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忏悔業障
複次,善男子,言忏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第四行願是忏悔業障。佛法說,我們從無量劫以來,造了無量無邊的善惡業。我們會在世間出現、所在的世間,就是業所帶來的果報;我們身體的樣貌、健康,也是我們的業所影響而帶來的果報;甚至我們的心念也是業報所帶來的,這就造成了有些人的心地比較善良,有些人比較險惡,各種各樣的煩惱--善心、惡心、煩惱心。在過去世,我們貪嗔癡的煩惱發動身口意,造了身口意業,現在的我們還深受著它們的影響;在今生受果報的同時,又繼續造作新的業,業如此進一步地向前推動、擴展。
根據佛法,與修道有關的業,是善業。如果我們行一些善事,與修道沒直接關系,但是它幫忙我們將來容易修道,稱爲修道的資糧,也是善業。如果我們做一些損害衆生的身口意行爲,都是惡業。我們要忏悔無量劫以來所造的無量惡業。我們做錯了一些事情,心中非常後悔,但是不一定以後不再犯,很可能還會犯。所謂忏悔,是我們把做錯的事情,說給大家知道,或說給你心中所信任的人知道,稱爲忏;然後發誓不再犯了,稱爲悔。這與後悔是不同的,後悔是把所做的錯事埋藏在心中,不說出來,雖然心想是不應該,非常後悔,但也不願意讓別人知道。衆生有"覆"的煩惱,所謂覆,就是遮蓋的意思。即是隱藏自己的過失、錯事在心中,怕給人家知道。這種過失對修行是個障礙,因爲此心念,你就把過失留住、收住。忏悔就要把所做的錯事拿出來丟掉,不要再把它收在心中,所以忏悔是一個很重要的修法。
佛在世的時候,如果修道人犯了過失,就去找其認爲清淨的出家人做忏悔。比方說,修道人犯了某條戒,就要找沒犯戒的出家人作忏悔。就是說,你不可以隨便找人做忏悔,好像一個小偷偷了別人的東西後,非常後悔,然後向另一個與他一起去偷東西的小偷忏悔,你認爲他忏悔之心會生起來嗎?絕對不會,大家都偷,跟他忏什麼悔?所以說忏悔時,你所發露過失的對象要讓你生起清淨心,不讓你生起罪惡的心,
那個人才有資格接受你忏悔。因此,忏悔有忏悔的對象--清淨的比丘,忏悔有忏悔的內容--所犯的過失,你要把所犯的過失講給對方聽,如果沒有講出來,不叫做忏悔。你講完之後,你忏悔的對象認爲你確確實實很誠懇、很真心地把自己的罪過挖出來,自己承認了,然後你再向他發誓以後不再犯,對方才接受你的忏悔。這樣的忏悔,你是知道所做的過錯,接受你忏悔的人也知道你所犯的過失,這叫做忏悔罪業。這與現在所要講的忏悔業障不相同,因爲我們不知道從過去無始劫由貪嗔癡所造的身口意的惡業,其數有多少,全都講不出來,到底有沒有殺人,有沒有偷東西,全都不知道,這叫做忏悔業障。前面所講的忏悔罪業中的"罪業"就是指惡的行爲;忏悔罪業就是對于我們所造的惡行爲,發心忏悔不再做了。我們對于自己所造的罪業做忏悔後,它就不會障礙我們。比方說,你打死了一只老鼠,依律部說就有墮入地獄的業,現在你找一位清淨的比丘忏悔,就不會有墮落地獄的惡業,因此,它不會障礙你。但是我們過去世造了很多不爲我們所知的惡業,它們就會障礙我們修行。比方說,如果你發心去修道,就有很多事物來幹擾、阻止你,障礙你,使你修不好,這就叫做業障。業會障礙你修行,才叫做業障。
業可分爲善業和惡業,一般上,我們所要忏悔的業障可分爲兩大種類:
一、煩惱障:由貪嗔癡等各種各樣的煩惱,引發我們去做惡的行爲,使我們生起不好的念頭,以及錯誤的見解,這些都叫做煩惱障。我們過去造的惡業,帶來今生很多的煩惱,有些煩惱還沒有兌現,所以我們不知道。比方說,有一個人行善五十年,有一天,兒子被人打死了,他的嗔心生起,可能買凶手去報仇,殺人放火的勾當都可能做,所以佛經上說: "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就是此意思。他在行善的五十年間,嗔心沒有機會生起,但是到了第五十一年,機會來了。我的意思是說,你除了擁有現前的很多業之外,還有很多不爲你所知的業,因緣會遇時最終都要兌現,這些都會障礙你修道,忏悔業障就是包括現前的、未現前不知道的業,都要發心去忏悔。因爲當衆生的煩惱很重的時候,忏悔後會忘得
一幹二淨,忏悔所造的惡業後,又有可能再犯,就要重新忏悔。如果犯者忏悔過後又再犯,只要犯者願意忏悔,佛都接受,可見佛的慈悲與偉大,這樣他就會慢慢改過。如果犯者不願意忏悔,不願意改過,以後就會造更嚴重的惡業。因爲衆生的煩惱業障太重了,有時候善的心念生起,有時候煩惱的心念生起,爲善或爲惡,那就要看哪個心念走在前頭。因此,忏悔做多了,善的心念會越來越強,就不會去造惡,所以忏悔很重要。
二、所知障:我們對自己所知的某些境界無知,而形成障礙,叫做所知障。有很多人誤解了所知障,認爲學了很多佛法對修行産生障礙,這是不正確的。所謂所知障,是你在所知道的境界裏,有很多東西無知,造成犯錯。
菩薩開始修行時,要斷除煩惱障,同時也要斷除所知障;修解脫道的修行者,只要斷除煩惱障,不必理會所知障。菩薩在忏悔業障時,不只要忏悔煩惱障,還要忏悔所知障;修解脫道的修行者,只要忏悔煩惱障。因爲我們現前有很多無知、愚癡的心,造成迷惑而形成障礙,而忏除業障就是在轉變我們的心。
經文: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我們無量劫以來所造的惡業無量無邊,如果惡業有體相--真實性,有真實的本體存在著的話,盡整個虛空都不能容納!當我們忏悔業障時,要有個正確的概念,那就是:業不是實在的,它是在煩惱所推動下而造成的,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本身是沒有自性,是性空的。因爲它沒有自性,所以會隨著因緣轉變。就是說,不管你造了怎樣的業,都是照著因緣的法則而轉變,既然如此,我們就能夠通過因緣的法則來轉變惡業。因此,忏悔業障就是發露內心的惡念,誓不再造而轉變那些惡業,因此,此處經文說,業並不是實在的。比如我造了一個地獄的業,就可以通過忏悔把它消滅掉,但是造五逆罪:弑父、弑母、弑阿羅漢、出佛身上血、破和合僧,是不能通過忏悔而消除的,死後肯定下五無間地獄,佛
也救不了,好像摩竭陀國的阿阇世王,因爲聽信提婆達多的讒言,把父王頻婆娑羅囚進監牢,篡位稱王。後來頻婆娑羅王病重,在監牢裏死去。阿阇世王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向釋迦牟尼佛誠心忏悔,歸依叁寶,做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依據佛的教導而修行,然而死後還是墮落地獄。雖然如此,但是學佛後的他有很大的功德力,墮落地獄中還能憶念佛,很快地又出離地獄,免掉了很多苦。所以佛有說如此減輕業障,但是不能免除!
還有,造業不只是心的事情罷了;假設我把淨名佛學社的會長--劉居士殺死,明天我開始修忏悔,甚至畢一生的精力,都在忏悔這一件事。但是,如果劉居士對我起嗔心,不管我怎麼忏悔,他都要找我報仇;不管我怎麼忏悔,他都要找我算帳。因爲我發我的心,他發他的心,雖然我誠心做忏悔,如果因緣會合,我遇到他,最終還是要被他殺死。這個是不能忏悔的。爲什麼?因爲我忏我的心,不能忏他的心,所以忏悔消業障是從你的心消,惡業不會在心中現前,那惡業就消了。但是有些業不是你個人的事,跟別人有關,不能單方面解決。業無有體相說明了業是隨因緣而出現,並非有一個業在等著我們。若業有自體有自相,那麼業非因緣法,如此則無法容于虛空界中,因爲虛空界是因緣幻化無有體相,無體相的法不能含有有體相的法。
經文:我今悉以清淨叁業,遍于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當一個人忏悔惡業的時候,必須生起善的心、做善的行爲。意思是說,如果我昨天打死一只老鼠,今天我找一個人做忏悔,當我忏悔的時候,心中還想殺另外一個人,這樣是不能忏悔的。所以當你在忏悔時,還有惡心在活動,即你的叁業--身口意業中的意業不清淨,是不能完成忏悔的。如果你在忏悔的時候,還使用著一個偷來的東西,還穿著一件偷來
的衣服,這樣也不能忏悔。即是不管你過去的身口意業有沒有清淨,但是在忏悔的時候,身口意叁業一定要生起清淨的行爲。不只忏悔者的身口意業清淨,所發露過失的對象也要清淨;在這忏悔業障的觀想中,清淨的一切諸佛菩薩是忏悔者作忏悔的對象。因爲你覺得佛菩薩是清淨的,就依清淨的境界,生起清淨的叁業,面對清淨的境界,生起忏悔的心。而我們過去在不同的國土、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世界所造的惡業無量無邊,遍法界、虛空界。因此,現在忏悔時也要觀想到種種的國土、種種佛世界,找清淨衆--佛菩薩,向佛菩薩忏悔。如此忏悔時,必須承認自己有很多不良的行爲,有很多煩惱,有很多無知、愚癡,全部從內心發露出來,誠心忏悔,發誓以後再也不做惡了。因此,忏悔後要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即要持好戒,因爲持戒就不會去造惡。
經文: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十大行願中的忏悔業障,與前面相同,還是要發願:凡是有衆生的地方,我都要去忏悔,如是虛空界,衆生界,衆生業,乃至衆生煩惱不可盡故,我的忏悔無有窮盡,然而要到成佛的時候才盡。爲什麼呢?因爲成佛的時候就會覺悟到虛空不可得,衆生不可得,一切幻化不實,到那個時候,我的忏悔就盡了。
剛才我說業障有煩惱障和所知障,你要很懇切地對你現前所看到的一切,被無知障礙而做忏悔。佛法說,衆生與佛本來平等,因爲衆生迷惑執著,造成不知道的東西很多,而執著現前的境界是衆生最重的煩惱,所以要忏悔。別以爲只需忏悔所造的惡業,你要忏悔執著現有身心的活動,要忏悔你迷惑于眼前的一切,這些都是過失,也就是所知障。你的煩惱又在現前的境界裏執著,因此忏悔業障並不只是忏悔世間人
認爲善、惡行爲中的惡行爲罷了。因爲障礙你的不只是現前惡的行爲,還有過去無知惡業的行爲,還未生起的煩惱,以及還沒有現前的業報……所以都要忏悔。
我們可以通過忏悔業障把所有的業都忏除掉嗎?一個迷惑的衆生認爲一切業都是過去,現在的心念是他的心,而過去所出現的全都是境界,其實一切都是心在作用。因爲一切都是心在作用,所以忏悔就從心來轉變,心一轉變,業也就轉變;當心真正放下煩惱,那一切業也就放下了。因爲業是我們的心去"抓"出來用的。就是說,我過去有無量無邊的業,我偏偏不幹,就只幹廣超法師這一生;你們也是一樣,偏偏不選別的,就選擇這一生,這個樣子來幹。即是你有無量無邊的業,你的煩惱執著去"抓"出來,如果你的煩惱執著不再去抓的話,這一切業就不能影響你了,所以業還是能夠從心忏悔而轉變。當心不再執著身心境界爲實在的時候,心就轉變了,因此業就通過這樣來轉變。如果你還是認爲業有真正實在、外在的東西在作用,那任由你怎麼忏悔,業還是忏除不完。
《普賢行願品講記 二、個別解釋大願 4、忏悔業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