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攝法與菩薩道的關系—以《華嚴經·十地品》爲主(下)
華嚴專宗研究所院友 印彬
一、四攝法與菩提心
發菩提心即求無上菩提心之意,菩提心爲一切諸佛之種子,也是長養淨法之良田,行者若發起此菩提心勤行精進,就能速成無上菩提。所以菩提心是一切正願之始、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根本、大悲心及菩薩行之所依;大乘菩薩須發大心,發菩提心、欣樂佛之大智而發心也稱爲初發心、新發意菩薩,而菩提心與四攝法是息息相關的,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四○一—六○○卷》卷四叁八:
菩薩求趣無上正等菩提時,爲多有情得利樂故,憐愍饒益諸天人故,是諸菩薩摩诃薩行菩薩道時,爲欲饒益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諸有情類故,以四攝事而攝受之,安立彼令勤修習十善業道。
又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七:
複次善男子!菩薩具四種法于菩薩行得不退轉。雲何爲四?一者布施、二者愛語、叁者利行、四者同事,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薩皆應修學。
二、四攝法與佛法僧
有形的財施、無形的無畏施,即使是登地以上歡喜地的菩薩,都實行四攝善法,身行布施,口出愛語,利行同事的同時,身、語、意業都不離佛法僧。如〈十地品〉中:
住此初地多作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能以大施攝取衆生,善除衆生悭貪之垢,常行大施無有窮盡。布施、愛語、利益、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不離念同行菩薩、不離念菩薩行。
又如二地的經文中:
菩薩摩诃薩第二離垢地,菩薩住此地多作轉輪聖王爲大法主,具足七寶有自在力,能除一切衆生悭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爲大施主周給無盡,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衆生若能慈顔相向、愛語相勉,對于自己所受的果報,即使困難艱苦、也能安貧樂道。若秉除貪心、慢心、嫉妒心、嗔恨心、悭吝鄙惜,彼此間不再存有損惱意及嫌恨心、互相欺淩,一切惡事便不能侵害、一切嗔害惱人的毒意,也能消解,如此便能展轉和樂相處,相互增進種種利益而得到安樂。如〈十地品〉中:
菩薩住此發光地不積集故,邪貪邪嗔及以邪癡皆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淨。……菩薩住此地多作叁十叁天王,能以方便令諸衆生舍離貪欲,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
菩薩具備忍辱柔和心、不望回報心,引導衆生于善法善事中得到利益,能于佛法中增長功德。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同事偏多。菩薩住此地多作須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除衆生身見等惑令住正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卷叁:
此雲有無量大喜樂事,爲此善知識行以四攝法正邪,同事愛語方便衆生見者無不蒙益故
叁、四攝法與十波羅密
在〈十地品〉中,所描述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菩薩,是已“厚集善根,修諸善行,……信樂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由以上引文可知此等能發心的衆生,乃是累積了無數善根善行,且對佛法深具信樂,于衆生多慈悲及好求佛智慧,基于此前提而發菩提心。因此,從發菩提心中,亦可得知實不外乎慈悲與智慧而令衆生發心。由此慈悲及智慧之引導來圓滿菩薩道成就一切種智(成佛),〈十地品〉所展開的十地菩薩之行道,即是配合著十波羅蜜四攝之修持來成就佛果。
菩薩摩诃薩欲得無上正等菩提先學六種波羅蜜多。複于有情或以布施、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而攝受之。既攝受已教令安住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既安住已解脫一切生老病死證得常住畢竟安樂。
菩薩若想于諸法不藉他緣而自悟解,想要成熟一切有情,想要嚴淨佛土、安坐妙菩提座、降伏一切魔軍、快速證得一切智智、轉*輪度脫有情衆生的生老病死。應當學六種波羅蜜多。以四攝事方便攝受諸有情類,應于般若波羅蜜多常勤修學,才能得到無上正等菩提。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叁十五:
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但以信解力故行未善通達。是菩薩十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增上,余波羅蜜非不修行,但隨力隨分。十波羅蜜中持戒偏多,余非不行,但隨力隨分。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二離垢地。
經文中一再強調檀波羅蜜增上、持戒偏多,余非不行但隨力隨分,如《大智度論》卷八十九:
雲何爲菩薩摩诃薩利行攝取衆生。菩薩摩诃薩長夜教衆生令行六波羅蜜
住此發光地不積集故,……皆轉清淨。此菩薩于四攝中利行偏多,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偏多。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十波羅蜜中精進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肆、四攝法的具體實踐
複有四法菩薩成就能持無上菩提之道。何等四?精勤行于諸波羅蜜,攝取一切無量衆生,心常不離四無量行,遊戲諸通,是名四法菩薩成就能持無上菩提之道。
一、布施生歡喜
學佛,一定要經過菩薩十地這十個階段。地是基礎的意思,首先要培養歡喜心,也就是愛心、慈悲心、願意施舍。不管人力與財力、精神或是物質的布施,抑或以自己所體會的道理,甚至施舍金錢、物質與時間。都要從歡喜心和愛心開始,歡喜地菩薩;保持歡喜心就是先息滅貪、嗔、癡。…,怨憎會掩蓋歡喜心,變成充滿人我是非之心…。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培養殷勤的心和歡喜心;有了歡喜心就沒有煩惱,有殷勤之心就不會懈怠,能恒持道心,就是歡喜心。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
大菩提行波羅蜜,昔所滿足皆令見,昔于衆生起大悲,修行布施波羅蜜,以是其身最殊妙,能令見者生歡喜。
菩薩住此歡喜地已,以大願力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以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佛子!此菩薩因供養諸佛故,得成就衆生法,……攝取衆生,謂布施……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無上菩提。
二、愛語離垢穢
離垢地就是清淨的境界,垢穢就是對人我有分別心,心常常有垢穢染著。心地若能淨化,去除這些雜念,才能進入離垢地。清淨心地,不令其蒙上垢穢汙染,時時抱持著歡喜心和清淨心,降伏粗糙之驕慢心,口出善言。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叁十五:
菩薩住此離垢地,以願力故,……遠離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淨滿足。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煉已,離一切垢轉複明淨。菩薩住此離垢地亦複如是,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淨滿足。佛子!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
叁、利行發光地
放下心中的欲念,不爲了物欲而不擇手段去奪取,傷害別人。要使我們的心地發光、智慧光明顯現,要堅忍道理。才能進入菩薩的第叁階段發光地菩薩,學習忍力,能夠割愛,堅持毅力,具足爲法忘軀的法忍及日常生活中的生忍,心地就會清淨、光明,就是發光地。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叁十五:
住此發光地不積集故,邪貪邪嗔及以邪癡皆得除斷,所有善根轉更明淨。此菩薩忍辱心……不望報心、報恩心、不谄心……皆轉清淨,此菩薩于四攝中利行偏多,十波羅蜜中忍波羅蜜偏多。
四、同事焰慧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叁十六:
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皆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衆僧、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住于此地所有善根,……下地菩薩所不能及,衆魔煩惱悉不能壞,此菩薩于四攝中,同事偏多。
伍、結論
綜合以上對四攝法與菩薩道的探討,吾人將了解到菩薩爲成就大悲萬行,自己親身實行,也爲衆生宣說,住在大悲法門中,凡如來所在之處,菩薩都普遍的出現在一切衆生前,這或者是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去攝化衆生,或是用色身,光明,音聲,威儀,實行四攝法。但與常人不同,既不求現生的報答,也不求來生的果報,只覺得:菩薩應該這樣行,應這樣的利益衆生。透過本文第一節對四攝法的意涵探討,從大小乘經典的比對當中,可以了解到,早期佛陀口耳相傳的教法中,就已經有四攝法的存在。在第二節所探討四攝法與菩薩道的關聯中,顯現了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重要性,尤其在華嚴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覺、妙覺五十二階位中,四攝法是成聖成賢度衆生時必需具備的方便。第叁節中舉出華嚴經中四攝法的具體實踐方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