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緣爲菩提道。
此中有意樂和加行兩種。意樂又可分爲世俗菩提心轉惡緣爲菩提道,和勝義善提心轉惡緣爲菩提道兩種。
(一)意樂
1、以世俗菩提心轉惡緣爲菩提道
(1)《七義論》雲:「報應皆歸一。」說凡是我所生的一切衆苦,都是由于過去不知我執
爲怨敵,有情爲恩人所感,這不能責怪別人。入行論雲:
「所有諸世聞,損害怖畏苦,
皆從我執生,我何用此鬼?」
這是說從無始以來,在無我中,執著有一個我,爲了貪愛這個我,于是造了種種惱苦他人的罪業,以致在生死輪回中,感受種種的苦報。入行論又雲:
「意汝欲自利,雖經無數劫,
以此大疲勞,汝唯成就苦。」
如是衆苦都是我執所生,所以當觀我執猶如怨敵。由于這個我執,以致從無始生死到現在,生起種種痛苦。又如「嫉妒高者,輕毀低者,等者爭勝」之種種鬥爭心,都是由我執所生,令我沈淪于生死苦海不得解脫,乃至令我遭人、非人之侵害的,也是由我執所造。入行論雲:
「此于生死中,百返損害我,
今令諸怨恨,推汝自利心。」
倘若我執生起時,當觀我都非有,何故執我?如是能在我執生起時,現前斷除。又爲了使我愛執永不複生,所以應勇猛精進,勵力剔除。入行論雲:
「汝曾傷害我,昔時彼已過,
今見汝何逃,應摧汝憍慢。」
因此,凡遇有損害,都應了知這是我執的過患,一定要勵力調伏我執。就如霞婆瓦所說的:「于此短壽期中,願當勵力調伏此鬼。」
又一個人的心行,如果都是尋求自利的,那就是俗人,如果都是利他的,那就是行者。所以應當以善知識本的行持來修取舍。善知識本說:「今除于心門,持一對治短矛,相待而擊,無余可修;彼急我亦急,彼緩我亦緩。」如果能觀我執猶如怨敵,而現前斷除者,霞婆瓦說這是「送祟法」。
(2)《七義論》雲:「修一切大恩。」是說我們不但要觀我執猶如怨敵,更要修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大恩人。因爲一切衆生,都是無始來的父母,往恩甚重。即使是現在,也因緣于衆生乃得發心,爲利衆生乃得開始修行,所以要成佛仍須要衆生。如入行論雲:
「有情與諸佛,同能辦佛法;
如恭敬諸佛,何不敬有情?」
這是說,衆生要成佛,佛與衆生的恩量是相等的。所以應對衆生修猛利悲心,取衆生一切苦,由我代受;將我一切善功德,施給衆生。
特別是在有人、非人來損惱時,應作如是思惟:他之所以來損惱我,都是由于無始以來作我慈母時,爲了替我成辦利益,全無顧慮到自己的罪苦和惡名,以致遭到生死苦海之種種苦,又由于迷亂力,導致對過去的親眷全不相識,所以才來損惱我。另一方面,是由于找自己惡業的牽引,令他現在造害我的惡業,日後也將因此惡業而受種種苦報。他這樣長時的受苦,都因我而起,實在令人悲愍。此外,更應思惟.過去我對他只有作損害,今當替他遣除衆苦,辦諸饒益,勤修取舍。
如果見到人或畜生時,應現前爲他盡力饒益。倘若不能現前饒益,也應發猛利心,願他離苦得樂,速當成佛。如是至心思惟,並加持誦。又應發願:凡我今後所做的善事,都要饒益于他。
倘若是鬼神來作損惱,應如是思惟:從無始以來,我一直是吃他的肉,喝他的血,我今將作酬報,把我頭目髓腦,全部布施給他。于是觀想剖開自己的身體,放在作損惱者的面前,並這樣的對他說:「茲將我頭目髓腦布施給你,隨你意樂,任你飲食。」接著又觀想:損惱我的鬼神,因吃我的肉,而息滅了饑渴,身心充滿了無漏妙善,成就二大菩提心。以後對所有的食肉鬼神,都應如是布施自身,使他們全能得到飽滿,並具足善樂。
總而言之,一切過患都是我執所生,所以應觀我執猶如怨敵,盡力去對治它;一切利樂都因衆生而有,所以應觀衆生爲親眷,盡力去饒益它。朗日塘巴說:「我隨展幾許深法,一切過失都是自造,一切功德皆是有情所有。以此關要,除利勝施他,衰敗自取外,別無所解。」
2、以勝義菩提心轉惡緣爲菩提道
《七義論》雲:「亂境觀四身,空護最爲上。」我們應當明白,凡是依止煩惱以及內外情、器所生的衆苦,都是自己內心錯亂所顯現,並無少許真實。在世俗中如是顯現的,如在夢境裏,見到火燒水漂等事而生的種種苦惱,全是由于在諸法無實中妄見真實的過患。在勝義中,這一切法都無所有。倘若觀察煩惱和苦的自性,因而了知:一切法無所生,這是無生法身;因爲是無所生,所以也就無所滅,這是無滅報身,由于是無生無滅,中間也是同樣無所住,這是無住化身;又這些自體都不可分離,這是自性身。這種把妄境觀成四身,是明白一切法都是四身的教授。
又應思惟:這些來損害我的人,能勸我進修二菩提心,他們的恩德很大。因我遠離了對治法,已發生煩惱卻一無所知;他們這樣的來警告我,一定是上師、本尊或佛、菩薩所化現。如果患了像癞痢一樣的病,而生猛利苦時,應如是思惟:倘若我不患此苦,一定會墮入現法範圍,乃至忘失正念;如今能因此而提起正念,一定是上師、叁寶所化現的事業。總而言之,親近師長無非是爲了引生菩提心,如今依止此損害和衆苦,也能令我生起菩提心。所以說,依止惡緣也能達成夙願。
(二)加行
1、轉惡緣爲菩提道
《七義論》雲:「四行勝方便。」四行即是:
(1)積聚資糧加行:當我們一有了苦,便馬上想擺脫掉「這即表示我們不願受苦,願得安樂。既然想得到安樂,就應勤加積聚資糧。修習此法時,應先供養上師叁寶,承事僧衆,布施鬼神,由身、口、意清淨叁業,盡力勤修福德資糧;然後修皈依發心,于上師、叁寶處供曼陀羅,並至心祈禱:「惟願上師、叁寶慈悲加持,倘若弟子病者善,請加持令病;倘若愈者善,請加持令愈;倘若死者善,請加持令死。」如是至心祈求,以斷除希望和怖畏這二種妄心。
(2)淨障加行:既然不想受苦,就得趕快斷除惡因,消滅業障。此法可由四力悔除:①破壞力,至心忏悔先前所造罪業。②製止力:發誓從今以後,縱使喪命也不再造罪。③依止力:皈依上師、叁寶,發菩提心。④對治力:修習空性正見,持殊勝陀羅尼(如百字明
咒等)
(3)供魔加行:供魔施食後,至心表白雲:「你來作我修菩提心之助伴,此恩最大。今後願衆生一切罪苦,都成熟于我身。」若不能如此做,則應施食,修慈悲心,告訴他說:
「我將爲你作現前和究竟的一切利益,請你不要阻礙我修法。」
(4)供養護法加行:以食供養護法神後,至心祈求護法神息滅修法違緣,成辦諸順緣。
2、取客緣爲菩提道
《七義論》雲:「隨現遇而修。」倘若遭到重病、魔害、怨敵等,而生猛利苦時,應憶念在這世界中,感生如是苦的,還有無量數的衆生。他們蒙受此猛利苦,實在可愍。所以,願他們一切衆苦,全流入我身中。又應思惟這些能損害我的,都可作爲修菩提心之助伴,有如師長激發我發菩提心一樣,他們的恩德都很大。見到他人受苦時,應相續取他的煩惱衆苦,全流入我身中。如果我和他人同時有猛利苦時.應至心祈願他人的一切煩惱,全攝入我身中。
像這樣,能轉惡緣爲菩提道的一切方便,其目的全在消除希望與怖畏二心。如朗日塘巴說的:「究竟雖皆能至離希、怖之道,然于現時分爲親怨而修者,如正曲樹。」
四、明攝爲一世修持 分二
(一)《七義論》雲,「總攝教授心,應修習五力。」五力者,是指牽引力、修習力、白種子力、破壞力、願力。
(1)牽引力:是說從現在開始,一直到今年、今生、乃至成佛,願常不離二菩提心,數數引發其心。
(2)修習力:是說要數數修習這二菩提心。
(3)白種子力:是說爲了生長菩提心,應盡力去積集資糧。
(4)破壞力:是說在生起我執分別時,應立即思惟:從無始以來,由于這個我愛執,而遭受到無量大苦,就在今世,也因此而受苦造罪,雖想修習正法卻不能如願。這都是我愛執的過患,所以應當舍棄我執分別。
(5)願力:是說在行善事之後,應當發願,願從今生到成佛,生生世世永不離修習世俗、勝義二菩提心,願隨遇一切惡緣,都轉爲菩提道。在供養上師、叁寶、護法,以及施食之後,也應如是發願,並祈求加持,令所願都能圓滿成就。這五種力,就好像密宗裏,攝持一切法爲吽字的法門。
那麼,在臨命終時,這五種力又將如何修持呢?《七義論》雲:「大乘死教授,五力重威儀。」這是說明修持這個法門的衆生,在臨命終時,應如是次第修習五力:
(1)修白法種子,將一切資具供養于上師、叁寶大福田處,使內心全無耽著。
(2)修願力:在上師、叁寶前供養七支,並猛利發願說:「祈求上師、叁寶慈悲加持,令我于中有時,以及在後世一切生中,能修習二菩提心,並能值遇開示此修菩提心法的上師。」
(3)修破壞力:當作如是思惟:過去因我執而遭受無量苦;往後如不舍棄我執,仍然得不到安樂,現在也是因愛執此身而感受痛苦。倘若詳細觀察,就能了知吾人身心如幻,沒有實體,全無可執著之處,所以應勵力斷除我執。
(4)修牽引力:應當頻頻生起欲樂,祈願在中有時,也能繼續不斷的修習此二菩提心。
(5)修修習力:應當時時記住前面所修二菩提心的道理。
威儀者,是說在臨命終前,應當右脅向下,左手托頰,以小指端塞住右鼻孔,從左鼻孔出氣。然後先修慈悲心,順著出入息修二取舍,再思惟一切生死、涅槃、起滅等種種法,都無有真實,這些全是內心錯亂所顯現。而這內心亦無真實,有如虛空法界,所以也不應執著。應如是修習菩提心,于安詳中死去。臨終之教授,雖然有很多法門,但沒有比這個法門更殊勝的…
《大乘菩提心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