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出一個最根本的法門,就是念佛求生西方世界。許許多多人不懂這個道理,現在在外國,一窩蜂地學禅、學密,禅是口頭禅,密是邪門外道。認真地學密學上幾年都神經兮兮的,很不正常。到最後的結果,我們的結果到西方世界,他的結果到瘋人院,到神經病院,糟糕不糟糕!可憐啊!人都是好人,不是壞人,路走錯了,活的時候,走到神經病院作爲一個終了;死的時候還要入阿鼻地獄,可憐啊!實在是可憐。所以國外我不能不去,有很多人勸我不要出國,我說不能不去,看他們太可憐了。一些到外國的法師不敢提淨土,因爲淨土人家瞧不起,不敢提,不好意思說。
那麼我到國外,特別強調淨土,還有人相信,相信的道理什麼呢?他講密,我也懂得,我講它,比他還高明;他說禅,我那個六祖壇經講過很多遍,禅宗的大珠和尚語錄、永嘉禅宗集、證道歌、金剛經,我講過很多遍,我的口頭禅比他高,他講不過我。你們所會的所懂的,我也都會也都懂,我念佛。所以他們聽了之後才相信;有不少人聽我講過之後,轉過頭來,舍棄了禅、密,跟我念佛,這是好現象。如果我到外面講的時候,人家也排斥,不接受,我就會回來,再也不去了,好在轉頭,回頭的人很多,所以不能不去。那麼名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那麼下面呢,這是說五重玄義裏面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顯體、明宗、論用,這是經的大意裏頭,主要的意趣。體,前面跟諸位略略地介紹了,就是理論的依據;佛說這部經,是根據什麼樣的理論來跟我們說的。
如果理論、依據,我們不明了,不清楚,我們對他的信心就不會堅固。所以講經跟注經,一定先要把這個部分給我們說明,說明之後,使我們對它産生信心,産生濃厚的研修的興趣,所以這一段非常地重要。它一開端說,“名爲賓,體爲主。名是假名,體是實質。”這是顯體。它有真實的理論基礎,言語文字都是假名,我們要藉這個假名去悟入實體。實體是什麼呢?就是前面講的心性,它是以一心,一真法界爲體,是我們的心性,所以讀經、聽經,要藉聽與讀,悟入心性,這叫善聽。假如你專門記這些名詞、術語,那沒有用,那就是清涼講的增長邪見;把你所學的,統統變成了所知障,障礙了你本性的顯露,這個就壞了。這也是佛法在傳授的時候,最困難的一樁事情,就怕聽錯了,聽扭了,曲解了意思。
這個注子還是得諸位自己去看,那麼裏面有幾句重要的,我特別跟大家提一提。在十一面倒數第五行當中,有幾句話很重要。“未悟心者,須用文字;已悟心者,一切名言皆剩余也。”這一句很重要,說得很好,那麼由此可知,經教是給誰用的呢?給沒開悟的人用,給迷惑顛倒的人用。可是你用你要知道,決定不能夠增長你的迷惑顛倒,那就麻煩大了。像從前有一個同學講百法明門論,他來告訴我,他也是我的學生,在我這裏學的,以後在師大中道社裏面講百法明門。他來給我說,我就告訴他,我問他,我說百法明門,我有點懷疑,恐怕你講的是百法黑門。明是什麼呢?聽了之後就開悟了,那是明。黑是什麼呢?愈聽愈迷惑,愈聽愈爲文字所轉,那就糟糕了!你講一百條,他腦子裏記了一百條名相,又增加一百種分別,一百種執著,打一百種妄想,不是走的黑門嗎?那裏是明門呢?很不容易啊!佛法如何講得叫人開悟啊!不能叫人死在字裏行間。聽,不能死在言語之下;看,不可以死在字裏行間。說聽都是工具,你要好好善用這個工具,在這個工具裏面大徹大悟,悟入自己的心性,這個才叫真正的善學,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非常地重要。
那麼倒數第叁行這個當中也有幾句,我念一念,“得此體已,方能全性起修,以修合性。”這個叁句話說出顯體的重要性。因爲你明了體,你修學有個目標,有個方向,有個重心,你才不會走冤枉路。你要是不明了的話,你修什麼?不曉得。學什麼?也不曉得。這個前途是黑暗的,是渺茫的,在這種情形之下,要想維持一個長遠的道心,不容易,所以說是,他當然會退轉,這個是必然的道理;一定要在此地講求。那麼倒數第二行一開端,這個地方的幾句,我給諸位念一念,“顯體一章,別在法身。”可見得重要性太大了,顯體就是顯的法身理體,我們的本體。“宗章”,宗是明宗,明宗這一章,“別在般若”,般若是智慧,所以修行離不開智慧;佛在四十九年教學當中,講般若的時間最長,二十二年。四十九年的教學,二十二年講般若,可見得般若是佛法主要的課程,那麼這是講到明宗,就特別顯示出般若章。
論用,這個“用章”就是論用這一章,“別在解脫”。法身、般若、解脫,我們合稱爲叁德,如來果地上的叁德。這才顯示出五重玄義的建立,實實在在它是有道理的,不是隨便建立的。末後講“教相,分別總別”。教相是什麼?是講的教學,就是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呢,課程標准。這個課程應當安在某一個階段來修學,或者排在一年級,排在二年級,排在某一個程度上,這個就是屬于教相。教是教學,相就是儀式,我們今天講的課程標准,教學的課程標准。它這五個項目,也就是五章,前後次第不能夠錯亂了,因爲它是連帶生起的。先解譯名,經名,經名之後顯體,顯體之後明宗,明宗之後論用,論用之後再判別教相,所以它是有一定的程序,不能夠錯亂了,那麼講到體,體的意思有叁種,一種是“禮體義”,這個注解上有。第二種,“體底義”。第叁種,“體達義”。這個文還是大家自己看,我只把重要的幾句提示給諸位,請翻開十二頁第二行,當中看起。
“故須以禮釋體,明是貴極之法,法身德也。”這個是以禮來解釋。而禮這一個字,我們要在第一大願的時候,跟諸位詳細地來解釋,第一大願是禮敬諸佛,到這個地方,我們再來跟諸位細說。那麼在此地是當作尊貴講,至尊至貴無過于心性,心性的本體,這是法身德。那麼第二個講法呢,底,底就是追根究底,這個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不怕你問,不怕你追根究底,這個跟其他學術宗教不一樣。宗教不容許你追根究底,你有問題,實在解釋不了,他拿個上帝來搪塞,這是上帝的意思,就不能問了,就沒有法子了,這不能叫人服氣的,佛法是歡迎你追根究底地來問。
所以體有底的意思,追根究底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所以說“以底釋體,明是透徹之宗,般若德也。”佛法是求智慧,求智慧,一定要追根究底。那麼第叁呢,體是達,達是通達,“以達釋體,明是無礙之用,解脫德也。”達是通達,沒有障礙。所以體裏面就有叁個意思,一個是貴極之義,一個是透徹之義,一個是無礙之義,諸位只要記住這叁個意思,這個都是自性,就是清淨心裏面的特性。那麼六祖悟入的時候,也就是見到這個體,證入這個體的時候,這個自性的時候,這叫悟道,禅宗叫大徹大悟。那麼他對五祖說了幾句話,這個幾句話是壇經上都有,非常重要,他跟五祖說,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忽然開悟了,開悟之後就說了五句話,這個五句就是他心得報告。五祖一聽,曉得了,你不用再說,我知道了,就開悟了,衣缽馬上就傳給他了,那麼他說了那幾句呢?他自己的境界是見一切法不離自性,這就跟我們前面講大方廣意思一樣,他入了這個境界。
就好像一個人作夢的時候,一下醒過來;這一夢,哎呀!原來是夢中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我自心變現的,夢中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他人,就是這個意思。他忽然夢見山河大地,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全是自己清淨心中,顯現出來之物,他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那麼他對一切衆生當然平等。爲什麼呢?衆生與我是一,不是二,他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生佛不二,萬法不二,也就是維摩經裏入不二法門,他證入這個境界。所以他說出,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說到這個地方,五祖說不必再說下去了,我知道了。好像作夢,他醒過來了,真正覺悟,入了這個境界,這就是入大方廣的境界,親證大方廣的境界。
我們再往下面看,下面兩行也很重要。“綜此叁義”,綜合前面講這叁個意思,貴極、透徹、無礙,就是法身、般若、解脫,“爲一妙體”,這個妙體就是本經之體,這個經的妙體。“迷之則曆劫長淪”,衆生之所以稱之爲衆生,就是迷這一個體,迷失了你自己的心性,所以才有長劫的六道輪回。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五卷)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二段“明正出體”。我們看這一節文,“今所出之體,而非華嚴全部,乃出當品別行一卷之體也。名雖有異,體即不殊。”首先要跟諸位說明,這個出。古人常常用這一個字,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拿現在的話來講呢?就是顯的意思,就是說明,有說明的意思。出就說出,給大家說出,把這樁事情說明白,說出來,出是這個意思,將來諸位看經論,古德常常用這個字。這個地方說出來的理論依據,並不是全部經的,而就這一章來說的,就是這一卷,末後這一卷,這是特別說明。
那麼這一卷呢,跟全經當然是一體的,不會是二體;但是也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完全一樣,那又何必說這一句話呢,這話就是多余的了,累贅的了。雖然一樣,裏面又有一些不同,不同在那裏呢?這一卷,末後這一章,特別是以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理論依據,特別重視這一點。前面說了,這是以一真法界爲體;而末後這一卷呢,在一真法界上又加了一點,加了一個什麼呢?“性具叁千”。昨天晚上我們在彌陀經裏面提示過,提示過一念叁千。我們此地,你們同修們,看來還是蠻有福報的,因緣很難得,正講到這個地方;早晨有個同學來,送了一個圖來,一念叁千圖,我們馬上就可以影印發給大家。這個一看就很明白,所以的確是有感應,不曉得他在那裏找的來的這…
《普賢行願品講記(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