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巨匠已逝 匠心千古--紀念華嚴座主應公老法師圓寂叁十周年(正慈)

  巨匠已逝 匠心千古

  (紀念華嚴座主應公老法師圓寂叁十周年)

  我的導師吳立民先生近期囑咐我,寫一篇關于應公的文章。在欣喜之余,亦有些茫然,雖然我對應公的思想略知一二,但是以寫文章的形式,來表述我對這們位仰止已久的老法師,致以美好的祝願和虔誠的祝福。這對我而言,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在此,首先得感謝吳老以及舉辦本次紀念法會的真禅法師,舉行如此規模盛大的討論會,是很有必要的。大家在此殊勝的因緣來紀會這位本世紀初的華嚴宗巨匠,重新回顧這位曾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爲華嚴宗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曆史老人。這樣的影響是巨大的,意義非常深遠,亦只有大家在精神上取得共識才有可能産和強烈的共鳴。由此引發我對應公一點不成熟的思考和建議僅供參考。

  華嚴宗乃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在中國佛教史上亨有崇高的地位以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華嚴經在印度佛教的發展史上,應該算是中期的大乘經典,它的義理境界各和組織系統,在經典史上,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它不但爲龍樹、世親等各大師思想之所依,亦是真正突顯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和境界。其博大與高超,在這個世間上已無法再找到第二部可以比擬的經典了。可是在印度,它並沒有成爲某一宗某一派專有的宗依經典而是爲大乘佛教所共有的一部生命所在的寶貴典籍。到了中國,經過數百年的傳揚,卻爲判教者所吸,竟成爲與天臺相對峙特有的一派宗依的經典了。這便是華嚴宗根據之由來。

  《華嚴經》強調諸法的相互關聯性。個體與個體之間不互相侵害,于彼此融合之際,每一個體亦能獨自存在。即一切諸法彼此于完全融合時, 同時能彼此有秩序地完全保有自性,此乃《華嚴經》之教法。

  中國自古以來,即有自宇宙之視野探討人類之所謂莊子哲學。 《莊子》之“齊物論”,乃闡釋萬物一體之思想。莊子將自他互不對立之境地稱爲“道樞”。于“萬物齊同”的實在真相中,大即小,長即短,個體即普遍。此思想與《華嚴經》所說“一即多、多即一”,非常類似。《莊子、齊物論》之思想,與印度典型的思維方式──《華嚴經》思想,互相融合而産生者,即中國華嚴宗的教說。

  《華嚴經》的思想,于中國思想史上有甚大的影響如宋學的形成, 或謂即受澄觀之華嚴思想的特色──理事無礙的思想所影響。此外,于中國近代史上占重大席次的康有爲、譚嗣同等,其思想中皆存在著華嚴思想。譚嗣同曾認爲華嚴的華藏世界與自然科學的太學說頗有類似之處。

  然而,華嚴宗的內涵究竟是什麼?這不僅是研究哲學的必需要知道的思想學派,也是所有研究中國曆史,文化和人類思想史的人,都應該知道的學說大流。在中國,它自從創立學派以來,已經一千叁百余年,盛唐一代,幾成不可一世,主流天下。自禅宗昌盛後,始漸漸轉微,並與禅宗合流。迄至晚近,複更轉衰,清末民初以來,稍見起色。他們系爲保持傳統的講解宣揚,如民初的月霞,追隨太虛大師的常惺,名重一時的應慈法師等。故民初以來,稱華嚴宗家,創立華嚴大學如月霞法師,名滿江浙如智光法師,足迹南北如應慈法師,乃至常惺、妙闊、慈舟、了塵、霭亭,均系到處講授,鮮有著述。

  從一些文章綜觀應公的人生曆程,不難看出他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以及爲我們今後繼承、發揚華嚴宗指明了一條發展的道路,是值得借鑒和十分有意義的。如下是我總結應公對華嚴宗的貢獻試述如下:

  一、教在賢首,行在禅宗;

  二、提倡辦學,培育僧材;

  叁、講經弘法,光大華嚴;

  應公以培養僧材,教育優先的教學方針,這將是今後,仍要把他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的一件功在千秋的偉業。精通教理是學佛的根本,只有懂得佛法,才有可能理智地,更加深該地體會:教理的作用,在修行的道路上清除了障礙,才知道行持在佛法上的重要性,如車雙輪,如鳥雙翼,二者不可偏廢。唯有在育才、演教、實踐叁者融會于一體,才可能産生如此深邃的思想願望,爲佛教奉獻,盡形壽命。我認爲,應公在耄耋之年仍不倦地、開演八十卷《華嚴經》,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從他的爲法精神,光大華嚴的精神,爲今日學習華嚴宗的樹立起不朽的精神豐碑。此時,我在想,這也是知恩報恩的最好有力的佐證。四恩浩蕩,難以回報,只有言茲在茲。

  從拈花老人的兩首八十自警詩中,我體會到,應公在人生走過輝煌的曆程,依然恬靜淡然的美好心境,十分難得,抄錄如下:

  其一

  幻迹娑婆八十春,弘宗演教兩無聞;

  常慚一缽千家飯,遍種華嚴法界村。

  這首詩道出應公一生爲法的無盡行願,那就是如詩中所說的“常慚一缽千家飯,遍種華嚴法界村”的願望。每讀及此,一種崇敬無比的思潮湧上心頭,不能自抑。這就是一位近代高僧的真實寫照,望之俨然,接之也溫。飽經滄桑,遍曆人生,卻矢志不渝保持著赤子一般的“偉大的心迹”。令人肅然起敬,默然無言。今天,作爲華嚴宗的學人,十分有幸,與在座的諸位大德、學者一起共亨應公這份無價的精神遺産,興奮不已。時事變遷,鬥轉星移,我能有幸走進應公的心路曆程,結識這位華嚴先驅,亦是學人之福。今天,大家聚集一堂,回顧這位曆史老人,不正是朝向“華嚴法界村”上邁進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嗎?

  其二

  百歲經眼才刹那,死生病苦轉蹉跎;

  人人般若波羅密,遍界光明指似他。

  應公雲:“人人般若波羅密,遍界光明指似他。”如上面一首詩正相吻合天然妙成。我認爲,這就是今天重聚的重大意義,這將是一次曆史性的勝會,從紀念這位先人,看到了佛教的未來,亦使我深深地體會,華嚴經的無盡行願……

  當然,應公的一生,值得我們今人學習和紀念的地方有許多、許多,我這只是從應公的輝煌曆程中窺視一斑,由此,亦可見應公閃光的不朽思想。

  正慈 1995年10月1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