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五教十宗的教判
一、 華嚴經的傳世
華嚴宗是依華嚴研究發展出來的一個宗派。華嚴經爲佛成道貌岸然後二七日中所說的一部大經。由于它的陳義太過高遠,所以文殊菩薩結集出後,即藏之龍宮,迨佛後七百年頃,始由龍樹菩薩自龍宮誦出。相傳,藏于龍宮之華嚴經有上、中、下叁本。上本有十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品。龍樹誦出者爲下本經。于我國晉朝義熙年間,由佛陀跋陀羅譯出叁萬六千偈,得經六十卷。此經並不完全。後于唐武則天朝,由實刹難陀譯出四萬五千偈,得經八十卷。後有德宗朝的波般若叁藏,又譯出入法界品廣本,得經四十卷。此叁種華嚴經中,在我國流傳最廣的,當推八十華嚴。
二、弘揚華嚴經的人
這部號稱爲要根本*輪的華嚴經譯出之後,馬上引起佛教學者的興趣與研究。其中最有心得者,當推杜順和尚(五五八-六四0)。他精研大經,深得經義。杜順,唐初雍州萬年人,隱居終南山,專心禅觀,作華嚴法界觀門、五教止觀及十玄章等,爲本宗教學之章本。師生平頗多神迹,深受唐太宗的歸敬,賜號帝心尊者。住世八十四秋,寂于宮中禦座。其弟子智俨和尚(六二0--六六八)居雲華寺,人尊稱爲雲華尊者。師承杜順,習法界觀。盡得其旨。遇異僧,囑研十地品蠅六相義,可窺法界宗旨。師不一月思惟,豁爾貫通,乃盛弘華嚴,作有華嚴經搜玄記、華嚴孔目章、五十要問答等,奠定本宗基礎。繼承智俨法業者爲法藏大師(六四叁--七一二)。師本康居國人,祖父歸順唐朝,移居長安。師十六歲入太白山,研習經論,後至洛陽,師事智俨,研研華嚴經。頗有所悟,講演大經五十余遍,武後敕號賢首國師。作有華嚴經探玄記、五教章、華嚴旨歸、華嚴經傳記、金師子章等。賢首依華嚴經判釋如來一代時教,爲五十宗,乃本宗之集大成者。師受武後歸敬,尊爲賢首菩薩。曾參與翻譯新經,並爲之作疏,惜未終卷而寂。所幸有澄觀大師(七叁八--八叁九)續其慧業,發揚光大。澄師,浙江會稽人,秉賦特異,勤于課讀及以著作,終身以十誓自持。修學一以華嚴爲專業,旁通諸宗,著有華嚴大疏二十卷、隨疏義鈔四十卷,糾正慧、苑之偏失,重振華嚴宗風。般若叁藏譯四十華嚴,並爲之作別行疏四十卷。另有華嚴玄談、法界玄鏡、華嚴略策、華嚴綱要、入法界品十八問答、五蘊觀、叁聖圓融觀門等。澄身師曆九朝而爲七帝門師,時人尊爲華嚴菩薩。住世一0二載。他的傳人是圭峰山草堂寺宗密大師(七八0--八四一)。果州西元人,少通儒學。出塵後,先從荷澤學禅,後潛心圓覺經,深達義蘊,著大小鈔,以疏其。讀清涼疏鈔,精勤吟味,大有所悟,乃宗崇華嚴,並于澄師執弟子禮。著有華嚴心要注,新華嚴經合論、普賢行原品別行疏鈔、華嚴原人論及禅源諸诠集都序等十數部。唱禅教合一說。人尊之華嚴五祖。值會昌之亂,佛教因而衰微, 華嚴宗派亦不絕如縷。
叁、華嚴宗的判教
華嚴宗以五教十宗判釋如來一代時教。五教是依佛經所诠法義的淺深,把佛一代所說教相分爲五類,如華嚴一乘教義章說:[就法分教,教有五類。]又華嚴經探玄記說:[以義分教,教類有五。此約義分,非約時事。]五教的分類是: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內分相始教和空始教)叁、大乘終教,四、大乘頓教,五、一乘圓教。十宗是依佛所說義理,區別它所據以立論之所宗崇,分爲十種,如五教章及探玄記說:[以理開宗,宗乃有十。]這是由于五教(經論)所诠的義理,因衆生的機類不同,從而各處自所尊、所崇各?,所以開作十宗: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無宗。叁、法無去來宗。四、現通假實宗。五、俗妄真實宗。六、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絕宗。十、圓明具德宗。茲將五教、十宗攝義略;釋如下:
五教
(一)、小乘教也叫作愚法二乘教。這對那不堪接大乘教法的小根機的衆生所說的教法。它所依的經以四阿含及提胃經爲主,律依十誦、四分及僧祗爲主,論以婆沙、俱舍、發智、成實爲主。所謂愚法就是此教只明人空,不明法空,縱然有時少談法空、 但也不甚明顯。又此教只依六識、叁毒建立染淨根本,未達大乘法理的廣大境界。找非菩薩乘,而命名爲小乘。
(二)、大乘始教大乘始教是封從小乘始入大乘而根機尚未純熟的衆生所說的教法,也可以說,這是大乘的初門。封後面的終教而叫它做始教。于中又有空始教和相始教的分別。空始教依般若等經、中、百、十二門等論爲所依經論。此教以破相遣爲宗旨,但明諸法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空始教。相始教以解深密等經。瑜珈、唯識等論爲所依經論。主張衆生根性有五種不同。其中定性二乘及無性闡提的兩種根性不能轉入大乘而成佛。說入法二空,真如凝然不變;廣談法相,少及法性。縱說法性也攝在法相之列。又此教但在生滅事相上說阿敕耶緣起,所以叫它爲相始教。
( 叁)、大乘終教 終教乃大乘的終極之教,亦名實教。又因此教主張,二乘根性及一切有情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終教。此教以楞伽、楞嚴、密嚴、勝鬕等經起信、實性等論爲所依經論。說真如具生滅、不生滅二義,隨緣而生萬法,森羅萬象。體即是真如,理事圓融,性相不隔。多談法性,少及法相,從說法相,亦會歸性。所說皆盡諸實寶理,故名實教。
(四)、大乘頓教 頓者:此教修證,皆一時頓成,不落漸次。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頓修頓悟的教門。離言說,離心緣,一時頓解,一念頓時成,所謂一念不生,即名爲佛。故謂之爲頓。此教不說法相,只辨法性。無八識、二無我之差,可謂此教教義。此不同于漸次修成的始、終二教,亦有異于圓明具德的一乘圓教。清涼國師以爲,它頗近于禅宗,故本宗特另立之爲一教。
(五)、一乘圓教 這是一個圓融無疑、圓修圓證的教門。此教依華嚴終義,說性海圓融,相即相入,緣起無盡法界。彼此互不違凝,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因赅果滿,果徹因源;十信滿心,即攝五位而成正覺。所以獨享一乘教之名。
十宗
(一)、 我法俱有宗 已入佛法的人天乘認爲,我法俱有實體。小乘中的犢子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法上部、賢胄部等派屬之。彼立叁聚法,謂有爲、無爲聚及勝義我。然此一部,諸派共斥,一、 呼爲附佛法之外道。所以把它叫作我法俱有宗。
( 二)、法有我無宗 小乘佛教中說一切有部、雪山部、多聞部派屬于這一這宗。此宗說諸法五種所攝--心,二、心所,叁、色,四、不相應,五、無爲--,主張萬法的存在是有的,主觀的我是沒有的,故名法有我無宗。
(叁)、法無去來宗 諸法過去及未來的體、用都不存在,惟有現在的有爲諸法及無爲法是實有的。此乃大衆部的主張。他如雞部、製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飲光部及根本化地部等派也同具此思想。
(四)、現通假寶宗 此乃說假部所立之宗旨。此部認爲,過、未之法總無實體,而在現在有爲法中,在五蘊者爲實,因爲它直接以一切物質爲色,以一切領納心爲受,乃至以一切心王爲識,所以是實;在十二處、十八界者爲假,因爲六根、六塵是相封的假法,?不直接舉示諸法,相封而非絕封,所以是假。十八界也是一樣。故名現通假實宗 成實論及其他經部別,亦持此說。
(五)、俗妄真寶宗 此爲說出世部及其末計等所持之主張。他們認爲,世俗語法是虛妄的出世法才是真寶的,因爲世俗法由顛倒生,而出世法非由顛倒生,換言之,世谛是妄,真谛是真,故雲俗妄真寶宗。
(六)、諸法但名宗 此乃小乘部派中一說部等所立之宗旨。他們認爲,一切諸法唯有假名,都無實體,因爲有世間法,必有出世間法,相封法故。世間既然是虛妄,出世間亦無pud 體,相封法故。相封之法,自無實體,故名諸法但名宗。
以上六宗屬小乘教。
(七)、一切皆有宗 此爲五教中的始教(空始教)。在無相大乘思想中,不論有漏或者無漏,當體均都是空無自性。般若經乃叁論爲此宗立論的依據。一切諸法生,即無生,縱緣起故,悉皆真空。故名一切皆空宗。
(八)、真德不空宗 此爲五教中的終教。此教主張,一切諸法唯是真如。真如具足無量性功德。真、妄、染、淨一切諸不法,莫不皆由真如緣起,故名真德不空宗。又以真如之理、萬有之事無疑鎔融,澄觀又稱它爲空有無疑宗。
(九)、相想俱絕宗 此乃五教中的大乘頓教。相是指所緣的境相,想是能緣的心想。此教主張,一念不生,即名爲佛。泯所緣的境相,絕能緣的心想,真顯法性,故名相想俱絕宗。
(十)、圓明具德宗 此乃五教中的圓明教。此教主張,性海圓明,備具衆德,無盡緣起,一多相即,主伴具足,事事無疑,故名圓具德宗。澄觀則稱之爲圓融具德宗。
四、 結 語
五教與十宗,俱從華嚴教海所诠法義開出。其相互關系,前六宗愚法乘教,後四宗,則一切皆空宗屬大乘始,真德不空宗屬大乘終教,相想俱絕宗屬大乘頓教,圓明具德宗屬大乘圓教。就十宗之創說而言,杜順初祖五教止觀中,第一門難雖有法有我無門之小乘教,但未配宗。至叁祖賢首國師,方開五教爲十宗,故十宗乃賢首所首創。尤其十宗中八、九、十叁宗,實爲華嚴特有的判法,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