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說什麼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P4

  ..續本文上一頁已經是走入魔道了。佛法初進中國時是「磨」字,意思是折磨你的。後來齊梁時代改成魔鬼的魔,因爲講魔鬼大家會害怕小心一些,所以千萬千萬注意,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

  接著下去,我們很多學靜坐,及觀心法門的同學要注意了,「若心有住,即爲非墜。你們做觀心的功夫,做靜坐的功夫,心境上有一個清淨在,你心住在清淨,已經不清淨了;至少那個清淨是非常狹小的。還有些人覺得空了,他那個空啊,不過是水桶那麼大,也許比水桶還小一點,都是你意識上一個境界,不是真正的空。這就是心住相;著相,著在一個空的現相上,有所祝所以「若心有住,即爲非墜,是錯誤的,錯誤的空觀,錯誤的住心法門。若心有住,可以訓練意識專一,比較能夠甯靜,但是認爲這個有相的,水桶那麼大的空,或者清淨就是道,那不是你騙了道,就是道騙了你,也許你騙了釋迦牟尼佛。所以若心有住,即爲非住,這是最好的觀心法門。

  如何布施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爲什麼講忍辱,一下子又跳到布施來了呢?就是今天講課一開始跟大家提醒的,金剛經布施、持戒、忍辱,是一貫連下來的,不像現在的文章條理化、科學化,過去的文學行雲流水,看起來漫無次序,好似一個不規律的排列,但是卻構成不規律的美。所以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就是不應著相,住色法的布施是有形的,非常著相。用白話文來講,就是一切受物理、環境影響的東西,都要把它放掉,萬緣放下,就是不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佛再叁的告訴須菩提,佛法大乘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爲利益一切衆生而有所作爲,一切一切的作爲,都是處處犧牲自我,成就他人;應如是布施,應萬緣放下,利益他人的身心。爲什麼人放不下呢?因爲不肯真正布施,因爲衆生著相。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譬如我們人最著相的,是希望自己多活幾年,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壽者相。但是生命留得住嗎?一切諸相,即是非相。這些現象,不是你要留就能夠留的;它本身留不住,本來無住,本來不可著相的。凡夫衆生之所以爲凡夫衆生,是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尤其是學佛的人,都非常清楚,但他心中仍在想:留不住的都是他們,我大概能留得住吧!總覺得自己不同一點,比不知的不學佛還可憐。所以我經常提到我那袁老師的詩,「五蘊明明幻,諸緣處處癡」。說學佛的人,明明知道五蘊皆空,但是啊,自己到處癡迷重重。這就是因爲行不到的原故,行不到就不是修行人。修行是行,行爲上的行。

  所以佛「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再進一步說,不但無我,也無人,也無衆生。有些年輕人,自以爲有了大乘的精神,又不肯自修,我就常常勸他們,你先求自修啊,自修好了,再來度人,你連自修都沒有修好,怎麼去度人呢!這也是我經常感歎自己的,本欲度衆生,反被衆生度。自己都沒有學好,度個什麼人啊!只怕你自己不成佛,不怕你沒有衆生度。衆生愈來愈多,有的是事需要你去作的,自己修行沒有基礎,何必急急忙忙去度人呢?

  徹底的說,衆生不要你度,個個自己會度,有些菩薩們度衆生,決不是說法,反而加重衆生的苦頭,等他吃夠了苦頭,受不了,他自會回頭的;這也是一個度人的法門,並不一定要教他打坐學佛。

  因爲有些年輕的同學們,心心念念在學佛,而且發瘋一樣的想成佛,成佛幹什麼?要度衆生;衆生自己會度,不要你度8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你要曉得佛法的理,一切衆生皆是佛,你去度佛幹什麼?每個衆生都是自性自度。所以六祖悟道以後,對他的師父講:迷時師度,悟後自度。衆生都是自性自度,在佛教早晚功課中要念到,自性衆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都是自性自度中。

  佛怎麼說話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一共五種語,佛說法是真實的,不說假話,說的是老實話,實實在在,是什麼樣子就說什麼樣子。實語、真語,都容易了解,但什麼是如語呢?不可說不可說,閉口不言,其聲如雷,這個就是如語。如者如同實相般若,生命的本來畢竟清淨,清淨到無言語可說,就是如語,所以佛是如語者。

  全部的金剛經說的就是如語,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了半天,他又說他說法四十九年,一個字都沒有說,這就是如語,是不可說不可說。

  不诳語,是不打诳語,不異語是沒有說過兩樣的話。我們把叁藏十二部大小乘經典拿來看,兩樣話都非常多。但是再仔細研究,他只說過一個東西,沒有說過兩樣,這一個東西說了四十九年還說不清楚。所以佛說他沒有說過一句話,這是如語。在這部經典,佛爲什麼要像賭咒一樣,怕人們不相信,說他從來沒有說過不老實的話呢?這是教我們信心清淨,要切實相信,切實相信一個真正的佛法。這個佛法是什麼樣子?

  無實亦無虛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真正的佛法就是這一句話,佛把徹底的消息都告訴我們了。有一個東西可得嗎?得到個什麼?如果買一個蘿蔔,買一個南瓜,還有個東西可以帶回來;但是得道得一個什麼都沒有!無實,沒有個東西;無虛,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剛經的中心重點,這裏已經全部點出來了。由布施、持戒、忍辱到般若的成就,告訴你真正佛法的修持,不注不著相、不執著,放下萬緣。

  放下就對了嗎?放下的也不對!所以馬祖告訴弟子們,放不下就提起來!提起來,心有所住;心有住,即爲非住,提也提不起來。

  大家用功的人,也都是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有一個同學來問:老師啊,我現在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我說:那你不是成佛了嗎?我要向你磕頭了,你已經到了無實無虛嘛!這個情形不是提不起放不下,他那是鬧情緒,悶在那裏,那就不對了。真懂得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懂得了無實無虛,換句話說,到這個時候,要提起就用,不提起就放下,就是這樣簡單。所以真正的佛法是「此法無實無虛」,佛講這一句好嚴重!他先向我們賭了一個咒:我一輩子沒有說過謊話,我說的都是老實話,你們要相信啊!你們聽我的啊!我告訴你,此法無實無虛。你懂了就是你的,不懂還是我的,就是這個話。你要懂得當然是你的嘛!他說的都是老實話。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他進一步告訴須菩提,他說修菩薩道的人,心執著一個佛法可得,一個佛法可修,執著了佛法的一種法就錯了。隨便舉一個例子,許多學佛修道的人,都說:唉!我萬緣放下了。問他:那你現在幹什麼?他說:現在就是修道呀!對不住,一點都沒有放下。學佛修道不是萬緣裏頭的一緣嗎?難道是萬緣以外的一緣嗎?這就是說,你是有所爲修,有形象去做,這是菩薩心住于法而行,這個人永遠不會見道。

  等于人閉上眼睛,到了一個黑暗的房間,他看不見了,永遠摸不出來。假使真想明心見性、見道,「若菩薩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一切無所住,這是真正的解脫,真正的放下,此人絕對可以見道。等于這個人有了慧眼,有了眼睛,又在太陽底下,當然萬象森羅,什麼都看得很清楚。

  無量無邊的功德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阿彌陀佛!我們跟佛客氣一下,你老人家言重了,對我們太好了。他告訴須菩提,「當來之世」,將來的時代,或者一個善男子,或者一個善女人──功德、智慧有成就者,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能夠接受這部經典的般若要義,照此修行,甚至深入義趣的讀誦,這個人就等于是佛。這句話多嚴重啊!所以我說,佛啊,你老人家言重了,不敢當。應該我們念到這裏,要加一兩句話,佛啊,對不起你老人家,實在不敢當。他說,真能夠這樣即同如來。

  但是佛的話,爲什麼講的那麼客氣?那麼嚴重?這是有道理的,我們引用楞嚴經兩句話就可以了解,「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這是佛說的,後來禅宗的達摩祖師也說過,「一念回機,便同本得」。這就是說,能夠對金剛經的道理都了解了,以此修行的,相同于佛的行;並不是說你就是佛,是等同于佛。以佛的智慧,完全可以了解這樣的人,了解他對于金剛經般若智慧如此透徹,這樣的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一篇的一個結論,就是大智慧的一個成就,理解到證悟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夠發起心地修行的作用。以智慧悟道,起心行的作用,修忍辱行,在苦海茫茫中,作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此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結論偈子:

  第十四品偈頌

  優昙花發實還無塵刹今吾非故吾

  笑指白蓮閑處看汙泥香裏養靈珠

  「優昙花發實還無」,優昙花就是昙花,佛經上經常引用。在中國內地難得開花,在臺灣都看過昙花,色、香都好,但卻非常短暫,所謂昙花一現。當昙花開到最香的時候,就是它凋落的時候,所以佛經經常用昙花來形容。

  站在宇宙看人類的曆史,幾千萬億年的時間,也只是昙花一現。大家活了幾十年,回頭一看,幾十年像昙花一現,非實非虛,非真非假,即空即有,要從這個角度去體會。修持佛法有沒有真成就的?絕對有!但是不能著相,非實非虛。所以,像優昙花開了,當時是有嘛!又好看又好香;馬上沒有了,又是空了。但是你說空了是沒有嗎?不是沒有!塵塵刹刹,這是用佛學名辭,物質世間就是塵,刹代表一切土地。

  「塵刹今吾非故吾」,這個物質世間現在的我,不是以前那個我,不是前生的我,也不是來生的我,這個我是假我,今吾非故吾,不是我生命本來的那個生命。離開這個現在的我,才可以找到本來常樂我淨的那個真我。生命的真我在那裏找呢?

  「笑指白蓮閑處看」,所以佛經上叫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尤其佛重白色的蓮花,八葉巨蓮,蓮花不在好的地方成長,愈髒愈爛的泥巴裏頭,蓮花愈開得茂盛。

  「汙泥香裏養靈珠」,大乘的精神是入世的,要入到最稀爛的地方修道,才能成功;跑到高山,跑到清涼的地方住茅蓬,成不了道啊!那是道要成你,不是你要成道。

  

  

《金剛經說什麼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