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初祖杜順法師
覺深
杜順法師的生平,諸傳記中並不詳細,記載的多屬法師的神異。其中最詳盡的當數《續高僧傳》的“杜順傳”,和續法的《法界宗五祖略記》中的“初祖杜順和尚傳”,另外一些傳記中對于杜順法師的生平亦只是一筆帶過。今現依《續高僧傳》與《法界宗五祖略記》中所載,並參照《華嚴經傳記》、《佛祖統紀》等對杜順法的生平作一個簡要的概述。
1、生卒年考
在諸傳記中,皆不明法師出生年代,只有在續法的《初祖杜順和尚傳》中明示法師是生于陳武帝永定二年,即是558年,而關于法師的圓寂時間,在許多傳記中都有記載,續法是這樣記的:
貞觀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普會有緣于雍州南郊義善寺,聲色不渝,忽言別衆。複入內辭太宗,升太階殿,化于禦床,帝留大內供養七日,時年八十四也。
而在《續高僧傳》中所記載的與之則有所出入,在此中作如是說:
以貞觀十四年,都無疾苦,告累門人,生來行法,令使承用。言訖如常坐定,卒于南郊義善寺,春秋八十有四[1]。
在以上這兩部傳記中,所記載的法師圓寂時間都是貞觀十四年,但在《續高僧傳》裏卻未標明具體月、日。在兩部傳記中,所載的圓寂地點也不相同,一在義善寺,一在大內。但這並不重要,從這兩部傳記中,相同的是“貞觀十四年”,即是640年。此一時間說明了法師的圓寂之年。應該說道宣法師(596---667)的《續高僧傳》中所載是非常確切的,因其與杜順法師可以說是同時代的人。
從貞觀十四年這個圓寂時間和杜順法師春秋八十有四這兩點上來推斷,則法師的的出世時間應爲557年,也即是陳武帝永定元年,如此,續法所說的陳武帝永定二年,則不能說是確數。
又續法所說“貞觀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中的“十月二十五日”不知所依何處,在《佛祖統紀》中有這樣的說法:
師每遊曆郡國勸念阿彌陀佛,著五悔文贊詠诤土,路逢神樹鬼廟即焚毀之。貞觀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坐亡于南郊義善寺。雙烏入房異香留室,塔肉身于樊川北原[2]。
此中所說的是十一月十五日,與續法所說相差二十天,《佛祖統紀》是宋志盤所撰,此說在時間上來說,比續法之說要早一點,但其所依據何說亦不得而知。
2、拜師僧珍
僧珍禅師,生卒年不詳,依《續高僧傳》、《神僧傳》等中所記,法師俗姓魏,在法師初創因聖寺之時,曾感得一犬前來協助。由于有此異相,四處遠近鄉鄰皆來歸附。因聖寺由此而成。
有關僧珍禅師的事迹,諸傳記中少有提及,唯從杜順法師傳記中方可略知一二,從杜順法師的傳記中可知,法師于十八歲時歸投因聖寺僧珍禅師出家,受持定業,故知僧珍禅師以修持定業爲主。
3、法師神異
在諸傳記中,對杜順法師的生平介紹很少,基本上都是在說法師的種種神異之事,現略出一二,以明法師神異。
(1)說法冢:在傳記中說,法師在孩提時的時候,就非常能言善辨,法師常常在家宅後冢上爲大衆說法,凡聽聞者無有不信服的,並由法師的說法中得到不少啓示。後來法師常常說法的地方就被稱之爲說法冢[3]。
(2)德伏龍蟲:在武功縣有一僧爲毒龍所纏,無人能有救治之法,杜順法師聞之,乃與之對坐。毒龍即托此病僧口而說:“禅師既然,義無久住,極相勞娆”。于是一會人此僧人就告病愈。又法師帶領衆人前往骊山棲靜,將要種菜的時候,發現地方有許多蟲蟻,于是法師就劃定了地域,由此蟲蟻全部遷移,在耕種時一點也沒有傷害到蟲蟻。[4]
(3)地神托盤:依傳記中載,法師投因聖寺僧珍禅師出家之時,僧珍禅師親自爲其剃度。法師的此一出家因緣感得地爲之動,地神出來爲其托盤承發[5]。
在諸傳記中,記載可見的法師神異之事頗多,此上只是略舉一二,明法師種種不可思議。
4、世所尊奉
法師禀性柔和,操行高潔,爲世人所景仰,無論是平民百姓,亦或是百官宰相,均對之尊祟有加。由于法師的種種不可思議的神德,爲唐太宗所知聞,唐太宗特意诏請其入內宮,親自相迎。並向法師請教脫苦之法,法師勸其大赦天下,則病疾自除,太宗准之,果得全愈。由此原因故,唐太宗賜法師號日“帝心”,此中爲唐太宗治病一說見于續法的《初祖杜順和尚傳》,此說是否確切,這裏不談。且說法師被稱爲帝心尊者一說,于諸傳記中均有記載。在《佛祖統紀》卷叁十九中也有記載:“六年,诏以東都(洛陽)龍潛舊宅爲天宮寺,诏杜順和上入見。賜號帝心”[6]。
杜順法師被賜號“帝心”一說,一直被後人所認同,只是此說不見于道宣法師的《續高僧傳》,但在《續高僧傳》裏,有這樣一段文字:
順言不涉世,令不留心,隨所任用,情志虛遠,但服粗弊,卒無兼副,雖聞異議,仍大笑之。其不競物情又若此也。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內禁,降禮崇敬。儲宮王族,懿戚重臣,戒約是投,無爽歸禁[7]。
在這段文字中,雖然沒有明示杜順法師被賜號爲帝心尊者的語句,但也可以看出,杜順法師爲當時的朝庭所敬重的事實。從道宣法師的記載中,還可以看出,無論是太子諸王,還是文武百官,都爲法師的德行所感化。
5、傳法智俨
智俨法師(602----668年),是唐代著名的僧人,承杜順法師衣缽,爲華嚴宗第二祖。因曾住至相寺,號“至相大師”。晚年住雲華寺,世稱“雲華尊者”。在智俨法師12歲時,就隨杜順法師上終南山。其弟子法藏法師曾經爲其作傳,傳中有雲:
年十二,有神僧杜順,無何而入其舍,撫俨頂謂景曰:此我兒,可還我來。父母知其有道,欣然不吝。順即以俨付上足達法師,令其訓誨,曉夜誦持,曾無再問,後屬二梵僧來遊至相。見俨精爽非常,遂授以梵本,不日便熟。梵僧謂諸僧曰:此童子當爲弘法之匠也,年甫十四,即預缁衣[8]。
俨法師與杜順法師可謂是有宿世因緣,年僅十二歲就隨杜順法師學法。由杜順法師的上座弟子達法師訓導,雖不是親傳,亦與親傳無別。此中雖說杜順法師“曾無再問”,但從下面的“後屬二梵僧來遊至相”一句,就可看出,杜順法師實是在時時關注俨法師的修學情況。此二梵僧受杜順法師所囑,來對智俨法師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由梵僧口中一句“此童子當爲弘法之匠也”,可知杜順法師慧眼識人。
在《宋高僧傳》中說:“昔者炖煌杜順傳華嚴法界觀,與弟子智俨講授此晉譯之本,智俨付藏”。又續法著的《初祖杜順和尚傳》中說:“尚禀性柔和,操行高潔,學無常師,以華嚴爲業,住靜終南山。”由此二段文字可知,杜順法師雖依僧珍禅師修持定業,然其一生所修學,實是以華嚴爲日常功課,其傳法智俨自也是以華嚴爲主。
是故,在《續高僧傳》中,有這樣的字句:
弟子智俨,名貫至相,幼年奉敬,雅遵余度,而神用清越,振續京臯,華嚴、攝論,尋常講說,恒至龛所化導鄉川,故斯塵不絕矣[9]。
在此中,弟子中只提智俨法師一人,實是在明唯智俨法師一人承其衣缽,智俨法師幼承其教,果不負其望,將華嚴一門,弘揚開來。而智俨法師自已亦說,其華嚴思想是承自于杜順法師,我們從《華嚴一乘十玄門》中就可以看出,在此文中,智俨法師說:“承杜順和尚說”。
實際上,杜順法師的弟子並不是只有智俨法師一人,與智俨法師同時代的道宣法師爲何在其《續高僧傳》中只說智俨法師一人呢,其目的不外乎是爲了說明唯智俨法師一人承其衣缽。
在杜順法師的諸弟子中,除智俨法師外,現在可考的還有達法師,我們可以從法藏的“智俨傳”中看出,智俨法師在十二歲隨杜順法師回終南山之後,就被托付給其上座弟子達法師訓誨。可知達法師也是杜順法師諸弟子中比較突出的一位。
另外還有一位,即是樊玄智,在《華嚴經傳記》和《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中都有記載,在《華嚴經傳記》中謂此人是居士身份,十六歲時投杜順禅師,習諸勝行,杜順法師令其以誦習華嚴爲業,依《華嚴經》修普賢行。而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中,亦有同樣的記載。有關此人其它方面的記載就不太明了,唯說此人每誦經時,口中頻出舍利,頗爲神異。
--------------------------------------------------------------------------------
[1] 唐道宣法師著《續高僧傳》卷25,《大正藏》卷50,654頁。
[2] 宋代志磐著:《佛祖統紀》卷29,《大正藏》卷49,292頁。
[3] 續法著《法界宗五祖略記》,
[4] 道宣著《續高僧傳》
[5] 續法著《法界宗五祖略記》
[6] 宋代志磐著:《佛祖統紀》卷29,《大正藏》卷49,364頁
[7] 唐道宣法師著《續高僧傳》卷25,《大正藏》卷50,653---654頁。
[8] 法藏著《華嚴經傳記》卷叁,《大正藏》卷51,163頁
[9] 唐道宣法師著《續高僧傳》卷25,《大正藏》卷50,6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