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代華嚴宗--續法法師(正慈)

  清代華嚴宗--續法法師

  正 慈

  續法,後名成法,字百亭(或作柏亭),別號灌頂。俗姓沈,生于公元1641年(明思宗崇祯十四年),圓寂于公元1728年(清世宗雍正六年)。有謂“續法生當順治,寂在雍正,行道于康熙之年,身經叁帝”。(《五教儀開蒙增注》P31)仁和亭溪(今屬浙江杭州市)人,自幼出家,九歲禮杭城慈雲寺華嚴宗僧人明源爲師。九歲從學于杭州天竺山慈雲寺明源,十九歲受具足戒,二十歲習講經,曆時七年,受明源付囑,爲雲棲袾宏五世之法孫。師遍研諸經,融會衆說,不拘泥一端。後每講說,四衆雲集,盛極一時。曆主慈雲、崇海、上天竺諸刹。雍正六年示寂,世壽八十八。傳法弟子二十余人,培豐、慈裔、正中、天懷四師是爲著名。撰有賢首五教儀、圓覺析義疏、華嚴宗佛祖傳等六余卷。于課誦經忏外,兼通四書、詩、易等。

  清代的華嚴學者,最受重視的當推慈雲續法大師。他傳承寶輪大師的衣缽,並弘其說,將《華嚴經》的綱要集錄經十余年間的考閱所成,即《賢首五教儀》六卷,依其自序及集刻緣起,于康熙十四年(1675)稿成。續法大師是于永曆十四年(1660)夏間,得寶輪大師傳授澄觀大師的《華嚴玄談》,而錄出“賢首教儀”。同十五年春,偶于坊間,得西蜀道閑潛法師的《賢首五教儀》,仍是《華嚴玄談》中的教儀、宗趣、義理等叁門,依《疏鈔》錄出(八卷);但上呈寶輪大師過目時,得師的指示,始知該書屬《清涼教儀》,非《賢首教儀》,故得另授《賢首教章》,錄出:分教開宗與所诠差別的二門,賢首、清涼教學中,各含宗旨的差別。

  又于《佛祖統記》所載,認爲賢首的立場,屬“有教無觀、無斷無證”;請問于寶大師,即示《五教解消論》及《賢宗未知圓義解》叁章,令其自尋研究。更于康熙二年(1663),又呈上賢首、清涼大師的“判釋時儀”,及杜順大師《法界觀》的合錄。寶輪大師說:可比擬谛觀大師的《天臺四教儀》,《四教儀》屬錄義而非錄文,你的《五教儀》即文義雙備;如再專精研習,當得盡妙旨!

  續法大師,自得寶輪大師的印可後,即專志于澄觀、宗密大師的著作的研鑽爲職責,于康熙五年,再治其著《五教儀》,且擴大體系,將《叁寶章》的“方便 ”會入于觀中;《禅源諸诠集》的“辨異”會入于宗中;《圓覺經疏》的“空性五門”,《華嚴五教章》的“機益”、《會玄記》的“通妨”等,共攝于教中;更將《會玄記》的“日沒叁照”、《旨歸》中的“經時”、《諸诠集》的“說意”,會入于時中。上呈于師指正,始得寶輪大師的首肯贊賞:“華嚴家風的要旨,今得完備!”

  康熙六年,際遇寶輪大師的圓寂,續法大師遂閉關數載,再四的研磨,得複刪出《賢首五教儀開蒙》一卷問世;同九年,更作《五教斷證圖》插入于《賢首五教儀開蒙》以成完整。同十一年冬,將其呈示于天溪和尚時,被贊稱爲“賢首家得人,毗盧佛之遣使”。康熙十二年春至十叁年冬,著《楞伽圓談》十卷。至同十四年秋,《賢首五教儀》六卷脫稿;其冬至十七年夏,再著《賢首五教儀科注》四十八卷問世。

  續法是一位博通佛典的華嚴學者,他精研《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梵網經》、《圓覺經》、《起信論》等各種經論。對于講宗的旨趣異同,有相當的研究。其中尤其對華嚴宗有更深的研究。他後來住杭城天竺寺,五十年中,專講華嚴。其所著《賢首五教儀》,爲以後學賢首宗者必讀之教科書。他詳細地考訂了華嚴宗的傳承系統,被認爲是清代華嚴宗的“中興”者。其對華嚴宗的有關著述還有《法界宗五祖略記》一卷、《起信論疏記會閱》十卷。

  參考書目(《佛光大辭典》P6859)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