叁複;那麼有一個有具足,就是叁個都有,人、法、喻,都有,所以一共有七種規則,叫七立選題。本經是七立選題裏面的具足選題,就是叁個都有。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所以這是人、法、喻,統統具足,說明經名。那麼第二呢,“一真法界性具叁千爲體”,這在此地把名字介紹給諸位,後面也講。
第叁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爲宗”,這一點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我說華嚴經是廣說的阿彌陀經,就是這個道理;華嚴經最後是歸到西方淨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這是妙極了。那麼在這幾天我要跟諸位來討論這個問題。第四。“拔衆生苦與佛果樂爲用”,拔苦與樂,拔是拔除,也就是離苦得樂,得真正之樂,這是這一部經的作用,你學了有什麼用處呢。第五,“圓頓大乘第一乳味爲教相”,這個到後來再跟諸位介紹。注解剛才說了,希望大家利用課余的時間,一定要好好地去看,你有問題,你把它記錄下來,在講堂裏面我們逐條地來研究討論。那麼可是它這個裏面引用大經的經文,這個我們須要念一念。
第叁頁倒數第二行,從當中看起,“引證者”,從這裏看起,“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這是經的本文,但是不在這一卷,在上一卷,我們這是第四十卷,這一段經文在第叁十九卷,說明如來的功德,說不盡的。如來是誰呢?這個要知道,如來就是自己的本人。現在我們迷失了如來,變成生死凡夫,苦不堪言;把不可說不可說無量無邊的功德,變成了無量無邊的煩惱,變成無量無邊的罪惡,是愚癡啊!所以我說這個經沒有說別人,全說的自己。就是一念之間,你看這個轉變,轉變得太大了。那麼華嚴經的宗旨目標,就是希望你再轉變回頭,恢複你自己無量無邊的功德。這種功德,叁世諸佛都說不盡啊!真說不盡。
下面經文又說,“虛空界盡,願王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願王亦無有盡。”那麼這是講到經的本體。所謂體,就是理論的依據,經是教科書,佛所講的這些話,這個教科書根據什麼理論而說的,這點很重要。如果理論不正確,我們修學不但沒有好處,恐怕要受它的害,所以一定要有非常正確的理論,我們才能相信。這一部經的理論,是依一真法界,一就是不二,真就是不妄,是真實不是假的。那麼我們講十法界,講無量法界,那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給你說,法界只有一,一真,法界原來就是一真。難道真的有十法界有無量無邊的法界嗎?沒有,實在沒有。那個十法界是從你的妄念當中變現出來的,十法界有差別,差別從那裏來的?從分別心裏頭變出來的,從分別、執著、妄想裏頭變出來的;但是你的真心裏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妄想。
那麼什麼是真心呢?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你看楞嚴經的前叁卷,就是講這個問題,辨別真心跟妄心;特別是十番顯見那麼長的經文告訴我們真心。它舉一個例子,舉見性,我們眼睛能見,這種能力,就是見性。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是一,它不是二。見性裏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那麼分別、執著、妄想,從那裏生的呢?是從迷妄當中産生的,本來沒有,因爲你迷了。所以就迷失了見性,于是才有眼識,才有第六意識,才有第七末那識,才有第八阿賴耶識,迷了才有現這個現象啊!這個現象是妄相,不是真實的。雖然不是真實的,但是它確實存在。
譬如我們眼睛,眼睛長了毛病了,害了眼睛了,我們看那個燈,燈上有個圓圈,如果害過眼睛的人都有這個經驗。燈上確實有沒有呢?沒有…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