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然,到達了無生法忍,還只是大乘菩薩初步!只是這個菩薩超過前面所譬喻的菩薩。也就是說,拿無量無數的七寶來布施,有相物質的布施,功德不如無相布施功德的萬分之一。
金剛經講到二十八品,差不多點題了,非常重要。勉強把無生法忍的境界研究研究看,先不談求證,先在理論上找找看。佛沒有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什麼境界,其實佛說過了,只是大家看過去忘記了。佛開頭就說善護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無著無相。由于善護,無著,無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金剛經開頭佛就已經跟我們講了,他在傳法呀!他不是在講經啊!後世所謂講經與說法是不同的。
像這裏佛說的,教你怎麼樣修,你有問題問他,他答覆你,那是說法。像我們現在講經,是根據佛菩薩們所說的加以討論,這個是講經,所以講經是講經,說法是說法。過去在大陸大叢林、廟子裏,有說法堂,有講經堂,各處不同的。說法堂裏大和尚上堂,不帶書本,一個字都不用,就憑自己所證悟的、功夫的、智慧的經驗,隨便討論,這個叫說法。
金剛經開始就告訴我們修持的方法,是善護念,無住,由此而得成于忍,無生法忍。說到這裏我們再舉一個禅宗公案來說明。
張拙的故事
唐末五代的時候,禅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人叫張拙,去見一個禅師問道,禅師問他叫什麼名字?他說我叫張拙。這個禅師說,找個巧都找不到,那裏來個拙呀!他就悟道了!就那麼快,言下頓悟,這一句話就悟道了。我們現在找找看他悟個什麼?他悟得一切法無我了嘛!得成于忍,對不對?拿教理說暫時懂了吧?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隨順世緣無挂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光明寂照遍河沙」,這是講體,一切衆生同一本性,這個自性之體是光明清淨,無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詞。遍河沙,無所不在。「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切衆生與佛無差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一念不生全體現」,注意啊!一念不生是無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麼說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無生法忍,萬念皆生還是無生法忍,那是菩薩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還有我們學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錯了,以爲一念不生了,以爲念頭、思想都不動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沈。什麼是一念不生呢?善護念,無住,一切無住,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都是初步的無生法忍,到了最後六根全動也沒有被遮住,所以剛才講,佛說的無相無祝
但是這中間也分兩層,就是根本智與後得智的不同,不能以聲色來悟道,去掉聲色以外,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這還是只得根本智的這一面,沒有得到後得智。
「斷除煩惱重增補,爲什麼不必斷除煩惱,斷除妄念呢?你打起坐來,一天到晚斷除煩惱,把煩惱空了,妄念空了,那個就是妄念啊!那個就是煩惱啊!所以你不能得定,反而成心理的病相,所以說斷除煩惱只是再重增一層玻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理只想抓個道的境界,就也是邪見!一切法無自性,所以你不能抓一個真如道的境界,有個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煩惱,那就不是一切法無我的道理。因此這位居士後來並沒有出家,在家菩薩後來就成道。下面兩句話你看他大徹大悟的話,也無所謂在家出家。
「隨順世緣無挂礙」,活到這個世間,隨順世緣,就是所謂禅宗祖師講,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麼樣修行呢?兩句話,「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是還債而已,隨緣消舊業,不再去造新的壞業力。當然新的善業還不斷在做啦!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個就是隨順世緣無□礙的道理。最後他的氣派更大,所謂了解金剛經的全部。
「涅槃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學佛證到涅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涅槃也是空花夢幻,空中的花果,不實在的,所以涅槃生死等空花。我們拿這個張拙的公案,來說明金剛經所講,「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的道理。
有求就有住嗎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這句話又點題了,因爲真正行大乘菩薩道的人們,他做善事不想求福德的果報。所謂做一切善事,義所當爲,應該做的啊!假使我們行善救世救人,認爲我在培福報,又錯了,那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菩薩的心性。所以一切菩薩不受福德,他不求果報。須菩提聽到這裏又懷疑了,他說,爲什麼說菩薩不受福德呢?剛才我們說過嗯!菩薩並不以求福德之心去行善,是做應該做的事,本份的事,做了就做了,不注不著,這個還有什麼問題啊!難道須菩提比我們還要笨,還要問一下,爲什麼菩薩不受福德嗎?
你說須菩提問這個話對不對?當然對,問的很高明。對,菩薩做善事,並不是爲了求福德,但是既然無住無著,求求又何妨啊?換句話說,求也是不住啊!菩薩難道沒有這個氣派嗎?他問的是這個道理。你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須菩提問的非常嚴重啊!既然是菩薩,此心無住,行一切善,此心無所求,這是無祝有所求就有住嗎?那這個菩薩還沒有徹悟吧?還沒有對吧!他問的是這個道理。所以佛也幾乎被他問倒了,又趕快說: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諸佛菩薩都在行功德,當然不應該貪著,因此說,雖然有福德,自己並不貪著,有好處,自己並不領受,而回向給世界一切衆生,願這個世界一切衆生受這個好處,自己不想要。所謂大布施,所謂布施法門,布施波羅密多,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有一個結論,真正證道悟得般若的人,沒有自私的,不會走小乘的路子,是布施第一。布施是法布施、財布施、無畏布施,一切的布施,菩薩道都在其中了。這一品我們結論的偈子:
第二十八品偈頌
默然無語是真聞情到無心意已薰
撒手大千無一物莫憑世味論功勳
「默然無語是真聞」,這是講真正學佛智慧與功德,真正的佛法,一切無我無自性。那麼佛說的法也是方便,真正的佛法也說不出來。所以,佛曾經有一次在摩羯陀國,對學生不講話了,在摩羯陀國閉關叁個月,不說話。這表示佛法沒得可說的,要你自己去證,所以默然無語,說無可說,這是真聞。
「情到無心意已薰」,真修到無心之地,一切行,一切處,都是無心。一切情意識都自清淨了。什麼是無心呢?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到無心之處,這個第六意識完全轉了,才呈現智慧的境界;所謂轉成妙觀察智,般若的境界。
「撒手大千無一物」,怎麼樣修持才能夠達到這個無心之處呢?懸崖撒手還不夠,叁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拿來布施,一切都可以放下,真正的放下;就是六祖說本來無一物。所以,學佛法就是兩條路,要求福德的成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提得起;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
提得起,放得下,才有資格學佛;提得起,放得下,自然就可以成佛。說般若境界,一切萬緣放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修一切善法。做到了一切提得起,修一切福德,福德不是世間上的福報喔!一個人要悟道成佛是要大福報的!真正的智慧也是需要大福報的,不是世間的福報所能成的。
《金剛經說什麼 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