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宗與法界緣起
-賢首本名“法藏”,“賢首”是其賜號。他是華嚴宗真正的開宗人。
-賢首的主要著作有《華嚴探玄記》、《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華嚴旨歸》、《妄盡遇源觀》及《金師子章》等。
-注釋參考:方立天校釋《華嚴金師子章校釋》(中華書局)、霭亭《華嚴一乘教義章集解》(新文豐公司)
一 法界觀(四法界與一真法界)
-“法界”即宇宙萬物的整個領域。
-賢首立四法界,是就四層意義來說此領域。
《修法界觀門》略有叁重者,略標綱要。修之一字總貫一題,止觀熏修,習學造詣也。言法界者,一經之玄宗。總以緣起法界不思議爲宗故。然法界之相,……總具四種:一事法界、二理法界、叁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澄觀《華嚴法界玄鏡》)
事法名界,界則分義,無盡差別之分齊故。理法名界,界即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無礙法界,具性分義,不壞事理而無礙故。第四法界,亦具二義,性融于事,一一事法不壞其相,如性融通重重無盡故。(澄觀《華嚴法界玄鏡》)
1. 事法界:
-指現象。此以差別爲特色。差別即有經驗概念上的種種分別。
2. 理法界:
-指現象所依之理看,即本體。此以無差別爲特色。
3. 理事無礙法界:
-即現象與本體的相即不離,融通無礙。
4. 事事無礙法界:
-不僅現象與本體不離,而且一一現象彼此間,亦是彼此融攝。
任取萬法之一看,皆可顯真如本身,亦可顯其他存在。此即“一攝一切,一切攝一”;亦即“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之義。
-四法界中,華嚴宗特重理法界,稱爲“一真法界”(又稱爲“自性清淨圓明體”、“真心”、“淨心”、“如來藏”等),以此收攝其他法界。此說承《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說而來:
真常心/心真如門-即本體世界,由真常心直接開出。
\心生滅門-即現象世界,由無明妄念憑依真常心而開出。
二 十玄義/門(十玄無礙/十玄無盡)
-十玄義是華嚴宗充分地表述了一切法圓融無礙的觀點。
-《一乘教義分齊章》所舉“十玄門”次序與《金師子章》不同;大致乃臨時說法,隨意定其先後之故。賢首甚至後來將當中的
/“諸法純雜具德門”改爲“廣狹自在無礙門”
\“唯心回轉善成門”改爲“主伴圓明具德門”
-所謂“十玄義”者,即是由十個觀點說明“法界緣起”之理。
一者,同時具足相應門。此上十義同時相應,成一緣起,無有前後始終等別,具足一切自在逆順,參而不雜,成緣起際。此依海印叁昧。炳然同時顯現成矣。(一乘教義分齊章)
在思辯上緣起義雖分爲十,但在實踐上它們相即不離,同時具足。
二者,一多相容不同門。此上諸義,隨一門中,即具攝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門。……然此一中雖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其多耳。多中一等准上思之。余一一門中,皆悉如是,重重無盡故也。……然此一多雖複互相含受,自在無礙,仍體不同也。……此有同體異體,准上思之可解。(一乘教義分齊章)
從一多的範疇說緣起義,說明一與多互相融通而又互相獨立。
叁者,諸法相即自在門。此上諸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自在,無礙成耳。若約同體門中,即自具足攝一切法也。然此自一切複自相入,重重無盡故也。然此無盡皆悉在初門中也。……(一乘教義分齊章)
一切法一一相即圓融
四者,因陀羅網境界門。此但從喻異前耳。此上諸義,體相自在,隱顯互現,重重無盡。……此等並是實義,非變化成。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也。其余變化等者不入此例。何以故?此並是法性家實德,法爾如是也,非謂分別情識境界。此可去情思之。……(一乘教義分齊章)
因陀羅網指傳說印度的雷神的宮殿所懸挂的以珍珠裝飾的網,這裏以此來喻一切法的相即相入,重重無盡。
五者,微細相容安立門。此上諸義于一念中具足始終、同時、別時、前後、逆順等;一切法門于一念中炳然同時齊頭顯現,無不明了,猶如束箭,齊頭顯現耳。……問:是義與上因陀羅何別耶?答:重重隱映互現,因陀羅攝。齊頭炳然顯著,微細攝。此等諸義並別不同,宜細思之。(一乘教義分齊章)
微細指念,此義重在說明極微細的念慮能容納極大的事物,相容安立,圓融無盡。此說與天臺宗的“一念叁千”說相近。
六者,秘密隱顯俱成門。此上諸義隱覆顯了,俱時成就也。……如是自在此隱彼顯,正受及起定同時秘密成矣。(一乘教義分齊章)
說明一切法的顯現與隱藏,兩者不即不離。
第七,諸藏純雜具德門。此上諸義,或純或雜。如前人法等。若以人門取者。即一切皆人故名爲“純”。又即此人門,具含理事等一切差別法故名爲“雜”。又如菩薩入一叁昧,唯行布施,無量無邊更無余行,故名“純”。又入一叁昧,即施戒度生等無量無邊諸余雜行,俱時成就也。如是繁興法界,純雜自在,無不具足者矣。宜准思之。(一乘教義分齊章)
一切法的純粹與雜多,亦相即圓融。
八者,十世隔法異成門。此上諸雜義遍十世中,同時別異具足顯現。以時與法不相離故。言十世者,過去未來現在叁世,各有過去未來及現在,即爲九世也。然此九世疊相即入,故成一總句,總別合成十世也。此十世具足別異,同時顯現成緣起故,得即入也。……如是自在時劫無礙。相即相入,渾融成矣。(一乘教義分齊章)
過去、現在、未來爲叁世,每一世又可分爲過去、現在、未來,共九世。九世收攝于一念之中,稱十世。此義是從時間的角度講。
九者,唯心回轉善成門。此上諸義,唯是一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轉也。但性起具德,故異叁乘耳。然一心亦具足十種德。……所以說十者,欲顯無盡故。如是自在,具足無窮種種德耳。此上諸義門,悉是此心自在作用,更無余物,名“唯心轉”等。宜思釋之。(一乘教義分齊章)
此義最爲重要,說明一切法皆依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而立。
十者托事顯法生解門。此上諸義,隨托之事以別顯別法。謂諸“理事”等一切法門。……問叁乘中以有此義,與此何別。答:叁乘托異事相表顯異理。今此一乘所托之事相,即是彼所現道理,更無異也。具足一切理事、教義及上諸法門,無不攝盡者也。宜可如理思之。(一乘教義分齊章)
萬法圓融,隨托一事,都可顯示法理,使人覺悟。
此上十門等解釋,及上本文十義等,皆悉同時會融,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普眼境界。谛觀察余時,但在大解大行大見聞心中。然此十門,隨一門中即攝余門無不皆盡。應以六相方便而會通之。(一乘教義分齊章)
十義只是分際意義不同,在實踐上相即爲一。最後提到六相,是以另外的方式對一切法圓融相即的表示。
叁 六相圓融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及《金師子章》中亦都討論此六義。
總相者。一舍多德故。別相者。多德非一故。別依比總滿彼總故。同相者。多義不相違。同成一總故。異相者。多義相望各各異故。成相者。由此諸緣起成故。壞相者。諸義各住自法不移動故。(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謂師子是總相,五根差別是別相,共從一緣起是同相,眼耳各不相濫是爲異相,諸根合會有師子是成相,諸根各住自位是壞相。(金師子章)
1. 總相:事物的全體
喻:房舍
2. 別相:事物的各部分
喻:梁、柱、磚、瓦等(椽等)
3. 同相:事物的各部分雖形相各別,而和合同成一體。
喻:椽等雖形相各有別,而和合同成一舍。
4. 異相:事物的各部分雖同成一體,但依然各不相同。
喻:椽等雖同一舍,各各相異。
5. 成相:事物的各部分和合成一體,則此事物成。
喻:椽等相依相成,各成一舍。
6. 壞相:事物的各部分不和合,各部分的本質不變。
喻:椽等本來各自獨立,不作房舍。
-“六相”是指一切法的六種相狀,亦即對描述客觀存在的六個謂詞,可分成/相反的叁對:總──別,同──異,成──壞
\相成的兩類:/正面-總、同、成
\反面-別、異、壞 附錄:《華嚴金師子章.勒十玄門第七》原文
一、金與師子,同時成立,圓滿具足,名同時具足相應門。
二、若以眼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眼;若耳收師子盡,則一切純是耳。若諸根同時相收,悉皆具足,則一一皆雜,一一皆純,爲圓滿藏,名諸藏純雜具德門。
叁、金與師子,相容成立,一多無礙;于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門。
四、師子諸根,一一毛頭,皆以金收師子盡。一一徹遍師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無礙無障,名諸法相即自在門。
五、若看師子,唯師子無金,即師子顯金隱。若看金,唯金無師子,即金顯師子隱。若兩處看,俱隱俱顯。隱則秘密,顯則顯著,名秘密隱顯俱成門。
六、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定純定雜,有力無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輝,理事齊現,皆悉相容,不礙安立,微細成辦,名微細相容安立門。
七、師子眼耳支節,一一毛處,各有金師子;一一毛處師子,同時頓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無邊師子;又複一一毛,帶此無邊師子,還入一毛中。如是重重無盡,猶天帝網珠,名因陀羅網境界門。
八、說此師子,以表無明;語其金體,具彰真性;理事合論,況阿賴識,令生正解,名托事顯法生解門。
九、師子是有爲之法,念念生滅。刹那之間。分爲叁際,謂過去現在未來。此叁際各有過現未來;總有叁叁之位,以立九世,即束爲一段法門。雖則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無礙,同爲一念,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十、金與師子,或隱或顯,或一或多,各無自性,由心回轉。說事說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轉善成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